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在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如何准确、高效地完成工程量核算和费用审核,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实际帮助似乎略显有限。我更希望看到关于如何运用定额进行竣工工程量复核的详细方法,以及在审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例如,在工程量清单与实际施工工程量存在差异时,如何依据定额进行调整和确认;在结算审核中,如何准确判断各项费用的取费基础和取费标准,确保结算的公平合理。同时,对于一些新兴的工程领域,例如智能化工程、环保工程等,其定额的适用性和调整方式,也需要更清晰的阐述,以便我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日益复杂的项目。我期待能找到一本更具操作性,能为我提供实际操作指南的书籍。
				
					评分
☆☆☆☆☆
					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定额更有效地应用于招投标阶段,以期在项目初期就能获得更具竞争力的报价,并为后续的成本控制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本《2018版安徽省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在这方面的着墨似乎不够深入。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根据定额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如何分析竞争对手的报价策略,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最优的投标报价方案。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精细化的招投标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书中对一些特殊工程,例如旧城改造、文物保护等项目的定额应用,以及在这些项目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下的定额调整方法,也有待更详细的说明。我期待能找到一本能帮助我更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制定更具战略性的投标策略的书籍。
				
					评分
☆☆☆☆☆
					最近在接触一些总承包项目,深感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管理方面,这本书的切入点略显保守。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更具前瞻性的内容,例如如何运用定额进行BIM技术的集成应用,如何实现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书中对新技术、新工艺的融合度似乎还有待提高。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虽然提到了相关费用,但如何将这些风险识别、评估的结论转化为具体的成本措施,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引。例如,对于地质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定额本身是否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应对方案,或者指导我们如何通过合同条款和技术方案来规避和转移这些风险,从而在源头上控制成本。我更倾向于一本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具实践性的成本管理工具,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基础定额的层面。希望未来修订版本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评分
☆☆☆☆☆
					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施工管理人员,对于工程造价的把控一直是重中之重。然而,我手中这本《2018版安徽省建设工程费用定额》似乎并没有深入触及到我最关心的一些实际操作细节。例如,在工程变更管理方面,我一直希望能找到更详尽的指导,比如如何界定变更的性质、如何进行变更的经济分析,以及变更对合同工期和成本的实际影响如何量化。书中虽然提到了变更费用的计算,但更多的是一个原则性的说明,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和不同类型变更的差异化处理方法。有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设计变更,我们往往需要凭借经验来判断,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支持似乎略显不足。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利用定额进行精细化成本预测,特别是在当前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定额进行风险预警和成本优化。此外,对于一些非常规的施工技术,比如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定额的适用性和调整方法也需要更清晰的阐述,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项目。
				
					评分
☆☆☆☆☆
					作为一名项目经理,我最头疼的莫过于如何处理合同纠纷和工程索赔。在这方面,我本期望《2018版安徽省建设工程费用定额》能提供一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然而,书中对于如何利用定额来支持或反驳索赔要求,如何计算因工期延误、材料涨价等原因造成的额外费用,相关的论述显得比较笼统。我需要的是更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当出现合同争议时,如何通过定额的规定来界定责任、计算损失;在申请工期延误索赔时,如何利用定额来证明因对方原因造成的工期拖延对成本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在处理合同纠纷和工程索赔时的得力助手,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可靠的依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