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编 初识人文艺术
章 人文艺术:耀目的灯塔 3
本书概览 3
人文艺术的惠赠 5
(美 6
(运动的美 8
(语言 9
(思想 12
(更深刻的历史观 13
成为一个“无限”的人 14
学习要点 15
主要术语 15
讨论题 16
第二章 人文艺术与批判性思维 19
阿波罗精神与狄奥尼索斯精神 20
(爆米花症候 22
(替代体验与间离效果 23
(纯感性鉴赏的重要性 25
(批判性鉴赏的重要性 26
锻炼思维能力 27
(解决问题 27
(质疑问题的前提 28
(认识问题的语境 29
如何批判地评价作品:专业批评和个人赏鉴指南 31
(专业艺术批评的作用 31
(个人赏鉴 33
直译派与形象派 36
(直译派的谈话 37
(形象派的谈话 37
学习要点 39
主要术语 39
讨论题 40
第三章 神话与人文艺术的起源 43
神话原型 45
(英雄——世界神话 46
(语言的威力 51
(数字的魔力 52
(圆的神话 52
(征途 53
(伊甸园 54
(人化的神 56
神话的解释功能 57
(世界的起源 57
(自然界 59
(人类的苦难 61
(命运的诅咒 63
童年的神话 65
(价值观的建立 65
(美丽和富有的重要性 66
(名字的重要性 66
(阴暗面 67
流行神话 68
(流行俗语 69
神话对人文艺术的影响 71
学习要点 74
主要术语 74
讨论题 75
第二编 人文艺术的学科
第四章 文学 79
作为历史的文学 80
(文学创作的基本冲动:身份 80
(部史诗:《吉尔伽美什》 81
(早期杰作: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81
诗歌 85
(抒情诗 85
(十四行诗 87
(俳句 94
(简单的形式,深刻的内涵:威廉·布莱克 95
(宗教诗歌 98
(前现代主义 99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 101
(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 102
小说 106
(早期西方小说 107
(美国的小说 108
(成长纪事小说 110
短篇故事 113
(杂志短篇故事 113
(顿悟 114
(当代短篇故事:约翰·厄普代克 114
学习要点 116
主要术语 116
讨论题 117
延伸阅读 短篇故事——约翰·科利尔的“追击者” 119
(追击者 119
第五章 美术 123
模仿的需要 124
(让我看看! 125
(风格与介质 126
不同风格的相似性 127
(古典主义艺术 127
(中世纪的艺术 131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133
对完美相似性的背弃 143
(印象主义 145
(后印象主义:梵·高 149
艺术即改造 150
(1913年的第69军团展 151
(立体派:毕加索和布拉克 153
(“不真实”的真实主义 157
(超级写实主义 162
(摄影艺术 163
(波普艺术 164
(行为艺术、恶作剧以及装置艺术 166
建筑 168
(宗教建筑 168
(世俗建筑 169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170
(弗兰克·盖里 172
学习要点 173
主要术语 173
讨论题 175
延伸阅读 弗里达·卡洛的《在墨西哥与美国边境线上的自画像》 176
第六章 音乐 179
音乐的基本元素 180
(乐音 180
(音阶 180
(节奏 182
(旋律 183
(和声与管弦乐队 185
(休止 187
不同的音乐体验 188
(巴赫的赋格 188
(贝多芬的交响曲 191
(艺术歌曲 195
(民歌 196
(灵歌 201
(福音歌 202
(繁音拍子、爵士乐与蓝调 202
(通俗歌曲 208
(嘻哈文化 214
(当代非西方音乐 215
(先锋派音乐 216
学习要点 218
主要术语 219
讨论题 220
延伸阅读 克劳德·德彪西的“月光”221
第七章 戏剧 223
戏剧史上的重要悲剧和正剧 223
(希腊古典戏剧和英国伊丽莎白戏剧的对比 224
(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领悟场景 228
(亚里士多德论悲剧的本质 229
(莎士比亚与戏剧韵文 232
(新古典主义悲剧 236
(真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238
(现代戏剧流派和规范 241
(现代悲剧 243
(情节剧与悲剧的对比 245
历史上的喜剧 246
(讽刺剧 247
(莎士比亚的角色喜剧 248
(闹剧 250
(当代反中产阶级喜剧 254
(当代严肃喜剧 255
(滑稽模仿剧 256
思想性戏剧 257
(易卜生 257
(乔治·萧伯纳 258
自然主义 259
(契诃夫 260
(家庭题材 261
变动不居的戏剧世纪 263
(现代思想性戏剧 263
(暴力戏剧 265
(种族主题 267
(同性恋权利 268
(贝克特 268
学习要点 270
主要术语 270
讨论题 273
延伸阅读 亚瑟·米勒作品《销售员之死》中的一场戏 274
第八章 音乐舞台艺术: 歌剧、音乐戏剧与舞蹈277
音乐戏剧的早期历史 277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 279
(古典歌剧与巴洛克歌剧 280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 281
(威尔第和浪漫主义歌剧 284
(理查德·瓦格纳 285
现代轻歌剧与歌剧 288
(演出船 288
(波吉与贝丝 289
(其他重要现代歌剧 290
百老汇音乐剧 293
(音乐剧 294
舞蹈 301
(早期历史 301
(芭蕾 303
(现代舞蹈 306
(民间舞蹈 309
学习要点 311
主要术语 311
讨论题 312
延伸阅读 《波希米亚人》和《吉屋出租》 313
第九章 电影 317
电影元素 317
(声音 317
(摄影机 318
(色彩 319
(时间 319
(挑战常规 320
早期里程碑作品 321
(早期电影人 321
主要电影类型 323
(夸张喜剧:森内特和卓别林 323
(滑稽闹剧:马克思兄弟 325
(动画片持久的魅力 326
(黑色电影 327
(浪漫喜剧 328
(音乐电影 331
(西部片 333
(社会问题 334
(纪录片 336
(艺术家的挣扎 337
(原创故事的再创作 338
两部经典美国电影 338
(《公民凯恩》 339
(《北非谍影》 341
作者电影 343
(英格玛·伯格曼 343
(费德里克·费里尼 344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345
(黑泽明 347
(斯坦利·库布里克 347
(弗兰西斯·福德·科波拉 349
浅谈电影鉴赏 349
学习目标 351
关键词 351
写作和讨论话题 352
近观《拯救大兵瑞恩》:登陆日 353
第三编 人文艺术的主题
第十章 宗教 359
多神崇拜 360
(埃及人的宗教信仰 360
(印度教 362
(印第安人的宗教 364
对非人格化神衹的崇拜 366
(佛教 367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374
(亚里士多德的不动的推动者 375
一神教 376
(犹太教 377
(基督教 382
(信仰的概念 384
(伊斯兰教 389
(新教徒的宗教改革 392
怀疑论 393
(无神论 394
宗教与艺术 397
学习要点 400
主要术语 400
讨论题 402
第十一章 道德 405
道德与艺术 405
道德与哲学 409
(道德体系 409
利己主义的道德观 410
(格劳孔与苏格拉底 411
(哲学之王 413
(政府与利己主义 413
(对利己主义的叛逆 414
(对利己主义的讽刺性颂扬 415
(经济学与利己主义:亚当·斯密 417
(超越个人利益:利他主义 419
功利主义:边沁和米尔 421
(边沁的道德数学 421
(对功利主义的修正:约翰·斯图尔特·米尔 423
伊曼努尔·康德的绝对命令 425
宗教与道德 427
(但丁和弥尔顿对西方道德观的影响 429
职业道德 430
(斯特兹·特克尔的职业道德观 431
道德相对主义 432
(全球化的道德观 432
学习要点 435
主要术语 436
讨论题 436
第十二章 幸福 439
享乐主义:幸福即欢愉 439
(文学作品中的享乐主义 441
(享乐主义的假设 442
(享乐主义的再思考 443
伊比鸠鲁主义:幸福即远离痛苦 444
(伊比鸠鲁主义的假设 444
(伊比鸠鲁主义的再认识 447
斯多葛主义:幸福乃生存之道 448
(斯多葛主义的假设 448
(斯多葛主义的再认识 450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452
(理性和美德 453
(幸福:政府的职责 455
(亚里士多德的再认识 455
人性与不幸 456
幸福生活的典范 457
(安妮·弗兰克 457
(马丁·路德·金 459
(甘地 460
佛教的幸福之路 461
