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之心: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入选“二十世纪100本优秀的精神书籍之一 唤醒了无数人的灵智

崇高之心: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入选“二十世纪100本优秀的精神书籍之一 唤醒了无数人的灵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帕拉宏撒·尤迦南达 著,刘粹伦 译
图书标签:
  • 瑜伽
  • 自传
  • 灵性
  • 觉醒
  • 个人成长
  • 精神书籍
  • 印度哲学
  • 修行
  • 智慧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91347
商品编码:2779958693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用纸:书写纸
页数:52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乔布斯生前反复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改变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看过这本书的人和没有看过的人,对世界的理解截然不同。”

被翻译成50种语言,畅销400余万册,荣登美国《洛杉矶时报》畅销排行榜,《纽约时报》《新闻周刊》联合推荐。入选“二十世纪100本优秀的精神书籍之一”。

深受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甲壳虫乐队乔治·哈里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美国植物科学家路德·伯班克等各行各业杰出人士的盛赞,是公认的现代灵性书籍的经典之作。

首位将印度克利亚瑜伽的法门传至西方的圣者,树立了现代人生活的典范,唤醒了无数人的灵智。

尤迦南达圣者诞辰125周年白金纪念版。知名瑜伽师刘粹伦依据1946年美国初版完整翻译,译文更精准、科学、优美。忠实保留原版340条详细注释及52张珍贵影像,原汁原味呈现原版精神。

内容简介

《崇高之心: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是印度知名瑜伽行者、近代重要的灵性导师尤迦南达1946年在美国出版的自传,记录了其执着追寻瑜伽真理的一生。


作者是近代首位到西方传扬克利亚瑜伽的圣人,毕生游历四方,遍访奇人高僧,包括桂冠诗人泰戈尔、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圣雄甘地,以及巴巴吉、拿希里·玛哈塞、圣尤地斯瓦尔等重要的瑜伽行者。他在本书里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奇迹的生成、宇宙运行的道理,揭露二元世界幻相的面纱,引导读者探索灵性世界,走入一个崇高、美好而尚未为人们所熟知的瑜伽世界。

本书自出版后畅销逾半个世纪,树立了现代人生活的典范,唤醒了无数人的灵智;是乔布斯的枕边书,被公认为现代灵性书籍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帕拉宏撒·尤迦南达(ParamhansaYogananda):

“西方瑜伽之父”。他出生在印度北部,1920年前往美国,是印度首位到西方传播克利亚瑜伽的圣者。同年,他创办了自我了悟联谊会,并创立自我实现奖学金。通过他的畅销经典《崇高之心: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和其他众多著作,向全世界介绍瑜伽冥想的精神原则。

精彩书评

一份举世罕见的关于瑜伽的记录。

——《纽约时报》


尤迦南达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身体的自传,不如说是一本心灵的自传……这本书非常有趣,是对宗教式生活的清晰注释,是对美好东方风格的直率描述。

——《新闻周刊》


尤迦南达以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证明了瑜伽是切实有效的,也给那些渴望练习瑜伽但尚未采取行动的人以信心。

