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曆代兵製(中華兵書經典叢書) | 作者 | 史麗君 評注 | 
| 定價 | 19.00元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 | 9787101126617 | 齣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數 | 150000 | 頁碼 | 284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曆代兵製》是我國古代首部兵製史專著,也是一部兵製通史。全書按照朝代順序,記述自西周迄北宋的兵製。對西周的鄉遂井田兵農閤一製,漢代的京師兵(南北軍)、地方兵(輕車、騎士等),隋、唐的府兵,唐代的禁軍,北宋的禁軍、廂兵、蕃兵,都作瞭具體闡述;對兵製的繼承、發展也有所論述。內容兼及曆代兵員徵集辦法(徵發或招募),兵役、徭役情況,軍功爵賞,兵員數額,軍費開支,戰爭狀況等。是研究我國曆代兵製的重要參考文獻。 | 
| 作者簡介 | |
| 陳傅良(1137-1203),南宋溫州瑞安(今屬浙江)人,字君舉,號止齋。陳傅良一生講學培養人纔,為官愛惜民力,治學著述頗豐。有《止齋文集》五十二捲(第五十二捲為附錄)、《春鞦後傳》十二捲、《建隆編》一捲(即《進讀藝祖皇帝實錄》)、《曆代兵製》八捲傳世。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左傳》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中國古代的兵書捲帙浩繁,內容也非常豐富,以《孫子兵法》為首的“武經七書”,以及《百戰奇法》、《紀效新書》等經典之作更是代不乏陳。中國古代兵書不僅講論戰爭指導原則、戰法戰術、軍隊管理、軍事訓練、兵器技擊等軍事內容,更涉及經濟、外交、文化治國方略,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反映齣古人的智慧,具有深厚的軍事價值、史學價值甚至文學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兵書經典”書係,介紹中國古代經典兵書,意在使當代讀者正確認識中國軍事思想與技術的淵源、成就與影響。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齣版方——湖北新華書店,在這次的叢書發行中,展現齣瞭極高的文化責任感。我收集瞭這套“中華兵書經典叢書”中的其他幾本,它們的裝幀風格和學術水準保持瞭高度的一緻性,形成瞭一個非常具有收藏價值的係列。能將這些冷門但極具價值的史料進行係統性的整理和齣版,實屬不易。這不僅是對曆史研究的貢獻,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傳承。從物流和包裝來看,書店的處理也十分到位,收到時外包裝完好無損,內裏的塑封也十分嚴密,看得齣他們對圖書的愛惜程度。這種對經典文化産品的尊重,值得所有熱愛曆史的讀者點贊。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代軍隊製度的書籍,更像是搭建起瞭一座連接古代軍事智慧與現代研究者的橋梁,讓人感受到中華文明在軍事思想上的綿延不絕和博大精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棒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很有曆史的厚重感。紙張的質感摸上去也很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白紙,而是略帶米黃色的那種,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太纍。封麵上的設計元素,像是古老的青銅器紋飾和書法字體,都透露齣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息,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古代戰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排版,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這樣一部內容精深的學術著作,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擁擠和壓迫。我特意留意瞭一下目錄頁,那結構清晰的層次感,預示著內部內容的梳理必然是經過精心擘畫的,這對於初次接觸兵製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能讓人快速建立起一個宏觀的知識框架。在細節上,比如頁眉的校對標記和章節的起止頁碼處理,都體現齣瞭齣版社在製作精品書籍上的用心良苦,這絕不是隨便印刷幾張紙裝訂起來的普通讀物能比擬的。整體來看,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已經是收藏傢案頭上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光是翻閱和把玩,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對於完全沒有曆史基礎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做好“啃硬骨頭”的心理準備。書中的一些專業術語,比如“廂禁”、“強弩手”、“閤變”等,如果讀者不提前查閱相關解釋,初讀時可能會感到吃力。不過,這同時也說明瞭作者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稀釋內容的深度,而是堅持瞭其應有的學術水準。我個人是通過結閤一些古代軍事地圖和圖冊來輔助閱讀的,這樣能更好地理解某些地域性兵種的戰略部署意義。尤其是涉及到戰術配閤和陣法演變的部分,如果能配上幾張示意圖,那就更完美瞭,雖然目前版本可能受限於篇幅或版權問題,但在閱讀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拿起筆在草稿紙上勾勒齣作者描述的戰鬥隊形。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讀者主動思考和參與到曆史的重建過程中,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結論。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研究古代的軍事編製如何適應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戰術需求,這本書的理論框架給我提供瞭極大的啓發。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深層次地剖析瞭不同朝代在進行兵製改革時所麵臨的內在矛盾與外部壓力。比如,它對北宋“更戍法”的優缺點進行瞭極為細緻的辨析,不再是簡單地贊揚或批判,而是從後勤補給、士卒的職業化程度以及地方藩鎮的權力製衡等多個維度進行瞭交叉分析,這種多角度的審視,讓人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募兵製演變的部分,作者似乎捕捉到瞭從“募兵養廉”到“兵為將有”這一轉變過程中的微妙心理變化,這不是單純的製度分析,更像是一部關於權力與忠誠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特彆是它對地方廂軍和衛所製度的對比分析,揭示瞭中央集權在軍事動員上的得與失,其論證過程嚴密,邏輯鏈條清晰,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洞察力。
評分作為一個業餘曆史愛好者,我對那些宏大的戰爭敘事不太感興趣,我更偏愛那些關於“如何組織軍隊”的微觀細節。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到位,它對古代軍階、糧草的轉運係統以及兵器製作的標準化流程都有涉及。比如,它詳細描述瞭唐代“府兵製”下,士卒如何自行攜帶大部分裝備,以及這種模式在長期邊疆駐防中如何逐漸瓦解,甚至延伸到瞭對士兵個人經濟狀況的描述,這簡直是把曆史的毛細血管都給摸齣來瞭。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忍不住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一副古代軍營的立體圖景:士兵們如何訓練、如何點名、他們的日常夥食標準是什麼?這本書提供的資料,讓我能夠跳齣純粹的政治史敘事,進入到更具煙火氣的、關於“人”如何支撐起龐大軍事機器的層麵。這種對製度背後運作細節的關注,使得原本乾巴巴的兵製描述,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仿佛能嗅到古代軍營裏泥土和汗水的味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