基本信息
书名: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上下)
:119.6
作者:王法 著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07078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简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轴心国阵营中实力*强的两个国家,德国与日本都以各自的坦克和反坦克作战能力而闻名。本书参考很多文献和资料,图文结合,详细介绍了二战中日军炮兵和步兵的各种反坦克武器及其战术,包括反坦克炮、野战炮、高射炮、岸防炮、反坦克枪榴弹、反坦克雷、日军步兵反坦克战术等等内容。 编辑推荐 国内罕见的日本陆军反坦克题材专著,聚焦“武士道”狂热精神下日本陆军“螳臂当车”式的反坦克战,近800张图片,大量史料和历史照片,系统披露二战日军反坦克战武器、战术和战史。 目录 ◆ 前 言◆ 日军炮兵反坦克武器与战术反坦克炮野战炮兵高射炮岸防炮日军炮兵反坦克战术 ◆ 日军步兵反坦克武器与战术反坦克枪反坦克枪榴弹火焰喷射器反坦克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反坦克雷反坦克障碍日军步兵反坦克战术 文摘1932年11月,日军以八九乙中型坦克和法制NC27“雷诺”轻型坦克为目标,再次进行了反坦克武器的射击试验。日军发现,13.2毫米重机枪和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炮发射的十二年式榴弹很难击穿这些新型坦克的装甲。基于这些试验,日军认识到了装备反坦克炮的必要性。1933年6月30日,日军的军需会议通过了研制新型反坦克炮的决议。9月14日,在陆密第456号新研究方针中,日军提出了新型反坦克炮的技术指标:口径37毫米左右;水平射界50°以上;仰俯角-10°+15°;射速30发/分;在1000米距离上发射的穿甲弹能击穿20毫米装甲,并在车体内产生足够的破片;马匹可以驮载或人力可以牵引,战斗全重300公斤以下。1933年12月,新型反坦克炮的试验型号研制完毕。试验的结论是新型反坦克炮的人机工程设计良好,但是瞄准具和炮闩闭锁还需要改进。1934年2月,日军对其进行了弹道性能的试验,对结果也较为满意。1934年4月至5月,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对新型反坦克炮进行了试验,并提出了诸如进一步降低重量和缩小轮廓的要求。1934年9月至1935年1月,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再次对其进行了试验。期间,新型反坦克炮也在中国东北进行了冬季低温作战条件下的试验。1935年3月29日,新型反坦克炮进行上报时,其定型为“九四式37毫米炮”(九四式三十七粍砲),而并非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后来所谓“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的称谓仅是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俗称。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产量*多的反坦克炮。1936年-1941年,日军共生产3400门该型炮。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大的优点就是射速高。其装有半自动横楔式炮闩,利用火炮的后坐力抛出空炮弹药筒,退壳器会将火炮的炮闩保持在打开的状态。当第2发炮弹入膛后,退壳器松开,炮闩会在弹簧的作用下关闭。其车轮有两种:一种是木制的车轮和铁质的轮胎,另一种是带孔的铁质圆盘车轮。在炮位时,大架尾部的驻锄要打在地下。运输的时候,可以由1匹马拖拽;或者也可以将火炮拆成4个部分,由4匹马驮载运输;或者也可以拆卸成4个部分之后由人员背负携带。日军步兵、装甲兵和速射炮兵都广泛装备了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以日军挽马型步兵师团的4个步兵联队为例,每个步兵联队都下辖1个速射炮中队;每个速射炮中队下辖4个速射炮分队(通常称为“战炮队”),共装备4门该型反坦克炮;每个速射炮分队下辖1门反坦克炮和11名速射炮兵。这11名速射炮兵包括1名分队长、1名炮手、1名预备炮手、1名装填手、1名传令兵、1名整理火炮的清洁手和5名同时负责近距离防御的弹药手。如果有汽车,还会额外配属1名司机。相比之下,日军驮马型步兵师团的4个步兵联队就没有下辖速射炮中队,而是以步兵炮中队代替。在布设阵地时,各个速射炮分队之间距离100米;每2个速射炮分队编成1个速射炮小队,小队指挥部位于速射炮分队后方200-300米处,通过传令兵进行通信;小队指挥部后方200-300米处为步兵联队属速射炮中队指挥部,通过电话进行通信。《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上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军事史的读物,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困境与求生的悲壮史诗。我一直对二战中各国的军事技术发展和战术演变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视角集中在主力战车、空军力量或者海军对抗上。然而,这本书以一个非常刁钻却又至关重要的角度——日军在面对日益强大的盟军装甲力量时的挣扎与对抗,彻底打开了我对那个时期军事冲突的新认知。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列举装备的层面上,而是深入到了战术的细节,甚至是对士兵心理的揣摩。读到书中关于日军如何利用简陋的装备,如简易燃烧弹、集束手榴弹,甚至是近乎疯狂的人肉攻击,去对抗那些拥有厚重装甲和强大火力的盟军坦克时,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何等的悲壮而又充满原始的张力。那些士兵,他们并非拥有先进的科技,却依靠着对地形的熟悉,对战友的信任,以及一种近乎绝望的勇气,在一次次绝地反击中,试图延缓甚至摧毁那些钢铁巨兽的脚步。 书中对于日军反坦克战术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其在极端不利条件下的创造力。从最初的简单伏击,到后来发展出利用坑道、壕沟与反坦克炮协同作战,再到后来极端的、以生命为代价的近距离攻击,每一种战术的演变都饱含着血泪与教训。作者通过大量的战例分析,将这些战术的有效性、局限性以及背后付出的巨大代价,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探讨,更是对战争机器运作下,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 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的严谨。从不同战区,如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岛屿战场,日军所面临的反坦克挑战以及采取的应对策略,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发展变化。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兵种在反坦克作战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协同与摩擦,都有着细致的描绘。