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装车间设计手册-第二版

涂装车间设计手册-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锡春 著
图书标签:
  • 涂装
  • 车间设计
  • 汽车涂装
  • 工业涂装
  • 涂装工艺
  • 设备选型
  • 通风系统
  • 环保涂装
  • 安全生产
  • 涂装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57584
商品编码:25511153650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涂装车间设计手册-第二版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01
作者:王锡春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150.00 页数:544 印次: 1
ISBN号:9787122157584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2

内容提要

  本手册共13章。新版除对涂装车间的工艺设计、前处理、电泳、喷漆室、粉末涂装、喷涂机器人和烘干室等涂装设备设计,机械化输送设备设计,电控设计和环保安全设计等章节修订、充实专业内容外,扩大了专业面,增编了第13章“创建绿色涂装车间”内容。手册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绿色涂装车间设计的相关知识、设计经验数据和*新专业动态。本手册是作者和参编人员近40年收集的专业资料和工作经验的总结。   本手册可作为从事汽车、摩托车、农机、交通运输、工程机械、轻工、家用电器、建材和其他工业涂装专业人员,涂装车间设计人员(含工艺、涂装设备、机械化输送设备、电控等设计人员)和涂装设备及输送设备制造厂商专业人员的工具书;可作为涂装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涂装工人和涂装材料科研、生产、应用部门技术人员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涂装专业培训班和大专院校的教材。

目录

0.1 工业涂装的概况
0.2 工业涂装工艺实例
0.3 我国涂装设备产业状况
0.4 涂装车间设计
附件0.1 集装箱涂装
附件0.2 工程机械涂装工艺技术的探讨
附件0.3 铝合金型材涂装工艺

1.1 涂装工艺设计内容
1.2 工艺设计中应树立的新观念
1.3 工艺平面布置图设计
1.3.1 平面图设计原则
1.3.2 平面布置的方式
1.3.3 工场内的物流、人流线路
1.3.4 设备平面布置的注意点
1.3.5 绘制工艺平面布置图例
1.3.6 工艺平面布置图设计的评价方法
1.4 涂装车间(线)工艺设计水平的评价
1.5 提高涂装车间(线)工艺设计水平的措施
附件1.1 涂装车间(线)设计基础资料
附件1.2 轿车车身涂装车间各线的输送速度计算和3C3B典型涂装工艺流程实例
附件1.3 谈汽车车身涂装工艺设计的先进·可靠性、环保·安全性和生产·经济性——如何提高涂装工艺设计水平

2.1 涂装前处理工艺和处理方式
2.1.1 涂装前磷化处理工艺
2.1.2 新一代环保型无磷涂装前处理工艺(硅氧烷处理技术)
2.1.3 铝及其合金涂装前氧化处理工艺
2.1.4 涂装前抛丸(喷砂)处理工艺
2.1.5 塑料件涂装前处理工艺
2.2 连续式前处理喷淋区段的设计
2.2.1 喷嘴的种类及特征
2.2.2 喷淋处理时必要的能力
2.2.3 喷淋室
2.2.4 间室
2.2.5 喷淋泵
2.2.6 处理液槽
2.2.7 喷淋配管及喷嘴布置
2.2.8 前处理设备的供排风
2.3 浸渍式前处理槽的设计
2.3.1 浸用槽体
2.3.2 槽液循环搅拌系统
2.3.3 加热装置
2.4 相关装置
2.4.1 油水分离装置
2.4.2 磷化除渣装置
2.4.3 槽液浓度自动管理装置
2.5 节水技术和清洗水循环再生利用技术
2.5.1 节水技术
2.5.2 清洗水循环再生利用技术
2.6 涂装前处理设备的发展趋势
附件2.1 前处理车身用先进的旋转浸渍输送机
附件2.2 可调球形喷嘴和三种喷头的流量数据及喷流图形
附件2.3 国内目前涂装前处理工艺已采用的各种分离、过滤装置(器)的流程图和照片
附件2.4 硅烷在涂装前处理工艺中的神奇应用
附件2.5 硅烷技术在涂装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及管理

