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C形包围II——Q形绞索 戴旭 著

戴旭:C形包围II——Q形绞索 戴旭 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军事理论
  • 战略战术
  • 地缘政治
  • 国际关系
  • 中国战略
  • 戴旭
  • C形包围
  • Q形绞索
  • 国家安全
  • 战略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昊宇轩书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3538
商品编码:2622613173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对祖国充满敬意、对民族命运充满关怀的中国军人关于强国兴军的深度观察。




★知名军事专家戴旭战略力作《C形包围》续篇《C形包围II:Q形绞索》重磅出版!


★追踪美国对华战略新态势,仗剑问道明日中国!


★从《C形包围》到《C形包围II:Q形绞索》,美国对华战略包围再升级,中国如何破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军事专家戴旭的代表作《C形包围》的姊妹篇。《C形包围》,震撼国人,畅销百万册。《C形包围II:Q形绞索》是戴旭延续《C形包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近年来时事走向著就的z新政治、军事巨作。从“C形包围”到“Q形绞索”,美国对华包围再升级!


美国已经将一根绳子放在中国的脖子上,这个致命的“弧”包括澳大利亚、太平洋的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泰国、冲绳、韩国,在欧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和印度。这就是所谓的“Q形绞索”。


对手做局,中国如何破局?戴旭全新解读美国对华战略,仗剑问道明日中国!


作者简介

戴旭,国防大学副教授,空军大校。代表作有《C形包围》《盛世狼烟》等。提出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和对华战略围堵战略;提出中国需要新型军队,中国新型军队要奉行鹰击战略,树立蓝色国防观;提出中国军队要有八千里外拦截战争的能力。近年来,参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连续发表《中国政治安全与美国第五纵队》《美国中情局是如何在操纵颜色革命的》《互联网 战争催生第七代战争》等文章。


目录

前 言 从C形包围到Q形绞索/ 3


章 200年,从殖民地到世界帝王,美国为什么能?/ 001

美国迅速发展之谜一:扩张扩张再扩张/ 002

美国迅速发展之谜二:抓住战略机遇期,不断对外扩张/ 015


第二章 穿军装的美帝国/ 033

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看美国:冒险意识、尚武精神与

大国外交思维/ 034

内柔外刚——美国的文官政治和军人总统/ 055

全民配枪的社会和战争工业经济综合体/ 058


第三章 美帝国的基因/ 063

深度解析美帝国产生的基因/ 064

美帝国还有500年?/ 075


第四章 美帝国的大脑/ 083

美帝国的国师们:麦金德、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 084

美国的大脑:兰德公司及其他智库/ 098

温柔帝国刀和聪明的纸老虎/ 105

向伟大的战略对手学习/ 112


第五章 美帝国军团和战略盟友/ 127

美国称霸世界的五大军团/ 128

战略盟友们:美国的三大跟班和三群走狗/ 161


第六章 美帝国的三大对手/ 167

美国的战略对手们:欧亚大陆三剑客/ 168

击毙本·拉登,抓住中国龙:美国征服世界战略的第二阶段/ 184


第七章 美国开启空天帝国时代/ 203

在陆地和海洋帝国之后,开启空天帝国时代/ 204

美帝国的新保镖:天军、网军,一起走向“冷”战争/ 216


第八章 美帝国的梦想与行动 / 229

美国21世纪的世界帝国战略:立体分割、各个击破欧亚大陆/ 230

帝国新目标:21世纪肢解中国及征服世界路线图/ 240

帝国的“计划生育”:清除第三世界?/ 249


第九章 美帝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261

山巅之国,还是世界公敌?/ 262

一个没有帝王的世界??/ 271


后 记 “征服”美国:美国衰落与世界大变局/ 274



精彩书摘

二、战略东移——美国百年来第六次捕猎式战略转移——每一次战略转移必以肢解对手为目的


美国建国之初,由于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弱小国家,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留下了的“孤立主义”战略。其目的在于避开和欧洲列强的正面冲突,同时避开欧洲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韬光养晦的同时向阻力小的方向扩张。有意思的是,后来美国人把“孤立主义”解释为一种放弃对外扩张的和平主义,却从来不去问一个基本问题:当时的美国靠什么去扩张?不是美国高尚得不去打人,而是美国精明地避免了被人打。


