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燃的冰川(印巴戰爭1965)/指文戰史係列

復燃的冰川(印巴戰爭1965)/指文戰史係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燁 編
圖書標籤:
  • 印巴戰爭
  • 1965年
  • 軍事曆史
  • 戰爭史
  • 地緣政治
  • 衝突
  • 南亞
  • 印度
  • 巴基斯坦
  • 指文戰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土星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長安
ISBN:9787510708558
商品編碼:27134609020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復燃的冰川(印巴戰爭1965)/指文戰史係列
  • 作者:鬍燁
  • 定價:39.8
  • 齣版社:中國長安
  • ISBN號:9787510708558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5-01-01
  • 印刷時間: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172
  • 字數:250韆字

編輯推薦語

爭奪查謨剋什米爾,印巴雙方展開瞭三次大規模的較量。其中,*引人注目的莫過於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正是這場戰爭,成就瞭中巴長久不衰的友誼;也是這場戰爭,讓巴基斯坦成瞭中國人口中的“巴鐵”! 鬍燁所著《復燃的冰川(印巴戰爭1965)/指文戰史係列》講述這場印度河巴基斯坦之間進行的一場南亞次大陸規模*大的坦剋戰。

作者簡介

鬍燁,祖籍湖南,生於廣西南寜。愛好軍事翻譯領域,精通英語、日語和越南語,在**多傢雜誌刊載過軍事文章,並編譯瞭《武裝黨衛軍第二“帝國”師官方戰史》(全5捲),編著瞭《武當黨衛軍第5“維京”裝甲師官方戰史》。擅長研究德軍和越南、太平洋、歐洲戰場,對戰史研究有一定的造詣。

目錄

第一章 潘多拉魔盒
第二章 庫奇蘭恩衝突
第三章 巴基斯坦的作戰計劃
第四章 “直布羅陀行動”
第五章 “大滿貫行動”
第六章 全麵戰爭
第七章 決戰锡亞爾科特
第八章 空中大戰
第九章 停戰


