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江村经济》原本是作者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原题《中国农民的生活》,在国外先出版,后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作为费孝通先生研究乡土中国的代表作品,该书一度被知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值得后学不断研读欣赏。
内容简介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作者简介
费孝通,中国知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査》、《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精彩书评
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国家。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如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么,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当然是艰巨的,同样,这也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珍贵成就。
——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江村经济》
作为社会人类学的著作,对该学科传统的突破主要在于,(一)它没有拘泥于异民族,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来研究自己熟悉的本民族,并把功能方法从原始社会推广到文明社会,如果说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人类学必须“离开对所谓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应该进入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那么《江村经济》则是非常出色地实践了这一要求。 (二)它改变了社会人类学者以往那种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的单纯研究者的学究面貌,而树立了一种力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社会改革的爱国主义变革者的新形象。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
《江村经济》一书以小见大,以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当代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之道。
——甘阳(中山大学)《〈江村经济〉再认识》
70年前,费孝通教授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并在两年后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这一被国际上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奠定了他在人类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时,《江村经济》也成为当代学者研究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不读的重要文献。
——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江村经济〉给我们的三个启迪》
在人类学的历史上,《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它把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从“异域”转向了“本土”,从“原始文化”转向了“经济生活”,为人类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领域。
——邱泽奇(北京大学)《费孝通与江村》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调查区域
第三章 家
第四章 财产与继承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扩展
第六章 户与村
第七章 生活
第八章 职业分化
第九章 劳作日程
第十章 农业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第十二章 蚕丝业
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第十四章 贸易
第十五章 资金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附录
译者说明
精彩书摘
村庄是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集在一个紧凑的居住区内,与其它相似的单位隔开相当一段距离(在中国有些地区,农户散居,情况并非如此),它是一个由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其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上的社会单位。
这样一个村庄并没有正式进入保甲制。保甲制是中国的一种新的行政体制,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人为地设置的(第六章第5节)。开弦弓村在1935年才有这种制度,因此很难说得清,这种法律上的保甲单位,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以其不断增长的行政职能取代现存的事实上的群体。但目前,在实施过程中,保甲制仍然大多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单位必须是实际存在的职能单位——村庄。我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人民的生活。
在目前阶段的调查中,把村庄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这并不是说村庄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在中国,地方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是非常密切的,在经济生活中尤为如此。甚至可以说,在上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共同体中。西方的货物和思想已经到达了非常边远的村庄。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压力是目前中国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如此,那么在这样一个小的地区,在一个村庄里搞实地调查,对于这种外来力量及其所引起的变迁会取得什么进一步的了解呢?
显然,身处村庄的调查者不可能用宏观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外来势力的各种影响。例如,由于世界经济萧条及丝绸工业中广泛的技术改革引起了国际市场上土产生丝价格的下跌,进而引起农村家庭收入不足、口粮短缺、婚期推迟以及家庭工业的部分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实地调查者必须尽可能全面地记录外来势力对村庄生活的影响,但他当然应该把对这些势力本身的进一步分析留给其它学科去完成。调查者应承认这些事实,并且尽力约束自己去跟踪那些可以从村庄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影响。
对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单位。但是,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为在其它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这就是获得真正科学结论的Z好方法。
2.地理状况
我所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坐落在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在上海以西约80英里的地方,其地理区域属于长江三角洲。G.B.克雷西曾经这样描述该区域的地理概况:“在长江平原的土地上,布满了河流与运河。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其它地区会有那么多可通航的水路。长江、淮河及其支流形成了一条贯穿这个区域的通道,颇为壮观。不但河流多,而且还有许多大小湖泊,其中主要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然而赋予这个地貌以Z显著的特征的是人工河渠。这些河渠正是生活的命脉。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渠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起着人工水系的作用,取代了河流。据F.H.金的估计,仅三角洲南部的河渠长度就有25,000英里左右。
……