3.1 电泳涂装
3.1.1 电泳涂装主要特征
3.1.2 电泳涂装局限性
3.1.3 阳极电泳涂装和阴极电泳涂装的比较
3.1.4 电泳涂装工艺
3.1.5 阴极电泳涂装的工艺条件
3.2 电泳涂装方面的专门用语
3.2.1 电泳涂装专业用语
3.2.2 电泳涂膜弊病(缺陷)
3.3 电泳涂装设备和附属装置的功能
3.4 电泳涂装设备设计要点
3.4.1 电泳槽、备用槽
3.4.2 电泳槽液循环系统和过滤装置
3.4.3 热交换器
3.4.4 超滤(UF)装置
3.4.5 电泳用直流电源和阳极系统
3.4.6 涂料补加装置
3.4.7 电泳涂装室
3.4.8 电泳后清洗设备
3.4.9 电泳涂装设备设计例
3.5 电泳涂装生产线设备管理要点
3.6 自泳涂装及其设备设计要点
3.6.1 自沉积机理
3.6.2 自泳涂装工艺流程
3.6.3 自泳涂装设备设计要点
附件3.1 日本的电泳槽液逆向流循环方式
附件3.2 谈阴极电泳涂装工艺设备的精益优化设计
附件3.3 电泳涂膜弊病(缺陷)及其防治
附件3.4 关于电泳涂装的新循环装置的采用业绩

4.1 喷漆室的功能和分类
4.2 喷漆室系统中的设备及其组成
4.2.1 喷漆室本体
4.2.2 供风系统
4.2.3 漆雾捕集和排风系统
4.2.4 循环水系统
4.3 喷漆室设计参数的选择
4.3.1 喷漆室大小及布置
4.3.2 风速和供排风量的平衡
4.3.3 湿式喷漆室的总供水量计算
4.3.4 照明
4.4 相关装备的设计要点
4.4.1 供风装置
4.4.2 漆雾捕集装置
4.4.3 废漆清除装置
4.4.4 喷涂设备的材质
4.5 喷漆室的安全与环保措施
4.6 喷漆室设计、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4.7 喷漆室系统设备的课题
4.8 喷漆室节能、削减CO2排出量的技术动态
4.8.1 喷漆室节能减排的技术措施
4.8.2 喷漆室排风循环利用
4.9 油漆循环供漆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4.9.1 油漆循环系统概述
4.9.2 油漆循环方式的选择
4.9.3 循环系统内的设备选择
4.9.4 油漆循环系统的监控
4.9.5 结论
附件4.1 喷漆室系统用过滤材料
附件4.2 干式喷漆室的技术进步
附件4.3 油漆循环系统(PCS)管路设计及质量控制
附件4.4 汽车水性漆供漆系统与智能电动泵的应用
附件4.5 汽车厂喷漆室空调采用热泵CO2排出量大幅度削减

5.1 粉末涂料的涂装方法
5.2 粉末涂装的基本知识
5.2.1 粉末概述
5.2.2 设计时须知的粉末涂装用语
5.3 粉末涂装法及其设备构成
5.3.1 流动床浸渍法及其设备构成
5.3.2 静电粉末喷涂法及其装置构成
5.3.3 静电粉末喷涂设备的设计实例
5.3.4 静电流动床浸渍法
5.3.5 静电粉末振荡涂装法
5.4 粉末涂装的防火防爆
5.5 粉末涂装的前景
附件5.1 智能型供粉中心的特性介绍

