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 | ||
| 定价 | 50.00 | |
| 出版社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
| 版次 | B1 | |
| 出版时间 | 2006年03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本社 编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189 | |
| 字数 | 266000 | |
| ISBN编码 | 151140925 | |
随着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对应用于公路工程中的水泥混凝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目前在公路工程的水泥混凝土中已大量使用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为指导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的工程应用,提高公路工程使用外加剂与掺合料的技术水平,根据交通部公路司(交公路发[1999]739号)《关于下达1999年度公路建设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编制《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又依据交通部公路司(交公便字[2002]125号)《关于印发(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审查会议纪要的函》,将规范改称为指南,并由中国工程建设公路标准化协会公路工程委员会颁布,作为推荐性行业标准。
本指南结合公路混凝土工程的特点,总结以往公路工程实践中使用外加剂与掺合料的成功经验,对zui常用的10类19种外加剂和4类掺合料,从主要品种、适用范围、性能指标、施工注意事项、检验要求、质量监控等各环节做出了必要的规定,使混凝土工程在设计、施工、监理、监督各环节均有章可循。目的在于防止外加剂和掺合料应用不当而导致公路混凝土工程出现质量事故和返工,有效地提高和保障公路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
1 总则
2 术语
2.1 外加剂
2.2 基本术语
2.3 性能术语
2.4 掺合料
2.5 水泥及混凝土
3 基本规定
4 外加剂
4.1 一般规定
4.2 普通减水剂及高效减水剂
4.3 引气剂、引气减水剂、引气高效减水剂及引气缓凝高效减水剂
4.4 缓凝剂、高温缓凝剂、缓凝减水剂及缓凝高效减水剂
4.5 早强剂、早强减水剂及早强高效减水剂
4.6 防冻剂
4.7 泵送剂
4.8 防水剂
4.9 速凝剂
4.10 阻锈剂
4.11 水中抗分离剂
5 掺合料
5.1 粉煤灰
5.2 硅灰
5.3 磨细矿渣
5.4 膨胀剂
附录A 混凝土碱总量计算和外加剂碱含量测定方法
附录B 混凝土外加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附录C 外加剂性能检验用基准水泥技术条件
附录D 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检验方法
附录E 钢筋锈蚀快速试验方法
附录F 掺外加剂、掺合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附录G 防冻剂试验方法
附录H 泵送剂试验方法
附录I 泵送混凝土
附录J 防水剂试验方法
附录K 喷射混凝土及其试验方法
附录L 阻锈剂防锈性能试验方法
附录M 水中抗分离剂试验方法
附录P 粉煤灰检验方法
附录Q 矿物掺合料胶砂需水量比及活性指数检测方法
附录R 掺膨胀剂混凝土试验方法
附录S 本指南用词说明
自从翻阅了《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之后,我对混凝土技术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是关于“怎么做”。从最基础的原材料选择,到复杂的配合比设计,再到现场施工的管理,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水泥混凝土在公路工程应用中的每一个环节。 书中对各种外加剂的化学原理和作用机理的讲解,虽然深入,但并不枯燥。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可视化,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这些微小的物质是如何改变混凝土宏观性能的。例如,关于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分散机理,以及它如何实现“减水”和“保坍”的双重效果,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解释。 而关于掺合料的应用,更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书中对粉煤灰、矿渣、硅灰等不同掺合料的火山灰活性、细度、化学成分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并根据这些特性,给出了在不同等级水泥混凝土中的最佳掺量范围和应用建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利用矿物掺合料来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和抗渗性能的论述印象深刻,这对于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维护费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还非常关注混凝土的“性能化”和“功能化”发展趋势。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巧妙组合,来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混凝土,例如高强度混凝土、抗裂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等。这些先进的技术,对于应对当前公路工程中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建设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的“随身数据库”,里面包含了解决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问题的绝大多数答案。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激发了我对混凝土技术创新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公路工程领域的一场及时雨!我们一直都在寻求如何更高效、更环保地使用水泥混凝土,特别是在面对日益复杂的路面结构和严苛的使用环境时。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详细地讲解了各种外加剂和掺合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从最基础的减水剂、早强剂,到更前沿的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再到各种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硅灰的应用,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我特别欣赏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这些材料的名称和基本性能,而是着重于“应用技术指南”这个核心。这意味着书里详细阐述了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根据不同的骨料、水泥品种、气候条件以及设计要求,来选择最合适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复配方案。比如,在寒冷地区施工时,如何选择能显著提高早期强度的外加剂,以及如何通过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来改善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书中还提供了大量实测数据和工程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各种材料组合带来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解决了我们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遇到的诸多难题,更重要的是,它指导我们如何通过合理使用这些先进材料,来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工作性、经济性,乃至环境友好性。书中对不同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协同作用、潜在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规避这些风险,都有非常详尽的论述。这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进行混凝土的配制和施工,也为我们项目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而且,这本书在语言表达上也十分清晰易懂,即使是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化学机理,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它避免了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具象化。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不同掺合料对混凝土早期和后期强度的影响曲线,以及不同外加剂用量对混凝土泌水、粘聚性的变化趋势图,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材料的性能与混凝土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性、实用性、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技术书籍。