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余无言伤寒论新义(民国伤寒新论丛书)
:32.00元
作者:王致谱 农汉才
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335470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角度新颖,富有创新 “民国伤寒新论丛书”所选之书,都是民国时期一批杰出医家在西学东渐后吸取西医理论来阐释中医伤寒的理论与病案,是民国时期的独创,也是学术界关注的新焦点。“民国伤寒新论丛书”的创新点主要有:①总结民国名医在伤寒学研究上的学术新见解。②反映民国伤寒学研究的时代特征。③呈现民国融贯中西医以阐释《伤寒论》的新思维、新模式。
★ 关注伤寒,启迪未来 《伤寒论》是我国**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民国时期中医先贤们将《伤寒论》视为中医学的缩影,着力论证《伤寒论》的科学性,从而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我们当代进一步推动中医现代化极富启迪意义。
★ 版本珍贵,填补空白 “民国伤寒新论丛书”中,除祝味菊、陆渊雷、张锡纯的著作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再版,其余的均未出版过,有的甚至是孤本,如恽铁樵的《伤寒论研究》《伤寒论讲义》,王和安的《伤寒论新注》等,都是较为珍稀的版本。“民国伤寒新论丛书”的出版,将弥补当今伤寒论学术发展史上著作出版的空白。
内容提要
《伤寒论新义》,又名《图表注释伤寒论新义》,余无言(1900-1963年)编著,成书于1939年。该书分析了伤寒总纲,有分别以六经病为篇名,列述了各经提纲、诸证(包括变证、坏病)及治法并加以注疏。余氏注疏《伤寒论》以四法为纲:以经注经、以精注经、以新注经、以心注经。此法为后人注释伤寒论者所认可。余氏重视西医解剖生理学说,每于六经提纲篇首附图说明,详尽介绍其解剖位置、生理功能,再以中医旧说印证;对于六经病的治疗组方,余氏均归纳制成表格,便于读者学习对照,故该书又名“图表注释伤寒论”。该书于194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排印本,新中国成立后,经余氏重新修订,由上海千顷堂书局重印刊行。
目录
丁序
谢序
陈序
张题
自序
第五版自序
仲景原序
凡例
论六经
论阴阳
说细菌
附 复长沙杨先托同志书
卷首 六经总篇
伤寒总纲
寒热辨
愈期辨
传不传辨
不传证
不传脉
不传阴证
传阴
卷一 太阳上篇
太阳病提纲(头项背脊病)
太阳病脉证
经尽自愈
烦汗自解
待期自愈
太阳病解
中风及伤寒
中风证
伤寒
温病及风温
温病证
风温
太阳解肌法
桂枝汤证 (一)
桂枝汤证 (二)
桂枝汤证 (三)
桂枝汤证 (四)
桂枝汤证 (五)
桂枝汤证 (六)
桂枝汤证 (七)
桂枝汤证 (八)
桂枝汤证 (九)
桂枝汤证 (十)
桂枝汤证 (十一)
桂枝汤证 (十二)
桂枝系变证
桂枝增芍药生姜加人参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一)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二)
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
药加附子汤证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太阳发汗法
麻黄汤证 (一)
麻黄汤证 (二)
麻黄汤证 (三)
麻黄汤证 (四)
麻黄汤证 (五)
麻黄系变证
大青龙汤证 (一)
大青龙汤证 (二)
小青龙汤证 (一)
小青龙汤证 (二)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
辛温甘凉合用解表法
小葛根汤证
葛根汤
太阳衄血证
衄血自解证 (一)
衄血自解证 (二)
麻黄汤证
桂枝汤
卷二 太阳中篇
桂枝汤禁证
脉紧无汗禁
坏病禁
酒客禁
服汤吐者
麻黄汤禁证
咽喉干燥禁
淋家禁
疮家禁
衄家禁
亡血家禁
汗家禁
胃家寒禁
尺中脉迟禁
误下尺脉微
汗吐下变证
误治脾胃和自愈
误治小便利自愈
误治致冒自愈
误治战汗自愈
下汗振寒脉微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调胃承气汤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 (一)
白虎加人参汤证 (二)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一)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二)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发汗阳虚冒心证
桂枝甘草汤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真武汤证
茯苓四逆汤证
干姜附子汤证
汗后饮多喘证
汗后水药不入
吐逆证
吐后小逆证
吐后内烦证
汗后胃冷吐证
极吐胸痛微烦
火逆证
误火下利自解证
误火谵哕证
误火汗解证
误火清血证
误火吐血证
误火伤筋烦逆证
误火腰痹证
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
桂枝加桂汤证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汗吐下坏证
误治心痞胸烦证
误治筋惕成痿证
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
证———调胃承气汤证———四逆汤证
误下发黄证
误治谵语证
麻黄升麻汤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卷三 太阳下篇
余热虚烦证
栀子豉汤证(一)———栀子甘
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
栀子豉汤证 (二)
栀子豉汤证 (三)
栀子厚朴汤证
栀子干姜汤证
栀子汤禁
下利证
葛根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桂枝人参汤证
四逆汤证
赤石脂禹余粮汤
