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博弈(珍藏版)》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作者约翰·S·戈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很大程度上,华尔街推动了美国从一个原始而单一的经济体成长为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经济体。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尔街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实现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而华尔街本身也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成长为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美国经济的成功是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协同发展的很好的例证。《伟大的博弈(珍藏版)》不容错过!
约翰·S·戈登,美国作家和经济历史学家,1944年生于纽约,其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拥有席位。1966年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9年出版了《伟大的博弈》,该书获得各界广泛关注,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公司(CNBC)还专门为此书制作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专题报道。
祁斌,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物理学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MBA学位、清华大学数量经济学学位。曾就职于高盛集团、巴黎银行等投资银行,从事过华尔街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资产管理和风险投资等业务运作。2000年加入中国证监会,历任战略规划委委员、基金监管部副主任、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央党校客座教授。曾编译《伟大的博弈》,主笔《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编著《资本市场:中国经济的锋刃》。
尚福林再版序
易纲再版序
致中国读者
译者再版序
华尔街成就美国—作者和译者的对话
前言
第一章“人性堕落的大阴沟”
(1653年~1789年)
第二章“区分好人与恶棍的界线”
(1789年~1807年)
第三章“舔食全美国商业和金融蛋糕上奶油的舌头”
(1807年~1837年)
第四章“除了再来一场大崩溃,这一切还能以什么收场呢?”
(1837年~1857年)
第五章“浮华世界不再是个梦想”
(1857年~1867年)
第六章“谁能责备他们—他们只是做了他们爱做的事而已”
(1867年~1869年)
第七章 “面对他们的对手,多头们得意洋洋”
(1869年~1873年)
第八章 “你需要做的就是低买高卖”
(1873年~1884年)
第九章 “您有什么建议?”
(1884年~1901年)
第十章 “为什么您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呢,摩根先生?”
(1901年~1914年)
第十一章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吗?”
(1914年~1920年)
第十二章“交易所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1920年~1929年)
第十三章“不,他不可能那么干!”
(1929年~1938年)
第十四章“华尔街也是……主街”
(1938年~1968年)
第十五章“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
(1968年~1987年)
第十六章“这种趋势会不会继续下去呢?”
(1987年~1999年)
附录1 华尔街上的硝烟(2000年~2004年)
附录2 金融危机大事记(2000年~2011年)
读史偶得——《伟大的博弈》再版跋
网友评论
此外,费城在1680年建立后没多久,就拥有了比纽约更多的人口,并且成为了富庶的宾夕法尼亚领地唯1的港口。同时,波士顿是人口稠密的新英格兰地区的港口,查尔斯顿①港口也靠出口大量的大米和靛蓝(一种染料)而繁荣。因此到殖民时代的后期,纽约人尽管在商业上野心勃勃,但纽约在殖民地所有的港口中只排名第四。1770年,费城进口商品4.7万吨,波士顿进口了3.8万吨,查尔斯顿进口了2.8万吨,而纽约那一年仅仅进口了2.5万吨商品。尽管此时纽约已经成为一个商业逐渐繁荣的活跃港口,但它还不是一个金融中心。在18世纪,北美殖民经济呈现飞跃式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政府极欲对它征税的原因,这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并终引爆了美国独立战争)。此时,北美的这块殖民地出口的生铁占世界的1/7,它拥有世界上第二大商业船队,仅次于英国。但是,从很多方面看,它还是一个粗糙的经济体。此时的殖民地还没有银行,因为英国政府禁止在殖民地设立银行。同样,这里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供应,只有贝壳串珠在一些地区作为货币流通。在殖民地很难见到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也很少有任何英国的铸币流通。相反,所谓的货币供应实际上是一个大杂烩,包括其他国家的硬币、殖民政府发行的纸币,以及一些临时被用做货币的东西,例如烟草公司的收条——这在殖民地南部地区广泛使用。常见的铸币是西班牙的里亚尔银币(Spanishreal),经常被切成2块、4块、8块来找零钱。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纽约证券交易所还是以一美元的1/8为小单位来报价,而不是1/10。纽约作为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的地位被独立战争彻底毁掉。在战争期间,纽约是唯1被敌军占领长达7年之久的城市(的确,在现代战争史上还没有什么别的城市被敌军占领这么长的时间)。
每一次翻阅这本书,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惊喜。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灵活,时而宏大叙事,描绘出金融市场的宏观变迁;时而聚焦细节,刻画出某个关键人物或事件的精彩瞬间。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节奏感,也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金融交易和策略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来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乐在其中。书中对于不同时代金融市场运作模式的对比,也让我大开眼界。从早期的股票交易,到后来的衍生品市场,再到如今的全球化金融体系,每一步的演进都充满了智慧和挑战。我仿佛看到了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地将无形的概念,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那些看似微小的交易,最终汇聚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洪流,而那些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个体,也因此成为了历史的塑造者。这种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回到微观的叙事方式,让整本书的内容显得立体而饱满。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对金融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权力、欲望以及商业智慧的百科全书。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金融世界背后的真实图景,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斗争和博弈。我看到了资本是如何运作,权力是如何流转,而个体又是如何在这样的洪流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金融“大鳄”们的刻画,他们身上的那种极致的理性,那种对数字的敏锐嗅觉,以及那种敢于挑战规则的魄力,都让我惊叹不已。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们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人性的考验。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金融层面,而是具有了更深刻的哲学意义。它让我思考,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又如何在商业的竞争中,坚守自己的底线。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博弈”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金融的世界里,每一次交易,每一次决策,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博弈。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这种博弈的复杂性和智慧。我看到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明争暗斗,也看到了那些个人投资者如何在巨大的市场中,试图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我特别佩服作者在描述那些高超的交易策略时,那种清晰的逻辑和严密的推理。即使我不完全理解其中的金融术语,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策略。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棋盘之上,看着那些棋子(资本、信息、策略)在棋手(金融家)的操纵下,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的博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金融市场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和心理素质的终极较量,而那些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无一不是其中的佼佼者。