6.1 喷涂机器人的主要优点
6.2 专用术语
6.3 喷涂机器人的选用和配置
6.3.1 喷涂机器人的选型
6.3.2 喷具的喷涂流量
6.3.3 喷具相对工件的喷涂移动速度
6.3.4 喷涂相关的元器件的配置
6.3.5 喷漆机器人站的控制方式
6.4 喷漆机器人喷涂轨迹的设置
6.5 喷漆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
6.6 自动喷涂工艺和设备的新动向
附件6.1 标准喷涂机器人系统的特性介绍
附件6.2 金属及珠光底色漆的100%旋杯喷漆工艺的探讨
附件6.3 喷涂施工自动化

7.1 涂膜固化机理
7.2 烘干方面的专门用语
7.3 水分干燥及烘干室的设计
7.3.1 水分干燥的基础知识
7.3.2 水分烘干室的设计程序
7.3.3 新型的水分烘干室
7.4 烘干室的组成及其功能
7.4.1 热风式烘干室
7.4.2 辐射式烘干室
7.4.3 强冷室
7.5 涂膜烘干室的设计与计算
7.5.1 设计依据(必要条件)
7.5.2 烘干室实体尺寸的计算
7.5.3 烘干室的热量计算
7.5.4 循环风量的计算
7.5.5 烘干室区域的划分和排气
7.5.6 烘干室设计和计算方法举例
7.6 烘干室的维护保养
7.7 烘干室的节能减排技术措施
7.7.1 烘干时加热方法多样化,加热方式复合化
7.7.2 烘干室加热能源混合化
7.7.3 烘干室精益化设计
7.7.4 开发新的节能高效的涂膜固化技术

8.1 概述
8.1.1 涂装生产中机械化运输设备的作用和意义
8.1.2 涂装生产中机械化运输设备的选择要点
8.2 架空运输机
8.2.1 悬挂输送机及其组成部分
8.2.2 积放式悬挂输送机
8.2.3 摆杆输送机
8.2.4 全旋反向输送机
8.2.5 多功能穿梭输送机
8.3 地面输送机
8.3.1 地面反向积放式输送机
8.3.2 滑橇输送机
8.3.3 鳞板式地面输送机
8.3.4 普通地面推式输送机
8.3.5 特种地面输送机
8.3.6 反向轨道输送机
8.4 摩擦传动输送机
8.4.1 摩擦传动输送机的标准部件及结构特点
8.4.2 摩擦传动输送机运行原理
8.4.3 摩擦传动输送机的使用范围及链条传动
8.5 起重运输设备
8.5.1 电动葫芦
8.5.2 单梁起重机
8.5.3 自行葫芦输送机
8.5.4 前处理电泳专用起重机
8.6 吊具
8.7 机械化运输设备