美术馆 462
学习要点 463
主要术语 463
讨论题 464
第十三章 爱情 467
爱神厄洛斯 467
(古典神话视野中的厄洛斯 468
(中世纪视野中的厄洛斯 471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厄洛斯 472
(东方文化中的厄洛斯 472
(偷情 474
阿加佩 475
(柏拉图的理想 475
(对柏拉图式爱情的讨论 476
亲情 477
(家庭矛盾 478
(宗教视野中的家庭 479
(家长 481
(友谊 482
浪漫主义爱情 485
(浪漫主义爱情与骑士风度 487
(但丁和《神曲》 488
爱情的游戏 489
(高雅爱情 490
(爱情游戏 491
冲突中的爱情 491
(米拉贝尔和米勒曼特 491
(特雷西与赫本 493
爱情与婚姻 493
(婚姻的维多利亚模式 493
(婚姻的新模式 495
(健康威胁下的爱情 496
(爱情与老年人 497
如果这世界只剩下性 498
学习要点 500
主要术语 500
讨论题 501
第十四章 生与死 505
死亡诸意象 506
(万流景仰的英雄意象 507
大众艺术中的死亡意象 508
(远观死亡 508
(灾难 509
面对死亡的策略 510
(讳谈死亡 511
(幽默 512
(对死亡的放大与美化 512
(死亡与医疗 513
文学中的死亡 515
(死亡与儿童 515
(提前面对必至的终点 517
音乐中的死亡 517
哲学中的死亡 519
(死亡与来世 520
(死亡与命运 523
象征性的死亡 524
(无价值感 524
(象征性自杀 525
(象征性谋杀 528
积极的生命态度 529
(不死鸟 529
(只有当下 532
(重新塑造自我 534
(内疚与宽恕 536
学习目标 538
关键术语 539
写作与讨论主题 539
第十五章 自然 541
关于自然的浪漫主义观点 541
(早期警示 542
(伊甸的森林 543
自然的衰败 546
都市情结 547
(亨利·戴维·梭罗 549
令人敬畏的自然 550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551
大自然与土著美洲人 553
(约瑟夫·康拉德 555
难以面对的困境 557
学习要点 558
主要术语 558
讨论题 559
第十六章 自由 561
决定论 562
(过去和现在的限制 563
(制度决定论 564
(性格一致性 567
(行为主义 568
(遗传学 570
(社会生物学 571
自由意志 572
(自由意志的悲观主义观点 572
(自由意志的表现:遗憾和解脱 574
(精神分析与自由意志 575
存在主义 578
(宗教存在主义 579
(世俗存在主义 581
受限制的自由 584
学习要点 588
主要术语 589
讨论题 590
前 言
前 言
与以前各版一样,第10版《艺术:让人成为人 人文学通识》将引领大家进入人文艺术的欣悦之地。我们一以贯之的宗旨,是将我们对于人文艺术的热爱作为心智和情感的经验传递给大家。通过熟悉创意艺术,并学习如何批判性地对待它们,学生们还将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自己身处其中的世界。 《艺术:让人成为人 人文学通识》这本书将跨越不同文化的疆界,介绍人类历史上在人文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我们应对先贤的贡献表示谢意和敬仰,因为生活在那些时代的人与现代人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的言行对于我们当今的生活仍有启发。我们将继续纵贯不同时代、横跨不同文化和民族,不分性别拜访人文贤哲,撷取其精华,从而觅得欣喜之理由,以及滋养心智之灵感。新版新增的内容 前九版《艺术:让人成为人 人文学通识》广受欢迎的原因是,人文艺术不仅是鲜活的,而且永远如此——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学科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新版的文本做了一些重要的修正,从而保持本书用以研究人文艺术的特殊方法的活力。 我们对新版的文字做了全面的重新审视和修订,或者为了表达清楚而进行重写。新拟定的小标题分割开冗长的段落,使全书更有趣和易读。全彩色设计更增强了所介绍的200件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也使内容更生动和吸引人。 新增“自然”主题:在阐述人文艺术关注的主题的第三篇新增了第十五章,追踪自然界与人文艺术的关联,结尾部分援引丰富的材料发人深省地阐述了当今的环境危机的影响。 新增“近距离接触”板块:第二篇的每一章都有一个名为“近距离接触”的案例。在分述人文艺术各门类的每一章末尾,新增的“近距离接触”板块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所选作品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进行自己的分析。 全新彩色设计:受当代杂志和网页设计的启发,我们设计了全新的版式,以现代的、引人入胜的新面目与今天的读者见面。 新增学习要点提示:在每章末尾新增学习要点提示,为学生检查自己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提供了简单直接的工具。 新增大事年表:书末的简明大事年表对全书做了一个明了的回顾,使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伟大艺术作品的诞生更一目了然。 新增小标题:应手稿评阅人的要求,我们为全书新增了一系列小标题,以分割过长的段落,给读者以适当的点睛式阅读导引。这些小标题和新的彩色设计使全书更引人入胜和易于查阅,更适合在这个快速迁移、到处充斥着图像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阅读。 新增新范例:全书增加的新实例概括了当代的作品,使学生得以了解当今的艺术与过去的伟大作品之间的关系。新的范例包括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2009年轰动性的作品《悬而未决》(Up in the Air),百老汇2009的热门音乐剧《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以及其他很多名作。另外,来自世界各地的多样化范例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人文艺术无所不至的触角以及普遍魅力。例如,音乐一章就介绍了阿尔及利亚音乐家哈立德·迪迪(Khaled Didi)在2010年世界杯上的表演。一以贯之的优势 第10版《艺术:让人成为人 人文学通识》保持了过往使之成为广受重视、易于使用的课本的许多优势。● 全面概括:本书涵括了人文艺术所有重要的门类并审视了它们与迄今仍至关重要的问题的关系。本书鼓励学生们探讨艺术和各种社会主题如何与他们自己的生活发生关系。● 以学科和主题划分的章节:本书的章节安排使学生一次只需要探索一个艺术门类或者主题,而不是像以时间为主线安排章节的课本那样,学生在同一章里必须同时学习若干学科和专题。● 灵活的安排:本书的每一章都相对独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以任意顺序教授这些章节,并易于适应两年制和四年制院校开设的不同数目的人文艺术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 多样化的传统和当代艺术范例:本书致力于使学生熟悉人文艺术的广阔范畴,因而引述了众多采自不同文化语境的文学艺术范例。我们还介绍了妇女和有色人种的作品,并讨论了对这个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一直很重要的问题。● 易读性:作者以当代的习语引领学生漫步人文艺术的世界,因而对于学生而言本书很通俗易懂。● 过目不忘的视觉效果:书中的200多幅彩色照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所有这些图片及其说明都与正文的讨论直接相关。致谢 我们热切地期望,在阅读本书之后学生可以很好地发现自己,并了解人文艺术的主要特点——这些在他们此后的成长中会被证明是有益的。如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所说,一个伟大的诗人首先必须是伟大的诗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描述一个充分实现的自我呢?这样的一个人难道仅仅是一首诗歌,而不应该是一首歌,一支舞,一幅画,一部戏,一部电影,或者是一个意象吗?这种目标似乎如遥远的星辰一般难以企及,但是如果太容易得到,是不是又太不值得追求了呢? 在这篇前言中的“我们”不仅包括作者,还包括为改进本书付出了长期艰苦劳动的其他人。