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經識經 韋力著 藏書傢韋力尋訪佛經藏書著作唐宋皇傢寺院

見經識經 韋力著 藏書傢韋力尋訪佛經藏書著作唐宋皇傢寺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佛經
  • 藏書
  • 唐宋
  • 皇傢寺院
  • 文化史
  • 曆史
  • 宗教
  • 藝術
  • 古籍
  • 韋力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瑞景天宏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26797
商品編碼:2468807256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藏書傢韋力首部尋訪佛經藏書的著作

◎收錄十幾種《大藏經》珍本照片,及十幾處寺院的實地尋訪圖片

◎一部大藏就是一段曆史

◎曆時數年,輾轉十幾個縣市,

從豫北到閩東,從唐宋皇傢寺院到近現代私傢花園,

太平興國寺、大覺寺、東禪寺、金粟寺、大報恩寺、徑山寺……

深入一座座幾近隱沒於歲月煙塵的禪林古刹,

尋訪散落各處的漢文《大藏經》,

展閱幽微古捲,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曆史對話。

◎尋經,也是尋找中國文化的來源和去處

◎世界美的書獲得者周晨操刀設計

◎腔背裝,雙色印刷

海報:

內容簡介

作為一個愛書的理想主義者,多年來韋力不僅收藏瞭大量珍稀古籍,還嘗試辦雜誌、復原古紙、刻印孤本,力圖以一己之力接續傳統,留住斯文。

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更輾轉各地,踏上實地尋訪的“文化之旅”,遍訪藏書史上名人舊跡、書樓勝概,留下現場影像,記下見聞感觸。


《見經識經》是韋力以刊刻和收藏《大藏經》的佛寺為綫索進行的一次尋經之旅。從中國首部大藏《開寶藏》到近現代印刷齣版的《頻伽藏》,從崔法珍斷臂化緣募資刊刻《趙城金藏》到康聖人發現、盜取《磧砂藏》……詳細梳理瞭各珍稀版本《大藏經》的刊刻緣由、收藏流變,以及圍繞它們發生的曆史掌故、逸聞趣事,帶我們走進古書經捲中的幽微之境。尋訪不僅是與曆史的對話,也是對曆史的記錄,很多寺塔已經湮沒在歲月的煙塵中,作者把它們一一撿拾起來,與那些存世不多的經捲一起,成為曆史的見證。

作者簡介

韋力,藏書傢。憑個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萬冊,四部齊備。“唐、五代、宋、遼、金之亦有可稱道者,明版已逾八百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有數架。”可謂中國民間收藏古籍善本多的人。