烦渴蓄水证
五苓散证 (一)
五苓散证 (二)
五苓散证(三)———茯苓甘草
汤证
五苓散证 (四)
文蛤散证———五苓散证(五)
饮多心悸里急
热结蓄血证
桃仁承气证
抵当汤证 (一)
抵当汤证 (二)
抵当丸
结胸证
结胸证病原
大陷胸汤证 (一)
大陷胸汤证 (二)
大陷胸汤证 (三)
大陷胸汤证 (四)
大陷胸丸证
小陷胸汤证
三物白散证
结胸禁下证
结胸死
气痞证
气痞证病原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附子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证
甘草泻心汤证
解表攻痞先后辨
五苓散证
旋覆代赭石汤证
瓜蒂散证
十枣汤
脏结证
脏结禁攻证
脏结死
里虚证
小建中汤证
炙甘草汤证
结脉代脉
风湿证
桂枝附子汤证———白术附子汤
证 甘草附子汤附删文评正
卷四 阳明上篇
阳明病提纲
阳明病证
阳明病脉
转属阳明 (一)
转属阳明 (二)
转属阳明 (三)
阳明病解
阳明病下法
三承气证辨
调胃承气汤证 (一)
调胃承气汤证 (二)
调胃承气汤证 (三)
调胃承气汤证 (四)
小承气汤证 (一)
小承气汤证 (二)
大承气汤证 (一)
大承气汤证 (二)
大承气汤证 (三)
大承气汤证 (四)
大承气汤证 (五)
大承气汤证 (六)
大承气汤证 (七)
大承气汤证 (八)
大承气汤证 (九)
阳明病审下法
表解未解辨
里虚不虚辨
过经未过辨
虚实试验法 (一)
虚实试验法 (二)
虚实试验法 (三)
阳明病忌下证
呕多忌下
心下鞕满忌下
面赤忌下
阳明中风忌
阳明病清法
白虎汤证 (一)
白虎汤证 (二)
白虎加人参汤证 (一)
白虎加人参汤证 (二)
阳明病中寒证
阳明寒热辨
中寒固瘕证
四逆汤证
中寒忌攻证
吴茱萸汤
卷五 阳明下篇
阳明病旁治法
桂枝汤证
麻黄汤证
小柴胡汤证 (一)
小柴胡汤证 (二)
栀子豉汤证
桂枝汤证———大承气汤证
小柴胡汤证———麻黄汤证
栀豉汤证———白虎汤证———猪
苓汤证
猪苓汤禁例
五苓散
阳明病辨证法
潮热盗汗辨
咳及咽痛辨
咳呕厥头痛辨
口燥致衄辨
鼻燥致衄辨
皮痒久虚辨
发汗谵语生死辨
谵语郑声生死辨
大便小便问诊法
发狂汗出自解
阳明病润导法
麻仁丸证 (一)
麻仁丸证 (二)
麻仁丸证 (三)
蜜煎导证———土瓜根法———猪
胆汁法
阳明病发黄证
无汗发黄证
误火发黄证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茵陈蒿汤证 (一)
茵陈蒿汤证 (二)
栀子柏皮汤证
寒湿发黄证
强食谷疸证
阳明病蓄血证
抵当汤证 (一)
抵当汤证 (二)
热入血室
阳明篇删文评正
卷六 少阳篇
少阳病提纲(胸肋膈膜病)
少阳病证
少阳欲解脉
少阳病解时
少阳病和解法
小柴胡汤证 (一)
小柴胡汤证 (二)
小柴胡汤证 (三)
小柴胡汤证 (四)
小柴胡汤证 (五)
小柴胡汤证 (六)
作者介绍
王致谱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史学专家,师承秦伯未、陈邦贤等,主攻民国时期中医学发展史。参编《中国医学通史》、《中医大辞典》、《中医人物辞典》、《中国急诊医学》(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中医痛证大成》、《实用中医临床手册丛书》等,主编《中国中医药五十年》“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温病大成》(“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第三届中华出版物奖、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等。
农汉才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参编“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温病大成》(“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第三届中华出版物奖、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等。
文摘
序言
这套“民国伤寒新论丛书”系列,单是提及“余无言伤寒论新义”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于中医理论发展史的浓厚兴趣。尽管这次我未能接触到这本书本身,但我对同系列的其他作品的了解,已经让我对其学术价值和研究深度有了相当的期待。我最近涉猎的一本书,主要聚焦于伤寒论方剂的临证化裁。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经典方剂,一一剖析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以及在具体病证中的加减变化。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桂枝汤”的应用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表证的范畴,还延伸到了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且列举了大量实际应用的医案,让我看到了方剂在临床中的巨大灵活性和创造性。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平实易懂,没有过多的学术腔调,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传承和智慧的分享。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一名中医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及时雨。我深信,“余无言伤寒论新义”也一定承载着类似的严谨治学精神,为我们展现出伤寒论研究的新视角。
