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梁乃明、方誌剛、劉晉飛、唐堂等編寫的 《智能製造之路(數字化工廠)》闡述瞭智能製造的國 內外發展與應用狀況、智能製造的內涵與特徵;描繪 瞭智能製造參考模型、智能工廠體係架構以及智能工 廠解決方案要素;分享瞭數字化工廠三個不同維度的 數字化藍圖和實施路綫圖,通過三大集成篇與案例分 析篇,結閤“西門子數字化企業軟件套件”,幫助讀 者*好地理解智能製造相關理念,促進企業打造新一 代智能創新平颱,從而在設計研發、工藝開發、生産 製造、售後維護等産品全生命周期實行全麵數字化與 智能管理,促進企業實現工業物聯網與應用服務聯網 的深度融閤,*好地滿足客戶持續多變的個性化需求 。
序
前言一
前言二
理論篇
**章 智能製造概述 2
1.1 智能製造**外發展與應用狀況 2
1.1.1 美國智能製造的發展與應用 2
1.1.2 歐洲智能製造的發展與應用 5
1.1.3 亞太智能製造的發展與應用 10
1.2 工業4.0 16
1.2.1 工業4.0的背景 16
1.2.2 工業4.0的主要內容 17
1.2.3 工業4.0的執行情況 24
1.3 中國製造2025 28
1.3.1 中國製造2025的背景 28
1.3.2 中國製造2025的主要內容 30
1.3.3 中國製造2025的執行情況 31
1.4 智能製造的內涵與特徵 32
1.4.1 **外對智能製造定義、內涵和特徵的理解 32
1.4.2 智能製造與傳統製造的異同 40
1.4.3 智能製造解讀 40
1.5 智能製造參考模型 43
1.5.1 美國 44
1.5.2 德國 46
1.5.3 中國 48
第2章 智能工廠方案與體係 51
2.1 智能工廠的體係架構 52
2.1.1 智能工廠的架構與功能定義 52
2.1.2 智能工廠的雛形——安貝格數字化工廠 54
2.2 智能工廠解決方案要素 57
2.2.1 産品數字化建模與開發係統 57
2.2.2 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係統 60
2.2.3 生産製造執行係統 63
2.2.4 全集成自動化係統 64
2.2.5 企業資源計劃 65
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篇
第3章 數字孿生模型 70
3.1 概述 70
3.1.1 數字孿生模型的概念及定義 70
3.1.2 數字孿生模型在製造中的作用 74
3.1.3 數字孿生模型的應用和進展 76
3.2 基於模型的企業 77
3.2.1 技術標準與規範 78
3.2.2 從MBD到MBE 81
3.3 MBE的體係建設 91
3.3.1 西門子MBE解決之道 91
3.3.2 西門子MBE解決方案的價值定位 95
第4章 數字孿生模型的組成 96
4.1 産品設計 96
4.1.1 MBD模型定義的挑戰 96
4.1.2 MBD模型定義的解決方案 98
4.2 過程規劃 116
4.3 生産布局 118
4.4 過程仿真 122
4.5 産量優化 123
4.6 維護保障管理 139
4.6.1 服務規劃 139
4.6.2 服務手冊管理 140
4.6.3 維護BOM管理 141
4.6.4 維護保障執行 143
4.6.5 服務調度和執行 143
4.6.6 維護保障知識庫管理 144
4.6.7 FRACAS管理 145
4.6.8 維護保障報告和分析 146
4.6.9 維護物料管理 146
製造運營管理篇
第5章 製造執行係統概述 150
5.1 製造執行係統定義 150
5.1.1 MES的定義及內涵 150
5.1.2 MES的位置及與其他信息係統之間的關係 153
5.2 MES的體係架構簡介 154
5.2.1 設計原則與項目目標 154
5.2.2 MES的體係架構 155
5.3 MES的發展趨勢 161
5.3.1 MES朝著新一代MES的方嚮發展 161
5.3.2 MES成為智能工廠的核心 162
5.3.3 MES成為實現精益生産的關鍵環節 163
第6章 智能製造執行係統——SIMATIC IT 166
6.1 數據展現和功能係統 167
6.1.1 控製係統的數據管理 169
6.1.2 業務係統的數據管理 170
6.2 生産過程和生産管理 174
6.2.1 産品定義和産品生産 175
6.2.2 人員管理和生産規劃 177
6.2.3 工單管理和製造執行 179
6.3 SIMATIC IT産品組閤戰略部署 181
6.3.1 SIMATIC IT生産套件 183
6.3.2 SIMATIC IT Preactor 189
6.3.3 SIMATIC IT智能套件 191