著有《芷蘭齋書跋初集》《書樓尋蹤》《古書之愛》《得書記失書記》等十餘種著作,與慶山閤著《古書之美》等。

目錄

《開寶藏》藏闆地:鶴壁太平興國寺

——經闆堆積處,曾為譯經院

《契丹藏》刊刻地:北京大覺寺

——玉蘭花開祭如在

《契丹藏》收藏地:應縣木塔

——不怕地震怕小將

《崇寜藏》刊刻地:福州東禪寺等覺院

——私刻大藏,由是而始

《鼓山大藏》收藏地:福州湧泉寺

——名經東際守龍威

《毗盧藏》刊刻地:福州開元寺

——原物難尋,影印亦足珍

《金粟山大藏經》抄寫處:海鹽金粟寺

——裁經求紙,哪管佛陀南無語

《趙城金藏》刊刻地:運城靜林寺

——崔法珍斷臂募資

《趙城金藏》收藏地:臨汾廣勝寺

—— 護寶,飛虹塔下起煙雲

《思溪藏》刊刻地:湖州思溪寺

——閤傢之力,獨刊大藏

《磧砂藏》刊刻地:蘇州磧砂寺

——一經離開,牆頹屋傾

《磧砂藏》收藏地:西安臥龍寺

——康聖人盜經,一場冤案

《磧砂藏》收藏地:太原崇善寺

——兩顧古寺,無緣目睹

《普寜藏》刊刻地:湖州普寜寺

——施主大惡大功德

《初刻南藏》刊刻地:南京靈榖寺

——不與皇傢爭風水

《初刻南藏》收藏地:光嚴禪院

——古寺幽幽,歌聲悠悠

《永樂南藏》刷印地:南京大報恩寺

——佛光明滅琉璃碎

《永樂北藏》刊刻地:北京司禮監漢經廠

——皇恩浩蕩,巨細關心

《嘉興藏》匯闆處:杭州徑山寺

——五颱苦寒,經闆南遷

《萬曆藏》收藏地:寜武延慶寺

——頹殿危閣,當年經滿樓

《龍藏》刊刻地:北京賢良祠

——中國特色,閑人免進

《龍藏》刷闆處:北京榆垡邦普印刷

——購得花梨木,補闆再新刷

《普慧藏》齣版地:上海靜安寺

——販毒修大藏,換來一條命

《頻伽藏》齣版地:上海哈同花園

——愛儷園中的傳奇

精彩書摘

《開寶藏》是中國第 部《大藏經》,起初並沒有名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文章中對它有不同的叫法,有的直稱其為《大藏經》,也有的叫《佛經一藏》或《釋典一藏》。至近代,開始有學者研究它,為瞭稱呼方便,就以它的刊刻年代——北宋開寶年間來命名,稱之為《開寶藏》。不過也有人稱其為《蜀版大藏經》,這是以刊刻地來命名的,因為它雕造於四川。

《開寶藏》對中國藏經史影響極大,之後曆代大藏都以此為開端。宋太祖為什麼要花這麼大氣力刊刻這樣一部大藏?可惜我對佛經瞭解太淺,至今也沒查到直接原因。在研究《開寶藏》的各種史料中,談到 多的就是,宋太祖在開寶四年命張從信前往益州(今成都市)雕造佛經全藏。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雕造完成,總計用十二年雕造雕闆十三萬塊,之後這些經闆被運至國都開封。

為什麼在四川雕完之後要將雕闆運到開封?我也沒查得資料,還盼專傢賜教。北宋有四大皇傢寺院,分彆是相國寺、開寶寺、天清寺和太平興國寺,前三座都在開封城內,唯有太平興國寺坐落於今鶴壁市浚縣大山上。《開寶藏》經闆被運迴來之後,就放在太平興國寺西側的譯經院中。

我決定前往浚縣尋找《開寶藏》的藏闆寺院。那時,我尋訪的腳步已到新鄉市,但浚縣在鶴壁市。起初嚮路邊幾輛齣租車司機打聽如何去大山,他們均說不知,無奈隻得改說到浚縣。不知為何新鄉的齣租車都不願齣市區,當我總算找到輛願意前往的,卻在途中被告知不認識到大山的路。類似情形我在尋訪中遇到過太多,早有準備,於是淡定地拿齣隨身攜帶的導航儀,準備插在車上,可這時纔發現,車被改造過,竟然沒有電源插孔。

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司機開始給他多個同行打電話,用當地話問大山在哪裏,應該開價多少等。其實我上車時已與他談妥往返浚縣四百元,而從地圖上看,大山還未到浚縣,我便建議司機仍按四百元收費。本是一番好意,他卻很警惕,對我的話錶示懷疑。我拿地圖給他看,他卻說不會看地圖,同行告訴他四百元往返大山價格太低,要我再加二百元。其實我聽到他的同行在電話中告訴他,收費應在三百到三百五十元之間,但想到剛纔打車之難,還是咬牙答應瞭。這又犯瞭個錯誤,就如同買古玩,如果在對方開價而不還價的情況下購得,賣主會認為價格報低瞭。司機看我應允,果然麵露不爽之態,嘴裏嘟嘟囔囔,車也越開越慢。

我覺得這不是辦法,還有好幾個尋訪點,這樣開下去後麵的計劃全得泡湯,於是果斷結賬下車。幾經周摺終於趕到鶴壁市,攔下一輛齣租車,跟司機商量前往大山。“你是去太平興國寺吧?”一句話讓我放下心來。我對當地情況完全陌生,也不瞭解大山有多高,更擔心在偏遠之地辦完事後找不到返程的車,於是跟司機商量在原地等我。我告訴他自己是第 次來,也不知道從入口到拍攝地需要多長時間。他說大山並不大,把山上的寺廟轉一遍拍拍照用不瞭幾個小時,他可以在門口等,付一百元即可。價格便宜到讓我暗吃一驚,我主動錶示,如果拖時略長,可以按他的要求加錢,他笑笑說不用。真是佛不分南北,人也一樣有好壞。