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冒险,我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于不同的年代,感受着金融市场每一次巨大的变革。我发现,书中对于金融工具和概念的阐述,并没有使用过于艰涩的语言,反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故事的叙述之中,让即使是对金融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对“泡沫”形成和破裂的深入剖析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它们仅仅视为经济现象,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人性的层面,探讨了贪婪、恐惧、希望以及群体心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视角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历史上的无数次金融危机,总是在相似的模式下重演?那些曾经的辉煌,最终又为何会化为乌有?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分析,为我们揭示了金融世界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也让我们看到,在那些看似理性操作的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不断地试探着人性的边界。每一次的繁荣,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而每一次的危机,又孕育着新的机遇,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幕后英雄”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讲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金融数据,更是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商业领袖和他们的传奇故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时,并没有将他们神化,而是展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包括他们的野心、他们的挣扎,甚至他们的失误。这种真实的描绘,反而让我觉得更加可敬。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书页间鲜活地跳动,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又如何在巨变的时代里,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带领他们的金融帝国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从中看到了战略家的远见,也看到了冒险家的勇气,更看到了在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中,他们如何一次次地站起来,并最终成就了不朽的传奇。这种经历,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激励。
评分这本《包邮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11)珍藏版/中信出版社 全球商业经典》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那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承载着几个世纪以来金融市场的潮起潮落,而金色的字体则如同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勾勒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和事件。当我第一次翻开它,一股厚重感扑面而来,不仅仅是纸张的质感,更是内容本身散发出的历史沉淀。我本以为会是一部枯燥乏味的金融史,毕竟“华尔街”和“金融帝国”这些词汇,在很多人心中可能与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公式划上等号。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生动和引人入胜。他没有简单地堆砌事实和数据,而是将历史人物塑造成有血有肉的角色,将那些看似遥远的金融事件描绘得如同发生在昨天一般。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早期金融市场形成的描写,那些充满野心和冒险精神的先驱者,在那个尚不成熟的时代,如何凭借智慧和胆识,一步步奠定了后来华尔街的基石,这种从无到有的创业史,总是能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敬佩和向往。当然,我也知道书的实际内容是什么,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想象着那些在无数个昼夜里,金融巨头们如何运筹帷幄,如何抓住机遇,又如何应对危机,那种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
评分我常常觉得,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我们现在的样子,也能够指引我们未来的方向。而这本书,无疑就是一面极其珍贵的镜子,它将几个世纪以来华尔街的潮起潮落,以及那些与之息息相关的金融帝国的崛起与衰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的金融事件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他能够将复杂的问题,梳理得条理清晰,并从中找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我从中看到了资本的力量是如何被运用,也看到了市场是如何在供需关系和信息流动中进行自我调节。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金融市场视为一个孤立的体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技术背景之下,来探讨其发展演变。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也让我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狭窄的领域,而是能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进行审视。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走入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我看到了那些在金融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决策,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枯燥的金融交易,描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关键时刻的描写,比如某次重大的股票崩盘,或者某个金融巨头的崛起,作者都能够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将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商业传奇。我从中看到了智慧的闪光,也看到了人性的挣扎,更看到了在巨大的风险和诱惑面前,个体是如何做出选择的。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捕捉,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故事性和戏剧性,也使得那些曾经发生在遥远年代的金融事件,变得触手可及,引人深思。
评分我一直相信,了解过去,是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的重要途径。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金融市场的过去。作者以一种宏大的叙事,将三百多年的金融史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金融是如何从一个相对简单的概念,发展成为今天如此复杂和庞大的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金融市场特征的对比分析,比如早期市场的低效率,以及后来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我从中看到了人类对效率和利润的不懈追求,也看到了技术进步是如何不断地重塑着金融业的格局。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律和周期性。那些曾经的繁荣和萧条,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逻辑。这种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市场状况,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所提供的金融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历史视野和商业智慧。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串联起了三百多年的金融史,让我们看到了金融市场是如何从最初的萌芽,一步步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巨大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那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他并没有将任何一个时代或人物简单地褒贬,而是力求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叙事方式,它允许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种观点。我从中看到了金融市场的每一次改革和创新,是如何应对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也看到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颠覆性的创新,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新的事物所取代。这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为我们理解当下和预测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