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诗词格律》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
这一本小书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
关于诗,着重在谈律诗,因为从律诗兴起以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唐代以前的古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形成格律,所以不谈。至于唐代以后的古体诗,虽然表面上也是不受格律的限制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讲究,所以不能不谈,只不过可以少谈罢了。
词和律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所以先讲诗,后讲词。有时候,诗和词结合起来讲述。
引言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第二节 四声
第三节 平仄
第四节 对仗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一)古体和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第二节 律诗的韵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二)七律的平仄
(三)粘对
(四)孤平的避忌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六)拗救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八)古风式的律诗
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种类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三)首联对仗
(四)尾联对仗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六)长律的对仗
(七)对仗的讲究
第五节 绝句
(一)律绝
(二)古绝
第六节 古体诗
(一)古体诗的韵
(二)柏梁体
(三)换韵
(四)古体诗的平仄
(五)古体诗的对仗
(六)长短句(杂言诗)
(七)入律的古风
第三章 词律
第一节 词的种类
(一)词牌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第二节 词谱
第三节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
(二)词的平仄
(三)词的对仗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第一节 诗词的节奏
(一)诗词的一般节奏
(二)词的特殊节奏
第二节 诗词的语法特点
(一)不完全句
(二)语序的变换
(三)对仗上的语法问题
(四)炼句
结语
附录一 诗律馀论
附录二 诗韵举要
附录三 词谱举要
第二节 诗词的语法特点
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
关于诗词的语法特点,这里也不必详细讨论,只拣重要的几点谈一谈。
(一)不完全句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同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鄢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像挂上了铜钲。毛主席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月”并不是“叫”的宾语。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长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例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里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字是副词,后面没有紧跟着动词。又如《菩萨蛮》(大柏地)里说:“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复”字是副词,也没有修饰动词。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中华书局的出品,品质自然没得说。封面采用了比较经典的米白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古朴又不失庄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略带一点纹理的纸张,阅读起来既不刺眼,又能很好地承托墨色,即便是长时间研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一看就是能长久保存的佳作。我特别欣赏的是,在版式设计上,作者和出版社似乎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正文的排版,还是引用的例句的标注,都清晰明了,层次分明。尤其是那些需要对照音韵的段落,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初学者对直观理解的需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接下来要进行的诗词格律学习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值得细细品味。翻阅的瞬间,就能感受到那种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非常对我的胃口。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从目录的编排上就能窥见一斑。它显然是为实操者准备的,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探讨。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具体体裁——律诗、绝句、词的格律讲解部分。通常,不同诗体的限制和要求各有侧重,很容易混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对比框架,让我能清楚地区分五言和七言律诗的细微差别,以及词牌中那些看似随机实则铁律的句式变化。如果书中对常见格式和禁忌点能有汇总表格或者清晰的对比图示,那就更完美了。我理解格律学习的难点在于“辨异”,即在基本规则下如何处理特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足够丰富的案例来支撑其论点,而不是仅仅给出规则的条文。只有通过大量的范例浸淫,才能真正将格律内化为一种“语感”,而不是机械的公式套用。这本书的结构似乎就是为此目的而设计的,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开始动手尝试创作。
评分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主要是冲着王力先生在音韵学和诗词研究领域的泰山北斗地位去的。毕竟,要学习诗词格律这门“硬核”的学问,找权威的教材是第一位的,而王力先生的这部作品,在学界的影响力几乎是毋庸置疑的。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市面上零散的入门资料,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格律的整体框架和内在逻辑总是抓不住要领。这部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且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平仄和对仗的规则,而是深入到音韵变化的肌理之中,让你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读了几页导言,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治学态度是何等严谨,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查,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范例进行佐证,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真正掌握格律而非死记硬背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我期待能通过这本书,彻底理清那些令人困惑的拗救、平仄相替的复杂情况,真正做到心中有谱,下笔不乱。
评分对于一个对古典诗词心怀敬畏,但又时常感到无从下手的爱好者来说,选择一本“友善”的入门书至关重要。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比较碎片化的,很难像学生时代那样一头扎进理论的海洋。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点是,它在处理复杂理论时,展现出了一种难得清晰度。虽然理论基础深厚,但讲解的语言并不晦涩难懂,王力先生似乎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能将那些看似玄奥的音韵规则,用相对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比如,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分明”的解释,书中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让抽象的口诀立刻变得生动起来。而且,教材中似乎还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和作者个人的理解感悟,这使得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而是变成了一场与古代文人对话的旅程。这种寓教于乐(尽管它本质上是学术著作)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让我即使在通勤的路上也能有所收获,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音韵符号劝退。
评分从拿到书到现在,虽然只是粗略地翻阅了开篇和部分章节的标题,但心中涌起了一种踏实的感觉,这是一种对“权威”的信任。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关于诗词学习的APP、网络课程层出不穷,但它们往往为了追求速度和流量而牺牲了准确性和深度。而中华书局的这本《诗词格律》,代表了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它不是市面上那种“快速学会作诗”的速成指南,而是一部严谨的学术工具书和教科书的完美结合体。我相信,它所提供的知识体系是坚实可靠的基石,能够支撑起未来我对诗词学习的任何深入探索。我购买它,是抱着一种“一步到位,打好基础”的心态,希望未来在吟诗作对时,不再需要频繁查阅资料,而是能依靠这本书沉淀下来的扎实功底,自然而然地把握住音律的美感与规范。这是一种对经典知识的投资,其价值远超书籍本身的标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