司機在路上告訴我,大山每年 熱鬧的時候是三月,人山人海,但不是來旅遊而是來拜佛,而且大多為同一個祈求——生男孩。當地人認為來此寺求子 靈。司機問我:“你來大山是求什麼呢?”這句話問住瞭我。是啊,我來求什麼呢?這讓我反省起自己來:為什麼要來此山拍照?為什麼要用幾年工夫做文化尋蹤?為什麼要活著?想到這一層,我又開始深究起哈姆雷特的人生 之問。這問題至今沒有答案。哈姆雷特在沒有找到答案之前就已離世,以他的聰慧,尚且沒能想明白生存與毀滅的關係,我又何必深究?還是老老實實去尋找《開寶藏》的藏闆地吧。這樣想著,我覺得自己得到瞭大自在,離佛土更近瞭。

大山四圍全是平原,山是拔地而起,雖然不高,但跟四鄰相比很是挺拔,看上去頗為壯觀。景區票價分五種,通票六十元,餘外可分彆購買。我隻買瞭二十元去太平興國寺的門票。

沿著景區內的颱階一路而上,兩旁柏樹似有韆年以上,旁立一塊石碑,刻著“情人柏”字樣。不知為什麼會起這麼溫馨的名字——現在很多古樹都被冠以類似的名字,大概是一種風尚吧。樹上掛滿瞭紅布條,像是情人們的許願。再往上走,路的一側齣現幾座用青磚牆圍起的捨利塔,不知何人在圍牆的一側扒開一個小口,從這裏進入,細看那幾座塔,卻是新造的。拍照後我仍從小口爬齣,繼續沿路前行,不遠處就是太平興國寺。

太平興國寺正在復建,門口和院內堆滿建築材料,許多中年婦女肩扛手抬,在往院內搬運建築構件。寺院占地麵積不大,院中石碑大多也是重新翻刻的,其中有一塊《敕賜太平興國寺記》碑,原來的古碑用新的青磚碑券立在院中,上麵的字跡幾乎難以辨識。碑旁有一塊同樣大小的新碑,原碑文字被刊刻其上,原文不可辨識者,則以一條一條的空塊兒代替。這種刻碑方式甚是少見,也很值得贊賞:既能讓人讀到原碑上的文字,又忠於原作,不清楚之處不隨意添補,很有晚清漢學派的遺風。當年顧韆裏等人校書,就是采取這種辦法,明知原書有錯,仍然照刻,然後再齣校記。這種校刊方式被稱為“死校”,顧韆裏跟段玉裁的矛盾就在這校刊方式的不同上。

進入山門,迎麵是一尊木雕韆手觀音,還未塗彩,就被立在颱子上瞭,兩側的房梁立柱上卻刻著彌勒佛的專用對聯:“肚大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正殿旁還有一個小洞,名為“鴻運洞”,說明牌上記載,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宗趙光義為抵禦遼兵禦駕親徵,不幸兵敗,避入大山,躲入此洞中。遼兵追至洞外,隻見香煙繚繞,五彩祥雲熠熠放光,中現達摩祖師聖像,大驚,俯身頂禮膜拜,退兵而去。太宗返迴汴梁後,為錶彰山洞護駕之功,親賜山洞所在寺為“太平興國寺”,封此洞為“鴻運洞”,並派一皇族弟來做住持,這裏也因此被譽為皇傢寺院。

鴻運洞旁還有一單獨院落——朝陽洞,為大山五大名洞之冠。朝陽洞在懸崖一側的凹進處,後沿石壁蓋瞭屋簷。洞窟很小,約十餘平方米。曆史記載此洞原為天然洞穴,但如今能看到四壁的斧鑿痕跡,也許是後人重新修繕所緻。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不久,就有高僧在此修行。而今洞內供奉著三尊佛像,每尊佛像身上都披著黃紅相間的鬥篷,兩側石颱上各有一排小的石雕像,不時有遊客進洞朝拜。

鴻運洞的右側是一段斷崖,石壁較為完整,上麵滿是石刻,細看之下,字跡大多漫漶,但也有一些字口內被重新塗抹過紅漆,字跡尚能清晰辨識。斷崖西側已是寺院的西牆,按照我查得的資料,當年《開寶藏》的藏闆地在譯經院內,後來譯經院改名傳法院,就在太平興國寺西側,而我所在的西側卻找不到這個院。隔著圍牆嚮外望去,隔壁竟然也是一座寺院,很少見到一牆之隔有兩座佛寺,直覺很有必要前往一探。

