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 政治/军事 书籍 |
| 作者: | 于幼军 |
| 定价: | 52.0 |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1-04-01 |
| ISBN: | 978754068203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采用中国传统文学章回演义的体裁,将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客观中肯的阐述,对重要历史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又有作者精辟深刻的思想评述。形式新颖生动,文笔简洁流畅。 本书时间跨度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65年“”前夕,把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时代眼光作了细致的描述。尤其是对以为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包括新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路,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思考,冷静客观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求镜古自悟,资政育人。 |
| 目录 | |
| 回 十月炮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北李南陈相约 中国应运诞生……………………… 1 第二回 纲领应有高低 展宏图需从国情出发 须分两步 明晰任务目标……………………… 25 第三回 多年奋斗未果 永丰舰悔筹谋失策 决意联俄容共 孙中山觅组良方………………………… 40 第四回 联合战线筑就 国民风起云涌 一代陨落 伟人业绩山高水长………………………… 57 第五回 浦江风云突变 蒋介石举起屠刀 鲜血擦亮眼睛 枪杆子打出政权…………………………… 74 第六回 农村包围城市 井冈道路通天下 军队效力人民 星星之火可燎原…………………………… 98 第七回 反对教条主义 思想路线正航向 探索苏区新政 人民共和见雏形…………………………… 119 第八回 王明决策极左 中国误入歧途 博古指挥胡乱 苏区红军濒于绝境………………………… 135 第九回 遵义航向拨正 力挽狂澜于既倒 红军铁流万里 锻造民族之脊梁…………………………… 155 第十回 张杨奋起兵谏 西安事变惊环宇 张毛力促和解 国共携手赴国难…………………………… 176 第十一回 全民同仇敌忾 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 中共深明大义 化解危局饮誉国内海外…………………… 196 第十二回 润之潜心耕耘 终成新民主主义理论 陕甘起步试验 探索人民共和国模式…………………… 214 第十三回 顺应历史潮流 发出“五一口号” 协商民主建国 众派订立《共同纲领》……………… 237 第十四回 战争创伤 新民主主义蓝图铺展 推行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梦想成真…………………… 259 第十五回 选择与苏结盟 外交方针一边倒 实施一五计划 经济社会百事新………………………… 278 第十六回 过早起步过渡 总路线取代《共同纲领》 过急过快推进 超高速完成“三大改造”……………… 295 第十七回 痛批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抛出秘密报告 大兴调查研究 中共八大探索建设新路………………… 319 第十八回 整风急转反右 雷霆震怒出重拳 斗争失去法度 千倍扩大实离谱………………………… 336 第十九回 反冒进循正轨 头脑清醒令步伐稳健 大跃进演闹剧 主观狂热致梦想成空…………………… 356 第二十回 公社化硬超前 劳民伤财罹患沉疴 共产风乱神州 民心离散教训深重……………………… 371 第二十一回 庐山风云突变 纠左急转反右竟在一夜间 反右狂飙再起 无辜蒙冤受难何止百万众……………… 387 第二十二回 客观规律无情 三年跃进跌入深渊 实事求是有道 八字方针走出困境……………………… 410 第二十三回 高调反修防修 “四清运动”整肃内走资派 强化阶级斗争 新创理论隐伏“”……… 429 主要参考书目…………………………………………………… 452 后记……………………………………………………………… 459 |
| 编辑 | |
| 在中国诞生90周年前夕,本套丛书的第三卷及、第二卷增订版的面世,对广大员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学习研究中共史,学习中国和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运动史,从中吸取思想智慧,反思历史经验教训,从而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发展道路,大有裨益,是一部思想深刻精辟、文笔活泼流畅、可以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的好书。 |
| 媒体评论 | |
| 该书采取中国传统文学章回小说的形式,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和实践活动融合起来写,文字生动活泼,蕴含深刻思想,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大众化。——高放(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共运史学会原副会长) 作者通俗地讲述了数十年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事件,讲述了一代又一代志士、社会主义者、人的奋斗历程与个中的酸甜苦辣,拉近了历史与读者、社会主义理念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可贵的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庐山会议”反右倾等重大事件,既讲得直截了当,并不遮遮掩掩,又始终能以平常心态、以理解与拥戴社会主义事业的心态来写,道出社会主义在中国绝非一帆风顺的道理。——王蒙(原国家文化部部长、作家) 该书是系统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演进的一部好书,思想内涵丰富,大量应用史料,文笔简洁流畅,可读性和感染力比较强。——李君如(原中共中央校副校长、中共中央史研究室副主任) 该书的思辨性、理论性强,又用很通俗的文字表述出来。作者对新民主主义历史的述评,有不少新鲜的、精辟的见解;对建国以后的历史写得精彩,国内同类出版物很少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同类书当中好的。 作者确实做到了《后记》所言的写作宗旨: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的良知负责。——陈铁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 |
| 摘要 | |
| 十月炮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北李南陈相约 中国应运诞生 话说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集结一批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和热血青年,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猛烈冲击。恰在此时,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取得成功,犹如漆黑夜空一道闪电,震撼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风云人物的心灵;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更是给正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行者们,送上认识和改造的崭新思想武器,促使他们以崭新的视野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在新的斗争实践中逐渐成长为具有初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毅然创建中国,肩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 1919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城南新游艺场人潮如涌,热闹嘈杂。在一僻静茶室的靠墙角处,三位教授学者装束的人在喝茶聊天。突然,其中一位头戴礼帽、身着白西装的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从上衣怀里拿出一沓传单向周围茶桌散发。传单标题为“北京市民宣言”,内容有收回山东主权、罢免卖国官僚、给予市民集会和言论自由等五项要求。顿时,茶房热闹起来,茶客们争相阅读传单,有人面露惊诧,有人大声叫好。 三人相视而笑,起身离开茶室。时天色已晚,三人中的北大教授和高一涵与中年男子握别,那中年男子则继续在游艺场各处游逛。晚上十时许,他来到游艺场楼顶花园,看见下一层露台正在放映电影,就拿出一卷传单从上面撒了下去。他转身离开刚走几步,就被两个警察抓住。中年男子被押到警察局,一名警官开堂审讯,拍桌喝问:“姓名?” 中年男子神情自若,冷冷答道:“陈独秀。” 警官一听心里打了个颤,这可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啊!于是便放低声调问道:“可是北京大学的陈独秀?” 陈独秀傲然道:“正是。” 警官愣了一下说:“为何在公共场所散发过激言论的传单?前一阵学生的不法行为是不是受你指使?”警官所指斥的“不法”行为,显然是指五四爱国运动。 陈独秀大义凛然:“何为过激?何为不法?难道爱国是过激?救国是不法?” 警官无言以对,他心中暗忖:这陈独秀是个名人,还是报上去由上司审理,别给自己惹麻烦。于是对手下人说:“先把此人关进监狱,听候处置。” 在狱中,陈独秀面对铁窗心潮起伏,回顾反思自己这些年走过的道路,审视当下时局与形势。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失败后,陈独秀东渡日本,潜心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积极参加留学生活动。