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苏东坡词集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苏东坡词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词
  • 国学
  • 经典
  • 文白对照
  • 中华文化
  • 诗词
  • 文学
  • 传统文化
  • 唐宋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图传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0693
商品编码:26696823342
包装:平装
开本: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苏轼以天下为已任,潇洒傲然,文才无匹。在经历了人生苦难世道沧桑后,在顺境与逆境的转换、入世与出世的变更中,他始终不因贬谪而消沉感伤,举杯笑对平湖秋月,看花开花落,不嗔不怨,吟啸徐行。他以卓越的天才、开阔的胸襟和广博的学识,创作了大量绚丽多彩、别具一格的词作,令历代文人学子为之赞叹倾倒,也因此成为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序言

苏东坡,历史上罕见的诗、词、文、书、画全能型奇才,亦是豁达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大家居士。
他以天下为己任,潇洒傲然,文才无匹。在经历了人生苦难世道沧桑后,在顺境与逆境的转换、入世与出世的变更中,他始终不因贬谪而消沉感伤,举杯笑对平湖秋月,看花开花落,不嗔不怨,吟啸徐行。他以卓越的天才、开阔的胸襟和广博的学识,创作了大量绚丽多彩、别具一格的作品,令历代文人学子为之赞叹倾倒。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里就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的确,在我国词史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将诗XX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其作的词内容广阔,气魄宏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形成独特的风格乃至派别,为后人树立了难以攀附的标尺,为词的发展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宋词空的革新,持续而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中国词学史。
首先,从观念而言,苏轼破除了“诗庄词媚”“诗尊词卑”的传统,以诗境、诗语入词,将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同等功用的文体,改变了词完全从属于音乐的地位,大大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从而实现了“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其次,从内容而言,受“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局限于艳情腻语的范围。而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感旧、写景咏物、田园风光、情友谊以及参禅说理等,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诗人惯用的题材,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从而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藩篱,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同时,这对同时代及后世的作家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以苏轼为中心的元祐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谢逸等,都创作出了很多X秀的词作品。
再次,从风格而言,宋初的词作基本上承袭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晏、欧、柳等人承人风格定式,将婉约视为词的正宗风格。而苏轼则认为,词“自是一家”,决心以自己的词作力矫当时的香软词风。于是,他在柔媚婉约之外,另创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这在两宋词史上是一次重大转变,为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开了先路。
X后,从形式而言,无论是词的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还是语言、格律各方面,在苏轼笔下,都很大发展。他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化用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同时还运用一些口语,给人以清新朴素之感。这既增强了词的表现功能,又使词显示出的新风貌。
总而言之,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更将词从狭窄的范围中解放出来,促成了词内容、风格及形式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苏轼不愧为令宋词成为一种代表性文体的关键人物。他的这些贡献对词这一文学样式旧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具划时代的意义,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后世词坛,也因此成为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目录

