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科學概論

氣候變化科學概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65730
商品編碼:2615245568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8-02-01
字數:56000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氣候變化科學概論
曾用價 98.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2月
開本
作者
裝幀 平裝
頁數 0
字數 560000
ISBN編碼 9787030565730


內容介紹
  本書依據聯閤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新結論,同時在多次講授氣候變化科學課程基礎上,去僞存真、集思廣義編纂而成,是國內第*部針對氣候變化科學課程的教材。內容主要包括:氣候變化科學的發展、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氣候變化的驅動因子和歸因、氣候係統模式和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的預估;之後詳述瞭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災害風險管理、氣候變化適應、減緩與可持續發展,以及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與中國的減排行動等內容。本書內容反映瞭當代氣候變化科學的*新進展,並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相聯係,也對國際閤作和國內應對、人類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取嚮做瞭深入闡述。

目錄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氣候變化科學的發展 1
1.1 天氣、氣候、氣候係統和氣候係統變化 1
1.2 IPCC和氣候變化科學 2
1.2.1 IPCC的組成 2
1.2.2 IPCC的工作規則、程序和機製 2
1.2.3 IPCC評估報告和係列報告 3
1.2.4 IPCC評估報告的意義和作用 4
1.2.5 IPCC AR5及其主要結論 4
1.2.6 IPCC特彆報告和方法學報告 8
1.2.7 IPCC工作的綜閤交叉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之路 8
1.2.8 IPCC的未來發展 8
1.3 氣候係統變暖和極端事件 9
1.3.1 獨立觀測到的氣候係統各個分量在不同的時空尺度的變化顯示,整個氣候係統都在變暖 9
1.3.2 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 10
1.4 自然和人類活動驅動的氣候變化 11
1.4.1 氣候的自然變率 11
1.4.2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12
1.4.3 1750年以來的人類經濟活動和排放 13
1.5 IPCC社會經濟情景沿革 13
1.6 氣候模式的發展 14
1.6.1 氣候模式的産生和發展 14
1.6.2 從大氣環流模式到地球係統模式 15
1.7 適應、減緩和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的路徑 15
1.7.1 氣候變化的決策基礎 15
1.7.2 通過適應和減排措施等減少氣候變化的風險 16
1.7.3 適應路徑和減緩路徑的特徵 16
1.7.4 適應、減緩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交互關係等 17
1.8 發展中國傢在IPCC活動中的作用 17
1.8.1 發展中國傢參與的重要性和IPCC奬學金計劃 17
1.8.2 中國的作用和貢獻 18
思考題 18
名詞解釋 19
延伸閱讀 19
參考文獻 21
附件 22
第2章 觀測到的氣候係統變化 27
2.1 氣候觀測係統 27
2.1.1 當代氣候觀測係統的發展 27
2.1.2 氣候係統觀測要素與數據集 30
2.2 氣候變化長期序列的構建 31
2.2.1 全球地錶溫度變化序列的構建 31
2.2.2 影響氣候變化檢測的非均一性 32
2.2.3 大氣再分析 32
2.3 觀測到的大氣圈與地錶變化 33
2.3.1 大氣成分的變化 33
2.3.2 輻射收支變化 34
2.3.3 溫度變化 35
2.3.4 水循環變化 38
2.3.5 大氣環流 40
2.3.6 急流、風暴軸、天氣型 41
2.4 觀測到的冰凍圈的變化 43
2.4.1 全球山地冰川變化 43
2.4.2 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變化 45
2.4.3 海冰變化 45
2.4.4 積雪變化 46
2.4.5 北半球多年凍土溫度及活動層厚度變化 47
2.4.6 冰凍圈其他要素(河湖冰等)的變化 48
2.5 觀測到的海洋變化 48
2.5.1 主要海洋參數的變化 48
2.5.2 影響海平麵變化的關鍵因子及其觀測到的變化 49
2.6 地球能量收支變化及其在氣候係統中的分配 50
思考題 52
名詞解釋 52
延伸閱讀 52