我们的组稿编辑金妮·布兰福德(Ginny Blanford)从这个项目一开始就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我们的开发编辑艾尔林·赖利(Erin Reilly)则对我们的文字提了有用的建议。丽莎·布莱克(Lisa Black)熟练地处理了我们引述的文本的版权许可事务,而乔迪·波特(Jody Potter)则娴熟地解决了照片的版权许可问题。罗莉·沙利文(Lori Sullivan)是一位一丝不苟的产品编辑,细致地管理和监督了整个文字编辑和设计工作。作为这个团队的一分子,从他们的付出里我们发现了“协同”一词的真义。 本书后得以成形,也得益于其他人的贡献:朗文书屋众多富有献身精神的雇员解决了本书的很多细节问题。金妮·布兰福德(Ginny Blanford)的助理丽贝卡·吉尔平(Rebecca Gilpin)和执行市场经理乔伊斯·尼尔森(Joyce Nilsen)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还想感谢学生和教师们的来信。他们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给予了支持并为改进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我们还要感谢在不同阶段阅读手稿并提出详细、到位和贴心的意见的人们,包括斯科茨代尔烹饪研究所的迈克·敖德萨(Michael T. Adessa),南维吉尼亚社区学院的莱斯利·克莱恩(Leslie A. Cline),格雷森县学院的理查·戴维斯(Richard Davis),蒙特瑞半岛学院的悉尼·安·莱姆斯登?斯科特(Sidney Ann Ramsden-Scott),赫德明学院的吉尔·希洛斯(Jill Silos),以及加州大学北岭分校的南希·泰勒(Nancy A. Taylor)等。 也许撰写一本关于人文艺术的书是发现他人内在的良善的好方式;这也使人可以了解所有有意义的付出背后的秘密,那就是:没有人可以独自一人工作。 理查德·加纳罗(Richard P. Janaro) 特尔玛·阿特休勒(Thelma C. Altshuler)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深刻的哲思,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人”?而艺术,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带着这份好奇,翻开了这本厚重的书,随即便被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精神世界的大门。 作者的文字,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雕塑”。他用精炼的语言,塑造出一幅幅艺术史的宏伟画卷,将那些看似遥远的艺术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从古老的原始艺术,到现代的抽象表达,他都能够抓住作品最核心的意义,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感受到艺术如何跨越时空,连接起不同的世代和文化。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感的表达与共鸣”的章节所打动。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复杂的情感世界,但很多时候,我们难以用言语来准确地捕捉和传递。而艺术,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又如同一座桥梁,将我们的情感传递给他人。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情感的交流,是灵魂的共鸣。 书中对不同艺术流派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艺术发展的轨迹和其背后所承载的思想。从古典主义的严谨,到浪漫主义的奔放,再到现代艺术的解构与创新,每一种风格的出现,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类思想的演进。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不仅仅看到了作品本身,更理解了它们为何会产生,又为何能够流传至今。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在于理性,更在于我们的情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美的独特追求。而艺术,正是这些“人性”特质最集中的展现。它帮助我们去理解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去探索那些未知的精神领域,从而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富有意义的个体。 我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解方式,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每一段文字都像是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让我能够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反刍。 这本书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探险”。它带领我走出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发现艺术世界的多彩斑斓。它让我明白,艺术并非只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每一个渴望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人。 其中关于“创造力”的阐释,让我茅塞顿开。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而艺术,恰恰是激发和培养这种潜能的最佳途径。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它不仅让我领略了艺术的魅力,更让我对“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会的书籍。它用优美的文字,深刻的见解,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认识艺术、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评分《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个书名,初看之下,带着一种哲学的高度,让人不禁思考:艺术何以能“让人成为人”?它是否仅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抑或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洗礼?我带着这些疑问,翻开了这本书,而随后获得的阅读体验,则远超我的预期,它像一曲悠扬的旋律,缓缓流淌进我的内心,涤荡着我曾有的认知。 作者的叙述方式,绝对是我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艺术类书籍之一。他没有用冰冷的说教,而是将艺术史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情感体验。从古老的文明遗迹,到现代的先锋艺术,他都能找到最独特的视角,让我感受到艺术是如何与人类文明的脉搏同频共振,又是如何记录着人类的情感、思想与进步。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感的宣泄与疏导”的章节所打动。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压抑自己的情感,害怕显露脆弱。而艺术,却提供了一个安全而有效的出口。一幅充满张力的画作,一首悲怆的乐曲,一段深情的诗歌,都可能成为我们情感的共鸣器,让我们感受到被理解,被慰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给别人看的,更是给自己疗愈的良药。 书中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与阐释,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包容性与多样性。无论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还是电影、戏剧,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作者没有厚此薄彼,而是深入挖掘每一种艺术形式的精髓,让我得以领略艺术的全貌。