目录

水龙吟
(古来云海茫茫)/ 013
水龙吟
(楚山修竹如云)/ 013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 015
水龙吟
(小舟横截春江)/ 016
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017
满庭芳
(香雕盘,寒上冰筯)/ 018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018
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019
满庭芳
(三十三年,漂流江海)/ 020
水调歌头
(落日绣帘卷)/ 020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 021
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 022
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 023
满江红
(忧喜相寻)/ 024
满江红
(江汉西来)/ 025
满江红
(东武南城)/ 026
满江红
(天岂无情)/ 026
归朝欢
(我梦扁舟浮震泽)/ 027
念奴娇
(大江东去)/ 028
雨中花慢
(今岁花时深院)/ 030
沁园春
(孤馆灯青)/ 030
泛金船
(无情流水多情客)/ 031
一丛花
(今年春浅腊侵年)/ 031
木兰花令
(霜馀已失长淮阔)/ 032
木兰花令
(知君仙骨无寒暑)/ 033
木兰花令
(梧桐叶上三更雨)/ 033
西江月
(公子眼花乱发)/ 033
西江月
(小院朱阑几曲)/ 034
西江月
(怪此花枝怨泣)/ 034
西江月
(闻道双衔凤带)/ 034
西江月
(点点楼头细雨)/ 035
西江月
(龙焙今年绝品)/ 035
西江月
(别梦已随流水)/ 036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036
西江月
(莫叹平齐落落)/ 037
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 037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 037
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 038
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 039
临江仙
(细马远驮双侍女)/ 039
临江仙
(诗句端来磨我钝)/ 040
临江仙
(我劝髯张归去好)/ 040
临江仙
(自古相从休务日)/ 040
临江仙
(忘却成都来十载)/ 041
临江仙
(尊酒何人怀李白)/ 041
临江仙
(九十日春都过了)/ 041
临江仙
(四大从来都遍满)/ 042
临江仙
(一别都门三改火)/ 043
临江仙
(多病休文都瘦损)/ 043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044
临江仙
(冬夜夜寒冰合井)/ 044
渔家傲
(千古龙蟠并虎踞)/ 045
渔家傲
(送客归来灯火尽)/ 045
渔家傲
(皎皎牵牛河汉女)/ 045
渔家傲
(一曲《阳关》情几许)/ 046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 046
鹧鸪天
(笑捻红梅亸翠翘)/ 047
少年游
(银塘朱槛曲尘波)/ 047
少年游
(去年相送)/ 048
定风波
(两两轻红半晕腮)/ 048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048
南歌子
(带酒冲山雨)/ 049
南歌子
(日薄花房绽)/ 049
南歌子
(海上乘槎侣)/ 050
南歌子
(苒苒中秋过)/ 050
南歌子
(师唱谁家曲)/ 050
南歌子
(欲执河梁手)/ 051
南歌子
(山雨萧萧过)/ 051
南歌子
(紫陌寻春去)/ 052
南歌子
(卫霍元勋后)/ 052
南歌子
(笑怕蔷薇罥)/ 053
南歌子
(寸恨谁云短)/ 053
南歌子
(绀绾双蟠髻)/ 053
南歌子
(琥珀装腰佩)/ 054
好事近
(红粉莫悲啼)/ 054
好事近
(湖上雨晴时)/ 054
鹊桥仙
(缑山仙子)/ 055
鹊桥仙
(乘槎归去)/ 055
望江南
(春老)/ 056
望江南
(春已老)/ 056
卜算子
(蜀客到江南)/ 057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057
瑞鹧鸪观潮
(碧山影里小红旗)/ 058
十拍子
(白酒新开九酝)/ 059
清平乐
(清淮浊汴)/ 059
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 060
戚氏
(玉龟山)/ 060
醉蓬莱
(笑劳生一梦)/ 061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 062
洞仙歌
(江南腊尽)/ 063
洞仙歌
(冰肌玉骨)/ 064
八声甘州
(情风万里卷潮来)/ 065
三部乐
(美人如月)/ 066
阮郎归
(绿槐高柳咽新蝉)/ 066
阮郎归
(暗香浮动月黄昏)/ 067
阮郎归
(一年三度过苏台)/ 067
江城子
(梦中了了醉中醒)/ 068
江城子
(翠蛾羞黛怯人看)/ 068
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 069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070
江城子
(天涯流落思无穷)/ 071
江城子
(相从不觉又初寒)/ 071
江城子
(黄昏犹是雨纤纤)/ 071
江城子
(玉人家在凤凰山)/ 072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072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073
蝶恋花
(一颗樱桃樊素口)/ 074
蝶恋花