參考文獻 53
第3章 全新世氣候變化 54
3.1 過去氣候變化研究的原理和假設 54
3.1.1 均一性 54
3.1.2 協同性 54
3.1.3 全息性 55
3.1.4 過去氣候重建中不確定性 55
3.2 氣候變化的形式,多時間尺度變化及可能驅動 55
3.2.1 氣候變化的形式 55
3.2.2 氣候的多時間尺度變化 56
3.2.3 氣候變化的可能驅動 57
3.3 研究全新世氣候變化的定年方法 59
3.3.1 14C 測年法 59
3.3.2 210Pb 測年法 60
3.3.3 137Cs 測年法 60
3.4 代用資料的特徵及物理意義 60
3.4.1 冰芯 60
3.4.2 湖芯 61
3.4.3 海洋沉積 61
3.4.4 石筍 62
3.4.5 珊瑚 62
3.4.6 曆史文獻 63
3.4.7 樹輪 63
3.5 氣候曆史及全新世重大氣候事件 63
3.5.1 重建的不同時間長度過去氣候變化 63
3.5.2 全新世重大氣候事件 66
3.5.3 現代暖期的曆史地位 67
思考題 68
名詞解釋 68
延伸閱讀 69
參考文獻 70
第4章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71
4.1 短壽命化學物質的循環 71
4.1.1 臭氧和氣溶膠的源匯 71
4.1.2 臭氧和氣溶膠的濃度和分布特點 73
4.1.3 不同RCP 情景下未來變化特點 75
4.1.4 臭氧和氣溶膠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反饋 76
4.1.5 耦閤模式比較計劃中全球大氣化學過程的錶達 76
4.1.6 大氣環境和氣候雙贏的減排策略 78
4.2 全球碳循環 78
4.2.1 碳循環及相關過程 78
4.2.2 研究方法 80
4.2.3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碳收支 83
4.2.4 未來全球碳源匯變化 86
思考題 87
名詞解釋 88
延伸閱讀 88
參考文獻 89
第5章 氣溶膠和雲 91
5.1 氣溶膠 91
5.1.1 氣溶膠的種類和來源 91
5.1.2 氣溶膠形成與變化過程 92
5.1.3 氣溶膠化學成分的氣候學濃度 93
5.2 雲 94
5.2.1 氣候係統中的雲 94
5.2.2 雲的輻射氣候效應和雲的數值模擬 96
5.2.3 霧和霾 96
5.3 氣候變化中氣溶膠和雲的作用 99
5.3.1 氣溶膠與輻射的相互作用 99
5.3.2 氣溶膠-雲相互作用 100
5.3.3 碳氣溶膠與氣候變化 101
5.3.4 氣候變化一些重要議題中涉及的氣溶膠和雲問題 102
思考題 104
名詞解釋 104
延伸閱讀 104
參考文獻 105
第6章 人為和自然輻射強迫 106
6.1 輻射強迫 106
6.1.1 輻射強迫的概念 106
6.1.2 ERF 兩種計算方法及其優缺點 108
6.1.3 溫室氣體的光譜性質和輻射傳輸模式 109
6.2 當前的人為輻射強迫 110
6.2.1 均勻混閤的溫室氣體 110
6.2.2 大氣O3和平流層水汽 111
6.2.3 氣溶膠與輻射和雲相互作用 112
6.2.4 土地利用 113
6.3 全球平均輻射強迫 113
6.3.1 不同種類物質的輻射強迫 113
6.3.2 輻射強迫曆史變化 116
6.3.3 未來的輻射強迫 117
6.4 自然輻射強迫的變化 118
6.4.1 太陽活動 118
6.4.2 火山活動 119
6.5 溫室氣體排放指標 119
6.5.1 指標的簡介 119
6.5.2 全球增溫潛能的概念 120
6.5.3 全球溫變潛能的概念 120
思考題 122
名詞解釋 122
延伸閱讀 122
參考文獻 123
第7章 氣候變化的檢測和歸因 125
7.1 氣候變化檢測和歸因研究的意義 125
7.2 氣候變化檢測和歸因的相關統計概念 125
7.2.1 基本概念 125
7.2.2 常用的檢測和歸因方法 127
7.2.3 氣候模式在氣候變化歸因研究中的作用 128
7.2.4 檢測和歸因研究的不確定性 128
7.3 對大氣中氣候變化現象的歸因 129
7.3.1 溫度變化 129
7.3.2 降水變化 136
7.3.3 大氣環流和大氣濤動變化 136
7.4 對海洋中的氣候變化現象的歸因 139
7.4.1 海洋溫度和熱容量 139
7.4.2 海錶麵高度的變化 140
7.5 極端事件的歸因 141
7.5.1 極端溫度 141
7.5.2 極端降水 142
7.5.3 乾旱 142
7.6 中國氣候變化的檢測與歸因 143
思考題 144
名詞解釋 144
延伸閱讀 146
參考文獻 146
第8章 全球和區域尺度的氣候係統模式 147
8.1 氣候模式簡介 147
8.2 模式比較計劃及結果在IPCC評估報告中的應用 150
8.2.1 不同全球模式比較計劃 150
8.2.2 CORDEX計劃 153
8.2.3 在曆次IPCC報告評估報告中的應用 153
8.3 氣候模式的評估 154
8.3.1 評估方法 154
8.3.2 應用於氣候模式評估的觀測數據 156
8.3.3 評估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57
8.4 CMIP5全球模式結果的綜閤評估 157
8.4.1 大氣 157
8.4.2 海洋 158
8.4.3 碳循環和冰雪圈等的變化 159
8.4.4 變率和極端事件 159
8.4.5 在中國區域的評估 160
8.5 區域氣候模式及降尺度 161
8.5.1 基本原理 161
8.5.2 發展曆史 162
8.5.3 在氣候科學和氣候變化預估中的應用 162
8.5.4 誤差訂正簡介 164
思考題 164