《風暴前夕:冷戰格局下的印巴矛盾》 1965年的印巴戰爭,絕非一場孤立的區域衝突。它如同被冰封的暗流,在冷戰的巨大格局下,暗流湧動,積蓄能量,最終以一場短暫而激烈的軍事對抗,深刻地改變瞭南亞的地緣政治版圖,並對全球力量平衡産生瞭微妙的影響。要理解這場戰爭,必須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之中。 一、 戰後的遺産與裂痕的種子(1947-1960年代初) 1947年,英屬印度根據宗教信仰的分裂,獨立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過程伴隨著大規模的宗教衝突、族群遷移和難以愈閤的創傷。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成為瞭兩國之間最棘手、最核心的矛盾。 剋什米爾:未解的癥結。 分治時,剋什米爾土邦的宗教信仰以穆斯林為主,但其統治者為印度教徒。在強大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和世俗主義的壓力下,剋什米爾最終選擇加入印度,但這並未獲得當地穆斯林居民的普遍認同,也成為巴基斯坦堅持的核心訴求。隨後的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1948年)雖然以聯閤國停火告終,但剋什米爾被實際分割,兩國之間留下瞭永久的傷痕,邊界綫上時常摩擦不斷。 國傢認同與意識形態的張力。 印度以世俗、民主、獨立自主的“不結盟運動”領導者自居,強調多元文化和民族融閤。而巴基斯坦則以伊斯蘭國傢為旗幟,強調其作為南亞穆斯林傢園的特殊地位。這種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加劇瞭兩國之間的猜忌和對立。 經濟發展的睏境與軍事化的驅動。 獨立初期,兩國都麵臨著經濟發展的重擔。然而,持續的軍事對峙,尤其是剋什米爾問題,迫使兩國將大量的國傢資源投入到軍備建設上。這種“軍備競賽”不僅消耗瞭寶貴的經濟發展資金,也進一步加劇瞭雙方的不安全感,形成瞭一個惡性循環。 二、 冷戰的陰影與大國博弈(1950年代-1960年代初) 冷戰的到來,為印巴矛盾注入瞭新的復雜因素。美蘇兩大陣營都在爭奪南亞地區的影響力,使得該地區成為瞭地緣政治角力的重要舞颱。 美國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與“巴格達條約/中央條約組織”(CENTO)。 為瞭遏製蘇聯在中東和南亞的擴張,美國積極拉攏巴基斯坦,將其納入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同盟體係,如SEATO(東南亞條約組織)和CENTO。美國嚮巴基斯坦提供瞭大量的先進軍事裝備和訓練,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瞭巴基斯坦的軍事實力,但也讓印度感到不安,認為美國是在通過巴基斯坦來製衡自己。 印度尋求戰略自主與不結盟運動。 麵對美蘇陣營的拉攏,印度堅守其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綫,倡導不結盟運動,並與蘇聯保持著日益密切的關係。雖然印度並非完全依賴蘇聯,但其對西方國傢(尤其是美國)在巴基斯坦問題上的偏袒一直持保留態度。蘇聯在印巴衝突中的立場,以及後來在印度的軍事援助,成為瞭影響地區力量平衡的關鍵因素。 印中邊境衝突(1962年)的影響。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對印度造成瞭沉重的打擊,也改變瞭印度對自身安全形勢的認知。戰敗後,印度大幅增加瞭國防開支,並尋求西方國傢(特彆是美國)的軍事援助,以彌補在與中國對抗中暴露齣的軍事短闆。然而,這種對西方援助的依賴,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印度在與其他國傢(包括巴基斯坦)的關係上,變得更加謹慎和敏感。另一方麵,這場衝突也使得巴基斯坦看到瞭與中國結盟、共同製衡印度的可能性。 三、 衝突的導火索與升級的催化劑(1960年代初-1965年) 在上述復雜的地緣政治背景下,一係列事件為1965年的印巴戰爭點燃瞭導火索。 剋什米爾的“白鴿行動”(Operation Gibraltar)的策劃。 1965年,巴基斯坦認為時機成熟,決定采取軍事行動,試圖奪取印控剋什米爾。巴基斯坦情報機構策劃瞭“白鴿行動”,派遣瞭大量僞裝成武裝分子的遊擊隊員滲透到印控剋什米爾,煽動當地穆斯林反抗印度統治,並希望引發當地起義。巴基斯坦的戰略意圖是,通過這種“代理人”戰爭,在避免直接全麵戰爭的情況下,迫使印度在剋什米爾問題上做齣讓步。 印度對剋什米爾邊境的反應。 “白鴿行動”的滲透很快被印度方麵發現。印度軍隊開始在印控剋什米爾地區展開清剿行動,並對越境滲透進行反擊。在初期,雙方的衝突主要集中在印控剋什米爾地區。 兩國戰略的誤判與升級。 巴基斯坦的“白鴿行動”未能如期引發大規模的當地起義,反而激起瞭印度軍隊的強力反擊。印度方麵認為,巴基斯坦的行動是對其主權的嚴重挑釁,並且巴基斯坦可能試圖通過邊境滲透來逐步蠶食剋什米爾。在試圖扼製滲透行動的同時,印度開始考慮采取更大的行動,以打斷巴基斯坦的戰略意圖。 印度軍隊越過國際邊界。 1965年9月6日,印度軍隊越過兩國在旁遮普地區(巴基斯坦一側)的國際邊界,嚮巴基斯坦腹地發動瞭進攻。這一行動被印度視為對巴基斯坦“白鴿行動”的報復和威懾,試圖在軍事上迫使巴基斯坦停止在剋什米爾的行動。然而,這一越境行動,也標誌著兩國之間戰爭的全麵升級,從地區性的邊境衝突,演變成瞭一場更大規模的軍事對抗。 四、 戰爭的進程與國際社會的介入 1965年的印巴戰爭,持續瞭約17天,雖然未能徹底解決剋什米爾問題,但其影響深遠。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兩國軍隊之間的較量,更是冷戰格局下大國博弈、地區矛盾交織的集中體現。國際社會,特彆是聯閤國,在其中扮演瞭重要的調停角色,試圖阻止衝突的進一步擴大。 總結: 1965年的印巴戰爭,是長期曆史積怨、意識形態差異、冷戰地緣政治以及戰略誤判共同作用下的産物。剋什米爾問題如同埋藏在兩國關係中的定時炸彈,在特定的曆史節點被引爆。這場戰爭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南亞地區長期不穩定因素積纍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理解這場戰爭,需要剝離其錶麵現象,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深層動因和復雜的國際聯係,纔能真正把握其曆史意義和對後世的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最終,一本成功的曆史著作,應該能夠引發讀者對更廣泛議題的思考,而不僅僅是滿足於瞭解一個過去發生的故事。對於印巴衝突而言,它不僅僅是軍事層麵的較量,更是關於民族身份認同、宗教衝突以及後殖民時代國傢構建睏境的深刻體現。我希望這本書在敘述完那場具體的戰爭後,能夠提供一個有力的“結論”或“反思”部分。這個反思不一定是給齣一個非黑即白的道德審判,而是引導我們去探究這場衝突留給當代南亞局勢的“曆史遺産”是什麼?它如何影響瞭雙方的國內政治結構和軍事戰略思維?更進一步,我們能從這場現代局部戰爭中吸取到哪些關於衝突管理和危機降級的教訓?如果作者能將戰史分析提升到地緣政治教訓的高度,讓讀者在閤上書本時,不僅記住瞭戰役的勝負,還能對當前的國際局勢産生更深一層的理解,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單純的軍事題材範疇,而成為瞭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政治讀物。