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将艺术与“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欣赏艺术,而是在引导你如何通过艺术去认识你自己,认识他人,认识整个世界。它让我明白,艺术是人类最本真的表达,是爱、是恨、是渴望、是恐惧,是所有构成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情感与思考的集合。 我喜欢书中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每一段文字都像是在与我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让我没有丝毫的压力,只有不断涌现的思考。 这本书就像是一次精神的“朝圣”。它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进行跨越时代的交流。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一些艺术作品能够流传千古,为什么它们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触动不同时代的人们。 其中关于“创造力”的探讨,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它并非只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而艺术,则是唤醒和激发这种潜能的最佳途径。它鼓励我们去尝试,去犯错,去拥抱未知。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灵魂的启迪。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艺术的价值,也让我对“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书。它不仅为我打开了艺术的世界,更指引我如何在这个世界中,更好地去生活,去感受,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评分这本《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的名字,就像一剂强心针,瞬间把我拉入了沉思。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效率和结果,而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却至关重要的东西。艺术,在我过去的认知里,总带有一点高不可攀的意味,似乎是少数精英的玩物,离我的生活遥不可及。但这本书的出现,却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它颠覆了我以往的许多认知。 我并非科班出身,对艺术史的了解也仅限于皮毛,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异常的吸引人。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院派语言,而是用一种充满激情和温度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艺术的世界。每一页都像是精心编织的故事,讲述着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如何用他们的生命去体验、去表达、去创造。从古老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的装置艺术,作者都能够找到独特的切入点,让我感受到艺术的生命力是如何跨越时空,连接起不同时代的人们。 我被书中对“人”的定义深深吸引。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区别于其他生物,成为“人”?是理性?是情感?还是其他?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我认为是艺术。艺术是一种超越生存本能的追求,它体现了人类对意义、对美、对真理的永恒渴望。它让我们能够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甚至挑战那些既定的规则和认知。通过艺术,我们得以窥探人类内心最深处的复杂性,也得以连接起彼此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形式的对比所震撼。它让我看到,虽然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却是如此的相似。这种跨文化的理解,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世界的认知,也让我更加珍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我开始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某个民族的专属,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本书就像一本照妖镜,让我看到自己曾经对艺术的狭隘理解。它让我明白,艺术并非只存在于博物馆和画廊,它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存在于我们每一次真诚的表达之中。一件简单的手工艺品,一首动人的歌曲,一段充满哲思的对话,都可能蕴含着艺术的精髓。这种“艺术就在身边”的观念,让我感到既惊喜又释然。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些艺术作品时,不仅仅停留于对作品形式和技巧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他能够将艺术作品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让我看到艺术是如何与当时的哲学、政治、宗教等思潮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重要性。 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我们是否过于追求物质的丰裕,而忽略了精神的滋养?艺术,在我看来,正是精神滋养的源泉。它能够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去思考,去体会生命的美好与悲伤,从而让我们成为更完整、更有人情味的人。 我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耐心地引导着我。他并没有强迫我去接受任何观点,而是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自己去发现、去领悟。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我感到非常舒适和愉悦。 这本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开始学会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事物,用更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我不再仅仅满足于表面化的理解,而是渴望去探究事物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对我而言,《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艺术的价值,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渴望提升自我、丰富内心的人,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手捧这本《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一股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握住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无数个时代、无数个灵魂的精华。我一直认为,艺术是人类文明中最闪耀的火花,它记录着我们的情感,承载着我们的思想,也展现着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艺术最核心的价值——“让人成为人”。