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以實物為準) | ||
書名:王忠誠神經外科學 | 作者:王忠誠 | 定價:368.00 |
ISBN: 9787535272409 | 齣版社:湖北科學技術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5年1月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重量:3KG | 字數:200000 | 精裝:1079頁 |
內容簡介 | |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彩圖版)》比較全麵、地介紹瞭當今神經外科領域中有關顱腦、脊柱脊髓、交感神經和外圍神經各種疾患的診斷與治療技術。並在*後發錶與提高神經外科醫師素質有關的篇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彩圖版)》圖文並茂,內容翔實,既介紹瞭行之有效的傳統的神經外科診療技術,亦反映瞭近年來先進的神經影像學診斷技術、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立體定嚮放射外科技術、介入放射治療技術。
本書的編寫集中瞭全國*的神經外科專傢,按照專傢的特長,以自己的臨床和科研實踐為基礎,參照國外的研究成果,分彆撰寫相關章節,以充分體現中國神經外科的真實水平。本書的內容編寫按照部位和病變性質兩者相結閤的形式,以體現神經外科的整體學科體係:神經外科學的部位涉及:中樞神經(腦、脊髓)和外周神經。神經外科病變性質涉及:基礎、小兒神經外科、神經創傷、神經腫瘤、腦血管病、功能神經外科、脊髓脊柱外科、頭皮和顱骨病變和感染性疾病。比較全麵、地介紹瞭當今神經外科領域中有關顱腦、脊柱脊髓、交感神經和外圍神經各種疾患的診斷與治療技術。並在*後發錶與提高神經外科醫師素質有關的篇章。全書圖文並茂,內容翔實,既介紹瞭行之有效的傳統的神經外科診療技術,亦反映瞭近年來先進的神經影像學診斷技術、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立體定嚮放射外科技術、介入放射治療技術。本書反映瞭當前國內神經外科診療的發展水平,也介紹瞭國外神經外科的發展狀況,有助於神經外科醫生診療技術的提高,是各級神經外科醫生和研究生的學習教材和工具書。 |
作者簡介 | |
王忠誠(1925年12月-2012年9月),1950年6月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院)。曆任北京宣武醫院院長、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天壇醫院院長、清華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研究院院長等職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是國傢*高科學技術奬獲得者。 王忠誠院士是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在1950年代協助組建瞭北京市的神經外科,在1960年代協助組建瞭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在1970年代重建瞭北京天壇醫院,201 1年組建瞭清華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研究院。於1985年創建瞭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任首屆主任委員),於1986年創辦瞭《中華神經外科雜誌》(任首屆總編輯),於2004年創建瞭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任首屆會長)。他用畢生所獲得的奬勵金,成立瞭北京市王忠誠醫學基金會,繼續資助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 王忠誠院士是的醫學科學傢,在神經外科診斷、治療、科研、教學、各個方麵都進行瞭研究,取得瞭突齣成就,在中樞神經腫瘤、腦血管疾病、顱腦外傷等方麵的研究均有獨到之處和重大貢獻。他率先開展腦血管造影,於1965年撰寫齣版_『《腦血管造影》,填補瞭我國這一領域的空白。20世紀70年代末,他開展我國顯微神經外科,使神經外科手術躍一個新颱階。他是世界上腦血管畸形手術經驗*豐富的專傢,並成功地實施瞭上韆例顱內動脈瘤手術。他率先開展瞭對神經外科“禁區”腦乾腫瘤和脊髓髓內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完成瞭 600餘例腦乾腫瘤、500餘例脊髓內腫瘤的顯微手術治療,數量、質量居世界前列,在神經外科領域為中國贏得瞭榮譽,成為蔔的神經外科專傢。一錶學術論文290餘篇,齣版專著20餘部,主持完成國傢攻關課題7項,獲得科研成果奬66項,其中*奬勵8次。 王忠誠院士是的醫學教育傢,培養瞭80餘名神經外科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於2010年代,主持製訂瞭中國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培養方案,為國傢實施正規化醫學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製度奠定瞭基礎。 |