——旧金山纪事报


不必在意你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你将会发现本书是对人类灵性力量的欢欣肯定。

——西海岸书评

目录

第一章儿时生活....001

第二章母亲的神秘遗言....013

第三章奇异的分身圣人....020

第四章逃家....028

第五章无中生有的香气圣人....043

第六章老虎尊者....052

第七章飘浮圣人....060

第八章大科学家博西....067

第九章神母的祝福....077

第十章遇见上师....084

第十一章两个身无分文的男孩儿....095

第十二章我在道场的日子....105

第十三章不眠的圣人....139

第十四章体验宇宙意识....147

第十五章花椰菜大盗....156

第十六章智取星相....168

第十七章忘恩负义的萨西....180

第十八章神奇的伊斯兰教术士....187

第十九章分身两地的上师....193

第二十章未竟之旅....197

第二十一章克什米尔之旅....203

第二十二章圣像显灵....213

第二十三章奇迹毕业....220

第二十四章出家为僧....227

第二十五章哥哥辞世....236

第二十六章克利亚瑜伽....242

第二十七章创办瑜伽学校....252

第二十八章凯思的死亡与重生....262

第二十九章泰戈尔的勇气....268

第三十章奇迹的法则....274

第三十一章古茹之妻,众生之母....286

第三十二章死而复生的罗摩....297

第三十三章不死的肉身—巴巴吉....306

第三十四章山里的宫殿....315

第三十五章瑜伽的化身—拿希里·玛哈赛....328

第三十六章巴巴吉对西方的关怀....342

第三十七章远渡重洋....353

第三十八章玫瑰花丛中的圣人—伯班克....364

第三十九章德雷丝的圣殇....371

第四十章重返印度....381

第四十一章南印风情画....390

第四十二章最后与古茹在一起的日子....406

第四十三章复活的上师....424

第四十四章为世界和平而战—圣雄甘地....445

第四十五章孟加拉的欢喜之母....466

第四十六章不进食的女瑜伽士....472

第四十七章回到西方....485

第四十八章加州恩西尼塔斯....49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儿时生活

印度文化向来追求至高真理,人自然也要寻找古茹①,皈依学法。

我也有一位如基督般神圣的上师,他的一生庄严美妙,映照千古,堪为典范。他和许多伟大的上师皆为印度仅存的珍宝。他们累世降生斯土,保卫家园,使自己的国家不致步入古埃及、巴比伦的后尘,招致灭亡的命运。

我上一世是喜马拉雅山雪地中的瑜伽行者②。我的记忆可以追溯至前世,过去的种种,仍历历在目。某种超越空间的连结,使我得以窥见前世,预知未来。

由于我仍保有前世的记忆,转世后,身为婴儿的软弱无助,让我难以释怀。我气自己力不从心,只好以不同的语言祷告。虽然我听不懂周围的人讲的话,但也渐渐熟悉家人讲的孟加拉语。其实我很懂事,但大人以为我只喜欢玩具和吮手指头。

当时我有很多念头,但却无法表达,所以经常哭闹。虽然说是一段伤心往事,却也有美好的回忆。例如母亲的爱抚、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踏出的第一步。儿时的小小成就虽然很容易遗忘,却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我拥有过去世的记忆并非特例,许多著名的瑜伽大师都有与生俱来的觉知,保留过去世的记忆,不受生死轮回的巨变所扰。如果人只是一个臭皮囊,那么一旦身体崩坏,记忆便消失;不过,若流传数千年的预言是真的,那么人的本质应是灵魂,而非肉体。人只是暂时与感官经验结合,却误以为那是“真我”。

虽然清楚地记得婴儿时期的种种并不寻常,但日后我四处游历,听闻许多男男女女诉说类似经验,也证实我的经验并非稀有。

我出生在19世纪末印度东北部的戈勒克布尔(Gorakhpur),八岁以前都在这里度过。家中共有八个孩子,四男四女。我的俗名是慕空达·拉尔·高士(MukundaLalGhosh)①,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

我的双亲是孟加拉人,属于刹帝利阶级②。父母都很有灵性,互信互爱、相敬如宾,他们严谨持家,让我们八个顽皮的小鬼平安长大成人。

父亲名叫巴加巴帝·加隆·高士(BhagabatiCharanGhosh)。他很慈祥,偶尔严肃。我们敬爱父亲,但没像跟母亲那样亲密。父亲思考严谨,不曾感情用事;相较之下,母亲像和蔼的皇后,对孩子呵护有加。母亲去世后,父亲变得比较温柔,我发现他偶尔会流露出母亲般慈爱的眼神。

母亲健在时,常教我们读经,我们学得苦乐参半。母亲念《大战诗》或《罗摩记》①给我们听,也常常利用说故事的方式,教育我们听话、守规矩。

每天下午父亲从办公室回来时,母亲会让孩子们穿戴整齐,以表示敬意。父亲在印度一家很大的机构“孟加拉—那格浦尔铁路公司”(Bengal-NagpurRailway)工作,职务是副总裁。因为父亲的工作地点经常调动,所以小时候我们常搬家。