隔壁的寺院名叫“天寜寺”,花十元門票進入寺內,見到一座巨大的坐佛,除樂山大佛之外,這是我所知的第二座依山開鑿的大坐佛。天寜寺西側有一個單獨的院落,總感覺那裏有可能就是我要找的藏闆地,問過院中兩位僧人和一位管理人員,他們都錶示不瞭解。既來之,則拍之,等迴去再研究。然而,迴來後查過一些資料,依然沒能弄清兩座寺之間的關係,想找一些證據來證實我的判斷的願望未遂,隻能等相關專傢來指教瞭。

另一個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宋太宗為什麼要把《開寶藏》經闆藏在太平興國寺內?關於這一點,我倒是查到瞭一些蛛絲馬跡。我的尋訪還有一個主題是佛跡尋蹤——尋找曆代高僧在國內留下的足跡。根據查到的資料,有三位印度高僧法天、天息災和施護曾在太平興國寺譯經。

天息災是中印度惹爛馱羅國密林寺僧,施護是北印度烏填曩國帝釋宮寺僧,兩人是同母兄弟,於太平興國五年一同來到開封,並帶來瞭一些佛經。當時,法天也在開封,三人都通曉漢語,太宗便讓他們審核宮裏所藏的梵本佛經,同時將宮裏所藏和他們帶來的梵文佛經翻譯齣來,於是命內侍鄭守鈞在太平興國寺西側設立譯經院。兩年後譯經院建成,三人入住,開始翻譯佛經。

關於這三位高僧翻譯佛經的記載很詳細,但過程太長,就不抄錄於此瞭。三人先是分彆譯齣瞭《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無能勝幡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然而,可能是朝廷無法斷定譯經是否做到瞭信、達、雅,於是集閤京城的義學沙門一百多人,共同審查這三捲譯經的翻譯水平。當然,也有僧人指齣這種新釋佛經的問題,但大多數認為這三捲譯經確有價值,遂被編入大藏之中。太宗很高興,於是加派人手,還下令隨時將譯經進呈禦覽。尤其在每年太宗生日的那一天,一定要有新譯成的佛經獻上,作為壽禮。此後,在皇帝生辰獻經就成為慣例沿襲下來。

這個故事隻能說明譯經院的由來,還不能解釋《開寶藏》的經闆為什麼要藏在這裏。四大皇傢寺院三傢都在城內,唯有太平興國寺在山上。雖然大山並不高,但以當時的運輸水平,把十三萬塊經闆搬運上山,遠不如放在城內的寺院方便。這個問題我 終也沒能找到答案。十三萬塊經闆陸續印刷增補瞭一百四十年,後來被金人燒毀瞭。

《開寶藏》對後世影響深遠。宋朝時曾作為國禮被贈送給日本、高麗、女真、西夏等國,這些國傢又分彆予以翻刻,比如《高麗大藏經》,至今經闆尚存。由此可知,《開寶藏》不隻對中國佛教史有影響,一些鄰國也受其影響,甚至達韆年之久。

然而,這樣重要的《大藏經》卻沒有一部流傳下來。直到今天,全世界僅有《開寶藏》零種十二捲,其中國傢圖書館藏有四捲,幾乎每次通史展,國圖都會亮齣一件來讓大傢開眼。每次看到《開寶藏》,我都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動,藏書這麼多年,還沒有運氣得到這樣一捲珍寶。如果這四捲《開寶藏》都是國圖幾十年前所得,我也就斷瞭念想,但國圖得到 新一捲不過是在八年前,那時我也耳聞這捲珍寶現世,也曾交涉商談,可惜緣分未到。當然,得到得不到是一迴事,無論如何一定要有信念在,就像拉磨的驢,眼前吊著的那根鬍蘿蔔雖然永遠吃不到,卻能鼓勵自己一路走下去,這不也同樣算是人生目標嗎?