随着国家的不断扩张,美国人开始不动声色地调整“孤立主义”传统,尤其是到了近百年来,为了实现世界帝国的梦想,美国已经针对性地进行了五次战略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是要肢解掉一个敌手,而且都成功了。


次战略转移是从西半球转向两洋。目标在于争夺大西洋制海权,肢解西班牙帝国体系,进而挺进太平洋,准备取代英国性的海军力量。


整个19世纪,美国都是以门罗主义为外交和内政信念,牢牢控制美洲和西半球,实行不干预外部事务的政策。


1898年,以美西战争为发端,美国开始崛起。《制海权》一书诞生于这个时代。西奥多·罗斯福认为太平洋是世界强权的枢纽,不遗余力开通巴拿马运河,立誓成为世界强权。


结果,美国海军力量巡弋,取得菲律宾,立足远东、虎视天下。获得了参与欧洲列强俱乐部的资格。


第二次战略转移是利用次世界大战从两洋巡弋到登陆欧洲。


19世纪以前的历史,是欧洲征服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的历史。次世界大战终结了这个历史。欧洲列强相互消耗,打得精疲力竭,显示了欧洲霸权衰落的迹象。在追随老欧洲征服中国的过程中,美国已经尝到通过战争快速富强的甜头。于是,国父华盛顿的教诲被放到了一边。1917年,就在欧洲老列强双方打得筋疲力尽的时候,美国人带着多、好的飞机到来了,以一种与生俱来的商人式精明,以小的人员伤亡,收拾了残局。


结果,美国轻而易举地借着欧洲人的力量敲碎了欧洲。称雄世界300年的英法彻底衰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迫使美国进行第三次战略重点转移,从欧洲一个立足点又扩大到日本和整个太平洋地区。


在欧洲出现德国这个新生帝国的时候,美国利用次世界大战获得的世界工业大国的优势,已经壮大到无与伦比的程度。这使得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以同时在欧亚两个大战场担当主力角色。利用这一实力,美国轻易地拿走“二战”胜利的大部分果实: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全国和欧洲大部分。美国成为世界大债权国,从此奠定金融霸权。


这次战略转移的结果,是完成了彻底肢解、征服老欧洲的任务。美国双腿站在欧亚两个点上。


“二战”一结束,美国把战略对手锁定苏联,随即进行了第四次战略的转移。


经过漫长的冷战,美国再次获胜。华约解体,苏联也解体。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形态,欧亚大陆已经基本破碎。


冷战结束后,美国立即进行新的、第五次战略转移,重点锁定中东伊斯兰世界。


从1991年海湾战争开始,美国战略重点转移到中东。美国战略重点的这次转移,目标是夺取苏联势力范围,同时将可能成为未来对手的伊斯兰教地区进一步碎片化,以终结自十字军东征以来基督教地区和伊斯兰教地区的千年博弈。这就是本·拉登出现的战略背景。和反恐一样,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伊朗核问题,都是美国扫荡中东的借口和烟幕。


如果说,之前的美国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五个步伐:冲出西半球——控制欧洲——控制亚太——肢解苏联——肢解伊斯兰世界。那么,接下来的第六步就是:包围并准备肢解中国。


