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下,企業是價值創造的核心。企業與供應商、經銷商以及消費者之間僅僅是産業上下遊的關係。例如,供應商作為企業的上遊,需要依賴企業的訂單生存;經銷商作為企業的下遊,則需要依賴企業的産品以及營銷支持生存;消費者作為産業鏈的末端,對産品的研發、生産和銷售沒有任何話語權,隻有選擇買或不買的權力。
2.隨著工業4.0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人和人、人和機器、機器和産品之間的連接變得更加直接,商業模式也由此産生瞭深刻的變化——連接、價值、體驗、共享、共贏,這些將成為商業模式4.0的關鍵詞。工業4.0時代的來臨,傳統商業模式被徹底顛覆。一些新的商業模式理念被提齣來,如連接經濟、體驗經濟、共享經濟、共贏經濟等。在這些理念的基礎上,商業模式4.0被提齣來。
3.當前,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以及創業者希望分享這塊大蛋糕帶來的紅利,而能夠真正讓工業4.0落地並創造價值的,一定是商業模式4.0。隨著行業和行業之間、企業和企業之間、部門和部門之間、消費者和生産者之間以及消費者和銷售者之間的邊界進一步模糊,互聯互通、價值共創、利益共享的“生態圈模式”將更加符閤工業4.0的要求。商業模式4.0時代,用戶需求將是生態圈的核心,以此為中心連接供應商、經銷商、企業以及消費者等多方閤-作夥伴的參與,形成網狀的連接閤-作模式。
4.本書作者梁宇亮老師根據多年的企業谘詢管理經驗,進行瞭深度思考,通過追蹤研究大量企業案例並進行深入分析,由錶及裏,全麵剖析,帶給更多企業一些新的企業管理思想,推進企業轉型發展。對傳統企業在工業4.0時代的破局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創業者具有極為深遠的指導意義。
內容簡介
《商業模式4.0 重塑未來商業邏輯》立足於工業4.0時代背景,從傳統商業模式的顛覆與新商業模式的重塑角度,深入闡述瞭商業模式4.0的概念、意義以及實際應用。重點介紹瞭商業模式4.0的5個核心關鍵詞:連接、價值、體驗、共享和共贏。如何把這些時代的熱詞應用到商業模式的創新中來,為企業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本書將給你答案。本書適閤董事長、CEO、創業精英等企業核心中高層以及對商業模式感興趣的讀者閱讀與學習。
作者簡介
梁宇亮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創新研究所學術專員
互聯網創業導師,商業模式轉型專傢
西門子管理學院創業導師,中國移動集團商業模式顧問,現任香港大學SPACE學院客座講師、清華大學遠程網絡創業講師、阿爾卡特大學和皖新大學講師。目前為電信運營商、電力行業和中石化等各省市公司的長期顧問,同時兼任多傢民營企業的常年顧問。
專注於銷售管理與商業模式創業將近15年,在精益創業、商業模式、市場營銷、互聯網運營等方麵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現已為五大銀行、三大電信運營商,以及國網、南網、中石化、西門子、GE、ABB等提供商業模式和營銷體係的培訓與谘詢。
目錄
第 一章 新一輪商業模式變革 //1
迴歸商業模式的本質 //2
從商業模式1.0到商業模式4.0 //6
商業模式4.0的生態優勢 //10
商業模式4.0與工業4.0 //14
第 二章 商業模式4.0的顛覆與進化 //17
工業時代的邏輯正在被顛覆 //18
價值鏈的重構和優化 //22
技術演進引發商業變革 //26
大規模個性化定製 //31
顛覆未來的免費模式 //35
産銷者=生産者+消費者+銷售者 //39
第三章 商業模式4.0關鍵詞一:連接 //45
大連接時代已經到來 //46
連接時代的消費變革 //51
連接時代的産品變革 //55
連接時代的渠道變革 //60
連接時代的組織變革 //65
連接時代的文化變革 //69
第四章 商業模式4.0關鍵詞二:價值 //75
産能過剩和消費力稀缺 //76
消費全方位升級 //80
消費場景多元化 //85
協同消費的興起 //89
免費消費的吸引力 //94
未來,消費者到底要什麼 //98
第五章 商業模式4.0關鍵詞三:體驗 //103
體驗消費成為趨勢 //104
從服務經濟到體驗經濟 //108
參與是重要的體驗 //112
體驗營銷的設計策略 //116
體驗經濟的價值創造 //120
第六章 商業模式4.0關鍵詞四:共享 //125
共享經濟:你不需要擁有那麼多 //126
追求資源的*優匹配 //130
降低邊際成本,提高邊際收益 //133
共享的核心:信譽 //138
第七章 商業模式4.0關鍵詞五:共贏 //145
共贏是*好的商業模式 //146
共贏是物聯網應用的核心 //151
善商共贏模式 //159
打造互利共贏的商業生態圈 //164
參考文獻 //169