評分

我對軍事史的興趣點往往集中在技術革新與戰術演變這一塊。1965年的衝突,雖然在規模上可能不如後來的戰爭那樣具有標誌性,但它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軍事現代化進程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檢驗場。我特彆想知道,在這場局部衝突中,雙方的裝甲部隊、空軍力量以及偵察技術分彆展現齣瞭哪些優勢和劣勢?例如,坦剋設計理念的差異在實戰中是如何體現的?是老舊的謝爾曼係列更適應地形,還是新引進的T係列裝備展現齣瞭壓倒性的性能?關於航空戰的部分也同樣吸引我,那時的噴氣式戰鬥機剛剛普及,飛行員的戰術配閤和地麵引導係統的重要性如何體現?優秀的戰爭敘述應該將技術參數轉化為具體的戰鬥場景,讓我能“看到”子彈的軌跡和戰術的得失。我傾嚮於那些不迴避技術局限性和裝備故障的書籍,因為正是這些細節,構成瞭曆史真實的底色,而非僅僅是英雄主義的贊歌。如果作者能附帶一些當時裝備的詳細性能對比圖錶和戰場部署示意圖,那就太完美瞭。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有力量感,那種冷峻的藍灰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讓人立刻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和硝煙彌漫的氛圍。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種粗糲的質感,仿佛能觸摸到那個年代的塵土和冰雪。拿到手裏掂瞭掂,分量十足,這通常預示著內容的詳實和考究。作為一個軍事曆史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作者對細節的把握和對史料的挖掘深度。很多關於這類主題的書籍往往停留在宏觀敘事層麵,缺乏那種讓你身臨其境的微觀視角。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新鮮的、不為人知的側麵報道,比如那些基層士兵的口述迴憶,或者是一些解密檔案中透露齣的鮮活細節。如果它能在還原戰場環境的真實感上多下功夫,哪怕是關於後勤補給、通信乾擾這些“枯燥”的方麵,都會大大提升閱讀體驗。那種對曆史“人”的關注,遠比單純堆砌戰術數據更吸引我。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看得齣是用心瞭,字體選擇清晰易讀,圖錶的布局也很講究,不會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因為排版混亂而産生閱讀疲勞。這種對書籍本身製作水準的重視,也側麵反映瞭齣版社對內容的尊重。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些關於南亞次大陸衝突的著作,但坦白說,很多作品在分析其背後的復雜地緣政治驅動力時,總是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要麼過於偏袒某一方的敘事,要麼就是將復雜的曆史脈絡過度簡化成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能跳齣這種窠臼,提供一個更加多維度、更具批判性的視角。我關注的不僅僅是槍炮的對決,更是意識形態、民族認同、以及外部大國乾預這些“看不見的刀劍”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瞭那場衝突的走嚮和最終結果的。一個優秀的戰爭史作品,必須能夠剖析齣曆史事件的內在邏輯和深層動因,而不是僅僅復述事件的經過。我希望作者能夠展示齣紮實的國際關係理論功底,將1965年的那場戰役置於冷戰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看看當時的剋什米爾問題是如何被全球政治博弈所裹挾和利用的。如果能有對巴基斯坦和印度決策層內部權謀鬥爭的細緻描繪,那無疑會是一大加分項,因為戰爭的爆發和結束,往往是精英階層在密室中的角力結果。

評分

閱讀曆史,尤其是戰爭曆史,我追求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一種仿佛能聽到馬蹄聲、聞到火藥味的代入感。這本書的篇幅看似可觀,我猜測它在戰役的細節鋪陳上應該會比較紮實。我期待看到對具體某幾個關鍵戰役,比如空襲行動或者跨境滲透行動的“微觀解剖”。我不想看那種僅僅用“雙方傷亡慘重,戰局陷入僵持”一筆帶過的描述,而是希望作者能像外科醫生一樣,精準地切開戰場,分析每一支部隊的部署、指揮鏈條的有效性、以及最終導緻某個特定地段勝負的關鍵決策點。想象一下,如果能有當日的電報往來、戰場地圖上指揮官的紅藍標記、甚至是對關鍵通訊中斷的復盤,那麼整個敘事就會立刻鮮活起來。這種對戰役進程的細膩還原,是區分平庸曆史寫作和卓越曆史研究的分水嶺。它要求作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去重建當時的場景,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學術投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