事实上,这个第六步已经迈出多年了。


十余年的反恐战争,虽然让美国在中亚战场斩获颇丰,却也同时给了中国、印度十年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给了俄罗斯十年的休养生息期。在布什执政后期,美国战略界已认识到反恐战争的负面效应,转而要求重新评估反恐战争的成效,尽早结束反恐战争,并将注意力重新转到来自其他大国的挑战。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加速调整战略布局。这一轮调整的基本特点,是美国在层面有所退出,而在亚洲等局部大力加强。2011年年底以来,美国一方面计划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另一方面却加大与中国的摩擦,频频挑起周围国家与中国的争端。美国的意图很明显,是通过挑动亚洲内部矛盾达到以亚制亚。具体表现为通过发展与中国周围国家的关系,加强在亚洲的军事存在,从而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这也就是所谓的美国战略东移,即传统上美国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而到现在则转移到亚洲。


伴随着这个调整,美国以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态势愈加明显。中国眼下虽然积累起了太多的财富,但还没有发展起来真正的现代工业体系,更没有像苏联那样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实力。加强遏制中国,不仅可以压制中国成为美国霸权挑战者的可能性,还可以凭借美国目前拥有的政治、军事、技术和对太空、海洋、网络的控制优势,逼迫中国向美国出让大量的财富,以滋养美国,从而把中国永远锁定在财富制造——而却不能享用——的地位上。


十八大后,中国新领导人提出中华民族复兴梦,这就难免和控制、肢解中国的美国梦发生直接的战略碰撞。究竟是美国第六次获胜,中国惨遭肢解;还是中国变危为机,实现真正的国家崛起,无疑取决于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双方的选择和行动。


也可以说,今后的十年将是决定中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命运的十年,也是美国征服世界的计划尘埃落定的十年。这是一部时间跨度很长、变量极多的3D电影。要看清其中的关键,首先要有耐心,其次要有大战略思维与大历史视野的镜片,不仅要看清美国这个世界帝国追求者的全息影像,还要能够透视我们所处的时代。


美国征服世界和对中国的绞杀,是人类有史以来惊心动魄的巨作,而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其反绞杀的成败,不仅决定着一个延续了五千年的古老民族的生死存亡,也决定着人类历史上个帝国的成败。中国,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世界、对人类肩负着的巨大历史责任。


我一直想努力淡定,装作若无其事地对我的同胞们说:的世界是一个和平与发展占主流的世界,是一个已经远离了国家间冲突的世界。但我是军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哨兵,我不能对基本的事实视而不见,更不能附和那些见识愚陋偏狭的书生学者一厢情愿的和平幻想。因此,在C形包围提出并被美国政府全面印证之后,我又铺开了键盘。


每一个帝国的建立,都是以弱者的尸骨做奠基的。伊拉克、南联盟、阿富汗、利比亚、本·拉登等国家和个人的尸体已经躺在美帝国大厦的墙角。接着是叙利亚和伊朗。然后是中国和俄罗斯。然后是??


我反对这个帝国。在帝制已被各国普遍埋葬的,世界不需要帝国。我相信很多的中国人和外国人也反对。我因此不仅公开揭露,还将尽我毕生之力,在有生之年破坏它、打击它!


三、美国21世纪的主要战略精力是策划“亚洲战争”


100年前的欧洲战争——20世纪初的次世界大战,让老列强同归于尽,美国后参战坐收渔利,基本上不劳而获地成为世界老大。这个美梦诱惑着美国的战略家在21世纪初,在亚洲复制这一模式。但规模要大得多。因为中国不仅已被核武器完全包围,还被恐怖主义和常规军事基地团团包围。


当今中国门前已无宁日。上兵伐谋层面已无须赘言,伐交、伐兵层面的招数更是屡见不鲜。归纳一下,不难看出,当下美国的战略行动,是一个两步走的声东击西:


2008年美国在中国内部(西藏和新疆)挑起民族冲突,2010年美国在中国周边组织反华联盟,挑起海洋争端,同时,美国以不停加码的演习在朝鲜半岛加剧地区紧张态势,巧妙刺激朝鲜发展核武器以干扰中国,这都有双重“声东击西”的意义。