名詞解釋 164
延伸閱讀 165
參考文獻 166
第9章 氣候變化的預估 167
9.1 氣候變化預估的主要方法 167
9.1.1 年代際氣候變化預測及其初始化方法 167
9.1.2 百年氣候預估與典型濃度路徑 171
9.1.3 氣候統計預估 173
9.2 近期氣候變化預估 174
9.2.1 預估的近期大氣和地錶的變化 174
9.2.2 預估的近期水循環變化 177
9.2.3 預估的近期大氣環流變化 178
9.2.4 預估的近期極端事件變化 180
9.2.5 預估的近期海洋變化 181
9.2.6 預估的近期冰凍圈變化 182
9.3 長期氣候變化 183
9.3.1 預估的長期大氣和地錶的變化 183
9.3.2 預估的長期水循環變化 183
9.3.3 預估的空氣質量變化 185
9.3.4 預估的長期冰凍圈變化 186
9.3.5 預估的海平麵變化 188
9.3.6 碳循環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長期預估 189
9.3.7 減排與氣候變化預估 189
9.4 氣候變化預估方法和結論中的主要不確定性 191
9.4.1 預估方法主要不確定性 191
9.4.2 預估結論中的主要不確定性 193
思考題 193
名詞解釋 193
延伸閱讀 194
參考文獻 194
第10章 氣候現象和相關的區域氣候變化 196
10.1 季風係統 196
10.1.1 全球季風 196
10.1.2 亞澳季風係統 197
10.2 熱帶氣候現象 200
10.2.1 Hadley環流 200
10.2.2 ENSO 201
10.3 氣候模態 204
10.4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鏇 208
10.5 與氣候現象相關的區域氣候變化預估 211
10.5.1 北極地區 211
10.5.2 南極地區 212
10.5.3 東亞 212
思考題 214
名詞解釋 214
延伸閱讀 215
參考文獻 216
第11章 社會經濟發展路徑和IPCC情景 217
11.1 氣候變化情景的提齣和演變 217
11.1.1 氣候變化情景的提齣 217
11.1.2 IPCC評估報告中的情景演變 217
11.2 典型濃度路徑 219
11.2.1 典型濃度路徑(RCPs)的內涵 219
11.2.2 IPCC情景發展與第五次評估報告 221
11.3 共享社會經濟路徑 222
11.3.1 社會經濟發展路徑的選擇 222
11.3.2 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s)的設定 223
11.3.3 5個SSPs的主要特徵 224
11.3.4 RCPs/SSPs矩陣 226
11.4 情景的應用及SSPs 展望 228
11.4.1 在氣候模式和影響模式比較計劃中的應用 228
11.4.2 IPCC評估中的應用 229
11.4.3 區域和領域研究中的應用 230
11.4.4 綜閤評估模型(IAM)中的應用 232
11.4.5 薄弱環節及未來研究思考 233
思考題 234
名詞解釋 234
延伸閱讀 234
參考文獻 234
第12章 氣候變化的影響、脆弱性和恢復力 236
12.1 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脆弱性評估方法 236
12.1.1 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脆弱性的內涵 236
12.1.2 氣候變化影響的評估方法 236
12.1.3 氣候變化影響的檢測與歸因的方法 239
12.1.4 脆弱性的評估方法 240
12.2 氣候變化對主要領域的影響和脆弱性 243
12.2.1 淡水資源 243
12.2.2 陸地生態係統 243
12.2.3 海岸帶 244
12.2.4 海洋係統 245
12.2.5 糧食生産係統 246
12.2.6 城市 246
12.2.7 農村地區 247
12.2.8 人類健康 247
12.3 氣候變化對主要區域的影響和脆弱性 248
12.3.1 非洲 248
12.3.2 歐洲 248
12.3.3 亞洲 248
12.3.4 大洋洲 249
12.3.5 北美洲 249
12.3.6 中美洲和南美洲 250
12.3.7 極區 250
12.3.8 小島嶼 251
12.3.9 公海 251
12.4 氣候變化影響的檢測和歸因的主要結論 251
12.5 恢復力與氣候變化適應 253
12.5.1 恢復力理念 253
12.5.2 恢復力建設 254
12.5.3 恢復力、氣候變化適應與可持續發展的協同 254
思考題 255
名詞解釋 256
延伸閱讀 256
參考文獻 256
第13章 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 257
13.1 極端事件分類 257
13.2 中國極端事件的基本特徵 257
13.3 觀測到的極端事件的變化及其原因 260
13.3.1 過去極端事件的分析 260
13.3.2 極端事件的歸因 262
13.4 極端事件變化的預估及其不確定性 263
13.4.1 預估方法、不確定性來源及其量化 263
13.4.2 對極端事件變化的預估結論 264
13.5 IPCC評估極端事件變化的進展 266
13.6 災害風險管理基本定義 268
13.6.1 災害預警 268
13.6.2 災害風險識彆 268
13.6.3 災害風險評估 268
13.6.4 災害風險區劃 269
13.6.5 災害風險管理與應對能力 269
13.6.6 災害風險管理政策範疇 270
13.6.7 風險轉移 271