这四个字,简洁却力量无穷,引发了我对艺术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我是一个对艺术充满好奇但又略感疏离的读者。我欣赏美,却常常觉得艺术的理论和创作过程太过深奥,难以企入。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为亲切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艺术的殿堂。作者并没有用冰冷的说教,而是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创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的挣扎、怎样的对世界的理解。 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详细阐述了艺术如何帮助我们“看见”世界。这让我恍然大悟。我们每天都在观察,但有多少次真正“看见”了?艺术训练我们的不仅仅是眼睛,更是我们的心。它让我们学会去捕捉光影的变化,去感受色彩的情绪,去理解线条的张力。它让我们跳出日常琐碎的视角,用一种全新的、更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 这本书还让我深刻理解了艺术作为一种“语言”。它超越了文字的局限,直接与我们的情感和潜意识对话。一幅画,一首曲,一段舞蹈,都可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我们对生命、对存在、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无声的交流”,是艺术最独特也最强大的力量。它让我们感受到,原来,我们并不孤单,在人类的情感和体验上,我们有着如此深刻的共鸣。 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艺术史的宏大叙事时,依然能够保持对个体经验的关注。他没有仅仅罗列事件和作品,而是将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他们的时代背景、他们的创作动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冰冷的艺术史变得鲜活生动。我仿佛看到了伦勃朗画室里的灯光,听到了贝多芬在失聪后依然创作的呐喊,感受到了梵高笔下那炽热的星空。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在于它让我对“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美,更是为了寻找和赋予意义。它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理解个人的渺小与伟大,理解苦难的价值与升华。在艺术的照耀下,那些平凡的生活瞬间,那些看似无意义的经历,都可能被赋予全新的意义。 我喜欢书中反复强调的,艺术是“让人成为人”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贯穿始终的哲学命题。它告诉我们,通过欣赏、理解和创作艺术,我们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精神边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最终成为一个更完整、更丰满、更富有同情心的人。 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灵魂对话。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而是激发了我更多的提问,引导我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渴望去触及事物的本质。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书中对“创造力”的阐释。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拥有的能力。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对创造力最好的锻炼。它让我们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尝试,敢于将内心的想法付诸实践。 总而言之,《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是一本改变我看待世界和自身方式的书。它让我明白,艺术的力量远比我想象的更强大,它不仅能够愉悦我们的感官,更能滋养我们的灵魂,最终帮助我们成为更真正意义上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真是直击灵魂,让人充满了好奇。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那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朴实,不张扬,却透着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打开它,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学术氛围。我并非艺术专业科班出身,但一直对艺术有着莫名的向往和探索欲。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伟大灵魂的思考和创作的奥秘。 我想,为什么艺术能“让人成为人”?这个问题贯穿了我阅读的始终。它不仅仅是关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这些具体的艺术形式,更像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度挖掘。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情感、记录思想、探索真理的。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希腊的雕塑,从文艺复兴的巨匠们到现代艺术的先锋,每一个例子都被赋予了生动的解读,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那些艺术作品背后蕴含的生命力。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哲学的联系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孤立的审美体验,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的晴雨表。我开始意识到,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形式上的美感,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那些超越语言和文字的深刻含义。这本书让我对“人”这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成为一个人,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成熟与升华,而艺术,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之前对艺术的一些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艺术是高高在上的,是少数天才的专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艺术其实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存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情感表达之中。那些我们认为平凡的瞬间,当被艺术化的语言所捕捉和升华时,便会焕发出惊人的力量。这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亲切,仿佛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可以融入我日常生活的伙伴。 我记得有一章节,详细阐述了不同艺术流派的演变,这让我对艺术史的宏观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从古典主义的严谨到浪漫主义的奔放,从印象派的光影捕捉到抽象主义的纯粹表达,每一种风格的诞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抽丝剥茧,让我不仅理解了艺术作品本身,更理解了它们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悄然发生了改变。