个声东击西是牵制中国精力,以便于美国集中力量解决利比亚、叙利亚和伊朗。


第二个声东击西是在南部和东部牵制中国,进而在西南和西北做大文章;在西南,主要是秘密联合日本和印度等各种势力,支持缅甸军政府,持续不断地发动所谓的统一战争,大杀中国跨境民族,扰乱中国西南方向“一带一路”战略;在西北方向则是破坏中国和俄罗斯、中亚国家的合作,对中国的战略西移进行



前言/序言

从C形包围到Q形绞索


我以同样沉重的笔,写下《C形包围》一书的续篇。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有仰望星空的人。


我说,一个民族更要有俯瞰大地的人。


俯瞰大地,就是注目世界,就是回望历史,凝望现实,思谋未来。


从我选择军人作为终身职业时起,我就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战士要求自己。从技术、战术的实操到军事、政治、哲学层面的思考,会当凌绝顶,世界和历史就在眼前如微小起伏的“众山”一样浓缩成一幕幕的场景。在我的眼中和心中,中国,永远是这个场景的焦点。


一、美国将中国作为下一个苏联,“已经将一根绳子放在中国的脖子上”


太模糊的远方??不说了。近代以来,中国如一只肥硕的老牛,被19世纪世界帝国主义时代的欧、俄、美、日等凶猛兽群竞相撕扯吞噬,几近亡国灭种。新中国横空出世,又遭美苏二霸南北挤压、东西威胁,被迫全民皆兵、枕戈待旦地挺到20世纪末冷战结束。算起来,中华民族被欺凌、掠夺和压迫的时间近一个半世纪。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中国人以近乎狂喜的心态拥抱世界,追逐财富,同时,几乎整体性地不愿意再想起战争、危险等黑色字眼,到处是举国狂欢、娱乐至死的景象。而就在此时,战争和危险又悄悄地逼近门前——这就是美国对中国的围堵、遏制和绞杀。


很多中国人天真地认为冷战结束了,世界和平到来了,而且世界和平了。美国战略家想的是:苏联完蛋了,下一个是中国。美国建立世界统治的时候到来了。战胜苏联,只不过是冷战的个目标。证据累累,这里撷取一二:


2016年5月25日,卡特在海军战争学院发表演说时,把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态势比喻成“宛如与苏联持续近50年的冷战对峙”。他说:“这将是坚决、温和但强有力的长期对抗,很可能会持续好些年。”“我们的亚太再平衡不会浅尝辄止,而会长期进行。”卡特还说,中美在南海的行动与反应不过是时代大格局中的一部分,他认为,中国的“内部逻辑”与社会终将改变,那时一切将会画上句号。


稍早卡特还曾说,美国军机与军舰在南海巡航只是更宏大计划的冰山一角,“亚太再平衡”远不只是执行自由航行权,而是外交、经济与军事齐头并进。


美国国防部长不经意间亮出的是一张百年战略底牌:运用冷战搞垮苏联的模式解决中国!


苏联被美国肢解的原因并不是双方意识形态不同,对此,美国的战略导师布热津斯基在《竞赛方案》中说得清清楚楚:美苏是在争夺领导权。同理,美国与中国之争,本质也不在意识形态,虽然意识形态总是被当作双方博弈的战场和由头。有些美国学者忍不住说出了“修昔底德陷阱”。但是,这依然是一个学术烟幕弹。霸权本不需要理由,理由只是处决对方的罪名。


多年来美国有很多人,也有部分中国籍的某些人说戴旭是鹰派,宣扬“美国阴谋论”。美国国防部长卡特的话,对我多年前的战略判断,做了好的注释。


如果说卡特的话还有点抽象,2016年3月29日,西班牙《起义报》发表的约翰·皮尔格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发表的“一场世界战争开始了”的演说摘要,则足够一目了然——