13.7 中國天氣氣候災害風險管理、實踐及適應措施 272
13.7.1 管理極端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的國傢製度 272
13.7.2 綜閤災害風險管理的經濟社會重點領域 272
13.8 中國應對極端天氣氣候實踐的策略選擇 274
13.8.1 降低災害風險、保障氣候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 274
13.8.2 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協同戰略 275
13.8.3 提升恢復力的能力建設戰略 276
13.8.4 綜閤風險治理戰略 277
思考題 277
名詞解釋 278
延伸閱讀 278
參考文獻 278
第14章 氣候變化適應、減緩與可持續發展 279
14.1 適應、減緩和可持續發展的提齣 279
14.1.1 適應和減緩的定義 279
14.1.2 適應、減緩和可持續發展的關聯 280
14.1.3 適應、減緩和可持續發展的決策 282
14.2 適應和減緩的協同 282
14.2.1 氣候變化的應對框架 282
14.2.2 適應和減緩的互補性 282
14.2.3 適應的特徵 283
14.2.4 減緩的特徵 287
14.3 適應措施 290
14.3.1 適應的主要做法 290
14.3.2 通過適應進行氣候變化風險管理 291
14.3.3 促進適應的政策 292
14.4 減緩措施 293
14.4.1 減緩的目標 293
14.4.2 減緩的主要做法 294
14.4.3 促進減緩的政策 295
14.4.4 減排技術 297
14.4.5 我國的主要行業減排政策 299
14.5 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適應和減緩 302
14.5.1 政策的相關性 302
14.5.2 將適應和減緩納入可持續發展政策 303
14.5.3 協同效應 304
14.5.4 成本和效益 305
思考題 308
名詞解釋 308
延伸閱讀 308
參考文獻 308
第15章 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與中國的減排行動 309
15.1 IPCC評估報告與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 309
15.1.1 IPCC曆次評估報告對公約談判的影響 309
15.1.2 IPCC評估報告與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性 312
15.2 國際氣候製度談判進程的演進 313
15.2.1 國際氣候製度的基本要素 313
15.2.2 《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基本內容 313
15.2.3 《京都議定書》及其基本內容 317
15.2.4 雙軌談判與長期閤作特設工作組機製的建立 318
15.2.5 《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議定書修正案 318
15.2.6 德班增強行動平颱與2015年應對氣候變化新協議 319
15.3 公約談判中的博弈與閤作 322
15.3.1 公約基本原則的理解和各自解讀 322
15.3.2 氣候製度構建中的大國博弈 323
15.3.3 主要締約方的履約形勢 324
15.3.4 公約下的相關機製及進展 326
15.3.5 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走嚮 327
15.4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328
15.4.1 “十一五”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與成效 329
15.4.2 “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與成效 330
15.4.3 中國國傢自主減排貢獻 331
15.5 2℃溫升控製目標對中國的挑戰 332
15.5.1 2℃溫升控製目標下全球的排放空間與路徑 332
15.5.2 碳排放權分配原則與方法 333
15.5.3 中國在2℃溫升控製目標下的排放空間 333
15.6 中國未來低碳發展與碳排放達峰 333
思考題 334
名詞解釋 335
延伸閱讀 335
參考文獻 335
第16章 “未來地球計劃” 336
16.1 “未來地球計劃”的産生背景 336
16.2 “未來地球計劃”組織架構 338
16.3 國際“未來地球計劃”工作進展 340
16.3.1 發布《未來地球計劃初步設計》 340
16.3.2 發布《戰略研究議程2014》 340
16.3.3 轉化原全球環境變化領域的核心研究計劃 341
16.3.4 組建知識行動網絡(knowledge-action networks) 341
16.3.5 發起“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們共同的未來”國際科學大會 341
16.4 中國“未來地球計劃”工作進展 342
16.4.1 開展“未來地球計劃”的前期工作 342
16.4.2 成立“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CNC-FE) 342
16.4.3 組織召開CNC-FE 與國際FE 的聯閤研討會 343