母亲乐善好施,父亲也生性慷慨;但比起母亲,父亲更讲求规则和秩序,他认为布施也该有原则。有一次,母亲在两周内接济穷人的金额竟超过了父亲的月薪。

“助人也要有限度。”父亲不过是念叨了几句,却让母亲十分伤心。我们这些孩子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再见!我回娘家了。”就准备跳上马车扬长而去—这是老派的最后通牒。我们吓得惊慌失措,幸好舅舅出面劝解,好言相劝,母亲才作罢,让车夫离开。这是我生平唯一一次目睹父母口角。我记得他们常有类似以下的对话:

“门口有需要帮助的妇人,请给我十卢比。”母亲笑着说,但语气坚定。

“为什么要十卢比?一卢比就够了。”父亲解释道,“想当年,老爸和祖父母突然过世,我第一次尝到贫穷的滋味—早餐一根香蕉果腹,独自走好远的路上学。后来读大学,实在穷到不行,还求一位有钱的法官每月资助我一卢比。他不仅回绝我,还说,就算一卢比也很珍贵。”

“既然那一卢比给了你那么痛苦的回忆,”母亲马上反驳道,“你应该不会希望这位妇人像你一样吧?”

“说得好!”自古以来,先生总是说不过太太,父亲只好打开皮夹,拿出钞票,“十卢比拿去吧!代我祝福她。”

无论我们提出什么要求,父亲总先拒绝。虽然陌生妇人一下子就获得母亲的同情,但是看看父亲的态度,就可知道他为人处事有多么谨慎。父亲不会当场决定(这在西方人来说,是典型的法式思维),总是谨守“当用则用”的原则;不仅判断精准,而且料事如神。只要我能列出一两条论点说服他,不论是买机车还是去玩,父亲总会让我如愿。

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很严格。他严于律己,从不看戏,有空就灵修、读《薄伽梵歌》①;生活节俭,鞋子穿坏才丢掉。当汽车普及时,我们这些孩子们以车代步,他还是宁愿搭电车上班。父亲不喜争权夺利,所以他当加尔各答城市银行的主管时,拒绝公司配股;他只做分内的事,不想靠持股赚外快。

多年后,父亲拿了养老金退休。铁路公司从英国派人来查账,那位会计发现父亲从未领过年终奖金,非常惊讶。

“他一个人当三个人用。”会计向公司报告,“公司应该补偿他十二万五千卢比。”于是公司请出纳开支票,把钱寄给父亲。父亲并不因此沾沾自喜,也没跟家里提,多年后,小弟毕修(Bishnu)发现银行账单中有这笔账,才向父亲问及这件事。

“有什么好得意的?”父亲答道,“追求内心平静的人,得之勿喜,失之不忧;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父母亲结婚初期,皈依了伟大的上师,他就是住在圣城瓦拉纳西(Varanasi)的拿希里·玛哈赛。

皈依上师之后,父亲求道之心更为坚定。母亲曾向大姐萝玛(Roma)坦承道:“我跟你父亲一年同床一次,行房只为生儿育女。”

孟加拉—那格浦尔铁路公司戈勒克布尔站的职员阿毕纳斯·巴布①将父亲引见给这位上师。小时候,阿毕纳斯说了许多印度圣人的故事给我听,总说这一切都要感谢上师所加持的无上光力②。

“你知不知道你爸怎么变成拿希里·玛哈赛的弟子的?这故事很特别!”某个慵懒的夏日午后,我和阿毕纳斯一起坐在家门前的广场上,他这么问我。我笑着摇头,等他跟我讲故事。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你还没出生呢。有一天,我跟老板,就是你爸,请一星期的假,因为我想去圣城看我的上师,但是你父亲没有批准。

“他问我:‘你是走火入魔啦?要出人头地,就得专心工作。’

“那天,我伤心地走回家,在林间小路上碰到你父亲,他下了轿子,叫仆人还有抬轿的人先走,然后一边走一边跟我聊天。

“他说了一些努力工作才有世俗成就的话来安慰我,但是我听得心不在焉,心中默念:‘拿希里·玛哈赛!见不到您,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路的尽头是一处林间静地,暮色冥冥,我们驻足欣赏美景。没想到,几步之遥处,我的上师突然出现③。