皮尔格说:有多少人意识到一场世界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如今这是一场宣传上的世界战争,一场充斥着谎言和放荡不羁的战争,但是这在任何时候都可能由于道错误的命令或发射枚导弹而改变。2009年奥巴马总统在欧洲心脏布拉格中心当着一群人表明他“崇敬”(和平)的态度。他承诺将建设“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人们为他欢呼,一些人哭了。媒体大量报道此事。此后奥巴马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这全都是谎话,奥巴马在撒谎。他的政府制造了更多的核武器、核弹头和核武器发射,建设了更多的核武器工厂。在奥巴马政府期间仅在制造核弹头上的支出比美国任何一届政府都多。在30年里美国花费了一万多亿美元制造核武器。在美国制造微型核炸弹的计划,被称为B61型号12,从来没有过任何与它类似的炸弹。


皮尔格说:“近18个月美国指挥的军队更多集中部署在俄罗斯的西部边界,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军在那里部署军队多的时期。自从德国希特勒的军队侵略苏联以来,还没有任何外国的军事力量如此针对俄罗斯和表明类似的威胁。”“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俄罗斯的邻国),美国的军事权力正在部署战斗部队、坦克和重型武器装备。这是针对世界上第二个核大国俄罗斯极端严重的挑衅。在西方不让人们听到俄罗斯的声音,此事或将成为核战争的前景。”“更为严重的是西方同时开展反对中国的运动。没有西方不将中国放在‘威胁’别国的地位。”“正在为一场反对俄罗斯或中国的战争进行准备的宣传原则上并没有很大区别。西方‘统治潮流’的媒体没有任何一名记者问过,中国为什么在南中国海建设机场跑道。回答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正在用一个军事基地、弹道导弹、战斗部队、携带核炸弹的轰炸机的网络包围中国。这个致命的‘弧’包括澳大利亚、太平洋的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泰国、冲绳、韩国,在欧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和印度。美国已经将一根绳子放在中国的脖子上。”


2016年12月6日晚,约翰·皮尔格拍摄的纪录片在英国电视台ITV播出。纪录片认为,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正在动员一场大规模的毁灭性战争,美国试图挑起与中国的战争,两个大国之间的核战争已“不再不可想象”。美国是攻击和试图推翻50多个国家的国家,其中许多政府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从亚洲到中东都遭到美国的轰炸,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和贫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达到这种暴力的纪录。美国进行的大部分战争(几乎所有的战争都针对没有自卫能力的国家)不是由共和党人的总统开始的,而是由自由派的民主党人总统开始的: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卡特、克林顿和奥巴马??1947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领导机构指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在本质上“按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的世界。美国的意识形态以“救世主”自居。“我们是美国人。异教徒可能被颠覆、收买、诋毁或被镇压。”??2015年美国和澳大利亚非常秘密地进行近几年来大规模的海空演习,被称为“马刀护身符”。军事演习的目的是改善海空战争的计划和封锁海上走廊——比如马六甲海峡和隆波克海峡——以便切断中国得到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料的通道。


如果我继续引述皮尔格的话,那将是一本书的篇幅。


约翰·皮尔格既是一位战地记者,又是作家和电影人,曾两度荣获英国新闻界高荣誉“年度记者”、“联合国媒体和平奖”,他的纪录片曾经获得法国“无国界记者”大奖、艾美奖,以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颁发的“理查德·丁布尔比奖”。2003年皮尔格以30年来揭露真相的成绩而获得“苏菲奖”。显然,他完全依据客观事实的演说和纪录片不能被轻易扣上“美国阴谋论”的帽子。这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我8年前关于美国征服世界和围堵中国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而且事实也是这样证明的。


,只要还是思维健全的中国人,似乎已经很少怀疑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是否存在了。在很多的地方,我看到的都是对于国家处境焦虑的眼神。


这是与100年前次世界大战、70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50多年前美苏对峙、美国对新中国进行核讹诈时几乎同样严峻的战略态势。