《现代涂装工艺与设备选型指南》 前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涂装作为产品表面处理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优质的涂装不仅能赋予产品美观的外观,更能有效提升产品的耐腐蚀性、耐磨性以及使用寿命,从而显著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书旨在为从事涂装工艺设计、车间规划、设备选型及操作管理的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我们深入探讨了当前主流的涂装技术、先进的设备配置以及优化车间布局的原则,力求使读者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建立起坚实的桥梁。 第一章 涂装基础理论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系统梳理涂装的基础知识,从涂料的组成、分类、性能特点入手,详细介绍各类涂料(如溶剂型、水性、粉末、UV固化涂料等)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与优势。同时,我们将深入剖析涂装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关键物理化学过程,如流平、附着、干燥、固化等,并阐述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聚焦涂装技术的发展前沿。我们将探讨绿色环保涂料的研发与应用,分析其在降低VOC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对智能涂装、自动化流水线、机器人喷涂等先进技术的引入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在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涂层质量、降低人工成本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对未来涂装技术的发展方向,如纳米涂层、功能性涂层(如自清洁、抗菌、隔热等)的兴起,也将进行前瞻性展望。 第二章 涂装车间工艺流程设计 一个高效、合理的涂装车间工艺流程设计是保障生产顺畅、产品质量的关键。本章将详细解析不同类型产品的典型涂装工艺流程,包括前处理、底漆、中涂、面漆、清漆等各工序的设计要点。 前处理工序: 详细介绍金属工件的除油、除锈、磷化、钝化等工艺,以及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木材)的表面粗化、清洗等方法。着重阐述不同前处理方法的选择依据、工艺参数控制以及对后续涂层附着力和防腐性能的影响。 涂装工序: 深入探讨各种涂装方式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包括: 喷涂: 详尽介绍空气喷涂、无气喷涂、静电喷涂(旋杯式、喷枪式)、机器人喷涂等技术,分析其在雾化效果、涂料利用率、施工效率、涂层均匀性等方面的差异。 浸涂/淋涂: 介绍其工艺特点、设备要求及适用于特定形状工件的优势。 辊涂/刷涂: 适用于某些特定产品或局部修补的工艺介绍。 干燥与固化工序: 详细讲解不同涂料体系所需的干燥与固化方式,包括自然干燥、烘烤(热风烘干、红外线烘干、UV固化),并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能耗及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后处理工序: 介绍打磨、抛光、检查等环节,以及可能涉及的辅助工艺,如遮蔽、流平辅助等。 第三章 涂装车间设备选型与配置 设备是实现涂装工艺的物质载体,合理选择和配置设备对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本章将对各类涂装设备进行详尽的介绍和选型指导。 喷涂设备: 喷枪: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喷枪(如重力式、吸上式、压力式),包括其口径、压力、雾化模式等参数的选择。 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 深入分析喷涂机器人的类型(如六轴、七轴)、示教编程、轨迹规划,以及自动化输送线、往复式喷涂机等设备在提高效率和一致性方面的作用。 静电发生器与喷涂设备: 讲解静电喷涂的工作原理,包括高压发生器、电晕放电、电荷转移等,以及与之配套的静电喷枪和喷涂系统。 输送与搬运设备: 介绍悬挂链、地面链、滚筒线、AGV(自动导引车)等在不同车间布局下的应用,以及其承载能力、速度调节、防爆要求等。 干燥与固化设备: 详细介绍烘箱(隧道式、箱式)、红外线加热器、UV固化装置等设备的类型、功率、温控系统、风循环系统以及其选型考量因素,如能耗、占地面积、固化效率等。 空气处理与净化设备: 强调洁净空气对涂装质量的重要性,介绍送风系统、排风系统、过滤系统(如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除湿/加湿系统,以及空调系统在恒温恒湿环境控制中的作用。 环保与安全设备: 重点介绍废气处理设备(如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生物过滤),废液收集与处理系统,以及必要的消防设施、个体防护装备(PPE)等。 第四章 涂装车间布局与环境控制 良好的车间布局能够优化物料流向,减少无效作业,提升生产效率,并为操作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本章将探讨涂装车间的布局原则与环境控制要点。 布局原则: 围绕“物流畅通”、“工序衔接合理”、“空间利用率高”、“安全消防”等核心原则,介绍不同规模和生产模式下的车间布局方案。包括生产线布置、设备摆放、仓储区域规划、人流/物流通道设置等。 洁净环境控制: 详细阐述涂装车间对洁净度的要求,分析影响车间洁净度的因素(如尘埃、温度、湿度、气流),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通风设计、空气过滤、密封措施等来达到所需的洁净等级。 温湿度控制: 重点讲解温湿度对涂料性能、涂装效果、干燥固化过程的影响,并提供实现恒温恒湿环境的解决方案,包括空调系统、加湿/除湿设备的应用。 照明与噪声控制: 探讨合理的车间照明设计对提升操作精度和安全性的重要性,以及采取隔音、吸音等措施控制噪声对人员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 安全与消防: 强调涂装车间作为易燃易爆场所的安全管理,包括电气防爆、通风防爆、消防系统配置(如灭火器、喷淋系统)、危险品储存管理、应急预案制定等。 第五章 涂装质量控制与成本管理 高质量的涂装产品是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保障,而有效的成本管理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章将深入探讨涂装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与成本管理策略。 质量控制体系: 介绍从原材料检验、过程控制到成品检验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方法。 原材料控制: 涂料、稀释剂、固化剂等原材料的进厂检验标准与方法。 过程控制: 喷涂压力、喷涂距离、喷涂速度、喷涂层厚度、干燥/固化温度与时间等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与调整。 成品检验: 膜厚测量、光泽度检测、附着力测试、硬度测试、耐腐蚀性测试、外观检查等常用检测方法与标准。 