商業新範式:重塑增長引擎與價值創造的深度洞察 導言: 在數字洪流席捲全球的今天,傳統的商業邏輯正麵臨前所未有的顛覆。技術創新不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工具,而是重塑産業邊界、重構價值鏈的核心驅動力。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商業環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旨在為企業領導者、戰略規劃師以及渴望在變革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創業者提供一套係統、前瞻性的思考框架和實操指南。我們不再滿足於對“現有模式”的優化,而是聚焦於“未來範式”的構建,即如何通過敏捷的戰略調整、深度的技術融閤和以人為本的價值主張,開闢全新的增長賽道。 第一部分:範式轉移的宏觀解讀——理解驅動變革的底層邏輯 本部分將宏觀審視當前驅動商業世界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幾大核心力量。我們首先探討技術融閤的“超級連接點”,包括人工智能(AI)在決策支持、流程自動化中的滲透,以及區塊鏈技術如何重塑信任機製與數據所有權。這不僅僅是關於技術的應用,更是關於技術如何改變瞭資源配置的效率與公平性。 其次,我們深入剖析“注意力稀缺”時代的價值重塑。隨著信息過載,消費者的注意力成為最昂貴的商品。本書將闡述企業如何從追求“産品為王”轉嚮“體驗為王”,並進一步深化至“關係與社群價值”的構建。我們將分析那些成功將用戶轉化為共創者的企業案例,揭示社群經濟如何成為抵禦市場波動的有效屏障。 再者,我們審視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張力。在全球供應鏈麵臨重構、地緣政治日益復雜的背景下,企業如何平衡全球效率與本地韌性?本書將提供一套“彈性化運營模型”,幫助企業設計既能捕捉全球機遇,又能快速響應區域市場差異的敏捷組織架構。 第二部分:核心能力重構——從綫性思維到網絡化生態構建 成功的企業不再是單兵作戰的巨艦,而是靈活的生態節點。本部分聚焦於企業內部和外部能力體係的全麵升級。 2.1 動態資源配置與敏捷組織設計: 傳統的瀑布式規劃已然過時。我們提齣“期權式戰略製定”,鼓勵企業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保持戰略的靈活性,將資源投資視為對未來可能性的購買。同時,我們將詳細拆解如何構建“跨職能、自組織的小隊模式”,確保決策鏈條最短化,以適應高頻變化的市場反饋。 2.2 數據驅動的“預見性”決策機製: 數據不再僅僅是報告曆史的工具,而是預測未來的雷達。本書著重探討“因果推斷”在商業決策中的應用,幫助企業區分相關性和因果性,從而構建真正有效的增長預測模型。我們將討論如何建立數據治理體係,確保數據資産的質量與閤規性,使其成為企業最核心的知識沉澱。 2.3 價值網絡的設計與治理: 現代商業的價值往往産生於多個主體間的協同作用。本書詳細論述瞭如何識彆、吸引並激勵生態係統中的關鍵夥伴。這包括設計“多邊市場機製”,確保平颱方、服務提供商和最終用戶之間形成良性的價值交換閉環。治理的核心在於信任機製的建立,我們將分析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如智能閤約的初步應用)來降低交易成本,增強閤作的透明度。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的客戶旅程與産品創新範式 客戶需求永遠是商業的起點。然而,在新時代,客戶期望值已達曆史新高。 3.1 “情感粘性”的打造:從功能滿足到意義共鳴: 成功的商業必須提供超越産品功能本身的附加價值。本書探討如何通過“敘事驅動的品牌構建”,將企業的使命、價值觀無縫嵌入客戶的日常體驗中,從而形成深層次的情感連接,降低客戶流失率。 3.2 “持續迭代”的産品開發哲學: 麵對快速變化的需求,一次性的大規模發布已不可持續。我們倡導“最小可行價值”(MLV)的理念,強調快速試錯、小步快跑的驗證周期。本書將展示如何利用A/B測試、影子用戶反饋等機製,將産品創新內化為企業的日常運營流程,而非孤立的研發項目。 3.3 商業模式的“可嵌入性”設計: 您的産品或服務是否能輕鬆融入客戶現有的工作流或生活場景中?本書關注“無縫集成”的設計思想。成功的商業模式往往是那些“潤物細無聲”,通過API、嵌入式服務或即插即用解決方案,深度嵌入到目標客戶的價值創造鏈條之中,使其難以被輕易替換。 第四部分:可持續性與社會責任的內生化 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日益成為投資者和消費者核心考量的今天,可持續性已不再是企業的“附加負擔”,而是“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4.1 “循環經濟”的商業機會挖掘: 本部分將超越簡單的廢物迴收,探討如何將“産品生命周期管理”重構為“資源使用權管理”。我們將分析“産品即服務”(PaaS)模式在減少資源消耗和創造持續現金流方麵的協同效應,展示如何將可持續性轉化為差異化的價值主張。 4.2 透明度與問責製的重塑: 消費者要求企業對其社會影響負責。本書探討如何利用可追溯技術,構建“端到端的供應鏈透明度”。這不僅是對監管的要求,更是建立消費者信任的基石。成功的企業將ESG指標納入核心績效考核(KPI)體係,確保其戰略目標與社會效益保持一緻。 結論:麵嚮未來的領導力:擁抱不確定性的藝術 本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領導力。未來的商業領袖必須是“混閤型思想傢”——既要具備宏觀戰略的洞察力,又要精於微觀執行的細節。他們必須擅長於“激發式管理”,在高度授權的環境中,引導團隊探索未知領域。理解商業的本質在於管理風險、創造選擇權,並始終將價值創造置於首位。掌握這些新的邏輯與工具,企業纔能真正實現從生存到卓越的飛躍,並在不斷演進的商業圖景中,穩固自身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