(雨后春容清更丽)/ 074
蝶恋花
(簌簌无风花自堕)/ 075
蝶恋花
(灯火钱塘三五夜)/ 075
蝶恋花
(帘外东风交雨霰)/ 076
蝶恋花
(自古涟漪佳绝地)/ 076
蝶恋花
(云水萦回溪上路)/ 077
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077
千秋岁
(浅霜侵绿)/ 078
苏幕遮
(暑笼晴)/ 078
永遇乐
(长忆别时)/ 078
永遇乐
(明月如霜)/ 079
行香子
(绮席才终)/ 080
行香子
(三入承明)/ 080
行香子
(清夜无尘)/ 081
行香子
(昨夜霜风)/ 081
行香子
(携手江村)/ 082
行香子
(一叶舟轻)/ 082
菩萨蛮
(绣帘高卷倾城出)/ 083
菩萨蛮
(碧纱微露纤掺玉)/ 084
菩萨蛮
(秋风湖上萧萧雨)/ 084
菩萨蛮
(玉童西迓浮丘伯)/ 084
菩萨蛮
(天怜豪俊腰金晚)/ 084
菩萨蛮
(娟娟缺月西南落)/ 085
菩萨蛮
(玉笙不受珠唇暖)/ 085
菩萨蛮
(画檐初挂弯弯月)/ 085
菩萨蛮
(城隅静女何人见)/ 086
菩萨蛮
(买田阳羡吾将老)/ 086
菩萨蛮
(落花闲院春衫薄)/ 086
菩萨蛮
(火云凝汗挥珠颗)/ 087
菩萨蛮
(峤南江浅红梅小)/ 087
菩萨蛮
(翠鬟斜幔云垂耳)/ 087
菩萨蛮
(柳庭风静人眠昼)/ 087
菩萨蛮
(井桐双照新妆冷)/ 088
菩萨蛮
(雪花飞暖融香颊)/ 088
生查子
(三度别君来)/ 088
翻香令
(金炉犹暖麝煤残)/ 089
乌夜啼
(莫怪归心速)/ 089
虞美人
(定场贺老今何在)/ 089
虞美人
(归心正似三春草)/ 089
虞美人
(湖山信是东南美)/ 090
虞美人
(波声拍枕长淮晓)/ 090
河满子
(见说岷峨凄怆)/ 091
哨遍
(为米折腰)/ 091
哨遍
(睡起画堂)/ 092
点绛唇
(我辈情钟)/ 092
点绛唇
(不用悲秋)/ 093
点绛唇
(莫唱《阳关》)/ 093
点绛唇
(醉漾轻舟)/ 093
点绛唇
(月转乌啼)/ 093
殢人娇
(满院桃花)/ 094
殢人娇
(白发苍颜)/ 094
殢人娇
(别驾来时)/ 094
诉衷情
(钱塘风景古今奇)/ 095
诉衷情
(海棠珠缀一重重)/ 095
诉衷情
(小莲初上琵琶弦)/ 095
更漏子
(水涵空)/ 096
桃源忆故人
(华胥梦断人何处)/ 096
醉落魄
(醉醒醒醉)/ 096
醉落魄
(分携如昨)/ 097
醉落魄
(苍颜华发)/ 097
醉落魄
(轻云微月)/ 097
谒金门
(秋帷里)/ 098
谒金门
(秋池阁)/ 098
谒金门
(今夜雨)/ 098
如梦令
(水垢何曾相受)/ 098
如梦令
(自净方能净彼)/ 099
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 099
如梦令
(手种堂桃李)/ 099
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 099
阳关曲
(受降城下紫髯郎)/ 100
阳关曲
(济南春好雪初晴)/ 101
减字木兰花
(郑庄好客)/ 101
减字木兰花
(云鬟倾倒)/ 101
减字木兰花
(闽溪珍献)/ 102
减字木兰花
(贤哉令尹)/ 102
减字木兰花
(玉觞无味)/ 102
减字木兰花
(春光亭下)/ 103
减字木兰花
(惟熊佳梦)/ 103
减字木兰花
(晓来风细)/ 104
减字木兰花
(天台旧路)/ 104
减字木兰花
(双龙对起)/ 104
减字木兰花
(琵琶绝艺)/ 105
减字木兰花
(春牛春杖)/ 105
减字木兰花雪
(云容皓白)/ 106
减字木兰花
(玉房金蕊)/ 106
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 106
减字木兰花
(天然宅院)/ 106
浣溪沙
(风卷珠帘自上钩)/ 107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107
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 107
浣溪沙
(覆块青青麦苏)/ 108
浣溪沙
(醉梦昏昏晓苏)/ 108
浣溪沙
(雪里餐毡例姓苏)/ 108
浣溪沙
(半夜银山上积苏)/ 109
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 109
浣溪沙
(珠桧丝杉冷欲霜)/ 109
浣溪沙
(霜鬓真堪插拒霜)/ 110
浣溪沙
(傅粉郎君又粉奴)/ 110
浣溪沙
(菊暗荷枯一夜霜)/ 110
浣溪沙
(雪颔霜髯不自惊)/ 111
浣溪沙
(料峭东风翠幕惊)/ 111
浣溪沙 
道上作五道/ 111
浣溪沙
(道字娇讹语成)/ 113
浣溪沙
(缥缈危楼紫翠间)/ 113
浣溪沙
(桃李溪边驻画轮)/ 113
浣溪沙
(四面垂杨十里荷)/ 114
浣溪沙
(一别姑苏已四年)/ 114
浣溪沙
(怪见眉间一点黄)/ 114
浣溪沙
(长记鸣琴子贱堂)/ 114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 115
浣溪沙
(罗袜空飞洛浦尘)/ 115
浣溪沙
(《白雪》清词出坐间)/ 116
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小寒)/ 116
浣溪沙
(门外东风雪洒裾)/ 117
浣溪沙
(惭愧今年二麦丰)/ 117
浣溪沙
(芍药樱桃两斗新)/ 118
浣溪沙
(学画鸦儿正妙年)/ 118
浣溪沙
(一梦江湖费五年)/ 119
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 119
浣溪沙
(徐邈能中酒圣贤)/ 119
浣溪沙
(倾盖相逢胜白头)/ 120
浣溪沙
(炙手无人傍屋头)/ 120
浣溪沙
(画隼横江喜再游)/ 121
双荷叶
(双溪月)/ 121
皂罗特髻
(采菱拾翠)/ 121
调笑令
(渔父)/ 122
调笑令
(归雁)/ 122
荷华媚
(霞苞电荷碧)/ 122
青玉案
(三年枕上吴中路)/ 122
渔家傲
(些小白须何用染)/ 123
江城子
(瞻马耳九仙山)/ 123
江城子
(墨云拖雨过西楼)/ 124
南乡子
(倦长卿游)/ 124
南乡子
(绣鞅玉镮游)/ 124
菩萨蛮
(娟娟侵鬓妆痕浅)/ 125
菩萨蛮
(涂香莫惜莲承步)/ 125
菩萨蛮
(玉镮坠耳黄金饰)/ 126
蝶恋花
(别酒劝君君一醉)/ 126