走在街上,我会更留意建筑的线条和色彩;听一段音乐,我会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情绪;读一本书,我会去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这种对细节的敏感和对深层含义的探求,正是艺术赋予我的能力。它让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意义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美”的定义。在我看来,美不再仅仅是外在的精致和完美,更是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力量,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共鸣。那些看似不完美的作品,有时反而能展现出更真实、更动人的情感。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引导我打破了传统审美的束缚,去发现和欣赏更多元化的美。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创造力”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将内在的感受与外在的表达相结合的一种能力。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像是一场与自我对话、与世界互动的旅程。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创造的火花,只要我们愿意去点燃它,去探索它,就有可能在某个领域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其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洞察力,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它让我明白,艺术并非只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每一个渴望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人。通过艺术,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处境,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情感,从而成为更完整、更丰富的人。 总而言之,《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哲学著作。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它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评分《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道光,穿透了我对艺术的迷雾,直击其最核心的意义。我一直以为艺术是属于少数人的,是高雅的、难以企及的。但这本书,却以一种亲切而深刻的方式,告诉我艺术是每个人都可以触及,也都应该拥有的。 作者的叙事方式,真的让我惊叹。他没有用枯燥的理论来堆砌,而是将艺术史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古老的壁画到现代的装置,他都能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让我感受到艺术是如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又是如何记录着我们情感的起伏、思想的变迁。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情感的宣泄与共鸣”的论述所吸引。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复杂的情感,很多时候,我们难以用语言表达。而艺术,就成为了这种情感的出口。一首感人的歌曲,一幅充满力量的画,一部震撼心灵的电影,都能够直接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被理解,被慰藉。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美的形式,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 书中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古典主义的严谨,到浪漫主义的奔放,再到现代艺术的抽象与实验,每一种风格都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不仅仅看到了作品本身的美,更理解了它们为何会如此呈现。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是我们的情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美的追求,才让我们与众不同。而艺术,正是这些“人性”特质的集中展现。它帮助我们去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最终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富有同情心的人。 我喜欢书中那种引人入胜的讲解方式。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每一段文字都像是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让我能够不断地思考和反刍。 这本书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带领我走出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发现艺术世界的多彩斑斓。它让我明白,艺术并非只属于少数人,而是属于每一个渴望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人。 其中关于“创造力”的阐释,让我茅塞顿开。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而艺术,恰恰是激发和培养这种潜能的最佳途径。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它不仅让我领略了艺术的魅力,更让我对“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会的书籍。它用优美的文字,深刻的见解,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认识艺术、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评分《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关于艺术与人性关系的层层涟漪。我曾认为艺术是高雅的、抽象的,甚至是遥不可及的,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艺术在我们生命中的真实意义。 作者的笔触,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绘制”。他用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艺术画卷,将那些曾经冰冷、遥远的艺术作品,注入了生命与情感。从古埃及文明的壁画,到文艺复兴的宏伟巨制,再到现代艺术的颠覆与创新,他都能精准地捕捉到作品的核心精神,并将其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语言。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个体经验与普遍情感”的讨论所吸引。艺术,它既是个体艺术家独特情感的表达,也是人类普遍情感的载体。一幅画,可能承载着艺术家孤独的内心世界,但同时,它也可能触动观者内心深处同样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连接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原来我们并不孤单,在情感的海洋中,我们有着共同的体验。 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形式的比较,让我惊叹于人类创造力的多样性。