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美好山川 青城山 正版 现货
定价:23.80元
作者:董英芝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53413921
字数:
页码:1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240kg
编辑推荐
《青城山》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内容提要
《青城山》主要内容包括:名将由来;地理位置、形成和地质地貌;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金鞭岩;石笋峰;水晶溶洞;五龙沟;双泉水帘;白云洞;月城湖;朝阳洞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山水雄奇伟丽,千姿百态,特色,与数千年文明相融合,积淀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山水文化。山山水水引发了无数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全人类的重要自然文化遗产。
目录
名称由来
地理位置、形成和地质地貌
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
金鞭岩
石笋峰
水晶溶洞
五龙沟
双泉水帘
白云洞
月城湖
朝阳洞
神仙洞
圣母洞
三潭雾泉
青城山圣灯
翠月湖
味江陵园
龙隐峡栈道
泰安古镇
天然图画
天师洞
祖师殿
上清宫
玉清宫
建福宫
老君阁
圆明宫
泰安寺
上皇观
常道观
全真观
白云万佛洞
飞仙亭
普照寺
芒城遗址
普照寺暴富
异名之争
心莲和尚之谜
张献忠青峰山采石
张天师“四不吃”传说
张天师软禁狐狸精
金娃娃沱的故事
花王与茶姑的故事
道教文化
青城山登山节
青城易学
青城山丹道
青城山气功
长生宴
古建筑文化
青城古乐
洞经音乐
青城功夫
白果炖鸡
青城泡菜
洞天乳酒
后山老腊肉
青城茶
洞天贡茶
作品中的青城山
作者介绍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道教名山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都江堰风景区内,与都江堰的距离仅为10千米,此地到成都的距离也不过68千米。
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而其名称的由来则与其连绵而立的36座山峰的排列形态相关。这里终年都是一副青烟缭绕的景象,故而得名青城。当然作为道教名山,此地的得名自然少不了神话的色彩。
据说青城山本名“清城山”,而这个名称又与古代神话中的“清都、紫薇、天帝所居”等事物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因而到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在创建天师道时便以清城山为根据地。张天师的创教初衷“清虚自持,返璞归真”用清城山的环境来烘托自然是好不过的了。到后来,清城山上还发生了佛道两教的地盘之争,此事风波甚大,后来甚至闹到了唐玄宗那里,还是唐玄宗亲自下诏书将此山划入了道家的地盘,此事算有了一个公断。在唐玄宗的诏书中,“清城山”被写为了“青城山”,于是,青城山的名称得以保留并延续至今。
序言
(一) 终于找到一本能让我沉浸其中的历史地理佳作!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令人惊叹,每一个地名、每一处古迹,背后似乎都蕴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往事。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初读时觉得它只是在描绘壮丽的风景,细读后才发现,那些山川河流,无一不是承载了厚重的文化与历史。书中对不同地域风俗的描摹细腻入微,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气息和精神追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论述和富有哲理的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深度解读。它引导着读者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塑造了我们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对于热衷于文化探索和历史追寻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四)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文字的夸张,而是源于作者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巧妙运用。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山川的“现在”,更是在追溯它们亿万年的“过去”,以及对未来可能的“走向”的预判。阅读体验非常具有层次感,仿佛坐上了时光机,从高空俯瞰大地轮廓,然后逐渐降落,与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肩并肩,倾听他们的故事。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描绘自然伟力时,那种谦卑而敬畏的态度,没有丝毫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他提醒我们,人类的历史,不过是山川变迁中的一瞬烟火。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对生态哲学、对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感到好奇的读者。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学会与自然建立更和谐的关系。
评分(五)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还担心它会不会太“官方”或者太“正统”,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文风极其自由洒脱,像一位高明的说书人,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抛出一个让你会心一笑的观点,或者引你进入一片沉思的意境。它的选材非常广泛,不拘泥于名山大川,一些默默无闻的小镇和河流,在作者笔下也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充满了人情味。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季节、不同光线下山川面貌的描摹,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只有真正长期驻足于此的人才能捕捉到。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是,它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部“百科全书”,而更像是一本“心灵地图”,它指引我们去发现生活周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读完后,我忍不住拿起笔,想为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写下几句赞美,这种由内而外的触动,才是好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三)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深厚得令人肃然起敬,但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把“深奥”的东西讲得如此“可亲近”。我本以为会是一本读起来有些费劲的工具书,没想到,它更像是一次引人入胜的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作者亲身实践的印记。书中对于某些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逻辑严密,论据充分,但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段与当地历史人物的轶事关联,立刻让冰冷的地理知识“活”了起来。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地质变迁与古代文明兴衰的对比论述,视角新颖,极具启发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了更具体、更形象的体悟。它成功地将硬核的科学知识,软化成了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文化遗产。这本书,无疑是知识分子之间进行高层次对话的绝佳载体。
评分(二)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将如此宏大的主题,用如此清新、富有诗意的笔触表达出来。它没有堆砌那些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流畅感,将广袤的中华大地串联起来。里面的配图(假设有,因为内容实在太美了)一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一张都能让人心神为之一振。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意境”的捕捉,比如描述某条河流入海的场景,那种磅礴的气势和永恒的流动感,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地理板块,深入到微观的人文细节,最终汇集成一幅完整、立体的中华山河画卷。它成功地激发了我重新认识和探索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欲望。我推荐给所有热爱自然、追求生活美感的朋友们,它会让你对“美好”二字,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和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