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規範.太極刀劍合編》
作者 馬有清
出版社 商務
ISBN 9789620734427
分類 文娛體育 > 體育 > 太極
出版日期 2017年11月
語言版本 中文(繁)
頁數 200 頁
版次 第 1 版
裝幀 平裝
內容簡介
已故武術家馬有清先生,得吳式太極以及各家拳術之真傳,他以傳統太極拳十三勢為基礎,在拳架上創圓周度數、正隅方向等規範,使拳架規矩化。本書配開馬有清宗師示範太極拳、太極刀及劍的照片和公開的影片,初學者可對照拳照和影片練習。
本書特色
1. 本書是練習太極拳的入門讀本,上篇介紹太極拳運動、太極拳的規範、基本步法和手法,以及太極拳共83式,326個動作(每個動作均有說明);下篇介紹基本的太極刀及太極劍各種姿態、手法和腿法。
2. 本書圖文並茂,附有馬有清先生親身拍攝的動作照片二百多幅,讀者可對照練習。
作者簡介
馬有清(1928-2012),原籍北京市人,自幼隨祖父習武。1958年起從楊禹廷(收為關門弟子)、吳圖南(收為嫡傳入室弟子)、駱興武、王繼武、奇雲和尚等大師習各家拳術,所學各家,盡得真傳,純熟精深。在1962年至1964年北京市武術比賽中,他曾三屆連獲太極拳、形意拳等多項獎項。他是國內外武術界享有盛譽的國術家,也是近代精通各家拳術的一代宗師。
編著有︰《太極拳之研究》系列(共7冊)、《武術詞語手冊》、《太極拳規範》、《太極拳刀劍合編》、《奇雲大悲拳》、《程氏八卦掌》等。
这本书在叙述太极拳和太极器械(尤其是刀剑)的理念时,展现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招式名称,而是在剖析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内家真意。我仔细研读了其中关于“松沉”与“劲力转换”的段落,发现它用非常精准且富有诗意的语言,解释了许多教科书中含糊其辞的概念。那种“意在先,形在后”的行拳体会,通过文字的引导,变得具体可感。对于长期在传统武术圈子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种对内在修炼的强调,比单纯的外部形体模仿要重要得多。它强调的不是如何做给别人看,而是如何做到自己心中有数,这才是真正的高手之径。这种由内而外的阐释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武学心法集锦,让人在练习套路的同时,也能不断审视自己的心性和状态,实现了技法与心性的统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一本侧重于传统武术技艺的书籍来说,这种精良的制作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图文的对应关系清晰明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找到自己需要参考的章节。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大小的选择,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阅读也丝毫不会感到吃力。更不用说那马有清先生的署名,一下子就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仿佛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教程,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预感它能经受住我未来反复翻阅和携带的磨损。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实属难得,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仪式感,仿佛已经提前进入了习武的状态。 挑选武术书籍,除了内容,载体的质感绝对是影响学习心情的重要因素,而这本《太极拳规范.太极刀剑合编》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满足感,让人迫不及待想立刻摊开来比对每一个动作的要领。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背景信息,特别是提到港台原版和商务出版社的合作,立刻让人联想到其在学术严谨性上的保证。这种特定的出版渠道往往意味着对内容源头的尊重和考证的到位,它不是那种随意拼凑、追求快速变现的武术读物。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马有清先生在传承上的那种谨慎与担当,他似乎在力求还原最接近那个时代、最本真的太极精髓,避免现代武术流派中可能出现的过度商业化或技术变形。对于一个追求“正宗”的习练者而言,这种对版本源流的把控是至关重要的。它给人一种信赖感:我正在学习的是经过时间检验、被专业机构认可的经典范本,而不是未经考证的传言或个人发挥,这让我的练习有了坚实的学术依托。
评分与市面上那些只注重速度和力量展示的武术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节奏感明显慢了下来,它鼓励学习者慢下来,去体会每一次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在讲解刀剑套路时,它对“势”的描述尤为精妙,它把那些快速的穿刺和劈砍,描述成如同行云流水般连贯的整体,而非孤立的动作集合。我特别关注了它对“劲力”的解析,那种“绵里藏针”的劲道,是如何通过身体的结构和呼吸法门体现出来的,书里给出的图解和文字描述,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对自己过去练习中遇到的“僵劲”有了新的认识和改进方向。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几乎是在手把手地指导读者如何从“会做”迈向“会用”,将外在的招式,转化为内在的功力。这对于追求实战效果和内家功夫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评分作为一本涵盖了拳、刀、剑的合集,这本书在逻辑结构上的编排显示出极高的专业水准。从基础的拳架起步,逐步过渡到器械的运用,过渡得自然而然,没有生硬的跳跃感。特别是对于太极刀和太极剑的衔接处理,它清晰地指出了器械转换时身体重心的微妙变化,以及如何保持太极的圆融劲道。我曾担心这种合编会不会导致深度不足,但事实证明,每一部分的内容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心的取舍,达到了“广度与深度并重”的效果。它有效地解决了许多习武者在拳法熟练后,不知如何将这种感觉平移到器械练习上的困惑。这种系统化的编写思路,极大地优化了不同技艺之间的学习路径,让人感觉整个太极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而非零散的招式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