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明]曹昭 著,杨春俏 编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中华生活经典
出版年: 2012-2
页数: 277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华生活经典
ISBN: 9787101084351
目录
言
卷上
古铜器论
古画论
古墨迹论
古碑法帖论
卷中
古琴论
古砚论
珍奇论
金铁论
卷下
古窑器论
古漆器论
锦绮论
异木论(杂物附)
异石论
内容简介
《中华生活经典:格古要论》全书只一万二千余字,分三卷、十三论: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等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金铁等四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等五论,共计201条。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一次序视为曹昭原书的安排,那么可以说,曹昭不仅已对“文物”这一概念形成较为清晰、完整的把握,而且已经具备了文物鉴藏史的意识。
一种物品能否进入收藏领域,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属性与价值,而且受经济水平、社会风尚、政治观念、历史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华生活经典:格古要论》反映了元末明初的文物收藏状况,自“古铜器论”至“古砚论”六门以及“异石论”,宋元人多论及,本书借鉴人成果较多,却也时见曹昭个人的精彩论述;自“珍奇论”至“异木论”六门,则,是曹昭的创新。这部分内容被公认为本书的亮点,对后世的影响也为深远。
坦白说,我原本对古代玉器的鉴赏了解甚少,但《格古要论》却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打开了我通往这个迷人世界的大门。书中对于玉材的辨识、玉器的雕琢技法、以及不同时期玉器纹饰的演变,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渎山大玉海”的记载所打动。这件举世闻名的玉器,在《格古要论》中被赋予了生动的生命。曹昭先生不仅仅是描述它的尺寸和工艺,更是通过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玉器所承载的政治意义的解读,让我对这件器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书中关于古代玉器伦理的探讨,也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原来,在中国古代,玉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道德的象征,一种君子的品格体现。这种文化内涵的挖掘,让我在欣赏一件件精美的玉器时,多了一份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的漆器工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格古要论》中的章节,则为我揭开了这层面纱。曹昭先生对于古代漆器胎骨、髹饰、以及纹饰的详细描述,让我对这项古老的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对“剔红”、“雕漆”等技法的阐述,让我惊叹于古人对材料的驾驭能力和艺术创造力。那些层层叠叠的漆色,经过精心的雕琢,最终呈现出如此精美的图案,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漆器纹饰的解读。那些龙凤、花鸟、山水纹样,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通过这些纹饰,我仿佛能与古代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不得不说,《格古要论》在关于古代书法和绘画的理论阐述方面,简直是无懈可击。作为一名临帖爱好者,我总是在追求笔墨的精髓,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 曹昭先生对于历代书法家风格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格划分,更是对他们用笔、结字、章法的深层剖析。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王羲之的飘逸,颜真卿的雄浑,以及苏轼的丰腴,并将其化为易于理解的文字。 在绘画方面,他对人物画和花鸟画的论述,同样精彩绝伦。书中关于人物画“传神写意”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画作能够打动人心,而有些却流于表面。他对花鸟画的品评,则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能让我闻到花香,听到鸟语。
评分读完《格古要论》中关于古代书画装裱的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锦上添花”的含义。原来,一件好的书画作品,其价值的体现,不仅仅在于画作本身,还在于精美的装裱。 曹昭先生对于不同时期装裱材料、工艺、以及装裱风格的考证,让我大开眼界。从古朴的绫绢,到华丽的锦缎,每一种材料都经过了精心选择,每一种工艺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他对于“装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阐释,更是让我深思。装裱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书画,更是为了衬托书画的意境,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评分《格古要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文物鉴赏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百科全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曹昭先生的学识渊博,他的观察细致入微,他对文物的理解深刻独到。通过杨春俏先生的编著,这些宝贵的知识得以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文物流传有序的重视。曹昭先生在论述一件器物时,常常会追溯其流传的脉络,这让我看到了文物背后所承载的故事,以及它们是如何穿越时空,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是任何其他书籍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热衷于古代铜器收藏的爱好者来说,《格古要论》简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圣经”。从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到汉代的铜镜,书中对不同时期铜器形制、纹饰、工艺的详尽考证,让我受益匪浅。 我一直对西周时期兽面纹的演变颇感兴趣,书中不仅罗列了不同时期兽面纹的代表性特征,还深入分析了其可能蕴含的象征意义和宗教含义。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先民们对于天地鬼神的敬畏,以及他们将这种情感融入到器物之中的智慧。 此外,书中对于铜器锈色的辨识,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如何通过锈色来判断铜器的真伪、年代,以及它所经历的埋藏环境,这些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曹昭先生作为一位古代文物大家深厚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在这本《格古要论》中找到了难以置信的宝藏。曹昭先生的论述,绝不仅仅是对前人作品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和品鉴。他对于山水画的描绘,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韵的捕捉。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皴法”的阐述所吸引。读过许多关于中国画技法的书籍,但很少有像《格古要论》这样,将各种皴法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不同画家作品中的具体运用,解释得如此透彻。无论是披麻皴的飘逸,还是斧劈皴的刚劲,曹昭先生都通过精辟的文字,让这些抽象的笔法变得鲜活起来。当我再次欣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脑海中便会立刻闪现出书中对岩石肌理刻画的讲解,也更能体会到那种雄浑苍茫的意境。
评分拿到《格古要论》的时候,我被它厚重的文化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古代的钟表和机械玩具很感兴趣,而这本书中的相关内容,更是让我惊喜不已。 书中关于古代计时工具的记载,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天文和机械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些精巧的浑天仪、滴漏,以及后来出现的日晷,都展现了古人对时间精确度的追求。 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古代的一些机械玩具,比如鲁班制作的木鸢。虽然这些器物大多已经失传,但通过文字的记录,我依然能感受到古代匠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智慧的结晶。
评分这本《格古要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鉴赏盛宴。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觉得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翻开目录,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文物名称,心中便涌起一股期待。曹昭先生的文字,虽然是古籍,但通过杨春俏先生的编著,读起来却并不晦涩,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瓷器的部分,那些关于釉色、胎质、器型的细致描述,仿佛把我带回了宋元时期,亲眼目睹了那些精美的青瓷、白瓷是如何在匠人的手中诞生的。我一直对景德镇的青花瓷情有独钟,书中对元代青花瓷的论述,深入浅出,不仅提到了纹饰的演变,还解析了不同时期青花颜料的差异,甚至连绘制技法的细微之处都一一剖析。读到这里,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元青花大盘,结合书中的描述,我似乎更能理解它们为何如此珍贵,为何能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温故而知新”的绝佳读物。我一直认为,了解古代的器物,是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格古要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书中对于古代家具的论述,让我对明清时期的家具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那些精美的明式家具只是单纯的工艺品,但通过曹昭先生的描述,我才了解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他对于不同时期家具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以及装饰手法的分析,都极其到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圈椅”的解读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张椅子,更是古人对舒适与典雅的完美平衡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