16.4.4 組織召開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氣候變化與未來地球”主題論壇 343
16.4.5 組織召開“全球地理信息支持未來地球”國際研討會 344
16.4.6 組織召開中國及亞太地區城鎮化協同設計國際研討會 344
16.4.7 組織召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COP21)“氣候變化與恢復力”邊會 345
16.5 結語與展望 345
思考題 346
名詞解釋 346
延伸閱讀 346
參考文獻 346
縮略語 347
索引 353

在綫試讀
第1章 氣候變化科學的發展
  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證明,自1750年工業化以來,人類社會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CO2 等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GHGs)和多種化學物質,土地利用、毀林等活動,導緻全球氣候變暖,並在20世紀中葉以來進一步加劇,成為製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係統和社會經濟係統産生瞭深刻的影響,包括海平麵上升、海洋酸化、冰凍圈退縮、水循環紊亂和水資源短缺、極端事件頻發、自然災害加劇,生物多樣性受損、食物安全和人類健康受到威脅,以及經濟損失加大、一些脆弱地區與經濟部門的風險增加等,嚴重製約瞭各國的發展。因此,遏製逐漸失控的全球變暖趨勢,達到21世紀末全球平均2℃溫升目標,時間緊、難度大,減緩行動刻不容緩,各國應按照各自能力原則,共同努力,控製GHGs排放。從國傢環境外交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來看,國傢層麵應該製定全麵的氣候政策,積極開展國際閤作,未雨綢繆,投資低碳未來,發展綠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環經濟,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護地球氣候、環境,保護人類福祉,造福子孫後代。
  1.1 天氣、氣候、氣候係統和氣候係統變化
  天氣是指短時間尺度內天氣各要素的狀態,如高溫、降水、颱風等。氣候是指各天氣要素在一定時段內的平均狀態,常用冷暖乾濕來錶示。地球錶層的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岩石圈錶層5 個圈層組成瞭氣候係統。之所以稱之為氣候係統,是因為這幾個圈層都與大氣圈互相作用,影響著地球氣候狀態。換言之,如果不相互影響,就不是氣候係統的成員。例如,水圈,水麵以其反照率和巨大的冷/熱儲影響著大氣熱量平衡,而大氣的冷暖變化也影響水循環;冰凍圈的反照率、相變潛熱、GHGs 的源匯轉化等影響大氣圈,而氣候的冷暖也直接製約冰凍圈各要素的形成和發育;生物圈和陸地錶麵的變化也與氣候互相關聯。也可以舉齣不屬於氣候係統內的一些自然現象,如火山噴發釋放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火山灰等物質,影響氣候;但氣候變化,如溫度上升、凍土退化卻不可能引發火山噴發,所以火山活動不屬於氣候係統。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係統5 個圈層的變化。
  聯閤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將氣候變化定義為,氣候變化是指可識彆的(如使用統計檢驗)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幾十年或更長)的氣候狀態的變化,包括氣候平均值和/或變率的變化。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內部過程,或是外部強迫如太陽周期、火山爆發,或者是人為地持續改變大氣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形式。
  《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簡稱《公約》或《氣候公約》)將氣候變化定義為“在可比時期內所觀測到的在自然氣候變率之外的直接或間接歸因於人類活動改變全球大氣成分所導緻的氣候變化”。由此可見,UNFCCC 對可歸因於人類活動改變大氣成分導緻的氣候變化,與可歸因於自然原因導緻的氣候變率作瞭明確區分。
  氣候係統5 個圈層中的任何一個圈層的變化都應當視之為氣候變化,如全球變暖不僅僅錶現在器測數據顯示的地錶平均溫度的上升,海洋熱含量增加,冰川退縮、多年凍土活動層加厚、積雪和海冰範圍縮小、生物多樣性銳減等,都屬氣候變化的範疇。
  1.2 IPCC 和氣候變化科學
  IPCC 是現代氣候變化科學的代名詞,是氣候變化科學*具代錶性的一支力量。從1988年起,每6~7年,全世界近韆名在氣候係統各圈層和社會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各領域的科學傢,將氣候係統五大圈層的變化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相聯係,對過去一段時間各國研究進展進行評估,為UNFCCC 談判提供科學依據。這種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學科結閤的方嚮,是當代環境科學的一個“新常態”,也是現代意義上的“氣候變化科學”。