常见涂装缺陷分析与预防: 详细分析漆膜起泡、流挂、桔皮、缩孔、划痕、色差等常见涂装缺陷的产生原因,并提供针对性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涂装成本构成与控制: 分析涂料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设备折旧、环保投入等主要成本构成,并提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如优化涂料利用率、节能降耗、提高自动化水平、精益生产等。 数据化管理与追溯: 探讨利用信息化手段(如MES系统)实现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分析与追溯,为质量改进和成本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第六章 涂装车间维护与安全操作规程 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操作是保障涂装生产稳定、高效的关键。本章将提供详细的设备维护指南和安全操作规程。 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 针对喷涂设备、输送设备、干燥设备、空气处理设备等,提供详细的清洁、润滑、紧固、检查、易损件更换等日常保养计划与操作要点。 故障诊断与排除: 针对常见设备故障,提供初步的诊断方法和排除步骤,指导操作人员进行简单维修,并明确何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介入。 安全操作规程: 个体防护: 详细规定操作人员在不同工序应佩戴的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并强调正确使用方法。 防火防爆: 明确车间内的禁火区域、动火管理规定、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与使用要求。 电气安全: 强调防爆电器使用、接地保护、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化学品安全: 涂料、溶剂等化学品的安全储存、搬运、使用方法,以及泄漏应急处理措施。 机械操作安全: 机械设备的启动、停止、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应急处理预案: 制定火灾、爆炸、化学品泄漏、人员伤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流程、人员职责和疏散方案。 附录 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目录 常用涂料技术参数表 涂装设备供应商信息参考 术语解释 结语 《现代涂装工艺与设备选型指南》力求成为涂装领域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帮助他们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浪潮中,把握发展趋势,优化生产流程,科学选配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安全高效的生产管理。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和应用本书的内容,读者定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技术经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解决涂装车间设计难题的参考书。市面上关于涂装工艺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够深入到“设计”层面的却不多。《涂装车间设计手册-第二版》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没有停留在对各种涂装技术原理的简单介绍,而是将这些原理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要求和规范。例如,关于“水性漆和粉末涂装的车间设计考量”,书中详细对比了两种涂装方式在溶剂挥发、粉尘产生、防火防爆等方面的区别,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车间布局、通风排气、静电控制等设计建议。这对于我们正在考虑从传统溶剂型涂料转向更环保的水性涂装,或者引入粉末涂装工艺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书中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自动化与智能化设计”,这部分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讨论了如何将机器人、AGV、MES系统等融入涂装车间的设计规划中,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能耗和更优的产品质量。这不仅仅是设备堆砌,而是系统性的工程考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绿色环保设计”的论述,从源头减少VOC排放,到末端废气、废水、固废的处理,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设计原则。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成功的涂装车间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堆砌,更是一个集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舒适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沉甸甸的,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干货十足的工具书。翻开目录,我就被里面详尽的章节划分给吸引住了。从前期的场地选择、工艺流程规划,到中间的设备选型、涂装工艺细节,再到后期的环保处理、安全生产,几乎涵盖了涂装车间设计的所有关键环节。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精准地指出了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让人一看就知道要解决什么。比如,“通风换气系统设计”这一块,我本来以为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排风和送风,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详细阐述了不同区域的换气次数要求、风速控制、空气净化技术,甚至还包含了新风系统和废气处理系统的集成方案,这对于保证涂装质量和车间环境至关重要,以前我总是觉得这部分比较模糊,现在终于有了清晰的设计思路和计算依据。还有“色彩与照明设计”,别以为这只是美观问题,书中深入分析了不同涂料的反射率、车间照明对颜色判断的准确性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照明布局减少阴影、提高工人作业舒适度,这对于减少涂装缺陷、提高产品一致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非常适合我们这类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车间设计、改造或者优化的工程师参考。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南,充满了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案例。