《江村经济》 一部中国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揭示中国农民生活的鲜活画卷。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早已是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一座不可逾越的里程碑。这部著作以其深入的田野调查、精细的社会分析和生动的人物刻画,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江南一个名叫“开弦弓村”(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江村”)的真实生活图景。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农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一扇窗口,更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变迁脉络的钥匙。 一、 历史的沉淀与学术的开创 《江村经济》的诞生,离不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西方社会学理论也逐渐引入中国。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费孝通先生秉承着实地考察、从中国自身土壤中生长出中国社会学理论的信念,选择了深入中国农村进行细致的观察与研究。他身处开弦弓村,与村民同吃同住,用近一年的时间,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式,一丝不苟地记录下这个村庄的方方面面。 这部著作的学术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当时普遍存在的“西学为用”的局限,尝试运用当时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些分析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理解和解释中国本土的社会现象。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更是对中国传统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一次重要概括,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讨论。他并未简单地套用任何一种现成的理论框架,而是根据在中国农民生活中的具体观察,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概念。 二、 经济生活的微观透视 《江村经济》的核心内容,正如其书名所示,是对江村经济生活的全景式描绘。费孝通先生以极其严谨的态度,从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开始,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江村农民的经济活动。 土地制度与耕作方式: 书中详细描述了江村的土地所有权、土地租赁、耕作技术和农作物种类。他发现,江村的土地并非完全归农民所有,而是存在着复杂的土地租赁关系,这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收入。同时,对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从播种、插秧到收割、脱粒,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农业生产的辛劳与智慧。 家庭经济与劳动分工: 江村的经济活动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展开的。费孝通先生深入分析了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包括男性、女性以及不同年龄段成员的职责。他注意到,在农忙季节,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承担繁重的劳动;而在农闲时期,则会发展各种副业,以增加家庭收入。这种家庭经济的运作模式,是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经济的重要维度。 副业与手工业: 除了主要的农业生产,江村的农民还从事多种多样的副业,如养蚕、织绸、捕鱼、打柴等。这些副业不仅为家庭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也构成了江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丝绸生产,曾是江村重要的经济支柱,书中的详细描述让我们了解到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流程、技艺以及其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商品流通与市场关系: 费孝通先生还关注了江村的商品流通和市场关系。他描绘了农民如何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拿到集市上出售,以及与商人之间的互动。通过对这些环节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江村在更大范围的经济网络中的位置。 三、 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精妙解读 《江村经济》并非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它更深入地揭示了经济活动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 家族与宗族: 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江村亦是如此。费孝通先生深入分析了宗族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例如宗族内部的互助、纠纷的解决,以及宗族对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他注意到,同姓之间的联系在经济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可能带来排他和不公平。 邻里关系与互助网络: 除了宗族,邻里关系也是江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在农忙季节,邻里之间会互相帮忙,共同完成繁重的农活,形成了强大的互助网络。这种基于地理位置和日常交往的互助,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应对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阶层与贫富分化: 尽管描绘的是一个看似“平均”的乡村,费孝通先生并未回避江村存在的贫富分化现象。他通过对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细致考察,揭示了土地占有、经营能力、家族背景等因素如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经济活动中的体现。 婚姻与家庭制度: 婚姻和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费孝通先生对江村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发现,婚姻往往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代际关系也深刻影响着个体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 四、 历史的余音与现实的启示 《江村经济》出版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那个时代的江村,与今天的中国农村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部著作所揭示的许多底层逻辑和深层结构,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深刻理解: 即使在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对传统经济模式的理解,依然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与断裂性。江村的经济模式,为我们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演进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对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洞察: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等概念,虽然是对特定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描述,但其背后所揭示的基于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逻辑,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回响。理解这些深层的人际交往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应对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典范: 《江村经济》的价值,也体现在其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上。费孝通先生“从中国走向中国”的研究路径,鼓励和启发了后来的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问题时,要立足本土,深入实际,进行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 《江村经济》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它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一曲唱给中国农民的赞歌,也是一则对社会变迁的深沉思考。阅读《江村经济》,如同穿越时空,置身于那片土地,感受那里的生活,理解那里的逻辑。它将带领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农村,审视中国社会,以及我们自身。这部著作至今依然鲜活,依然是我们理解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