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是著名作家茨威格为诗人荷尔德林、作家克莱斯特和哲学家尼采所作的传记,讲述了这三位有精神病倾向的大师的生活历程,紧密结合他们的创作生涯,深入他们的作品,探索大师复杂的心灵与超越常人的精神容量,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形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诗一般美丽的文笔,三个性格迥异的主人公。作者将三人与歌德席勒等文豪进行了对比。前者在魔鬼凝视之下,脱离现实,游离于精神彼岸,命运之癫狂的赌徒,后者则是同时驾驭现实与精神,不断投资收益巩固的资本家。魔鬼代言人的特征:要么完全胜利,要么完全毁灭,魔鬼不喜欢循序渐进的细嚼慢咽。
评分##两年后看了另两篇,以为已经不会哭了,还哭,咋办。一面嫌他写得太热烈太磅礴太“文采斐然”,生怕被大段大段的形容和比喻骗了,忍不住怀疑他把心灵的宝贵和危险都提高到如此程度的可靠性(精神分析解读的第二个模式),却又不得不哭,感觉在小心又热忱地,甚至不是以赞美而是带着对殉道者的虔敬的痛苦,靠近他们。(两年前:“看茨威格写尼采方知歌德的伟大”hhhhhh)
评分##与其孤身独涉,不如安然沉睡。
评分##语言在触及生命的本质、思想的深处时总是乏力的。聆听再多对人生华丽、精辟、深刻的语言描述,也未必会改变真实人生的走向——真实的生命往往是由那些原始的、本质的、动物性的、非理性的力量驱动的。到底怎样才能使存在自己说话,这个问题使得每个具有敏感心灵的人全部深深卷入其中无法逃脱。
评分 评分##与其孤身独涉,不如安然沉睡。
评分##茨威格这部传记的三位主角: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都是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共同特质在于对精神之纯洁的近乎极端的追求,然而追求的方式又有所不同。茨威格用与他们同样伟大的对立面——歌德作为参照,通过深入刻画主人公的气质特征,绝妙地揭示出精神生活的这一深邃维度。在语言风格上,茨威格运用了大量神话典故和新奇生动的比喻,为原本不可见的心灵画出了惟妙惟肖的形象。本书译文流畅优美,再现了德语修辞的魅力。
评分##茨威格写一个人就像鬼上身一样,把传主内心最深处的秘密都复印出来了。
评分##1.茨威格在此指稱的“魔鬼性”大抵等於”酒神精神“。但將這一切說成”魔鬼性“?未免也太小瞧天才了。”高貴的,痛苦著的心靈“,必然是自願,自發追求痛苦,激情與無限。否則只是軟弱的奴隸遑論高貴。卡夫卡:”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都是相同的,“天才”無選擇權的接受“魔鬼性”,但其與“魔鬼性”之間絕非鬥爭關係,他們在“魔鬼性”支配下已自認是“魔鬼之子”在狂熱中交出自我作為偉大激情和天才的獻祭。2.”他們與時代毫無聯繫,不被同時代人所理解“,恰恰相反只有他們是時代之子,其他人生活在時代之後,他們靠攝取前一個時代的精神存活,他們”反前衛“”反先進“”反天才“,都是反對當下而已。3.比《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好多了。茨威格太煽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