回国后,他先是在家乡安徽创办报纸,宣传民主思想,后建立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辛亥时,他参加了安徽和浙江的斗争。安徽光复后,他出任都督府秘书长,推行激烈的改革措施,因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而受挫,后来参加安徽地区的反袁世凯斗争又告失败。 那时的陈独秀陷入困惑和苦闷。救国救民之路究竟在何方?不学西方没有出路—洪秀全想走农业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之路,失败了;义和团凭借封建迷信和人多势众,抵抗不了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可是想学西方又学不成—洋务运动以为师夷长技可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工业可以强国制胜,结果失败了;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企图学习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改良封建统治制度,也失败了;辛亥赶跑了清朝皇帝,推翻了封建王朝,祈望建立类似西方国家的共和制度,结果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那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穿越时空,将我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1919到1965,这半个多世纪,是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段。我一直对那个时期充满好奇,想了解新中国是如何从一片废墟中建立起来,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这本书的标题《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 政治/军事 书籍》本身就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特别是“政治/军事”这个关键词,预示着书中将深入探讨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角逐。我尤其期待能从中一窥那个时代宏大的历史图景,理解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的画面:革命的洪流,政治的博弈,以及为了理想付出的艰辛努力。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大门,让我有机会深入其中,去感受历史的脉搏,去理解那些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关键力量。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曲折性。
评分看到《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 政治/军事 书籍》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激荡与变革的时代。1919年,五四运动的呐喊犹在耳畔;1965年,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中间的四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复杂的一个时期。我一直对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发展非常感兴趣,想知道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是如何发生的,那些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又是如何运筹帷幄的。这本书的“政治/军事”定位,让我感觉它会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内核,去解析那些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去展现那些决定国家前途的军事行动。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那个时代战略决策、意识形态斗争、以及国家安全建设的答案。我知道,历史的进程往往是曲折而复杂的,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这段历史的绝佳机会,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那个时代的巨大变革。
评分《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 政治/军事 书籍》这个书名,单看就充满了力量感,仿佛能触碰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脉搏。1919到1965,这四十六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之一。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想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又是如何抵御外来侵略,巩固新生政权的。这本书以“政治/军事”为重点,让我感觉它将为我揭示那个时代最核心的驱动力。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那个时代政治博弈的深度剖析,了解那些关键性的政治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想了解,在那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下,中国的军事力量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又是如何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保驾护航的。这本书,无疑将是我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窗口,让我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那段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关键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 政治/军事 书籍》就像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灯塔,指引我驶向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航程。1919年,一个旧时代的残垣断壁;1965年,一个崭新社会制度的雏形。这漫长而关键的半个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上演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戏剧,中国的军事领域又经历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政治家们如何在高压和变革中做出决策,以及那些为国家独立和安全而付出的将士们的故事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政治/军事”标签,更是让我觉得它将深入挖掘那些奠定新中国根基的关键因素。我渴望从中了解那个时代战略思想的演变,理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智慧,以及中国军队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坚实盾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去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与艰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像是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史书,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那个时代沉甸甸的重量。1919年到1965年,这段时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如此关键,几乎可以说是奠定了一个全新国家的基础。从辛亥革命的余波未平,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其中充满了各种复杂而深刻的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五百年”这个副标题,更是让人对书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充满了期待,虽然我知道这第三卷主要聚焦于政治和军事,但这仍然让我对整个中国社会主义进程有了更宏观的想象。我很好奇,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政治决策塑造了国家的走向?又有哪些军事斗争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保卫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我渴望了解那些历史人物的决策背后,是如何考量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又是如何权衡各种利弊的。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一定蕴藏着无数的细节和故事,等待着我去发掘,去理解。我相信,通过阅读它,我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如何一步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这条道路上的挑战与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