我从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时开始跟踪美国的战略,初只是研究美军的军事变革,但1999年南联盟之战中国大使馆被轰炸事件让我警醒。我发现克劳塞维茨还活着,我听到他再次说“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我研究美国军事和政治的交互推进关系,研究美国的大战略和对华战略。随后,美国的战略套路就越来越清晰:本·拉登突然出现了。美国以反恐为名大举挺进世界战略要地,抢夺原苏联势力范围,编造谎言占领伊拉克,在中国周边编织战略网——2008年我完成《C形包围》一书的初稿,并在2009年年底以一篇演讲,意外地震动当时的世界,这就是至今仍然在网络世界沸沸扬扬的《2030肢解中国——美国战略和对华战略》。时至2017年,微信中还在反复流传那篇演讲中的片段。八年过去了,世事如烟,但风烟散去,世界还是真实的世界,严峻的形势不仅没有改观,反而更趋紧迫。八年前尚有人说我是“危言耸听”,,这种言论已销声匿迹。“C形包围”,在相当广大的层面,已成共识。如果将来有人记录21世纪中国政治学术史,他们大概不会忽略这样一个由中西文字共同构成的名词:C形包围。


这个观点公诸于世后,我受到“莫须有”般的“待遇”。我没有停下的就是思考和观察。


在推行美国征服世界的大战略上,美国历任总统都是前赴后继,接力前行的。在全力围堵中国的希拉里竞选失败后,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以短的时间,就打破了中国人希望他更好一点的幻想。


2017年3月,几乎整个中国都在议论“萨德”入韩问题,而美韩同时宣布开始进行代号为“关键决断”的历史上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兵种包括陆海空军和联合特种部队,兵器包括“灰鹰”无人机和先进的F-35隐形战机。


把这个场面和现实国际政治及东亚现代历史联系起来看,问题的本质一清二楚:美国正在挑起目标针对中国的大型战争!


曾经有些中国人认为自己有了核武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赢得冷战胜利的美国,为了保住自己帝王般的大国地位,正在以部署反导、完善太空武器、发展网络战争样式、研发新概念武器,来抵消中、俄的传统核力量和信息化的努力,以所谓“第三次抵消战略”为名,建立新的不对称战略优势。一批美国的战略家和冒险性的政治家,有一种强烈的扼杀中国的冲动,以降低被中国的恐惧。为此,在中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时候,他们进行精心的布局,利用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中国周边编织了一道综合战略包围网。


美国固然有卡特那样希望对中国不战而胜的人,但也有如麦克阿瑟那样对血火拼杀式战争感到兴奋的人。


新中国成立已近70年。在同样的时间里,美国不停地对周边发动扩张战争,领土扩展了数倍,但中国没有吞并任何一个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推翻、颠覆过一个国家,但美国至少推翻、颠覆、干涉了近50个国家。中国更没有进行过任何包围美国的战略举动,没有在美国周边进行任何军事部署,没有进行任何军事性行动。但是,美国却对中国进行一边倒的战略压制和挑衅。在中国改革开放融入的近30年,美国更是变本加厉。


在中国人渐渐忘却和忽略血腥战争的时候,战争却已经来到中国门前。中国再也不能故作镇定地认为一切正常,晚清正是因为对虎狼眈视的情景缺乏基本的警觉才落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国策,奉行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但正如指出的:绝不放弃中国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历史不能重演,中国必须备战!


如果说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的百余年中,中国都在被以日本为主的帝国主义压迫、挣扎于死亡线上的话;21世纪的,直至中国梦实现的、无人能够准确说清具体时间长度的区间内,中国都将一直面对美国的围杀。中国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面对的一个基本外部环境和时代问题即在于此。战略是互动的。新中国诞生前后,对于围剿反围剿、绞杀反绞杀就已经经历过。只不过眼下的情形时空更广阔而已。


我不相信,已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会被一个才诞生两百多年的国家所肢解和统治。但中原政权亡于周边落后游牧部落的历史也警醒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作为一个伟大国家、伟大军队之微不足道的一名哨兵,我能做的,只是不停地望并报告敌情。


