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鉴赏 4卷 书法绘画 中国传世书法 王羲之书法 颜真卿书法柳公权书法 行书鉴赏 草书鉴赏

中国书法鉴赏 4卷 书法绘画 中国传世书法 王羲之书法 颜真卿书法柳公权书法 行书鉴赏 草书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艳军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书法鉴赏
  • 王羲之
  • 颜真卿
  • 柳公权
  • 行书
  • 草书
  • 书法绘画
  • 传世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可爱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线装书局
ISBN:9787512008595
商品编码:1728904079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1-31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书法鉴赏(小插盒)
编者 王艳军 等
定价 598.00元
出版社 线装书局
ISBN 9787512008595
出版日期 2013-01-01
字数 1360000
页码 全四册
版次 1
装帧 盒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简介







《中国书法鉴赏》以每种书体为中轴,分别述及该书体之产生,发展,和流变史,以及书体的教沽和章法,并对该书体之历史名作予以评价与鉴祈,或侧重艺术风格之分析,或侧重时代背景之剖白,或侧重视觉形式之阐述,或侧重审美内涵之控掘,总之,这是一套融欣赏性与实用性,研究性与操作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书法百科全书。

中国书法鉴赏 第一册
书法基础篇
第一章 中国书法发展历史
第一节 先秦书法
第二节 秦代篆隶
第三节 两汉书法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书法
第五节 隋唐五代书法
第六节 宋代书法
第七节 元代书法
第八节 明代书法
第九节 清代书法
第十节 近现代书法
第二章 书法必备的基本文具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深度探究了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到成熟的漫长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园林的风格流变、造园思想的演变,并着重剖析了其独特的空间布局、艺术手法与哲学内涵。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物质载体的深刻意义。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古典园林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源头,从先秦时期的宫苑、上林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的山水情趣的萌发。重点阐述了早期园林在功能性(如狩猎、祭祀)向审美性转变过程中的社会背景。 萌芽期(先秦至两汉): 探讨了《诗经》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何影响后世园林意境的形成。分析了汉代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势与象征意义,如上林苑的规划布局,揭示了早期园林中“法天象地”的宇宙观。 文人初醒(魏晋南北朝): 详细论述了玄学思想和隐逸风尚对园林审美趣味的转向。探讨了“自然为师”的观念如何渗透到造园实践中,出现了注重意境营造而非仅追求富丽堂皇的初步尝试。特别是对士大夫阶层在私家园林中追求心灵栖息地的现象进行了深入考察。 第二部分:成熟与典范——唐宋园林的高度成就 唐宋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期。本部分集中分析了这一时期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的成就,以及园林理论的成熟标志。 盛唐气象与皇家园林: 聚焦于唐代园林对山水气势的把握。分析了长安大明宫、兴庆宫等皇家园林的设计原则,它们如何融合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秀美,展现大唐气度。探讨了此时期建筑与自然元素(水、石、花木)的有机结合方式。 宋代山水审美的深化: 重点分析了宋代文人对“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追求。详细介绍了宋代叠山理水技艺的精进,特别是李诫《营造法式》对园林构造的规范性影响。深入剖析了宋代私家园林(如汴京、临安的园林)中,如何通过精巧的布局,将有限的空间转化为无限的意境。苏轼、朱熹等文人的审美理论如何指导园林创作,强调“理”与“趣”的统一。 典范确立: 详细梳理了唐宋时期留存下来的重要园林遗迹或记载,分析它们作为后世范本的地位。 第三部分:集大成与精致化——明清园林的艺术高峰 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形成了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精巧、含蓄的风格。 明代园林:内向性的空间美学: 探讨了明代园林设计中“借景”艺术的成熟运用,以及对漏窗、花墙、门洞等实体构筑物的巧思。分析了叠山理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程度,注重“移步换景”的空间序列感。重点解析了以拙政园、留园等为代表的苏州园林的建筑与水体布局哲学。 清代园林:陈设与文化的交融: 分析了清代园林在继承明代精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陈设的文化性与趣味性。探讨了清代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的前期构想)的宏大规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特点。特别关注了楹联、匾额、碑刻等文化元素在点景中的作用,以及园林如何成为文人社交和艺术创作的场所。 第四部分:造园的核心要素与美学原则 本部分将园林拆解为构成元素,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和技术原理。 叠山理水:地理的微缩与哲学的体现: 详细论述了堆山(假山)的技法(如“置石”、“分缝”)以及水体的处理(活水与静池)。