  1.2.1 IPCC 的組成
  全會(IPCC Session)是IPCC *高決策機構,負責審查和修改程序,批準預算,批準並授權編寫評估報告。聯閤國196 個成員都是IPCC 全會成員。
  IPCC 主席團由主席、秘書長、各工作組和清單專題組聯閤主席,以及IPCC 副主席和工作組副主席約30 人組成,在全會閉幕期間履行全會職責。IPCC 自第五次評估報告(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開始組建瞭“核心小組”(ExCom),由IPCC 主席、副主席,工作組和清單專題組聯閤主席及秘書長組成。ExCom 定期召開會議或網絡會議,討論重大問題。
  主席團組成須確保WMO 的六個區域都有代錶參加。IPCC 各工作組和專題組設兩名聯閤主席,由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的科學傢擔任,專傢作者隊伍由各國政府推薦、主席團審查批準組成。IPCC 主席團、工作組和清單專題組聯閤主席及其主席團,以及作者隊伍的組成須保持地理平衡,即政治平衡,須統籌考慮發達國傢、發展中國傢和經濟轉型國傢科學傢的參與。IPCC 還強調女性科學傢的參與,特彆是發展中國傢的女科學傢。
  2015年10 月5~8 日在剋羅地亞(Croatia)的杜布羅夫尼剋(Dubrovnik)召開瞭IPCC 第42 次全會,全會討論並選舉産生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主席團。至此,IPCC AR5 勝利完成曆史使命,AR6 開始啓動運行。
  1.2.2 IPCC 的工作規則、程序和機製
  IPCC 為決策者提供當前國際科技界對氣候係統變化科學*新認知的綜閤說明,即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AR)和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SPM),前者可稱為主報告或根報告。編寫報告的工作原則是“嚴格(rigor)、確鑿(robustness)、透明(transparency)、全麵(comprehensiveness)”。
  IPCC 報告內容不得有政策傾嚮,作者對政策選擇須持中立立場,提供的幾種可能由決策者選擇決定。報告不提倡特定的觀點或行動,也不要求各國政府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按照程序,IPCC 評估報告要經過嚴格審查和反復修改。審查包括專傢和同行評審,也包括政府評審。科學傢和其他界彆的專傢均可應邀參加評審。IPCC 召開全會,和作者對話、協商,審查和批準報告。在對話和討論中科學傢擁有對科學準確性解釋的決定權。全會在認為有必要提供獨立的科學信息和谘詢時,可以安排編寫“特彆報告”和“技術報告”。全會還通過其有關《國傢溫室氣體清單》方法學工作,為《公約》提供支持。
  1.2.3 IPCC 評估報告和係列報告
  IPCC 全會做齣決定後,各工作組先分彆召開編寫大綱規劃會議(scoping meeting),鏇即組織各國政府推薦科學傢,經遴選組成寫作隊伍,對經同行專傢審稿後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文獻展開評估。評估報告須將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在哪些方麵已達成共識,還有什麼分歧,哪些方麵還要繼續研究,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風險等告訴決策者和讀者。
  評估工作分三個工作組和一個清單專題組。第*工作組(WGI)負責評估氣候係統變化的科學進展;第二工作組(WGII)評估氣候變化對自然係統和社會經濟係統影響、脆弱性和適應;第三工作組(WGIII)負責評估限製GHGs 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的選擇方案。國傢溫室氣體清單專題組(Task Force on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TFI)負責IPCC《國傢溫室氣體清單》工作。
  三個工作組先後發布各自的評估報告、技術摘要(technical summery,TS)、SPM和常見問題(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FAQ)組成的工作組的評估報告。在IPCC 主席領導下,三個工作組閤作,共同完成綜閤報告(synthesis report,SYR)。工作組和綜閤報告的SPM 經IPCC 全會逐行審查,達成共識通過後,評估報告即告批準完成。
  IPCC 已於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分彆發布瞭五次評估報告。期間,應有關國傢和地區的要求並經IPCC 全會批準,還組織編寫瞭11 部特彆報告、6部技術報告和11 部方法學報告(methodology report),具體見附件三。
  IPCC AR6 已於2017年正式啓動,主要任務是。
  (1)修改方法學報告,題目為《2006年國傢溫室氣體清單指南方法學報告》(2019年修訂),其結構與2006年《指南》格式相同,內容包括概述,常規指南和報告,能源,工業過程和産品使用,農業、林業,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及廢棄物等6 章。
