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奔驰在自媒体肆意喧嚣中的大众,似乎人人都能畅快拿起手中“麦克风”,倾泻热血沸腾与激情澎湃。然而,往往愈义愤填膺,愈易陷入情绪旋涡,沉溺于“撕”与“怼”的粗暴言语快感,丧失了理性思考空间与判断力。在舆论场中,如何克制激情与躁动,不与狂热共舞,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继续以他一贯的冷静、耐心,尝试向大众传递安静思考、致力和解的静能量。曹林著的《时评中国(2用静能量对抗狂热)》分为“锐评”“暖评”“热评”“专评”“新评”“舆评”“闲评”,仍旧关注社会焦点、民生热点,在此起彼伏、“热门不断”“反转新闻不断”的舆论氛围中,坚守理性的文字,力透纸背,刺破浮夸和虚假,让事物回归常情常理常识。 曹林 著作 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江苏扬州人;多次获“中国新闻奖”,著有《时评写作斗讲》《拒绝伪正义》《不与流行为伍》。任多家报纸和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近年一直致力于新闻评论教学,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此外,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做过演讲,并给多个部委和地方政府做过荣介素养和舆论引导的培训,课程很受学员欢迎。 ? ?? 自 序 没有一拳可以击倒对方的论述 读李金铨先生主编的《报人报国: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读法》,在“代序”——“报人情怀与国家想象”读到一句话,觉得讲得很好,与朋友们分享,他写道:“哲学是什么?一位学哲学的朋友告诉我,哲学就是‘没有一拳可以击倒对方的论述’(no knockout statement),因此对话才可以不断继续下去。”金铨教授针对的是新闻史研究,意指历史真相是曲折、复杂、具体而矛盾的,更不可能“一语定乾坤”,唯有多视角多维度探索,切磋琢磨,才能慢慢地还原历史场景,逼近历史“真相”,配合时代的呼唤以获致更真切而有意义的了解。我是写时事评论的,觉得这段话也同样适用时事评论写作。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有对话才有智慧,时事评论的思想也在于此。新闻学界一个基本共识是,与新闻靠得近、有专业亲缘的学科应该是史学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对过度戏剧化的现代表达方式的有力反击。它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词汇或夸张的修辞,文字如同经过了千百次的打磨,每一句话都精准地嵌入它应该存在的位置,既不冗余,也不缺失。这种克制,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当讨论到那些容易引发群体情绪波动的事件时,作者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佩的冷静和超然。他似乎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俯瞰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洞悉一切后的慈悲。我尤其喜欢他引用的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符号,这些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作为锚点,将当下的漂浮感固定在历史的厚重之上。它像是一面抛光的镜子,映照出的不是你希望看到的,而是你需要正视的自己和我们所处的环境,直指核心,却又充满了对人性的体谅。
评分这部书的文字力量如同清晨的薄雾,轻柔却能穿透一切表象。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近乎带着某种禅意,他似乎总能在喧嚣的表象之下,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微脉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内心空间,那里没有外界的噪音,只有思想的缓缓流动。他探讨的议题往往宏大,关乎社会肌理的变迁与人性的深处,但表达方式却充满了日常的烟火气,让人在哲理的思辨中,依然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特别是关于个体如何在快速迭代的时代中保持心性的那几章,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如同老者对年轻人的循循善诱,不强迫接受,只是提供了一种审视自我的视角,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能回味许久,那种感觉是平和的、安宁的,仿佛卸下了不必要的重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速度”与“停顿”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义。在充斥着“效率至上”和“即时反馈”的时代,作者大胆地为“静默的能量”发声。他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慢下来,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信息洪流中,如何有意识地建立起精神上的“防火墙”,以确保思想的独立性不被稀释。书中对媒介的运作机制的分析,极其精辟,如同外科手术般精确地指出了信息是如何被塑形和投射的。这种洞察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逃避现实的书,恰恰相反,它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具持久力的参与方式——一种基于深度理解和内在稳定的参与,它让人在不盲目追赶潮流的同时,依然能保持对世界的深刻关切。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对它的厚度和内容深度略感惴惴不安,但阅读的过程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深奥的哲学思考,包裹在最日常的叙事外衣之下。他没有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和生活化的场景,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范围得以扩大,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智力需求,也能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进入深度思考的阶梯。更难得的是,书中流淌着一种持续的“求真”精神,这并非批判,而是一种内生的动力,驱动着作者不断挖掘事物表层下的真实关联。这种真诚的态度,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它赋予了文字持久的生命力和可信度。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不是那种急于给你答案的快餐读物,而是邀请你一同进行一场漫长的、富有耐心的对话。它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视野展开,但出口却始终保持着优雅的距离。我欣赏作者在关键时刻那种戛然而止的留白,他从不把话说满,把最核心的思辨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去填充。这需要阅读者有一定的专注力,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直抒胸臆、一针见血的檄文,可能会感到一丝“慢热”。但如果你愿意沉浸其中,你会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坚实的逻辑框架,层层递进,以一种近乎建筑学的严谨性,搭建起他对当下复杂境遇的深刻理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界限,似乎清晰了许多,尽管这种清晰是建立在更深层次的困惑之上的,但无疑,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清醒。
评分终于等到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质量好,物流快。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很好看 引人思考有深度
评分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书很好看 引人思考有深度
评分终于等到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