评分

《涂装车间设计手册-第二版》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为涂装车间的设计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我从书中学习到了“防腐蚀与防爆设计”的系统性方法。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腐蚀环境下,材料的防腐蚀性能选择,以及针对可燃易燃物质产生的防爆区域划分、电气设备选型、静电消除措施等。这对于确保涂装车间在复杂工况下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关于“消防系统设计与应急预案”的内容也非常实用。它不仅列举了不同类型的消防设备(如灭火器、喷淋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的选型原则,还强调了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初期火灾扑救、信息报告等。这为我们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后,书中还对“成本控制与经济性分析”进行了探讨,引导我们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如设备投资回报率分析、运营成本优化、节能降耗措施的经济性评估等。这使得设计方案不仅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也具有竞争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不仅了解了“怎么做”,更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

评分

《涂装车间设计手册-第二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涂装车间的设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建”一个涂装车间的书,更是一本教你如何“优化”一个涂装车间的书。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能耗管理与节能设计”的章节。书中详细分析了涂装过程中主要的能耗点,如加热、通风、照明、设备运行等,并提出了多项节能技术和设计策略。例如,如何利用余热回收技术降低加热能耗,如何优化通风系统设计以减少不必要的空气置换,如何选择高效率的照明设备并进行合理布局。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种正在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企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声学设计与降噪措施”也是书中一个亮点。在嘈杂的涂装车间里,如何通过合理的厂房结构、设备隔音、吸音材料的应用来降低噪音污染,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书中都有详细的探讨。这不仅是对员工负责的表现,也能间接提高生产效率。再者,书中还涉及到了“信息化管理与数据化设计”,虽然这部分内容可能需要结合更专业的IT知识,但它提出的方向——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涂装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工艺流程,为涂装车间的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总的来说,这本书从一个更加宏观和前瞻性的角度,为涂装车间的设计提供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内容涵盖面广,而且对于每一个设计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非常适合作为一本长期参考的工具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涂装前处理设计”部分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基材(如金属、塑料、木材)的清洁、脱脂、磷化、钝化等预处理工艺的原理、设备选型、工艺参数控制,以及如何根据产品特性和环保要求来设计最优化的前处理流程。这对于保证后续涂装的附着力、防腐蚀性能至关重要,而之前我在这方面常常感到知识的不足。书中还对“加热与烘干系统设计”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不同类型烘箱(如强制对流烘箱、红外烘箱、紫外固化设备)的特点、选型依据、加热方式、温度均匀性控制,以及烘干曲线的设计等。这对于确保涂膜的充分固化、避免起泡、开裂等缺陷非常有帮助。另外,“涂装线体设计与物料搬运”部分,书中不仅分析了悬挂式、地面式、往复式等不同类型的涂装线体结构,还重点探讨了物料在生产线上的高效搬运、节拍匹配、自动上下料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整体成本。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细节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很多常见的工艺和设计盲点。

