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乒乓球裁判工作指南(第二版)》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兵乓球运动基本知识;兵乓球比赛规则与裁判法;兵乓球裁判员推荐的素质;兵乓球比赛的方法;兵乓球比赛的组织等。 杜力平 著 著作 杜力平,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乒乓球专业,副教授,四川省高校乒乓球协会副会长。乒乓球靠前级裁判,网球国家一级裁判。(第四届大学生乒乓球比赛副裁判长;第四届农动会副裁判长。)多年从事大学生、研究生乒乓球和网球课以及校乒乓球队的训练工作。具有丰富的乒乓球网球课教学训练经验和专业素质。西南交大乒乓球队主教练,铁道部高校乒乓球女单亚军;四川省高校网球女子双打优选,成都市八运会网球女子双打优选。这本“乒乓球裁判工作指南(第2版)”真的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满心期待地想找点关于最新规则解析或者视频辅助判罚的实操技巧,结果翻开来看,内容似乎更侧重于……历史沿革?里面花了大量篇幅去追溯早期球拍胶皮的演变,以及国际乒联几次重大会议的会议纪要,感觉像是本学术论文集,而不是一本实用的“工作指南”。比如,它详细描述了1980年代初对球拍厚度的限制是如何讨论和确定的,这对于一个刚拿到裁判证、准备上场执法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实在是太“高屋建瓴”了。我需要知道的是,在焦灼的决胜局,如果运动员对擦网提出异议,我应该如何清晰、迅速地做出判罚并进行解释,而不是听裁判长在记录本上写了些什么。而且,关于现代电子记分系统的使用说明也极其简略,几乎只是一笔带过,这在如今的专业赛事中简直是不可接受的疏忽。这本书的深度似乎错位了,它把精力放在了那些已经尘封的细节上,却忽略了现代裁判工作中最核心、最需要即时指导的实战难题。如果想了解乒乓球运动的历史背景,这本书或许不错,但如果想提升临场应变能力,恐怕要另寻他册了。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本来希望它能像一本“现场急救手册”一样,帮我迅速解决比赛中的突发状况。然而,阅读体验却像在读一本非常枯燥的行政法规汇编。它的语言风格极其正式、板刻,充斥着大量的“应当”、“不得”、“依照本条例”这类法律条文式的措辞,读起来非常费劲。举个例子,关于如何处理运动员在比赛中对场边设备发脾气的情形,书中用了整整三页纸来阐述惩戒流程,但对于如何在情绪爆发的那个“瞬间”,用最简短、最具威慑力的口头语言来制止,却只用了一句轻描淡写的“应予以警告”。我发现,书中对“如何与运动员进行有效沟通”这一至关重要的软技能着墨甚少,反而对不同级别赛事的报告提交格式有着近乎偏执的详细规定。这让我不禁怀疑,编写者是不是更关心赛后的文书工作,而不是比赛中那种稍纵即逝的公平与秩序的维护。对于一线裁判来说,那种充满人情味和压力的临场心理建设,这本书里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准备写报告的文员,而不是一个掌控全场的仲裁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让人感到困惑,内容组织缺乏逻辑上的连贯性,读起来跳跃感极强。某一章还在深入探讨发球合法性的细微差别,下一章却突然转向了关于裁判服装的颜色选择和面料标准,这种主题的切换让人很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关于“旋转检测”的部分,它似乎只是将旧版手册的文字做了轻微的重排,并没有引入任何关于现代高科技手段辅助判断的内容。我的重点关注点在于,在高速对攻中,眼睛如何准确捕捉到球体的微小旋转差异,以及如何区分“发力不当”和“故意犯规”之间的界限。然而,这本书似乎停留在了一个“理想化”的裁判场景中,假定所有人都拥有无限的观察时间和完美的视野。而且,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定礼仪要求,也只是非常零散地分布在附录的角落里,没有一个集中的章节来指导跨文化交流的注意事项。整体感觉像是把不同来源的资料简单地拼贴在一起,缺乏一个核心的、现代化的框架来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感似乎是建立在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上,而不是真正的实战智慧的传递。它花了大量篇幅解释“界外球”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试图从物理学角度来剖析球的飞行轨迹,这种对理论物理的过度钻研,对于一个需要快速做出“出界”或“擦边”判罚的裁判来说,既不实用也无从借鉴。我真正想了解的是,在高速对打中,裁判的视觉焦点应该如何调整,才能最有效地锁定落点,并且如何在光线复杂的场馆内,排除干扰因素。书中提到的“专注力的维持”,也只是用了一些非常空洞的形容词,比如“保持绝对的宁静”或“心如止水”,但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训练方法或冥想技巧来帮助裁判达到这种状态。与其如此,我宁愿它少讲点那些与裁判工作本质相去甚远的理论,多加入一些资深裁判分享的“失败案例分析”,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从一次误判中吸取教训,并改进自己的判罚流程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供人研读的古籍,而非一本指导行动的工具书。
评分我本来是希望这本“第二版”能带来一些与时俱进的革新和深度的洞察,但阅读下来,它的更新程度令人失望。它更像是一本经过小修小补的“第一版”复印件。例如,对于“无障碍化比赛”的场地设置和裁判服务要求,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在当下越来越重视包容性的体育环境中是严重的滞后。此外,关于“视频裁判系统(VAR)”在乒乓球中的应用前景和现有框架的讨论,也仅仅是引用了几年前的草案,丝毫没有反映出近两年技术讨论的最新进展。我的疑问是,作为一本“工作指南”,它是否应该包含更多关于如何应对非标准设备(比如临时更换的球台或不合格的球网)的应急预案?这本书过于依赖“标准流程”,对于“非标准情况”的处理,只给出了一个模糊的“参照上级标准执行”的建议,这在实际操作中是毫无帮助的。它似乎在假定所有比赛都运行在完美的、官方认证的环境下,这对于基层赛事的裁判来说,参考价值非常有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