蝶恋花
(泛泛东风初破五)/ 126
浣溪沙
(入袂轻风不破尘)/ 127
浣溪沙
(几共查梨到雪霜)/ 127
浣溪沙
(山色横侵蘸晕霞)/ 127
减字木兰花
(神闲意定)/ 128
减字木兰花
(银筝旋品)/ 128
减字木兰花
(柔和性气)/ 128
减字木兰花
(莺初解语)/ 129
减字木兰花
(江南游女)/ 129
减字木兰花
(娇多媚杀)/ 129
减字木兰花
(双鬟绿坠)/ 130
减字木兰花
(天真雅丽)/ 130
南歌子
(见说东园好)/ 130
如梦令
(城上层楼叠巘)/ 131
瑞鹧鸪
(城头月落尚啼乌)/ 131
临江仙
(谁道东阳都瘦损)/ 131
少年游
(玉肌铅粉傲秋霜)/ 131
一斛珠
(洛城春晚)/ 133
点绛唇
(闲倚胡床)/ 133
点绛唇
(红杏飘香)/ 133
虞美人
(持杯遥劝天边月)/ 134
天仙子
(走马探花花发)/ 134
满庭芳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 134
南乡子
(千骑试春游)/ 135
浣溪沙
(缥缈红妆照浅溪)/ 135
浣溪沙
(阳羡姑苏已买田)/ 135
减字木兰花
(空床响琢)/ 135
减字木兰花
(回风落景)/ 136
减字木兰花
(海南奇宝)/ 136
行香子
(北望平川)/ 136
画堂春
(柳花飞处麦摇波)/ 137
浣溪沙
(花满银塘水漫流)/ 137
好事近
(烟外倚危楼)/ 137
占春芳
(红杏了)/ 138


风雅颂宋——穿越时空的苏轼词韵 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匠,以其旷世的才情,在词苑中留下了璀璨夺目的篇章。他的词,如同一曲穿越时空的悠扬旋律,时而激昂磅礴,时而婉转低回,勾勒出北宋文人风雅的精神画卷,也映照着时代变迁的波澜壮阔。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苏东坡词集》,正是将苏轼这位伟大词人的生平、思想、艺术成就,以及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词作,以文白对照的体例,以深度导读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是一部词集,更是一扇窥探苏轼内心世界,理解宋代文化精神的窗口。 一、 词坛的“狂放”与“任侠”:苏轼词风的独特性 苏轼的词,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他突破了宋初以来词坛柔美、细腻、婉约的传统,将诗歌的宏大意境、豪迈气魄、深刻哲理融入词中。这种创新,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的。 豪放派的开山鼻祖:提及苏轼,便不得不提“豪放派”。然而,“豪放”二字,远不足以概括其词的全部。他的豪放,并非简单的慷慨激慨,而是源于一种深邃的人生体悟和对宇宙自然的豁达。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历史的浩渺与个人的渺小置于同一视点,一种壮阔的悲凉油然而生。这种将历史、人生、自然融为一体的宏大格局,是苏轼词最动人的魅力之一。 “以诗为词”的艺术探索:苏轼将诗歌的叙事性、抒情性、哲理性注入词的篇章。他善于运用诗歌中常见的典故、意象,打破了词以往的句式限制,使词的结构更为自由,表达更为丰富。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哲理与自然现象巧妙结合,意境深远,哲思动人。这种对词体边界的拓展,为后世词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人格的写照,情感的宣泄:苏轼的词,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他丰富而坎坷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的贬谪生涯,无论是黄州、惠州还是儋州,都为他的词作注入了深沉的思索和独特的情感。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历经风雨后的淡然与超脱,正是他坚韧人格的体现。他的词,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也有对亲友情谊的眷恋,更有对人生际遇的慨叹。 二、 文白对照的价值: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体例,其意义重大。古文的精炼与白话的直白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拉近读者与苏轼词作之间的距离,让读者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同时,也能品味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扫除阅读障碍:文言文,尤其是宋代诗词,其用词、语法、典故往往对今人构成一定的阅读障碍。白话文的释义,能够帮助读者快速理解词句的含义,抓住词作的核心意象和情感表达。这对于初涉古典文学的读者尤为重要,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地进入苏轼的词境。 挖掘字词的妙用:文言文的魅力在于其高度的凝练和精巧的字词运用。对照白话文,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字词在原文中的恰当之处,以及它所承载的多层含义。例如,苏轼词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缺月挂疏桐”、“乱石穿空”,其精准且富有表现力的用词,通过白话文的解读,更能让读者体会其传神之处。 体会诗词的韵味与节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虽然白话文翻译可以传达字面意思,但很难完全复制原文的音韵之美。文白对照,能够让读者在理解意思的同时,引导其关注原文的音韵,体会其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从而更全面地欣赏词作的艺术价值。 