评分

《涂装车间设计手册-第二版》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思考和设计框架,让我能够更专业、更高效地进行涂装车间的设计工作。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涂装材料的选用与性能考量”的内容。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涂料(如醇酸漆、环氧漆、聚氨酯漆、丙烯酸漆、水性漆、粉末涂装)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机械性能、耐候性、耐化学品性等,并分析了不同材料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为我选择合适的涂料,并据此设计相应的车间工艺和设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书中还对“涂层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包括膜厚测量、附着力测试、硬度测试、光泽度测量、耐刮擦性测试、耐盐雾腐蚀测试等。这些内容对于在设计阶段就预设合理的质量控制点,并为后续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关于“车间布局优化与空间利用”的章节,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摆放,而是从生产流程、人机工程学、安全通道、设备维护空间等多个维度,提出了高效利用车间空间的设计原则。例如,如何通过模拟和分析来优化设备布局,减少物料搬运距离,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兼备,非常适合作为一名涂装工程师的案头必备。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空气动力学在涂装车间设计中的应用”的论述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简单提及通风换气,而是深入分析了气流的组织方式、负压控制、喷涂区域的气流稳定性、烘干过程的排湿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涂装质量和车间环境的洁净度。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涂装设备维护与保养的设计考量”,包括设备的可达性、易损件的更换方便性、检修通道的设置、润滑系统的设计等。这对于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停机时间,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之前在设计一个喷涂线时,就忽略了部分设备的维修通道,导致后期维护非常困难。另外,书中对于“新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比如机器人喷涂、三维打印涂装、智能涂装生产线等,也为我提供了前瞻性的视野,让我能够提前规划和布局,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充满了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行业洞察,读来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对于初涉涂装车间设计领域的新手来说,简直就是指路明灯。我之前负责过一个小型的喷漆房改造项目,完全是凭着经验和网上的零散信息摸索,走了不少弯路,也踩了不少坑。拿到《涂装车间设计手册-第二版》后,我才意识到之前很多工作的不足。书中关于“基础设计与结构承载”的部分,详细讲解了车间厂房的承重需求、地面防渗漏处理、天花板材料选择等,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却直接关系到车间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工艺流程设计与设备布局”这部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放什么设备,而是深入分析了物料流、人员流、信息流如何在高效率、低交叉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并且考虑了不同生产批量、不同产品类型对布局的影响。我记得我当时在设计一个小型喷漆间时,就忽略了物料回流的动线,导致效率低下。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优化布局的方法。还有“防火、防爆与安全设计”这一章,内容详实,从电气安全、静电接地,到易燃易爆品储存,再到应急预案制定,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这对于保障生产安全,避免事故发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严谨,但逻辑清晰,易于理解,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

评分

《涂装车间设计手册-第二版》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且实用的设计框架,使得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涂装车间设计的每一个关键要素。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设计规范与标准参考”部分提供的详细信息。它不仅列举了国内外相关的设计规范、行业标准,还对这些标准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解读,这对于确保设计方案的合规性和先进性至关重要。例如,关于“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安全”的设计要求,书中不仅强调了VOCs的排放控制,还深入探讨了关于噪声、粉尘、化学品暴露等职业健康风险的评估和防护措施,这使得我在设计时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考虑员工的福祉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书中还对“车间设备集成与自动化控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仅是简单介绍设备类型,而是侧重于如何将各种涂装设备、物料输送系统、环境控制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流程。例如,如何通过PLC和SCADA系统对整个车间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如何实现工艺参数的实时调整和追溯,这些都为我们实现工业4.0时代的涂装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这本书让我感觉,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套完整的涂装车间设计方法论。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专业,而且内容非常扎实,可以说是为涂装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量身定做的一本经典手册。我反复研读了其中关于“涂料储存与输送系统设计”的部分。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涂料(如水性漆、溶剂漆、粉末涂装)的储存条件、储存量计算、安全距离要求,还对涂料输送方式(如压力罐、隔膜泵、螺杆泵)的选用、管道材质、防堵塞、防沉降等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阐述。这对于保证涂料的质量稳定,防止因储存和输送不当造成的涂装缺陷至关重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空气压缩与过滤系统设计”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详细解释了不同类型空压机的选择依据、排气量计算、储气罐容积的确定,以及空气过滤系统的分级过滤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除油、除水、除尘等。这对于保证喷涂的空气质量,避免杂质对涂层产生影响,提供了可靠的设计指导。书中还对“静电发生与控制技术”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静电发生原理、静电喷涂设备的选型、工件接地要求、车间环境的湿度控制等,这些都是影响涂装效果的关键因素。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技术参数,而是将这些参数背后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方式都讲得非常透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