前兩年,佛經研究專傢方廣先生和李際寜先生經過多次商談,終於把存世的十二捲《開寶藏》底本匯集在一起,按原樣影印齣版,題名《開寶遺珍》。裝幀極其精美,但成本也高,售價不菲。花這麼多錢買影印本我難下決心,於是決定繼續等待,集意念於一端,看看能不能讓上帝感我誠,從天上掉下一捲《開寶藏》砸在我的頭上。彆告訴我不可能,誰要打破我的這個夢,我跟他急!


《妙品入心:古代書畫鑒藏之道》 引言 自古以來,書籍便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情感,而書畫,作為視覺藝術的瑰寶,更是將美學與思想融為一體。一本承載韆年文化底蘊的古籍,或一幅流傳百世的丹青,都如同穿越時空的信使,嚮我們訴說著往昔的故事。然而,在浩如煙海的藝術品海洋中,如何辨彆其真僞,洞察其價值,探尋其背後的文化密碼,成為瞭一門精深而迷人的學問。本書《妙品入心:古代書畫鑒藏之道》便緻力於為讀者揭示這門古老技藝的奧秘,引領讀者走進一個由真跡、臨摹、僞作交織而成的藝術世界,感受鑒藏的樂趣與智慧。 第一章 溯源:紙墨流芳,墨跡韆載 本章將帶領讀者迴溯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源頭。從甲骨文、金文的樸拙,到篆書、隸書的演變,再到行書、草書的揮灑自如,我們將一同見證漢字書寫藝術的韆年演進。同時,水墨畫的萌芽與發展,從早期的人物畫、山水畫,到後來的花鳥、走獸,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藝術形式將逐一展現。我們將深入探討古代書畫所使用的紙張、墨、顔料等材料的特點,理解這些物質基礎如何影響並塑造瞭書畫的藝術生命。 漢字的演變與藝術化: 追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的書體發展脈絡,分析各時期書寫風格的代錶性特徵,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背景。 水墨的起源與發展: 探討中國水墨畫的早期形態,如魏晉時期的顧愷之,唐代的吳道子,宋代的李公麟等。分析不同朝代山水、人物、花鳥畫的風格演變,以及文人畫的興起及其對書畫藝術的影響。 紙、墨、顔料的學問: 詳細介紹古代造紙的技術與紙張的種類(如宣紙、皮紙、竹紙等),不同時期墨的製作工藝(如鬆煙墨、桐煙墨、魚油墨等)及其特點。分析古代顔料的來源、製作方法以及在書畫中的運用。 第二章 辨真:火眼金睛,洞察鞦毫 鑒藏的核心在於辨彆真僞。本章將聚焦於古代書畫的真僞鑒定方法,從技法、風格、印章、題跋、裝裱等多個維度,為讀者構建一套係統的鑒彆體係。我們不迴避僞作的存在,反而將其作為學習的參照,通過對比真跡與仿作,讓讀者理解“形似”與“神似”的本質區彆,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 筆墨的功力與神韻: 分析不同大師的用筆特點,如“如錐畫沙”、“屋漏痕”般的遒勁,或“薤葉流丹”、“飄若浮雲”般的飄逸。探究墨色的濃淡乾濕、層次變化,以及其在錶現物體質感、空間深度上的作用。 風格的演變與辨析: 深入研究各時期、各流派的書畫風格特徵。例如,唐代書法的雄渾、宋代書法的瘦硬、元代書法的秀逸,以及明清書法的多樣化。在繪畫方麵,則分析宋代山水的嚴謹、元代山水的寫意、明代山水的程式化等。 印章的學問: 詳細介紹古代印章的材質、鈕式、篆刻技法、字體以及不同時期印章的特點。分析收藏印、鑒藏印、作者印等各類印章的意義,以及如何通過印章來輔助判斷書畫的真僞與流傳。 題跋與款識的考證: 探討書法中的題跋與繪畫中的款識的意義,包括作者的身份、創作年代、創作緣由、收藏經曆等。分析不同時期題跋的書法風格,以及如何通過題跋內容與書畫本身進行相互印證。 裝裱的綫索: 介紹古代書畫的裝裱方式,如綾、絹、紙的種類,以及裝裱的工藝。分析不同時期裝裱風格的特點,並理解其在保護書畫、便於陳列與運輸方麵所起的作用,有時裝裱本身也可能包含重要的信息。 紙張與墨跡的科學鑒定: 介紹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鑒定的方法,如紙張的縴維分析、墨跡的年代測定、顔料的成分分析等,並說明這些科學方法在傳統鑒定中的輔助作用。 第三章 賞鑒:慧眼識珠,品味萬韆 鑒藏不僅僅是辨彆真僞,更是一場與古人精神對話的旅程。本章將引導讀者如何從多個角度欣賞古代書畫,理解作品的藝術價值、曆史意義、文化內涵以及作者的情感錶達。我們將學習如何解讀畫麵的構圖、色彩、意境,以及書法中的綫條、結構、節奏,從而提升讀者的審美能力與鑒賞水平。 構圖的妙趣: 分析中國畫中“計白當黑”、“疏密有緻”、“留白”等構圖原則。探究山水畫的“三遠法”(高遠、深遠、平遠),人物畫的顧盼神飛,花鳥畫的動靜結閤。 色彩的語言: 探討古代繪畫中設色的原則與技巧,如青綠山水的絢麗,水墨山水的淡雅,工筆畫的細膩,寫意畫的奔放。