评分这套“民国伤寒新论丛书”真是包罗万象,光是看书名就让人对那个时代伤寒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充满好奇。虽然这次没有缘分一睹“余无言伤寒论新义”的真容,但仅从这套丛书的其他书籍所展现出的学术风貌,我便能窥见其深度与广度。我最近在读的一本,着重探讨了伤寒辨证的脉象变化,作者旁征博引,将古籍中的记载与临床实践中的体会娓娓道来,细致到对每一次脉象出现的细微差别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还结合了许多具体的医案,让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一味地照搬古籍,而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时常会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思考角度,但又都能言之有据,并非臆测。比如在论述少阴病时,书中对“脉微细,但欲寐”的解释就非常精辟,不仅解释了“脉微细”的生理基础,还对“但欲寐”的状态进行了细腻的描摹,并给出了相应的方剂思路。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经典与创新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正是这套丛书吸引我的地方,也让我更加期待“余无言伤寒论新义”能带来怎样的惊喜。
评分“民国伤寒新论丛书”这个系列,仅仅是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严谨性。虽然这次无缘一睹“余无言伤寒论新义”的庐山真面目,但通过阅读同属此系列的另一本书,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中医研究者们的智慧与激情。我最近正在研读的这本书,其核心内容在于对伤寒论中“少阳病”辨证的现代解读。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致入微的笔触,层层剥茧,深入剖析了少阳病“半表半里”的病机特点,并结合现代生理学知识,对“脉弦”等关键脉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书中引用的医案,更是为这些理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看到,古人的智慧并非过时,而是可以通过现代的科学方法进行验证和升华。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少阳病”的治疗上,不拘泥于固定的方剂,而是强调根据证候的细微变化进行灵活化裁,给出了许多极具启发性的思路。这种严谨而不失灵活的治学风格,无疑是“民国伤寒新论丛书”系列共同的闪光点,也让我对“余无言伤寒论新义”充满了无限的期待,相信它同样蕴含着宝贵的学术财富。
评分近期翻阅的这本“民国伤寒新论丛书”中的某部著作,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里面的知识体系严谨而又充满活力。虽然无缘拜读“余无言伤寒论新义”,但它所处的这个丛书大背景,已经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伤寒学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正在阅读的一本,就特别强调了“伤寒六经分证”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与调整。作者以现代医学的视角,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对伤寒六经的辨证体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再解读。书中对于太阳病辨证的阐述尤为精彩,他不仅详细讲解了各个证型的脉、证、病、治,还着重强调了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体质的患者身上,六经辨证可能出现的变异,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法。这让我意识到,中医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老学说,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命体。书中引用的大量医案,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让我深深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古法与新知相辉映的治学态度,正是“民国伤寒新论丛书”的价值所在,也让我对“余无言伤寒论新义”充满了遐想。
评分对“民国伤寒新论丛书”系列,我一直怀着极大的敬意与好奇。虽然此次未能亲自翻阅“余无言伤寒论新义”,但单从其所属的这个系列,我已能感受到那股浓厚的学术探究氛围。我近期在读的同系列另一本书,其内容聚焦于伤寒论中“阳明病”的辨证与施治。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探讨了阳明病“传入阳明”的传经过程,并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实证与虚证的辨别要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阳明热盛”时的论述,他不仅详细讲解了白虎汤、承气汤等经典方剂的应用指征,还着重强调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以及兼证,对这些方剂进行精准的加减变化。书中穿插的医案,都充满了实践的智慧,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的精准性和个体化。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充满了临床经验的沉淀。这种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并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的态度,正是“民国伤寒新论丛书”系列所要传递的精神,也让我对“余无言伤寒论新义”所能带来的全新视角,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