这让我了解到,日军的反坦克作战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中,努力适应着战场的新形势。 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次关于二战军事史的知识补充,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人类是如何依靠最原始的智慧和最顽强的意志,去对抗无坚不摧的机械力量。它让我看到,在宏大的战争叙事背后,永远有无数个渺小的个体,用他们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无论这传奇是胜利的辉煌,还是失败的悲歌。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我的惊喜之选!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二战中的日军反坦克作战是被忽视的一个重要侧面。大家谈论二战,往往聚焦于那些宏大的战略、惊心动魄的空战或者钢铁巨兽般的战列舰,然而,在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总有那么一群被压迫、被低估的步兵,他们面对着一辆辆疾驰而来的坦克,必须依靠智慧、勇气和血肉之躯去阻止它们前进的脚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它没有落入俗套地去描写日军如何“英勇”、“视死如归”,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他们的战术、武器以及战役中的真实困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日军各种反坦克武器的介绍印象深刻,那些看似简陋却又在特定环境下发挥了奇效的装备,例如各种反坦克地雷、磁性炸弹,甚至是人肉炸弹的悲壮使用,都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作者的考证也非常扎实,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战役细节被还原,让我仿佛置身于缅甸的丛林,或者硫磺岛的壕沟,亲眼目睹那些绝望与抗争。 它不仅仅是关于武器装备的堆砌,更是关于战略思维的探讨。日军在面对优势坦克力量时,是如何调整战术,如何利用地形,如何组织有效的反击,这些都是书中非常精彩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战例的解析,例如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面对美军坦克时是如何利用复杂的岛屿地形进行伏击,又是如何依靠夜色和精湛的步兵协同来摧毁敌方装甲力量的。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整个反坦克作战过程变得立体而鲜活。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不应该被简化。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无论他们的阵营如何,他们所经历的困境、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值得被深入挖掘。作者并没有回避日军的失败,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他们在反坦克作战中的局限性,例如技术上的劣势、后勤的不足以及战术上的僵化。这些分析,让这本书更具学术价值,也让我对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二战中一个常被忽视却又极其重要的战争维度,也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性、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历史的厚重感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二战军事史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在这字里行间中,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
评分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而《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上下)》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的书。一直以来,二战中的日军给我的印象多是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侵略行为,或是其在中国战场上的残酷镇压,但对于他们在面对盟军强大装甲力量时的应对策略,却知之甚少。这本书以一个极其独特的视角,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并让我对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并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军事术语堆砌,而是将历史事件、战术分析和人物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一名身处战场前线的士兵,亲眼目睹了日军是如何在劣势装备下,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去对抗那些拥有强大火力和厚重装甲的盟军坦克。书中对那些具体的战术细节,例如如何利用地形进行伪装,如何设置反坦克陷阱,以及如何进行协同作战,都进行了非常生动和形象的描述。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战例的深入剖析。例如,在某些太平洋岛屿的防御战中,日军是如何利用复杂的地形,将盟军的坦克引入预设的伏击圈,并配合步兵和工兵的力量,成功地迟滞甚至摧毁了敌方装甲部队的进攻。这些战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日军在反坦克作战中的一些独特之处,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在面对强大敌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的斗志。 这本书对于日军反坦克装备的介绍也相当详尽,让我了解到了那些在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武器。从简易的反坦克地雷,到特殊的反坦克枪,再到那些以生命为代价的近距离攻击方式,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这些装备的背后,无不折射出日军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总而言之,《挡车之螳》是一部充满深度和思想性的军事史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装备和战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战争、关于人性、关于历史的深刻反思。