从东方的写意水墨,到西方的油画写实;从非洲部落的图腾,到南美的玛雅文明,每一种艺术都承载着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审美理念。作者并没有以某种文明的艺术为标准,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呈现艺术的丰富性。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意识到,艺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标志。理性固然重要,但正是情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美的追求,才让我们区别于机器,区别于动物。艺术,就是这些“人性”的集中体现。它帮助我们去理解更复杂的内心世界,去探索更广阔的精神疆域。 我喜欢书中那种循循善诱的讲解方式。它没有强迫我接受任何观点,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我自行探索和思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舒适和愉悦。 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为我揭示生命的奥秘。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声音,更加珍视情感的体验,更加勇于去表达自我。 其中关于“美的感知与创造”的章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我们的主观感受紧密相连。而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世界的探索。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不仅让我领略了艺术的魅力,更让我对“人”的定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具深度和广度的著作。它用优美的文字,讲述了艺术与人性的故事,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评分《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怀。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设计所吸引,它传递出的信息是——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书。作为一名对艺术充满向往但又略感困惑的普通读者,我总在思考,艺术到底有什么用?它为何如此重要?这本书,正是解答这些疑问的绝佳选择。 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将我们带入艺术的广阔天地。从远古的岩画到现代的抽象艺术,他都能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让我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是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自我,连接彼此。每一章读起来都像是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启发。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情感的释放与共鸣”的论述所吸引。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喜怒哀乐,但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感,更难以让别人理解。艺术,就成为了这种情感的载体。一幅画可以描绘出内心的孤独,一首曲可以奏响青春的狂欢,一部电影可以触及灵魂深处的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美的形式,更是情感的出口,是连接心灵的桥梁。 书中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艺术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古典主义的严谨到浪漫主义的奔放,从印象派的光影探索到立体派的解构重组,每一种风格的诞生,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潮流。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不仅仅看到了艺术作品本身,更理解了它们背后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人”的定义。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区别于其他生物?是理性?是工具?还是情感?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我认为是艺术。艺术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体现,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对美的永恒向往。通过艺术,我们得以超越生存的本能,去体验更丰富的人生,去成为更完整、更具有创造性的人。 我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带领我探索未知的领域。他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教条,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自己去思考,去发现。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灵魂探索。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它让我明白,艺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存在于我们每一次真诚的表达之中。 书中关于“创造力”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并非天赋异禀者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培养的能力。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对创造力最好的磨练。它鼓励我们去打破常规,去尝试新的可能性。 对我而言,《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哲学书。它让我看到了艺术的伟大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作为“人”的独特价值。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也让我对“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将是我书架上不可多得的珍藏,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评分《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个书名,如同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谜语,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常常在思考,在忙碌的生活中,艺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仅仅是装饰,还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带领我一步步揭开艺术的神秘面纱,去探寻它与“人”之间的深层联系。 作者的叙述方式,我只能用“行云流水”来形容。他并没有将艺术史简化为一系列的年代和作品列表,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情感、思想和时代的印记。从洞穴壁画到数字艺术,他都能精准地捕捉到作品的核心精神,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那些艺术家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情感的表达与理解”的章节所打动。