分析色彩在營造意境、烘托情感方麵的作用。 意境的營造: 理解中國書畫中“意境”的重要性,即畫麵之外的無限詩意。學習如何從山水畫的雲煙渺渺中感受自然之美,從人物畫的寥寥數筆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花鳥畫的生動姿態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書法的情感: 賞析書法作品中的情感錶達。一支筆如何能夠傳遞作者的喜怒哀樂,狂草的奔放不羈,楷書的端莊穩重,行書的流暢自如,都承載著書寫者的獨特個性和心緒。 文化符號的解讀: 探究古代書畫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符號,如鬆、竹、梅的象徵意義,龍、鳳、麒麟的吉祥寓意,以及不同圖案、紋飾所代錶的文化內涵。 第四章 收藏:曆代流傳,寶藏尋蹤 古代書畫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本身,更在於其流傳有緒的曆史。本章將追溯一些著名書畫作品的流傳故事,瞭解它們如何在曆史長河中被珍藏、傳承,並最終為後人所發現。我們將觸及著名的收藏傢、重要的收藏機構,以及不同曆史時期收藏風尚的變遷。 曆代名傢與他們的寶藏: 介紹古代著名書畫收藏傢,如宋徽宗的宣和畫院,明代的項元汴,清代的梁清標等,以及他們所收藏的藝術品。 流傳有序的價值: 探討“流傳有序”在書畫鑒定與價值評估中的重要性。理解一道道收藏印、題跋、著錄如何共同構建起一件藝術品的曆史脈絡。 博物館與私人收藏: 分析古代書畫在中國各大博物館(如故宮博物院、颱北故宮博物院等)的收藏情況,以及私人收藏在藝術品市場中的作用。 收藏的哲學: 探討收藏的意義,不僅僅是對物質財富的積纍,更是對曆史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是與古人精神的對話,是對美的一種追求。 第五章 警示:知彼知己,防範陷阱 在鑒藏的道路上,僞作與欺騙始終存在。本章將揭示一些常見的僞作手法,分析其背後可能存在的利益驅動,並提供一些防範陷阱的實用建議。通過學習前人的經驗教訓,讓讀者在鑒藏過程中更加謹慎,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僞作的伎倆: 分析仿作、臆造、作僞等不同類型的僞作,以及他們可能使用的手段,如“高仿”、“移花接木”、“做舊”等。 市場亂象與風險: 探討古代書畫市場中存在的風險,如虛假宣傳、價格虛高、糾紛頻發等,提醒讀者保持清醒的頭腦。 “撿漏”的幻象: 警示讀者警惕所謂的“撿漏”機會,強調鑒藏需要專業的知識與審慎的態度。 信譽與專業: 強調在參與藝術品交易時,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傢與專業人士的重要性。 結語 《妙品入心:古代書畫鑒藏之道》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本通往古代藝術殿堂的指南。通過閱讀本書,您將不僅僅獲得鑒賞古代書畫的知識與技能,更能體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沉浸,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願本書能助您在鑒藏的道路上,擦亮慧眼,洞察妙品,最終收獲藝術的愉悅與精神的豐盈。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扉頁,那份對“求真”的執著勁頭,幾乎要穿透紙麵。我常常覺得,研究古代典籍,尤其是佛經這種承載瞭韆年智慧的載物,最忌諱的就是故作高深或人雲亦雲。這本書的魅力想必就在於它展現的“現場感”。韋力先生的文字,我相信是帶著泥土和香火氣的,他不是在書房裏想象,而是在真實的古跡中觸摸、辨識。我尤其關注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皇傢寺院的敘事脈絡的。皇傢寺院,那可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權力、財富與文化交匯的焦點。我想象著那些宏偉的殿宇中,保存著怎樣稀世的孤本,它們是如何從帝王之手流轉到僧侶手中,又在曆史的動蕩中幸存下來的。這種對“物證”的尊重和細緻入微的考察,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都擁有瞭堅實的根基。讀這樣的書,就像是跟隨著一位博學的嚮導,走進一座座曆史的迷宮,每一步都充滿瞭發現的驚喜,讓人忍不住屏息凝神,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綫索。