它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战争叙事背后,那些被忽视的个体所经历的困境与挣扎,也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二战军事史感兴趣的读者,它一定会带给你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场战争,就不能仅仅关注那些闪耀着光芒的“英雄事迹”,更要深入那些被历史的洪流所掩盖的角落。在二战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日军的反坦克作战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长久以来想要深入了解这一侧面的渴望。 《挡车之螳》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考证。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特定战役或某一种装备,而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局出发,系统地梳理了日军在不同战场、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反坦克挑战,以及他们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无论是中国战场上与国民党军装备悬殊的对抗,还是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军重型坦克的正面较量,书中都对日军的反坦克作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日军反坦克战术演变的深度剖析。从早期依赖简陋装备的伏击,到后期发展出的集约化、专业化的反坦克作战体系,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日军在困境中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的过程。书中对一些具体的战术,例如利用地形优势、设置陷阱、以及协同步炮火力来摧毁坦克,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这些介绍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描述,更包含了对这些战术背后逻辑、实际效果以及付出的巨大代价的深入解读。 书中对日军反坦克装备的介绍也非常详尽,让我对那些在历史上鲜为人知的装备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反坦克步枪、手榴弹,到各种类型的手持式反坦克武器,再到一些试图弥补技术劣势的奇特设计,作者都一一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它们在实战中的表现。这让我看到,即使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日军也曾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其反坦克能力。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军事史力作。它不仅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日军在二战中的军事实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在任何时代,智慧与勇气在对抗强大的武力时所能发挥的作用。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二战军事史有兴趣的朋友,它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
评分从我手中翻过的战争题材书籍不在少数,但《挡车之螳》却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在此之前,提起二战中的日军,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他们进攻时的凶猛,或是防守时的顽固,但关于他们如何应对盟军日益强大的装甲力量,尤其是步兵反坦克作战的细节,确实鲜有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这一片被忽略的战争角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日军形象。 我被书中对于日军反坦克战术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日军在这方面的劣势,反而深入分析了他们是如何在技术、装备和战术上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竭力寻找克敌制胜的方法。从简陋的“一式反坦克手榴弹”到后来发展出的各种“步兵反坦克组”,以及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人肉炸弹”战术,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在绝境中求生的痛苦与挣扎。书中对这些战术的演变过程、实战效果以及对士兵身心造成的巨大创伤,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具体战例时,并没有简单地陈述战况,而是深入到战役的背景、双方的兵力部署、地形特点以及关键的战术决策。例如,在对某些岛屿战役的反坦克作战进行解析时,书中详细描述了日军如何利用狭窄的崎岖地形,布置反坦克壕、地雷,并配合步兵火力,成功迟滞甚至摧毁了盟军的坦克攻势。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式,让整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日军的反坦克努力,都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 作者对于日军反坦克装备的介绍也相当到位。从早期的反坦克步枪、手榴弹,到后来有限的反坦克炮,再到那些奇特的、仅限于理论上的设想,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并说明了它们在实战中的作用和局限性。这让我了解到,日军在有限的国力下,是如何试图弥补技术上的差距,并发挥出自身的一些优势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二战军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武器装备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战争策略、战术演变以及普通士兵在极端环境下求生的真实写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二战的格局,也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军事史的读者,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被书中所展现的史实所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