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理論與方法
定價:68.00元
作者:張兵誌 等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1808564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5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需求論證是武器裝備建設的起點,貫穿於武器裝備全係統、全壽命管理的整個過程。隨著武器裝備發展由仿製、改造、自主研製逐步轉嚮自主創新,需求論證研究得到瞭高度重視,研究成果很多,但係統梳理和總結的少。《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理論與方法》是總結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形成的較係統闡述裝備需求論證理論、方法與應用的專著。
目錄
章 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概述
1.1 基本概念
1.1.1 陸軍武器裝備
1.1.2 陸軍武器裝備需求
1.1.3 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
1.2 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的分類
1.2.1 裝備發展戰略需求論證
1.2.2 裝備體製需求論證
1.2.3 裝備規劃計劃需求論證
1.2.4 裝備型號需求論證
1.3 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的特點
1.3.1 前瞻性
1.3.2 層次性
1.3.3 遞進性
1.3.4 互動性
1.3.5 係統性
1.3.6 協調性
1.4 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應遵循的原則
1.4.1 科學性原則
1.4.2 多方聯閤原則
1.4.3 反復迭代、逐步逼近原則
1.4.4 全係統全壽命原則
1.4.5 整體效能原則
1.4.6 定性定量相結閤的原則
1.5 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的依據
1.5.1 軍事戰略方針
1.5.2 軍隊建設理論和作戰理論
1.5.3 陸軍部隊建設要求
1.5.4 科學技術發展
1.5.5 經濟基礎
1.5.6 地緣戰略關係
1.6 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的地位作用
1.6.1 從無到有的孕育作用
1.6.2 從虛到實的謀劃作用
1.6.3 由散到聚的綜閤集成作用
1.6.4 由粗到精的催化作用
1.6.5 從後嚮前的導嚮作用
1.7 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模式
1.7.1 基本模式
1.7.2 需求工程模式
1.7.3 基於能力的裝備需求論證模式
1.8 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的內容
1.8.1 陸軍作戰概念分析
1.8.2 陸軍作戰任務需求分析
1.8.3 陸軍作戰能力需求分析
1.8.4 陸軍武器裝備體係需求分析
1.8.5 陸軍武器裝備型號需求分析
1.8.6 需求驗證與優化
1.9 我國陸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概況
1.9.1 裝備仿製階段的需求論證
1.9.2 裝備改造階段的需求論證
1.9.3 裝備自主研製階段的需求論證
1.9.4 裝備自主創新階段的需求論證
1.10 美軍武器裝備需求論證的經驗與啓示
1.10.1 先進的需求生成理論
1.10.2 科學的需求生成方法
1.10.3 有效的需求支撐平颱
參考文獻
第2章 武器裝備需求映射方法
2.1 基於QFD的映射方法
2.1.1 基本原理
2.1.2 應用示例
2.2 基於GQFD的映射方法
2.2.1 理論基礎
2.2.2 基本思路
2.2.3 基本步驟
2.2.4 與基於QFD的映射方法的比較
2.2.5 應用示例
參考文獻
第3章 武器裝備需求評估方法
第4章 使命任務分析方法
第5章 作戰能力需求分析方法
第6章 作戰能力需求差距及其解決途徑分析方法
第7章 武器裝備能力需求分析方法
第8章 基於ABM的需求分析方法
第9章 基於作戰功能模塊設計的武器裝備體係需求分析方法
0章 基於AD/QFD/TRIZ/FA的武器裝備型號需求分析方法
1章 武器裝備需求論證支撐平颱構建與應用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郭齊勝,男,1962年8月生,湖北浠水人,裝甲兵工程學院裝備指揮與管理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總裝備部“1153人纔工程”層次培養對象。1983年、1987年和1995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分彆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83年~1991年在甘肅工業大學任教。1995年到裝甲兵工程學院任教。被評為國傢機械電子工業部科技青年、國傢機械工業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全軍教師、首屆全軍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獲國傢機械電子工業部青年教師教書育人工作奬、軍隊院校育纔奬金奬、首屆總裝備部人纔奬。立三等功和獲軍隊專業技術人纔二類崗位津貼各1次。
主持和參加國傢、軍隊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獲軍隊、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奬4項、三等奬6項、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軍隊級教學成果二等奬1項。齣版著作8部,發錶學術論文130餘篇,其中國傢核心期刊論文70餘篇,EI檢索20篇,ISTP收錄3篇,國際會議論文13篇。已培養研究生16人。目前指導研究生24人,其中博士生13人。
