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左耳
:32.8元
作者:饶雪漫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44751933
字数:14000000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同名电影《左耳》4.30日全国上映,新晋导演苏有朋处女作,欧豪、杨洋、胡夏、段博文等八大主演倾情演绎青春文学必读经典。
★青春文学领军人物饶雪漫,与光线传媒强强联手,营销团队精良,全力打造2015受期待好看的青春片。
★饶雪漫动情书写《左耳》十年心路历程;新增《左耳》十年大事记,这是一本值得用十年甚至一辈子一品再品的经典。
★《左耳》《左耳终结》2015年电影纪念珍藏版本,全彩图文,新版,收录十几张电影精美剧照,全方位揭开电影《左耳》演员阵容。封面八大主演共同出镜,心动指数飙升,极具收藏价值。
★无可取代的青春文学必读,万千读者珍藏的青春记忆。十年经典,让我们再次用心聆听那些遗失在风里的蜜语甜言。
内容提要
左耳听力不好,如果站在左边说话就听不见的“我”某天突然就暗恋上了男生许弋,而同时许弋却被绿影的长裙放浪女孩吧啦追求到手。心碎的“我”在偶然的机会和吧啦成为朋友,也认识了吧啦真正心爱的男生——张漾。随后吧啦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小耳朵与许弋相恋,但终分手,而张漾却困于吧啦的死亡而无法开始新生活。
目录
作者介绍
饶雪漫,知名青春文学作家,编剧,生于1970年代。已出版作品50余部,作品语言优美、故事动人、风格多变,享有'文字女巫'之称。代表作有《雀斑》《那些不能告诉大人的事》《小妖的金色城堡》《校服的裙摆》《左耳》《沙漏》《离歌》《秘果》等。
文摘
序言
评价三: 这部作品的基调是极其阴郁的,但这种阴郁却带着一种令人着迷的魅力,像是夏日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将所有表面的平静冲刷殆尽。我非常喜欢作者在叙事中对环境的“拟人化”处理,那些旧建筑、潮湿的街道,仿佛都有着自己的呼吸和秘密,它们是角色命运沉默的见证者。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敢于直面人性的黑暗面,没有将任何角色脸谱化,即便是最令人不齿的行为,背后也能找到其合理的、令人叹息的动机。这种对“灰色地带”的深入挖掘,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与深度。我个人对其中对于“错过”和“遗憾”的探讨尤为有感触,作者用极其写实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我们曾经以为能够抓住,最终却从指缝间溜走的瞬间。阅读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压抑的梦境,醒来后,尽管疲惫,却感受到了一种被洗礼过的清晰。它不迎合大众口味,但对于追求深度和思考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精神冒险。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高潮迭起却又在不经意间留下悠长的余韵。我很少能遇到一部作品能如此细腻地捕捉到青春期那种复杂到近乎病态的敏感与渴望。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如同顶级的雕塑家,每一刀下去,都精准地揭示了角色内心最隐秘的褶皱。那些关于友谊、背叛与成长的篇章,读起来让人既心痛又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偷窥了我们每个人最私密的日记。我尤其欣赏它对环境的描绘,那些朦胧的街景、昏暗的灯光,都成了烘托人物心绪的绝佳背景,营造出一种既疏离又紧密的都市氛围。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回味某一句台词,那种直击灵魂的力度,让我不得不承认,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份关于逝去岁月的沉重纪念碑。它没有试图给出廉价的答案,而是将所有疑问原封不动地抛给读者,迫使我们自己去面对成长中的困惑与迷茫。那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感,是它最强大的武器,让人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后,心脏仿佛被掏空了一般,留下的却是久久不能散去的怅惘。
评分评价五: 这部作品的画面感极强,仿佛每一页文字都可以直接被搬上银幕,而且是那种需要大制作成本才能完美还原的电影。它对氛围的营造有一种近乎魔术般的能力,一个简单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触,瞬间就能被赋予厚重的历史感和沉重的宿命感。我被它处理人物内心挣扎的方式深深吸引,书中没有出现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但那些细微的自我怀疑、对外界评价的恐惧,以及在成长压力下的妥协与反抗,却被描绘得丝丝入扣。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坏人”塑造成纯粹的反派,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让我们看到了每一种选择背后的无奈。它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也十分到位,笔触充满同情,却不滥用煽情,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距离感。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的情感阈值被重新校准了,对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界限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一本需要安静、投入的环境才能真正领略其魅力的深刻作品,绝对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评价二: 坦白讲,初读这本书时,我对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感到一丝困惑,仿佛置身于一个迷宫之中,每个人都有太多不为人知的面具和动机。但随着情节的层层剥开,那种错综复杂的美感才逐渐显现出来。它不像许多同类作品那样直白地展示矛盾,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克制且富有张力的方式,让冲突在人物的沉默和眼神交汇中暗流涌动。作者对于“旁观者”视角的运用非常巧妙,我们既是故事的见证者,有时又被迫站在道德的模糊地带进行审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夹杂着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腔调,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沉醉于其中精妙的文字构造。它探讨的主题超越了单纯的校园生活,触及了社会结构对个体命运的微妙影响,这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读完后,我脑海里久久回响的不是某个特定的事件,而是那种挥之不去的、关于“何为真实”的哲学追问。这本书无疑是需要被细细品味的,它拒绝被简单归类,是一部充满了文学野心的佳作。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极其精巧,它并非按照时间线性发展,而是通过碎片化的记忆和多重视角的回溯,像打捞沉船的残骸一样,逐渐拼凑出完整的故事图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挑战性,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阅读快感——每一次新视角的开启,都像是给已知的谜团增加了一个关键的线索。作者对白的处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看似日常的对话,实则暗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张力,很多时候,角色没有说出口的话比他们说出来的话更加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对“疏离感”的表达,那种身处人群中央,却感到彻骨孤独的体验,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仿佛在邀请读者一起参与到这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博弈中,要求我们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跟上作者敏捷的思维跳跃。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重读一遍,去寻找那些在初次阅读时因忙于追赶情节而忽略的伏笔和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