  (2)編寫三個特彆報告。特彆報告一是《全球溫升1.5℃》,副標題為“在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威脅、可持續發展和努力消除貧睏的全球響應背景下,IPCC 關於較工業化前全球溫升1.5℃的影響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路徑的特彆報告”。主要內容包括框架與背景、可持續發展下實現溫升1.5℃的減緩路徑、全球溫升1.5℃對自然和人類係統的影響、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響應措施和可持續發展,以及消除貧睏和減少不公平等6章。報告將於2018年年底完成。特彆報告二是《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主要內容包括框架和背景,高山、極地地區,海平麵上升及對低地、海岸帶和社區的潛在影響,變化中的海洋、海洋生態係統及其依賴型社會,以及極端事件、突變和風險管理等6 章。計劃2019年9 月完成。特彆報告三是《氣候變化與陸地》,副標題為“IPCC 關於氣候變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續土地管理、糧食安全和陸地生態係統溫室氣體通量的特彆報告”。主要內容包括框架與背景,陸-氣相互作用,荒漠化,土地退化,糧食安全相互關聯、協同效應、權衡與綜閤應對措施,以及風險管理、決策與可持續發展等7 章。三個特彆報告將於2018~2019年9 月完成。
  1.2.4 IPCC 評估報告的意義和作用
  1990年以來,IPCC 曆次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都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權**文件,為國際社會各界廣泛接受。評估報告科學性強,共識性高,也是各國政府製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建立製度和采取行動的重要科學依據。
  IPCC 於1990年發布的第*次評估報告(the First Assessment Report,FAR),闡明瞭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基礎,促進瞭政府間的對話,推動瞭1992年聯閤國環境與氣候大會的成功召開,促使聯閤國大會做齣製定《公約》的決定。1995年發布的第二次評估報告(the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SAR)為係統闡述公約*終目標提供瞭堅實基礎,為1997年《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KP)談判成功奠定瞭科學基礎。2001年第三次評估報告(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TAR)的發布,為製定國際氣候變化政策,滿足《公約》的目標,提供瞭客觀的科學信息,推動瞭《公約》談判的進程。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AR4),闡述瞭過去五年氣候變化科學的新認知,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適應,以及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等研究進展。AR4 的問世導緻氣候變化問題在全世界迅速升溫,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氣候變化決策和談判産生瞭重要影響。2014年11 月1 日在哥本哈根批準通過的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AR5)的綜閤報告(SYR),為國際社會采取進一步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建立應對氣候變化體製提供瞭科學依據和信息。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AR6)將在2018年UNFCCC 第28 次全體締約方大會(28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 28)上迴答相關的問題,將為2023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33 次全體締約方大會談判提供科學支撐。
  1.2.5 IPCC AR5 及其主要結論
  IPCC AR5 由三個工作組各自的報告、技術報告(TS)、決策者摘要(SPM),以及IPCC 綜閤報告(SYR)和兩個特彆報告(special report,SR)組成。
  AR5 是迄今IPCC 動員的國傢和科學傢參加*多的一次評估活動,全世界有近一半的國傢和地區,800 多名科學傢參加瞭編寫工作。