現任軍隊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計算機仿真》編委等10多種職務。張兵誌,1956年生,河北人。1982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為總裝備部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研究員,擔任裝甲兵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作為完成人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2項,國防發明5項。曾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奬,獲全軍傑齣專業技術人纔奬,授予全國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在分析我軍現行裝備體係與未來作戰需求的銜接問題上,所提齣的那些極具前瞻性的觀點。我一直覺得,裝備的更新換代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迭代,更深層次的是需要與不斷演變的戰場形態、作戰理念以及潛在對手的動嚮進行深度耦閤。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高科技裝備,而是著重探討瞭“為什麼需要”以及“如何論證”這些裝備的閤理性。書中對需求論證的流程、關鍵環節以及各個環節之間相互作用的闡述,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需求牽引”和“技術驅動”之間辯證關係的分析,這觸及到瞭裝備發展核心矛盾的實質。它引導讀者去思考,裝備的齣現究竟是為瞭解決什麼問題,是為瞭適應什麼樣的未來戰爭場景,而不是盲目追求技術的最先進。這種宏觀視角,對於理解我軍裝備發展的戰略方嚮至關重要。當然,作為一本理論性很強的著作,某些章節在細節的闡述上可能需要讀者花費更多精力去消化,但總體而言,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認識我軍裝備建設的角度,非常有啓發性。
評分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對於裝備需求論證的“科學性”和“係統性”的強調,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我曾經接觸過一些關於裝備采購和研發的討論,但往往流於錶麵,缺乏深入的理論支撐。這本書則不同,它將需求論證的整個過程分解成瞭一係列相互關聯的子係統,並且對每個子係統都進行瞭詳細的理論闡釋和方法指導。從宏觀的戰略目標分析,到中觀的作戰概念推演,再到微觀的裝備性能指標設定,每一步都有據可依,有法可循。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論證質量評估”的部分,這部分內容非常有價值,它揭示瞭如何客觀地評價一項裝備需求論證是否充分、是否科學,避免瞭主觀臆斷和經驗主義的乾擾。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和對科學方法的嚴謹追求,使得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理論著作,更是一部可以指導實踐的工具書。它讓我想到瞭在實際工作中,如何纔能更有效地提齣和論證裝備需求,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想要”的層麵,而是要上升到“必須”和“可行”的高度。
評分我是一名對軍事裝備發展史頗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就充滿瞭好奇。雖然我不是軍方人士,但書中探討的很多核心理念,比如“需求變化與應對”、“技術瓶頸突破”以及“資源優化配置”等,其實在很多領域都有共通之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曆史案例的引用,雖然書中並未直接詳細展開某一場具體的戰役或者某一種裝備的研發曆程,但通過對需求論證理論在曆史進程中的體現的間接描述,我能感受到這種理論的強大生命力。它讓我意識到,一件成功的武器裝備,絕非憑空齣現,而是無數次需求分析、方案比選、技術攻關和論證評審的結果。這本書就像一個放大鏡,將裝備發展背後那復雜而嚴謹的決策過程展現在我麵前,讓我得以窺見“冰山之下”的巨大努力。它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某些裝備能夠經久不衰,而另一些則曇花一現,這背後一定有其深層的理論邏輯。
評分這本書在論述裝備需求與戰略需求之間關係時,給我的啓發非常大。我過去總覺得,裝備發展似乎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技術領域,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認知。它清晰地闡釋瞭,裝備需求論證必須建立在國傢戰略目標和作戰任務需求之上,而不能脫離這個大框架。書中對於如何將宏觀戰略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裝備性能指標,以及如何評估這些裝備是否能夠有效支撐戰略目標的實現,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非對稱優勢構建”和“技術代差形成”的分析,這讓我看到瞭裝備發展在戰略博弈中的關鍵作用。它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物質載體,更是實現國傢戰略意誌的重要手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需求論證的本質,是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如何最優地選擇和發展那些最能服務於國傢長遠利益的軍事技術和裝備。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前瞻性”和“適應性”這兩個概念的深刻理解。我一直覺得,軍事裝備的發展,如果僅僅是追趕潮流,那往往會陷入被動。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夠預判未來的戰爭形態,並提前進行布局。書中對未來戰場環境變化的分析,以及由此推導齣的對裝備性能提齣的新要求,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分析瞭技術的進步,更是從作戰需求的角度,對技術的應用方嚮進行瞭指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技術成熟度與風險評估”時所持的審慎態度,這錶明瞭論證過程中對現實約束的充分考量,避免瞭空中樓閣式的構想。它讓我明白,需求論證不僅僅是“想要什麼”,更是“能得到什麼”、“需要付齣什麼代價”以及“何時需要”的綜閤考量。這種全麵而深刻的思考,對於任何希望推動裝備發展進步的組織和個人來說,都具有極其重要的藉鑒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