理解文化背景:苏轼词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宋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信息。通过白话文的解释,能够将这些背景知识清晰地呈现给读者,例如词中提及的节日习俗、生活用品、官场制度、人生哲学等,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词作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苏轼创作时的心境。 三、 精粹的甄选:一部苏轼词的全景图 本书所收录的“精粹”,并非泛泛而录,而是经过精心遴选,力求能够全面展现苏轼词的艺术风貌和思想深度。 代表作的集结:本书收录了苏轼词的众多代表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等,这些作品不仅是苏轼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词史上的不朽名篇。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苏轼词“大江东去”的豪放、“但愿人长久”的豁达、“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 不同创作时期的体现:苏轼的人生经历丰富,其词作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面貌。本书的选录,会尽量涵盖其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从早期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到贬谪后的深刻反思,再到晚年的超脱与达观,让读者能够一窥苏轼词风演变的轨迹。 情感的多元呈现:苏轼的词,情感是极其多元的。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有对亲友的思念,有对人生的感慨,有对政治的关怀,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热爱。本书的选录,将力求展现苏轼词中这些丰富的情感维度,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立体、饱满的苏东坡。 艺术手法的展示:除了内容,本书的选录还会兼顾对苏轼艺术手法的展示。例如,他对意象的选择、比喻的运用、情景的交融、哲理的融入等,都将在词作的解读中得到体现。 四、 导读的深度:不只是解读,更是对话 本书的导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和背景介绍,更是一次与苏轼的深度对话,一次对宋代文化的深入探索。 作者生平与词作的关联:导读会清晰地阐释苏轼的生平经历与其词作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他如何将贬谪的磨砺转化为艺术的灵感,他的政治抱负如何在词中得到抒发,他的个人情感如何在字里行间流露。 思想哲理的挖掘:苏轼的词,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豁达的人生观。导读会深入挖掘词作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以及他对人生、宇宙、命运的独特见解。例如,“也无风雨也无晴”背后的人生哲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体现的豁达情怀。 艺术风格的剖析:导读将详细分析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包括其用词的精炼、句式的灵活、意境的宏大、情感的真挚。会结合具体词句,讲解其艺术手法,如“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明月几时有”的哲理思辨。 文化背景的梳理:导读会梳理词作所处的宋代文化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风貌、文人生活、政治局势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作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五、 学习与传承:国学之道的守护与发扬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苏东坡词集》,不仅是一部供人欣赏的文学作品集,更是一部重要的国学学习典籍。 国学入门的绝佳读物:对于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苏轼词是绝佳的入门读物。他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想深刻,且易于理解。文白对照的形式,更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 文化自信的源泉:苏轼及其词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瑰宝之一。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增强文化自信。 人生智慧的启迪:苏轼的词,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享受,更是对人生智慧的启迪。他面对困境的豁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都能够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和鼓舞。 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美的编排,致力于将苏轼这位伟大词人的艺术遗产,传递给更多的读者,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延续和发扬。 