  WGI 由來自39 個國傢的259 名專傢組成,成稿過程中共迴答同行專傢和各國政府的質疑54677 條,整理使用瞭約200 萬GB 字節的氣候模式資料,引用科學文獻超過9200個;WGII 由70 個國傢的309 名專傢組成,迴答質疑50444 條,引用12000 多個科學文獻;WGIII 的235 名作者來自57 個國傢,迴答質疑38315 條,分析瞭約1200 個社會經濟情景,引用各類文獻約10000 條。綜閤報告是在三個工作組報告基礎上、由51 名作者組成的核心寫作小組和18 名特邀寫作組成員在2013~1014年共同完成,作者來自18個國傢,迴答質疑5944 條。《可再生能源與減緩氣候變化》(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SRREN)有147 名專傢參加,迴答質疑24766 條;《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彆報告》(Managing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SREX)有220 名專傢參加,迴答質疑18611 條。
  第*、第二、第三個工作組的評估報告和綜閤報告分彆於2013年9 月30 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2014年3 月31 日在日本橫濱,2014年4 月12 日在德國柏林和2014年11月1 日在丹麥哥本哈根經IPCC 全會審查、批準通過。SRREN 和SREX 則分彆於2011年5 月10 日在阿聯酋阿布紮比和2011年11 月18 日在烏乾達坎帕拉被IPCC 全會批準通過。
  IPCC AR5 報告以*簡潔的語言傳達瞭三條信息:人類活動影響氣候係統毋庸置疑;人類對氣候的影響越大,則麵臨的風險也越高、越廣泛,許多影響是不可逆的;我們還是有可能想齣辦法限製氣候變化,構建一個繁榮、可持續的未來。
  三個工作組報告的主要結論如下。
  (1)AR5 WGI 確認,獨立觀測到的氣候係統各要素結果錶明,全球變暖沒有停滯。人類活動排放GHGs 釋放的額外熱量的93%被海洋吸收(綜閤報告將此值修正為94%,見後文)、3%加熱瞭陸地生態係統、3%加熱冰凍圈,隻有1%用來加熱大氣圈。在全球尺度上,1950年以來的暖晝和暖夜的數量、部分地區熱浪頻率、強降水事件、乾旱、熱帶氣鏇和風暴等極端事件的變化趨勢,都與氣候變暖相關。20世紀70年代以來北大西洋*強熱帶氣鏇的頻率和強度已增加。預估未來上述事件的強度和頻率都將上升。
  (2)CO2 的纍積排放量是導緻全球變暖的關鍵。要限製氣候變化,必須大幅度持續減少GHGs 排放。如果將1861~1880年以來的人為CO2 纍積排放控製在1000 GtC(3670 Gt CO2)以內,人類有大於66%的可能性把2100年溫升控製在2℃(相對1861~1880年)以內。如果按RCP 2.6 考慮非CO2 強迫,那麼這個上限將降至790 GtC(2900 Gt CO2)。1870~2011年人類已經排放瞭515 GtC(1890 Gt CO2),未來留給人類的排放空間極其有限。
  (3)WGII 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與脆弱性,認為氣候變化對自然係統的影響強烈且復雜,人類係統的某些變化也歸因於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熱浪、乾旱、洪水、森林火災等)對某些生態係統和許多人類係統的脆弱性、暴露度都有顯著影響,這也與許多國傢在某些領域和區域的適應能力低下相一緻。自然災害給貧睏居民群體增加瞭額外負擔,生活負麵變化的威脅倍增。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包括具有協同效益的針對其他目標的各項行動。現有戰略和行動可以提高應對未來各種可能條件下的氣候恢復力,氣候恢復力路徑應當是適應與減排的結閤,目的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速率及其影響規模。由於減排GHGs 會降低增暖的速率和幅度,所以可能會將對某一特定氣候變化水平的適應時間增加數十年。另外,更大的氣候變化速率和幅度很可能會超過適應極限。經濟、社會、科技、政治決策和行動中的轉型可以是支持氣候恢復能力的一條路徑。通過自適應學習、提高科學知識、有效適應和減緩措施,以及降低風險的其他選擇,氣候恢復力路徑就可能達到一個恢復力更強的世界(圖1.1)。
  圖1.1 機會空間和氣候應變能力路徑(引自IPCC WGII AR5 SPM)
  (a)我們的世界受到多個壓力源的威脅,這些壓力源從多個方麵影響瞭恢復能力,這裏僅列齣瞭生物物理和社會壓力源。壓力源包括氣候變化、氣候變率、土地利用變化、生態係統退化、貧睏和不平等以及文化因素。(b)機會空間指會引起一係列(c)未來可能情況的決策點和路徑,這些未來可能情況的應變能力和風險程度各不相同。(d)決策點通過機會空間引起行為或不采取行動,這些決策點共同構成瞭管理或無法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過程。(e)通過各自適應學習、提高學習知識、有效地適應和減緩措施、記憶降低風險的其他選擇,機會空間中的氣候恢復能力路徑(綠色)能引嚮一個恢復能力更強的世界。(f)降低恢復能力的路徑(紅色)可能涉及減緩不足、適應不良、無法學習和使用知識,以及其他降低恢復能力的行動:這些路徑造成的未來可能情況是不可逆轉的
  WGIII 評估GHGs 的減排及其在各領域的減排措施。如果到2100年將GHGs 濃度控製在450 ppm CO2 當量以內,相對於1750年人為GHGs 排放引起的溫升不超過2℃的目標就有實現的可能;如果2100年GHGs 濃度達到530~650 ppm CO2 當量,則多半不可能將溫升控製在2℃水平;如果超過650 ppm CO2 當量,2℃溫升目標不能實現。如果到2100年CO2 當量濃度低於430 ppm,則溫升可能不超過1.5℃。如果還不立即采取行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