我希望我的同胞们不要在物欲世界中沉迷太久,以至于忘却新中国是怎么从民族危亡的血泊中冲出来的,更不能忽视中国依然处于被心怀不善之意的外部大国重重包围,劫难随时可以降临的事实。用“三个地接近”和“三大危险”概括中国当前的时局:即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心和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改革发展大局被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谁会侵略、谁能侵略中国?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侵略中国?谁颠覆中国?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颠覆中国?被谁分裂?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被“打断”? 怎样才能不被打断? 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C形包围II——Q形绞索》是一部深刻剖析国际战略格局与国家安全挑战的力作,由著名战略学者戴旭先生倾力撰写。本书延续了作者前作《C形包围》的宏大视角,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变局中,以前瞻性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为读者呈现了一幅错综复杂、充满挑战的战略图景。 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如同一个由无数看不见的线交织而成的巨网,其间的力量博弈、利益争夺以及意识形态的碰撞,不断塑造着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戴旭先生以其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和对地缘政治的敏锐洞察,深入浅出地揭示了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战略逻辑。本书聚焦于“Q形绞索”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概念,它并非指代具体的地理区域,而是一种更为抽象、更为全局性的战略围堵和挤压态势,是对当前国际战略环境的一种高度凝练的概括。 《C形包围II——Q形绞索》不仅仅是对地缘政治现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对这些现象背后驱动力的深度挖掘。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借鉴以及对现实案例的分析,层层剥茧,揭示了主导当前国际战略博弈的关键因素。这其中包括了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新兴力量的崛起、传统大国的战略调整、科技革命的颠覆性影响,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等等。 在“Q形绞索”的视角下,本书探讨了多种战略形式。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经济与科技的遏制: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经济和科技已成为国家间博弈的核心战场。作者可能会深入分析,某些国家如何利用其在金融、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优势,构建贸易壁垒、技术封锁,以及利用金融工具施加压力,从而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这是一种无声但却极具杀伤力的“绞索”,它通过釜底抽薪的方式,削弱对手的国力根基。 军事与安全领域的包围: 军事部署、联盟体系的构建、前沿军事基地的设置,以及军事演习的常态化,都是实现战略围堵的重要手段。本书可能会详细阐述,一些国家如何通过强化自身军事力量,并联合盟友,在战略要地形成军事存在的“C形包围”或其他包围圈,以压缩对手的战略回旋空间,限制其军事自主性。这种军事上的压力,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底线。 信息与舆论的攻防: 在信息时代,话语权和叙事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通过操纵国际舆论、传播特定意识形态、制造信息不对称,来影响他国国内政治, destabilize 目标国家,甚至改变民众的认知和判断。这种“认知绞索”,通过心理战和信息战,瓦解对手的社会凝聚力和战略意志。 地缘政治的巧妙布局: 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地缘优势和战略通道至关重要。作者可能会分析,如何通过对特定区域的控制、对关键航道的争夺、对地区事务的介入,来构建有利于自身战略目标的态势。这些布局,如同精心设计的棋局,旨在步步为营,最终将对手置于不利的境地。 《C形包围II——Q形绞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外部威胁,而是着力于分析这些威胁如何构成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战略体系。作者强调,这些“绞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复杂而严密的网络,其目的在于削弱、限制甚至瓦解目标国家的发展潜力与战略自主性。 戴旭先生在书中,对中国所处的国际战略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并没有回避挑战,而是直面现实,分析了中国在这一复杂格局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可能会提出,在“Q形绞索”的压迫下,中国如何才能保持战略清醒,如何才能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这需要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一种能够穿透迷雾、洞悉本质的战略智慧。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它并非一本教人如何“反击”的书,而是一本帮助读者理解“被包围”的本质,理解战略博弈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鼓励读者跳出狭隘的视角,以更加宏观、更加系统的思维方式来审视全球战略格局。 《C形包围II——Q形绞索》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戴旭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文笔,将复杂的战略概念和理论,以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运用大量的历史案例、现实事件和生动的比喻,使得抽象的战略分析变得触手可及。阅读本书,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战略家,一起在波涛汹涌的国际海洋中航行,洞察暗流涌动,把握风向变化。 对于关心国家安全、国际战略以及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读者而言,《C形包围II——Q形绞索》无疑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必读书籍。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独立的战略分析框架,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形成更清晰的认知,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激发思考,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在于其引导我们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如何在复杂的战略博弈中坚定前行。 总而言之,《C形包围II——Q形绞索》是一部集思想深度、战略洞察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以一种严谨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剖析了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核心困境,并为我们理解并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如何理解“绞索”的真实含义,如何识别其潜在的威胁,以及如何通过清醒的认知和坚定的意志,在战略博弈中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C形包围II——Q形绞索》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令人警觉的力量。戴旭先生的著作,历来以其深刻的战略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分析著称,常常能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Q形绞索”这个新颖而富有冲击力的词语,让我立刻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我十分好奇,在“C形包围”之后,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个更为具体、更为严峻的“Q形绞索”?它是否代表了一种新的战略形态,一种正在悄然形成的、难以摆脱的束缚?我期望本书能够系统地阐述这一概念的由来、构成要素、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具体体现。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前世界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以及那些正在重塑全球力量平衡的关键因素,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认知和启发。