分析了“石”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灵璧石、太湖石)及其在园林中的精神价值。 花木配置与四季更迭: 探讨了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分析了花木的配置如何服务于“时令之美”的营造,以及如何通过植物的色彩和形态来引导游览者的情感体验。 建筑与空间的对话: 分析了亭、台、楼、阁、廊、轩在园林中的功能性与审美性。重点研究了建筑的“虚实”关系,如何通过穿插的廊道和半开放的建筑,实现室内空间向室外自然的平滑过渡。 “意境”的营造:诗画入园: 阐释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本质——将诗词的意境和绘画的构图融入实体空间。探讨了“曲径通幽”、“藏露结合”等造园手法,如何引导观赏者进入一种沉思、含蓄的审美境界。 结语:古典园林在当代的回响 本书最后探讨了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古典园林所承载的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其独特的生态智慧和美学理念对当代景观设计和人居环境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临帖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真正“透气”的范本,而不是那种只有黑白灰的简单复制品。这本书的“鉴赏”二字,让我对它的内容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在旁边娓娓道来,讲解每一笔的提按顿挫,每一结构的疏密关系中蕴含的哲理。比如,王羲之的飘逸与颜真卿的雄浑之间,那种内在的张力是如何在笔画间得以体现的?我更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提供足够详尽的图解分析,去剖析那些千古流传的精妙之处,而不是泛泛而谈。如果能有一些对比性的分析,比如将行书与草书在同一字上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剖析,那就更具价值了,这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书家的驾驭能力和创作心境的微妙变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那四卷本的结构,很有仪式感。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所吸引。虽然我主要对王羲之和颜真卿的风格比较熟悉,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让我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平时不太容易见到的古代墨宝的精细之处。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在选择范例时的匠心独运,似乎每一个选择都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特别期待能深入研究一下其中关于不同书体演变脉络的论述,毕竟,要真正领会书法的美,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好看”,还得理解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书家心性的流淌。希望它不仅仅是图录的集合,更能成为我理解中国传统审美的一把钥匙。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书法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却凤毛麟角。我比较看重的是作者对历史背景的梳理能力。毕竟,没有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对书法的鉴赏就如同无源之水。我希望这本书在介绍几位大家的同时,能将他们的艺术成就置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大背景下去考量。例如,唐代书法何以能达到那样一个高峰?柳公权的书法在当时又是如何与颜体形成对话和相互影响的?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纸张、墨锭、乃至当时文人生活状态的佐证材料,我相信,这四卷书的阅读体验将会从单纯的艺术学习,升华为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硬邦邦的笔墨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传世书法”这一概念特别感兴趣,这暗示着它收录的篇目是经过历史严格筛选的精华。我渴望看到那些被无数前辈珍视和研习过的经典之作的全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被要求“取法乎上”,而这本书似乎就是提供了一个直接与“上”对话的平台。我特别好奇,它如何平衡不同流派和风格的呈现?譬如,在收录了王羲之那种追求自然天成的魏晋风度后,是否也兼顾了后世那些更具个性和探索性的表达?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帖中不断摸索、试图找到自己声音的学习者来说,能够看到一个清晰的、经过梳理的“书法谱系图”,无疑能极大地帮助我们定位自己的学习方向,避免在浩瀚的古迹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系列结构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宏大的学术抱负,四卷本的厚度不是开玩笑的,这意味着它很可能涵盖了从基础入门到高级研究的多个层次。我更关注的是,它在“鉴赏”层面能做到多深。鉴赏不仅仅是辨认真伪,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审美价值和技术难度。我期待看到书中对具体技法的深度剖析,不仅仅是描述“圆润”或“方折”,而是用更专业的术语去解构这些视觉效果是如何通过笔锋的侧偃和腕力的控制达成的。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书体在结构处理上的内在逻辑对比,比如行书的连带与草书的断续之间的空间哲学,那对于提升我的书法认知水平将是巨大的助益。我希望这套书能成为我书房里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常读常新的工具书和思想源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