“‘巴加巴帝!你对待员工太苛刻。’我们听见上师清亮的声音,惊讶极了,只见上师倏然消失,一如他忽然神秘出现在我们面前。我跪喊上师之名,你爸愣在原地。

“‘阿毕纳斯,你被准假了!我也要给自己放假,明天我要去圣城见拿希里·玛哈赛,他竟然能现身指引。我也要带我太太皈依,请你引见。’

“‘没问题!’我高兴地答应了。我的祷告应验,事情也幡然转向。

“隔天晚上,我跟你的父母亲搭火车到圣城,翌日换乘马车,再走进错杂的窄巷,来到上师隐居的地方。进到大厅,便见到上师结跏趺坐,我们立即向上师顶礼。上师眨了眨眼,直视你父亲。

“‘巴加巴帝!你对待员工太苛刻了。’这和先前听到的话一字不差。‘我很高兴你让阿毕纳斯来看我,还有带你太太一起来。’

“你爸妈如愿皈依,上师传授给他们克利亚瑜伽①。那真是很难忘的经验,后来,我和你爸就变成师兄弟了。拿希里·玛哈赛很关心你的诞生,你的生命必定与他紧密相连。上师的祝福不会错。”


冥想的觉醒:在静默中探寻真我 作者:阿南德·库马尔 一本关于个体生命旅程、精神探索与内在转化的深度记录。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回忆录中,阿南德·库马尔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截然不同于现代喧嚣的内在世界。这不是关于某项特定哲学的说教,而是一场关于“如何存在”的真诚探问,是作者从童年时期的困惑与迷茫,到成年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与发现的完整轨迹。 第一部分:尘世的喧嚣与初识的悸动 库马尔的叙事始于他身处的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印度小镇。他描绘了一个充满传统约束与社会期待的环境,年少的他敏锐地察觉到外在生活的空虚与不满足。他并非天生的“导师”,而是一个与无数人一样,被日常生活琐事和世俗目标所裹挟的灵魂。 作者细腻地捕捉了青春期特有的焦虑——那种对于“我到底是谁?”的本能呼唤。他描述了自己如何挣扎于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内在静默的疏离之间。这一部分充满了对社会角色扮演的观察,以及对那些看似成功实则空洞的表象的解构。他坦诚地记录了自己尝试过的各种“替代品”:学术成就、人际关系中的追逐,乃至对外部世界的过度依赖,这些尝试最终都导向了更深的失落感。 第二部分:转折点:声音的召唤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经历中——那不是一次戏剧性的事故,而是一次微妙的内在觉醒。库马尔描述了一种强烈的“不适感”,一种对既有生活模式的彻底厌倦,促使他开始寻找更深层次的指引。 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他对古代智慧典籍的初步接触。重点不在于背诵教条,而在于这些文字如何在他心头激起了共鸣。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开始有意识地创造“留白”——从日常事务中抽离出来,哪怕只是短暂的几分钟,去聆听那种若有若无的内在声音。他详细记录了初次尝试“放下控制”时的恐惧与随之而来的解放感。 第三部分:在自然与寂静中校准 为了深化这种探索,库马尔离开了熟悉的都市环境,前往偏远的自然之地。这一部分充满了对自然哲学的深刻体悟。他并没有“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了“融入”自然。他描绘了如何在山间的溪流、古老的树木以及无垠的星空下,自身的微小感被一种宏大的和谐感所取代。 作者详尽描述了他如何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去解构“时间”的概念。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追赶,而是循环往复的节奏。他记录了身体如何从紧绷状态逐渐松弛,以及思维如何从持续的判断与分析中解脱出来。这部分的重点在于,他如何通过回归本源的简单生活,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 第四部分:对话与连接的艺术 在探索的后期,库马尔开始接触到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的求索者。这一部分避免了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描述,更侧重于一种平等的、互相启发式的连接。他记录了在交流中,那些看似差异巨大的观点如何最终汇聚于一个共同的核心:对真理的谦卑与对当下经验的全然接纳。 他分享了如何在对话中练习“不投射”——即不将自己的期望或预设强加于他人,而是真正地看见对方所呈现的本身。这种练习,使他的自我认知也随之深化。他领悟到,真正的理解来自于放下“知道”的执念,转而拥抱“体验”的开放性。 第五部分:从洞见到实践:日常的炼金术 本书的高潮在于库马尔如何将那些深刻的内在领悟,整合到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之中。他坦言,真正的挑战并非在深山静修,而是在面对交通堵塞、工作压力或人际冲突时,能否保持那份新获得的宁静。 他细致地探讨了“意图”的力量——不是强烈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温和、持续的指向性。他阐述了如何将专注力从分散的外物拉回到呼吸的节奏上,如何将对他人的评判转化为对自己内在投射的审视。书中充满了对“如何保持觉知”的实用性洞察,它们以高度个人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充满了真诚而非教条。 结论:旅程永不停止 《冥想的觉醒》的结尾,并非一个“我已到达”的宣告,而是一个“我正在路上”的承诺。库马尔总结道,精神的成长不是达到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一个持续的、流动的过程——是每天醒来时,对存在的全新确认。这本书鼓励每一位读者,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在自己内在深处,启动这场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权威的自我发现之旅。