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常见病理标本规范取材(光盘)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 |
| ISBN号: | 89511281 |
本套病理取材规范视频教材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标本的大体检查及取材,主要参考了国内外相关取材规范、各系统新版的临床TNM分期标准、FIGO分期标准及国家已发布的肿瘤规范化病理诊断标准,适用于国内病理科常规工作。视频影像清晰,操作规范,解说准确,是基层临床病理医师必备的学习资料。 |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解放军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优生科技协会CSCCP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病理学组副组长兼秘书;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女性生殖学组委员;全军病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解剖及组胚学会常务委员;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病理专科委员会委员;《诊断病理学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Cancer》(SCI期刊)和《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Case Reports in Pathology》特约审稿人等。 |
解放军总医院重磅推出病理(取材和染色)规范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细致入微”和“实用性强”。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病理方面的书籍,有些过于理论化,有些则又过于简单,很难找到一本能够真正指导实际操作的书。而这本《常见病理标本规范取材》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常见病,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种常见病的处理,都给出了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取材方案。我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能够穿插一些临床上的真实案例,这样更容易让我理解为什么需要如此取材,以及不规范取材可能带来的后果。而且,书中的配图非常清晰,很多图片都展示了正确的取材位置和操作手法,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取材指令,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操作,而这本书就像是我的“救星”,它给了我一套非常清晰、可操作的指南,让我能够自信地应对各种常见的病理取材任务。尤其是它对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标本的倾斜角度、取材的顺序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让我觉得作者真的是把多年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了。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它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市面上关于病理的教材和参考书已经不少了。但是,当我翻开它,尤其是看到它对每一个常见病理标本取材的详细步骤描述时,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没有用那种特别学术化的语言去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复杂的病理取材过程变得清晰易学。我最看重的一点是,这本书非常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细节,比如如何防止组织在取材过程中发生移位、如何保证取材的代表性,以及如何正确固定标本以避免自溶和变性。这些细节对于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往往在很多其他资料中被一带而过。这本书对这些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感觉就像是作者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一一做了总结和梳理。而且,它还会针对不同的病变类型,给出不同的取材建议,这一点非常人性化,也极大地提高了这本书的实用性。我之前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太常见的标本,就常常不知道如何下手,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如何处理这些标本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我之前一直觉得病理取材这东西,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是一门学问,很多细节的处理非常考验经验。这本书恰好就抓住了这个痛点。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取”,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取”,以及“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比如,在讲到某种特定病变的时候,它会分析不同取材方式对后续诊断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对取材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操作。书中的配图也非常关键,清晰的图片配合文字说明,几乎是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操作。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追求,很多培训资料可能只讲到大体流程,而这本书则会详细到每一步的力度、角度,甚至是切割的深度。这让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在实验室里跟着老师傅学习一样。而且,它还考虑到了不同类型标本的处理方式,比如组织块的大小、形状,以及如何避免组织变形,这些看似微小的环节,其实都直接关系到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我平时也喜欢看一些病理相关的英文文献,但很多时候,它们更多是侧重于诊断和分析,对于取材这块的讲解,还是不如这本书来得直观和系统。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迷茫的时候,递给了我一张清晰的地图。
评分病理取材,说起来是基础,但其中的门道可不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把那些看似寻常的取材步骤,都挖掘出了深层次的学问。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为什么”上的功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比如,在处理某种特殊组织的取材时,它会解释为什么需要特定的角度或者深度,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留哪些关键的病理特征,从而有助于后续的诊断。这种解释方式,让我不仅学会了操作,更理解了操作背后的逻辑,这对于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对不同部位、不同性质标本的取材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考虑得非常周全。比如,对于质地较脆的组织,如何避免取下时损伤;对于体积较大的标本,如何确保取材的均匀性。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这本书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之前参加过一些病理培训,很多讲师的演示都很精彩,但下来之后自己动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这本书就像是把培训师的经验和知识,都浓缩在了纸面上,方便我随时查阅和学习。
评分这本书我看了很久,虽然我对病理取材本身不算特别精通,但光是目录和章节的划分,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书,而是非常有针对性地去讲解“常见病”。我特别喜欢它对取材流程的细致描述,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甚至连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都考虑到了,比如标本的固定、容器的选择、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准确地标记。这一点对于新手来说太重要了,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返工和信息丢失。而且,它并没有把那些罕见或者特别复杂的病变作为重点,而是集中火力攻克临床上最常遇到的那些,这使得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我之前参加过一次线下的病理培训,其中就有关于常见取材的部分,当时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总有些脱节,而这本书似乎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理论知识转化成了可以执行的操作指南。我个人认为,对于正在学习病理的学生,或者刚入行的病理技师,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宝藏。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不同器官取材的注意事项,比如胃肠道、肺部、以及淋巴结等,这些都是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能够获得一本详尽的参考资料,让我觉得安心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