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姝璇著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史》是对抗日战争时期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历史沿革的**系统梳理。从分析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各部队建立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叙述各部队的发展沿革、战役战斗、作战指导、作战思想、作战原则、抗日根据地建设及部队建设等,总结并客观评价了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地位和作用,力求再现历史本来面目,使其成为一部信史。
朱姝璇,火箭军指挥学院正团职教员、军事科学院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专业博士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获军事科学院军事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军事历史研究,个人专著及参与的各种著作、教材十余部,其中,《东北抗日联军史》(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1月版)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二战和抗日战争**图书”,并于2015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七十周年主题书展系列活动。曾在**、军队报刊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多次参加全国、全军论文研讨会,并参与中央军委、各总部、军事科学院及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下达的多项课题。
绪论
**章 全国抗战爆发,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武装基础和组织筹建
**节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华南地区的形势
二、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与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第二节 华南人民抗日武装的筹建
一、中共广东组织的恢复、建立和发展
二、开展统战工作,筹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
第二章 日军入侵华南,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节 广州、武汉失守后,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和任务
一、广州、武汉失守后,日军侵华方针的转变
二、中共中央提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华南的战略方针和任务
第二节 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的战略部署
第三节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陆续建立
一、东江地区抗日游击队的建立
二、珠江地区抗日游击队的建立
三、琼崖红军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4区独立队
四、潮汕地区抗日游击队的建立
五、南路及广西地区抗日游击队的建立
第四节 创建华南抗日根据地,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初步发展
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建立和发展,创建东宝抗日根据地
二、广州市区游击第2支队的整顿发展和中山抗日游击队建立,创建西海抗日根据地
三、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的建立和改编,创建琼文、美合抗日根据地
四、潮汕人民抗日武装的初步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第三章 坚持敌后抗战,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继续发展
**节 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人民军队的方针和任务
第二节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建立,坚持东江抗日根据地
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建立,巩固和发展东江抗日根据地
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斗争中发展,开辟东江敌后游击战争新局面
三、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加强部队和根据地建设,进入再发展时期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及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成立,坚持珠江抗日根据地
一、广州市区游击第2支队迅速发展,中山抗日游击大队建立
二、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建立,珠江地区抗日游击队在困境中坚持发展
第四节 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扩编,坚持琼崖抗日根据地
一、第3、第4支队建立,**支队开辟儒万山抗日根据地
二、第5支队建立,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坚持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第五节 潮汕、南路人民抗日武装持续发展,坚持抗日根据地
一、潮汕地区抗日游击队及群众武装的发展
二、雷州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及发展
第四章 夺取抗战胜利,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壮大
**节 战略反攻阶段的形势,中共中央、中共广东组织的方针和政策
第二节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发展壮大,参加战略反攻
一、东江纵队成立,开辟新区,扩大抗日根据地
二、珠江纵队成立,扩大游击区和抗日根据地
三、琼崖纵队成立,巩固老区,开辟白沙抗日根据地
四、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巩固老区,开辟云雾山抗日根据地
五、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开辟遂廉边抗日根据地
六、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成立,开辟大南山抗日根据地
七、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成立,恢复老区,开辟新的游击据点
八、广西人民抗日武装建立,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逐步展开
第三节 加强部队建设,全面提高军政素质
一、强化军事训练
二、加强政治工作
三、完善后勤建设
第四节 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巩固华南敌后战场
一、建立、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
二、参加减租减息运动
三、促进群众武装建立
第五节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改编
第六节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是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放手发动、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是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是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建设发展的坚强依托
大事记
组织序列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翻开这本书,最先抓住我的是它那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扎实感,仿佛作者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重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口述记忆。语言风格上,它摒弃了常见革命历史读物中那种高亢激昂的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内敛、克制,却又暗流涌动的笔法。大量的细节填充,比如关于物资匮乏时的生活智慧、在复杂地形中设置陷阱的巧妙构思,以及不同村寨间的微妙关系,都展现出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深度。这种对微观层面的执着,让整个抗争的图景不再是教科书上简单的黑白线条,而是充满了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和极其真实的生存智慧。尤其是一些战术部署的描述,逻辑清晰得如同军事分析报告,但又穿插着浓厚的地方方言和生活俗语,这种混搭的文风,使得阅读体验既有知识的获取感,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
评分这部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特定历史侧面的独特视角,那种深入骨髓的地域性特征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语言风格上,它仿佛带有南方特有的湿气与泥土的芬芳,偶尔蹦出的土话或地方俚语,虽然需要稍加揣摩,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语言碎片,才让那个群体显得如此真实可信。作者的立场似乎是纯粹的记录者,他冷静地呈现了斗争的残酷性,没有回避内部的矛盾和失误,这种诚实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特别是关于物资补给和情报网络的构建部分,展现了超乎想象的民间智慧与组织能力,让人对那一代人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维持复杂的军事行动感到由衷的敬佩。读罢合卷,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一群衣衫褴褛、却眼神坚毅的普通人,在他们熟悉的山川河流中,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进行着捍卫家园的努力。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担心这是一本过于专业的军事史著述,可能晦涩难懂。但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的笔力之妙在于,他总能找到一个普通人的切入点来讲述宏大叙事。比如,通过描绘一名通讯员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传递一封家书,或是描述一个孩子如何记住敌人的巡逻规律,这些极具画面感的片段,有效地拉近了历史与读者的距离。文字的张力来自于“行动”与“等待”的交织,游击队长期处于被动等待、伺机而动的状态,这种心理上的煎熬在书中被描绘得入木三分。阅读体验更像是在看一部节奏缓慢但情绪饱和的文学作品,它在讲述如何战斗的同时,也在探讨如何保持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完整性。这种对人性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远超了一般的历史记录范畴。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如同抽丝剥茧,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娓娓道来,即便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涌动的热血与悲壮。作者似乎并未将重点放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上,反而着墨于基层力量的韧性与智慧。我尤其欣赏他对游击队员个体命运的刻画,那些鲜活的面孔,他们的日常挣扎、信仰的坚守与人性深处的柔软,构建了一个立体而有温度的抗战群像。书中对环境的描写极其考究,南方特有的湿热、丛林的隐秘与险峻,都成了故事背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瘴气与枪声的土地上,呼吸都变得沉重起来。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紧张得令人屏息,时而又在战火间隙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期盼,这种细腻的处理,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绝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更像是一部融入了地方色彩的英雄史诗。它成功地让“人民”二字落到了实处,而非空泛的口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它没有采用严格的时间线性推进,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不同时间点、不同区域的斗争片段穿插对比,营造出一种“全面开花,处处皆是战场”的氛围。这种非线性叙事手法,反而更贴合游击战的本质——分散、灵活、难以捉摸。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梳理其中涉及的复杂人际网络和政治派系间的互动,从中可以窥见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地方武装力量在争取生存空间时所要面对的多重压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胜利”的定义似乎更为审慎,它不只是指某次战斗的得失,更多的是指精神意志的延续和地方认同感的维系。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次漫长而艰苦的田野考察,对“游击”二字有了全新的、更具地域性和生命力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