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复杂的情感世界,但很多时候,我们却难以用语言来准确地描述。艺术,就成为了这种情感的载体。一首触动心弦的音乐,一幅描绘忧郁的画作,一个充满力量的舞姿,都能够直接触及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被理解,被慰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视觉或听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交流和灵魂的共鸣。 书中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其背后所承载的思想。从古典主义的严谨工整,到浪漫主义的激情奔放,再到现代主义的抽象与实验,每一种风格的出现,都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和人类思想的一次回应。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不仅仅看到了作品的形式之美,更理解了它们之所以如此的深层原因。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人”的独特性。是什么让我们区别于其他生物?是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的创造力,以及我们对美的追求。而艺术,正是这些“人性”特质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它帮助我们去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去成为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人。 我喜欢书中那种引人入胜的讲解方式,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每一段文字都像是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让我能够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反刍。 这本书就像是一次心灵的“远足”。它带领我走出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发现艺术世界的多彩斑斓。它让我明白,艺术并非只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每一个渴望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人。 其中关于“创造力”的阐释,让我茅塞顿开。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而艺术,恰恰是激发和培养这种潜能的最佳途径。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它不仅让我领略了艺术的魅力,更让我对“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会的书籍。它用优美的文字,深刻的见解,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认识艺术、认识世界的全新大门。
评分《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这个书名,一语道破了艺术的本质,也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命题。在这个充斥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时代,艺术往往被视为一种“奢侈品”,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但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指出,艺术恰恰是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元素。当我翻开这本书,便立刻被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所吸引,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激情的殿堂。 作者的笔触极为生动,他将那些宏伟的艺术史画卷,化作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远古人类的壁画,到古典时期的雕塑,再到现代艺术的实验,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艺术作品,更是在解读那些作品背后人类的情感、思想和社会变迁。我仿佛看到了艺术家们在黑暗中摸索,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用他们的双手和心灵,创造出那些永恒的杰作。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感的表达”与“意义的探索”这两个主题的阐述所打动。艺术,对我而言,常常是情感的出口,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是因为我们有那些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情感,有那些超越物质的对生命意义的渴望。艺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让我们得以释放情感,也让我们得以探寻那些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 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形式的对比,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东方哲学中的写意与留白,也看到了西方艺术中的透视与写实;我感受到了宗教艺术的庄严与神圣,也感受到了世俗艺术的生动与烟火气。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认识到艺术的丰富性与包容性,也让我更加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贡献。 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些古老的艺术作品至今仍然能够触动我们,为什么那些跨越时代的音乐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它们是用最纯粹、最深刻的方式来表达“人”的存在。 我喜欢书中对“创造力”的解读,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奇迹,而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和对知识的不断积累之上。艺术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创造力的持续激活和锻炼。它鼓励我们去尝试,去冒险,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可能潜藏着一位艺术家。即使我们没有拿起画笔,没有谱写乐章,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去表达情感,去探索意义,我们就是在进行一种“艺术创作”。这种将艺术融入生活的理念,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解放。 我清晰地记得,书中反复强调艺术的“普适性”。它不属于某个阶层,不属于某个群体,而是属于全人类。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欣赏艺术,去体验艺术,去从艺术中获得力量。 这本书就像一本人生指南,它不仅教授我艺术的知识,更引导我如何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它让我学会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去表达,去连接。 总而言之,《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是一本让我由衷敬佩的书。它用深刻的洞察力和优美的语言,揭示了艺术的伟大价值。它让我明白,艺术并非锦上添花,而是构成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