评分

戴旭的《C形包围II——Q形绞索》这本书,从书名上就透出一股军事战略的铁血气息,让人联想到冷峻的国际局势分析和地缘政治博弈。我一直对这类的深度解读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当作者本身就具备深厚的军事背景时,其见解往往能直击要害,撕开迷雾,展现出普通读者难以洞察的深层逻辑。这本书的副标题“Q形绞索”更是引人遐想,它是否指向某种新型的、难以挣脱的战略困境?又或者是一种我们尚未充分认识到的战略工具?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个“C形包围”的框架下,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战略形态演变、力量对比消长以及潜在冲突区域的精辟分析。毕竟,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性,军事和战略层面的洞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塑造我们所处时代的关键力量。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将宏观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微观的军事策略相结合,并从中提炼出具有前瞻性的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戴旭:C形包围II——Q形绞索》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战略上的深度。我一直很欣赏戴旭先生对于国际战略和军事态势的独到见解,他的分析往往能够切中要害,直指问题的核心。而“Q形绞索”这个词组,则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它是否象征着某种新型的、难以捉摸却又极具威胁的战略围困?抑或是某种正在形成的、将对特定区域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战略困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运用他一贯的犀利笔触和宏观视野,为我们深入剖析“Q形绞索”的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对于任何关心国际安全和地缘政治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正在塑造我们未来走向的复杂力量。我希望它能为我带来新的认知,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当前世界的战略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Q形绞索”这个说法,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波谲云诡的背景下,理解各种战略部署和围堵手段至关重要。作者戴旭先生,以其在军事和国际关系领域的深厚造诣,总是能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非常期待他在这本书中,能像他的前作《C形包围》一样,继续以宏大的视角,深入剖析那些正在影响世界格局的隐秘力量和正在形成的战略态势。尤其“Q形绞索”这个比喻,在我看来,可能暗示着一种更加精妙、更加难以察觉,但却致命的战略设计。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技术、一种经济、一种信息,或者某种综合性的力量,正在悄然收紧,扼住某些国家的咽喉?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这种“绞索”的具体形态,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历史的维度,看看类似的战略模式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以及它们的结局如何。

评分

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戴旭:C形包围II——Q形绞索》,就深深吸引了我。戴旭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深刻的军事战略洞察力,他的作品往往能为我们揭示国际关系背后隐藏的逻辑。前作《C形包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部续作,尤其是“Q形绞索”这一概念,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我迫切想知道,这个“Q”到底代表着什么?它是否是一种新的战略武器、一种新的军事理论,或者是一种新兴的战略布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理解这些潜在的战略风险和应对之道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作者能够从历史、军事、科技等多个维度,为我们拆解“Q形绞索”的构成要素,分析其潜在的杀伤力,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识别和化解这种威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当下战略态势的解读,更在于它能激发我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战略挑战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