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们卸下旧有的身份标签,去体验那份恒久、清明且充满力量的“真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不具攻击性的,但却无比深刻的。它没有强加给我任何既定的观念,而是通过讲述作者自己的真实经历,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闭上眼睛,去回味作者所描述的某个场景,试图从中捕捉到那种作者所体悟到的“崇高”。那些关于爱,关于奉献,关于与宇宙连接的篇章,一开始可能让我觉得有些抽象,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体会到,这些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可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行动指南。作者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蕴含着非凡的意义,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那些我是否真正珍视的东西,以及我应该如何去更好地去爱,去活。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让我对“精神”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那种教人如何“脱离”世俗的玄妙理论,而是关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作者在书中对自我觉察的描绘,让我意识到了很多自己潜意识中的盲点。他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不断的内省和实践,逐渐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着,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和解,并最终找到了一种更具弹性的生命方式。我特别欣赏他对“放下”的理解,并非是放弃,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接纳和超越。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试图去控制一切,结果却常常陷入焦虑和无力之中。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让我开始明白,很多时候,真正的力量来自于顺应和接纳。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书,它不像侦探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也不像爱情小说那样缠绵悱恻,但它带来的震撼,却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他在精神探索道路上的种种经历,那些对真理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都让我深受启发。我尤其被他描述的与大自然的连接所打动,那种深深的敬畏感和归属感,让我渴望也能在大自然中找到那种宁静与启迪。书中的很多话语,我都会反复阅读,甚至抄写下来,时时提醒自己。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修行。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但每一次翻开,都能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所吸引。它不是那种让你瞬间就能醍醐灌顶的书,更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你在河边驻足,看水流带走落叶,听水声拍打岸边的鹅卵石,然后在不经意间,就觉得内心被洗涤了一遍。作者的叙述是如此真诚,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仿佛就是我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情感和疑问,被具象化、被清晰化地呈现在眼前。我尤其喜欢他对成长过程中那些迷茫和挣扎的描绘,那些稚嫩的、充满试探性的思考,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感受到了生命力量的坚韧。书中的很多场景,即便过去多年,依然在我脑海中清晰如昨,那些对自然的细致观察,那些与人交往的细微之处,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却又显得如此自然,让人在阅读中,仿佛也一同经历了一番心灵的漫步,感受到了生命本身的厚重与美好。

评分

坦白说,最初是被“精神书籍”这个标签吸引的,但读完后,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教科书,只不过是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一点一点地揭示了内在成长的密码。作者在描述自己与世界的互动时,总能捕捉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并将它们升华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比如,他对一些生活琐事的描述,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关于耐心、关于接纳、关于顺应自然的智慧。我特别被打动的是,他从来不回避自己曾经的困惑和失败,而是以一种平静而充满智慧的态度去回顾,并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这让我觉得,原来我们每个人在追求心灵成长,都在经历相似的挑战,而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默默地给予我们力量和方向,让我们知道,即使在黑暗中,也总有一盏灯在指引我们前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