6.3.4 SIMATIC IT研發套件 193
6.3.5 SIMATIC IT eBR 195
全集成自動化篇
第7章 全集成的係統概念 198
7.1 客戶對於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需求 199
7.2 全集成自動化解決方案的優勢 201
7.3 一體化的工程 202
7.3.1 TIA的統一性 202
7.3.2 TIA的開放性 204
7.3.3 聯閤調試與聯閤編程 205
7.3.4 遠程維護 206
7.3.5 過程的模擬與仿真 206
7.3.6 通過TIA實現高效工程及其帶來的效益 207
7.4 工業數據的管理 207
7.4.1 跨部門的橫嚮集成 207
7.4.2 跨各層的縱嚮集成 207
7.4.3 工業數據管理可以提供多種維度和視角來視察與利用數據 207
7.5 故障安全集成 208
7.5.1 安全集成理念 209
7.5.2 設備安全的實現 209
7.6 工業通信 215
7.6.1 以太網和工業以太網 215
7.6.2 PROFINET 216
7.6.3 工業無綫通信 219
7.6.4 PROFIBUS(IEC 61158/61784) 220
7.6.5 AS-Interface(EN 50295/IEC 62026) 221
7.6.6 IO-Link(IEC 61131-9) 221
7.7 工業信息安全 222
7.7.1 工業信息安全的防護理念 222
7.7.2 工廠安全 223
7.7.3 網絡安全 224
7.7.4 係統完整性 228
係統集成篇
第8章 企業間價值網絡的橫嚮集成 234
8.1 橫嚮集成 234
8.2 橫嚮集成解決的問題 235
8.3 橫嚮集成與車間 236
8.4 橫嚮集成與網絡化 236
第9章 全流程的端到端集成 237
9.1 全流程的端到端集成簡介 238
9.2 端到端——供應鏈要達到*佳的狀態? 239
9.3 端到端集成解決方案 240
9.4 全價值鏈端到端係統工程 240
**0章 網絡化的縱嚮垂直集成與網絡化製造 243
10.1 PDM與ERP集成 244
10.1.1 PDM與ERP集成的必要性 244
10.1.2 PDM與ERP的集成模式 244
10.2 ERP與MES集成 245
10.2.1 ERP與MES的集成分析 246
10.2.2 ERP與MES的集成模式與方法 247
10.2.3 SAP製造行業的ERP與MES集成架構 250
10.3 PLM與MES集成 251
10.3.1 PLM與MES的集成分析 251
10.3.2 西門子的PLM與MES集成架構 251
案例分析篇
製造運營管理案例 254
成功案例1青島啤酒 254
成功案例2京信通信 258
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案例 264
全集成自動化案例 268
這本書的視野非常宏大,它不僅僅關注“製造本身”,更將智能製造置於全球供應鏈和可持續發展的宏大背景下去審視。作者對於“循環經濟”和“綠色製造”在數字化轉型中的推動作用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在當前強調ESG的大環境下,顯得尤為及時和重要。書中提齣,通過精準的需求預測和物料追溯,智能工廠能夠極大地減少生産過程中的浪費和能源消耗,這不光是社會責任,更是實打實的成本節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的智能製造發展路徑時的對比研究,揭示瞭文化、政策和市場需求對技術采納速度的製約與促進作用。這種跨文化的、戰略層麵的比較,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為什麼有的技術在A地取得成功,卻在B地遭遇瓶頸。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兼具深度、廣度與前瞻性的行業參考書,能有效幫助決策者構建一個既高效又負責任的製造體係。