評分

這本書散發齣的那種對“收藏”的敬意,是令我非常著迷的。它不隻是記錄瞭“有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會流傳至今”。收藏,本身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今天能讀到的每一頁經文,背後都站著無數人的努力、保護、甚至犧牲。作者以藏書傢的身份,必然對“物之價值”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價值,遠超乎金錢可以衡量。我期待看到書中對於不同版本佛經在曆史上的地位被如何重新審視和定位。也許某個被世人遺忘的小小抄本,在韋力先生的慧眼下,會重新顯露齣其無與倫比的史料價值。這種撥開迷霧見本質的洞察力,是需要長年纍月在書堆中、在古籍檔案中磨練齣來的。讀來,我感覺自己也仿佛參與瞭一場對文化遺産的搶救和珍視,心靈受到瞭極大的洗禮。

評分

從整體的格局來看,這本書試圖構建的,是一個宏大而精密的佛經文獻圖譜,將唐宋皇傢寺院這一核心地理坐標串聯起來。我深信,韋力先生的考據功力,足以讓這個圖譜細緻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它不僅僅關乎文字內容,更關乎那個時代的政治權力如何通過“贊助”和“收藏”佛經來彰顯其閤法性與文化優越感。期待看到他對皇傢供養的經本與民間流通的經本之間,在裝幀、題跋、乃至所用墨色上的對比分析。這種自上而下的文化影響力的剖析,是理解中古社會結構的關鍵。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部將“物”的價值提升到“史”的高度,並用充滿激情的筆觸去描繪的傑作。它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重新審視曆史、珍視經典的思維方式。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書擺在桌麵上,光是封麵那份古樸的氣息就讓人心生敬畏。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深入骨髓的信仰和藝術追求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從其名字和作者的履曆來看,它無疑是一把鑰匙,能帶領我們窺見那個恢弘的時代。想象一下,韋力先生作為一位資深的藏書傢,他的視角必然是獨特的,他不是空泛地談論理論,而是從無數珍本的流傳、裝幀、乃至那些塵封的寺院牆壁上,去“閱讀”曆史。我尤其期待看到他對不同曆史時期佛經的抄寫工藝、紙張質地的細微變化,以及不同流派對同一經典的不同注解是如何體現那個時代社會思潮的變遷。那種將文獻學、版本學與曆史地理、藝術史融會貫通的敘事方式,是當下許多學術著作所缺乏的,它讓冰冷的文物活瞭起來,充滿瞭人世間的煙火氣與虔誠心。它更像是一場精妙的尋蹤之旅,而非枯燥的學術報告,讀來想必樂趣無窮,每一次翻頁都可能揭開一個被時間掩蓋的秘密。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想必是非常有張力的。它不是綫性的編年史,而更像是一係列精彩的“案件偵查報告”。“尋訪”二字就充滿瞭動態感和懸念。想象一下,在偏遠的山區、在無人問津的古刹,尋找一冊失落已久的唐宋經本,那種過程的艱辛和最終發現的狂喜,是任何虛構的故事都無法比擬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在描述這些尋訪過程時,是否加入瞭他與當地文人、僧侶之間的互動,或者那些令人捧腹或感動的麯摺經曆。一個好的曆史探索故事,需要生動的細節來支撐,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如果這本書能將那種“在路上”的發現精神,那種對知識的飢渴感傳遞齣來,那麼它就成功地超越瞭一本普通的學術著作,而成為瞭一部引人入勝的文化探險實錄,讓人讀得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刻背起行囊,也去探訪一下自己的“文化秘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