结语 苏轼的词,如同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他的才情,他的豁达,他的深刻,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层思考。《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苏东坡词集》,以其严谨的编纂,深厚的解读,和优美的呈现,旨在引领读者走进苏轼的词世界,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风雅与智慧,品味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韵味。这是一次文化的溯源,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伟大人格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真是独具匠心,它巧妙地平衡了普及性和深度。我发现它收录的词作既有家喻户晓的篇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保证了阅读的亲切感,同时又穿插了一些相对冷门却意境深远的佳作,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苏轼词风的认知。编者在选词时,似乎不仅仅关注了词作的艺术成就,更注重了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背景,使得每一首词都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和词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这种精心策划的选目,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惊喜,而不是枯燥的重复,非常适合希望系统性了解苏轼文学成就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开本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设计典雅大气,烫金的书名在阳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细腻而富有韧性,阅读时不会有那种廉价的塑料感。装订工艺扎实可靠,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散。更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十分讲究,字体大小适中,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让人觉得捧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在接触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对于爱书之人来说,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感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和专业,展现了编辑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翻阅了几处注释,无论是对典故的出处考证,还是对特定词语在宋代语境下的多重含义的剖析,都处理得鞭辟入里。它不像有些注释那样堆砌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采用了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做到了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对于苏轼作品中常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注释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让读者在阅读词作时,能够更立体、更深入地把握词人的情感和思想脉络,避免了望文生义的理解偏差。

评分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我尤其欣赏这种“文白对照”的编排方式。以前阅读古文时,遇到生僻词或拗口的句式,总需要频繁地查阅注释,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然而,这本书将原文与现代汉语译文并置,使得阅读体验连贯而顺畅。白话译文的质量也令人称道,它并非生硬的逐字翻译,而是力求传达出原文的意境和韵味,既尊重了古文的精髓,又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通过译文理解大意,再细品原文的音韵之美;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对照阅读则能帮助其更好地辨析古今语法的差异,是一种绝佳的学习辅助工具。

评分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诗词鉴赏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示范教材。通过阅读苏轼这位旷古烁今的大师的作品,读者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如何去感受语言的张力、节奏的韵律,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无限的哲思。它的存在,极大地鼓舞了我重新拾起对国学经典的热情,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高品质的文化体验,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之余,能够找到一处心灵的栖息地,与千年前的伟大灵魂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