它不仅是公路工程专业人士的必备参考,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混凝土生产企业乃至材料供应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推动我国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建设更优质、更耐久、更经济、更环保的公路基础设施贡献重要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而不仅仅是一堆“答案”。《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在我看来,是一本真正能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书。它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脱离实际的公式,而是脚踏实地地从工程实践出发,分析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诊断”和“优化”的部分。当混凝土出现某些性能上的问题时,这本书会引导我们去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调整策略。比如,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缓慢,书中会列出可能的原因,包括水泥的水化活性不足、骨料的含水量、以及外加剂的性能问题,然后针对每一种情况,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调整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或者考虑掺加适量的早强剂。 书中对各种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副作用”和“相互影响”也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些材料,避免在追求某种性能提升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潜在的问题。例如,某些高效减水剂可能会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硅灰的加入可能会增加混凝土的泌水倾向,而这些信息,在这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提供了相应的规避措施。 此外,书中关于“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强调了如何通过应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更注重如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并最终降低工程造价。这与当前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科学、更经济的方式来应用水泥混凝土技术,为建设更优质、更耐久的公路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评分这本《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本“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集。我们经常在施工现场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混凝土易析水、早期强度不够、耐久性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往往让项目进度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而这本书,恰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痛点。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应用”二字上,详细分析了市面上各种主流的外加剂和掺合料,包括它们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技术指标,以及最重要的——在不同工程场景下的最佳应用策略。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复配”技术的讲解。我们都知道,单一的外加剂或掺合料往往难以满足复杂的工程需求,而将它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复配,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指导,从复配原则、试验方法,到实际案例分析,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例如,它会指导我们在使用粉煤灰和矿渣时,如何根据它们的活性来调整掺量,以及如何与减水剂协同使用,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性和性能。 此外,书中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提升方面的论述也十分精彩。考虑到当前公路工程对耐久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本书特别强调了如何通过外加剂和掺合料来改善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硫酸盐侵蚀能力以及碱骨料反应的抑制。这些都是影响公路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而这本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来应对这些挑战。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如何选择高性能减水剂、如何优化掺合料配比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都能立刻派上用场。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在当前绿色建材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来替代部分水泥,从而减少碳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对一些新型环保型外加剂的研发和应用进行了介绍,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内容详实,逻辑清晰,案例丰富,是公路工程领域不可多得的实用技术宝典。它不仅帮助我们解决眼前的技术难题,更引导我们走向更科学、更环保、更高效的混凝土应用之路。
评分不得不说,《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这本书,在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中,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很多外加剂和掺合料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知道它们大概有什么作用,但具体到如何在实际工程中精准应用,总感觉有些模糊。而这本书,则系统地、深入地解答了我所有的疑惑。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各种材料的性能参数,而是非常注重“应用”的落地。书里大量的案例分析,让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比如,在某个案例中,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调整高性能减水剂的类型和掺量,来改善高温环境下混凝土的和易性,并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高等级路面的铺设。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性能评估”和“质量控制”章节的详细内容。它不仅教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更教我们如何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控,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试验手段来验证材料的效果。比如,书中提到的关于掺合料对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掺加早强剂来弥补,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试验方案和判断标准。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避免返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此外,这本书在材料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方面也有非常中肯的论述。它提醒我们在使用某些材料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比如,某些掺合料可能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有一定影响,而某些外加剂的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混凝土产生其他问题。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们在应用技术时,能够更加审慎和全面。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传授方法和经验。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的关于水泥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应用知识体系,让我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