評分我嚮來對技術書籍的閱讀持謹慎態度,因為很多書籍往往隻停留在概念的堆砌和術語的羅列。但這本書在闡述“人機交互界麵設計”與“操作人員培訓”這部分內容時,展現齣的細膩和體貼是令人贊嘆的。作者深刻理解到,再先進的自動化係統,最終還是需要人去操作、去維護,因此,如何降低新係統的學習麯綫,如何設計齣符閤人類認知習慣的HMI(人機界麵),成為瞭全書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切入點。書中引用瞭大量的認知心理學和人機工程學的研究成果來佐證其觀點,這使得書中的建議不再是憑空想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讀到這裏,我幾乎能想象到未來工廠裏,技術人員是如何輕鬆地通過平闆電腦診斷設備故障,而不是對著一堆復雜的指示燈發愁。這種關注“最終用戶體驗”的視角,使得這本書的覆蓋麵遠超齣瞭純粹的硬核技術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麵嚮未來的工作場所設計指南”。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關於“效率革命”的緊迫感和興奮感。它的敘事節奏非常快,像是一部快節奏的工業紀錄片,不斷地拋齣新的技術點和趨勢判斷。作者對於數據治理和信息安全在智能製造中的核心地位的強調,在我看來是極具前瞻性的。我們常常談論AI、談論自動化,但往往忽略瞭支撐這一切的數據基礎是否紮實可靠。這本書在這方麵著墨頗多,詳細闡述瞭如何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湖,如何打破車間“數據孤島”,以及在跨平颱數據交互中需要警惕的安全漏洞。這種全景式的視角,讓我不再將數字化看作是孤立的技術升級,而是上升到瞭企業核心競爭力重塑的戰略層麵。文字中充滿瞭對行業痛點的深刻洞察,比如對“人機協作的倫理邊界”的探討,雖然有些哲學意味,卻反映齣作者在思考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對社會影響保持著清醒的認識。讀完後,感覺整個人對“未來工廠”的概念不再模糊,而是具體成瞭一係列可執行的、相互關聯的模塊。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內容編排得非常用心,尤其是在工業4.0和數字化轉型的宏大敘事中,作者巧妙地將理論深度與實操細節結閤起來。書中對於智能工廠的係統架構分析得入木三分,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執行層麵的數據采集、分析和反饋閉環,勾勒齣瞭一幅清晰的未來製造藍圖。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柔性製造單元的案例剖析,不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更是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MES係統與機器人協作來實現快速換模和個性化定製,這對我們正在進行數字化升級的中小型企業來說,簡直就是一份實用的操作手冊。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且富有邏輯性,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每一個段落都像是在搭建一個精密的工業模型,層層遞進,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如何將這些前沿理念落地到自己的生産綫上。特彆是關於物聯網(IoT)在設備預測性維護中的應用,那些具體的算法思路和數據流嚮圖,即便不是技術專傢也能大緻領會其精髓,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著實體現瞭作者深厚的行業功底。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刻闆,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在跟同行交流最新的項目心得。其中對於“精益生産”與“數字化”如何實現深度融閤的探討,尤其讓我眼前一亮。很多企業在推行精益時,往往陷入瞭流程優化的死鬍同,而這本書清晰地指齣瞭,數字化工具不是簡單的記錄和報告,而是驅動精益持續改進的“神經係統”。作者用瞭很多篇幅去解析“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潛力,並且不迴避其中的技術難點和高昂的初期投入,這種誠實的態度很受讀者信賴。它沒有一味鼓吹“上馬新技術”,而是引導讀者思考:我的生産流程中,哪些環節最能從實時仿真中獲益?這種務實主義的筆調,使得全書的論證都建立在堅實的經濟效益分析之上,避免瞭空談概念。對於那些希望在現有生産基礎上進行漸進式優化的企業管理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