目錄 | |
Ⅰ 神經外科基礎篇 1.神經解剖生理基礎 1.1 頭皮 1.2 顱骨 1.3 腦膜 1.4 腦 1.5 脊髓 1.6 腦脊液 1.7 顱神經和脊神經 1.8 植物神經 1.9 神經主要傳導束 1.10 腦和脊髓的血液循環 2.顱腦局部顯微解剖 2.1 視神經與視交叉區 2.2 蝶鞍區 2.3 海綿竇區 2.4 橋小腦角區 2.5 枕骨大孔 2.6 斜坡區 3.顱內壓增高和腦疝 3.1 顱內壓增高 3.2 腦疝 3.3 顱內壓監護 4.神經外科病史采集與體格檢查 4.1 神經外科病史采集 4.2 神經外科體格檢查 4.3 小兒神經檢查 5.神經疾病的定位診斷 5.1 大腦半球病變的定位診斷 5.2 間腦病變的定位診斷 5.3 腦乾病變的定位診斷 5.4 顱神經病變的定位診斷 5.5 顱底病變的定位診斷 …… Ⅱ 小兒神經外科篇 Ⅲ 顱腦損傷篇 Ⅳ 神經腫瘤篇 Ⅴ 腦血管疾病篇 Ⅵ 功能神經外科篇 Ⅶ 脊髓脊柱外科篇 Ⅶ 頭皮和顱骨疾病篇 Ⅸ 顱內感染性疾病篇 Ⅹ 其他篇 |
在綫試讀 | |
在神經傳導路中,把神經衝動傳嚮大腦皮質的傳導束稱為感覺傳導束(又稱上行傳導束);把大腦皮質的衝動傳嚮腦乾、脊髓運動核團的傳導束稱為運動傳導束(又稱下行傳導束)。 1.9.1 感覺傳導束(sensory tracts) 臨床上通常將感覺分為三大類:①特殊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我們已經在以前的章節敘述過。②一般感覺,其中分為淺感覺(如痛覺、溫度覺和觸覺)和深感覺(肌、腱、關節感覺和精細觸覺)。③復閤感覺(即皮質感覺),是由大腦皮質內感覺分析器的分析和綜閤功能所産生的,包括關節位置覺和實體覺等。 感覺傳導束由三級神經元組成,一級神經元胞體位於中樞神經以外的腦、脊髓神經節內:二級神經元位於脊髓或腦乾內,其軸突全部或部分地交叉越邊;三級神經元位於丘腦,其軸突上行投射到大腦皮質的各感覺區,引起意識感覺。此外感覺信息也通過上行傳導路徑至腦乾和小腦,以調節肌肉張力和運動協調等。 (1)薄束和楔束 此二束縴維傳導意識性本體感覺(深感覺)和精細觸覺。級神經元是脊神經節細胞,其周圍突分布至肌、腱、骨膜、關節的本體感受器和皮膚的精細觸覺感受器,中樞突經後根進入脊髓,在後索中上行,組成薄束和楔束。薄束位於後索內側,傳導來自下胸節、腰節和骶節後根傳來的衝動;楔束位於薄束的外側,傳導來自上胸節、頸節後根所傳來的衝動。薄束和楔束分彆止於延髓的薄束核與楔束核。第二級神經元是薄束核和楔束核,它們發齣的二級縴維隨即於延髓下段管腹側交叉越邊,稱為丘係交叉,並摺嚮上行組成內側丘係,嚮上經腦橋、中腦,終於丘腦腹後外側核。第三級神經元是丘腦腹後外側核,它發齣三級縴維,經內囊後角,*後終於大腦皮質前、後迴軀體感覺區。 由於後索內的上行縴維呈分層定位排列,因而薄束核和楔束核亦有相應的定位關係,它們的定位排列自內嚮外依次為骶、腰、胸、頸。後索病變的特徵為同側精細觸覺和意識性深感覺減退或消失,而痛、溫覺保存,發生感覺性共濟失調。患者倘若閉目,就不知道關節的位置和運動方嚮,兩點辨彆覺和振動覺亦減退或消失,從而導緻隨意運動的不協調和不準確。 (2)脊髓丘腦束 此束傳導軀乾和四肢的痛、溫、觸、壓等淺感覺。脊髓丘腦束的級神經元是脊神經節細胞,其周圍突經脊神經分布至皮膚、黏膜等處的痛、溫、觸、壓覺感受器;中樞突經後根進入脊髓,上行1~2節止於後角細胞。第二級神經元即後角細胞,發齣的二級縴維經管前方白質前連閤交叉越至對側的外側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腦束。此束散在於對側的前索和外側索內,故傳統上又將其分為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脊髓丘腦束經過腦乾,在延髓錐體交叉水平位於內側丘係外側,到腦橋中段以上時與內側丘係匯閤,經中腦到丘腦,止於丘腦腹後外側核。脊髓丘腦束亦可發齣側支,與一些伴行的短縴維一起,止於腦乾網狀結構神經元,形成脊髓網狀丘腦通路,*後止於丘腦闆內核群,傳導較彌散、缺乏定位的痛覺。第三級神經元即丘腦腹後外側核,它發齣三級縴維,經內囊後肢的後l/3至大腦皮質後迴的四肢、軀乾一般感覺區。 脊髓丘腦束的縴維亦呈分層定位排列,即傳導骶部信息的縴維位於*外側,傳導頸部信息的縴維位於*內側,自外嚮內依次是骶、腰、胸、頸,這種定位順序在鑒彆髓內、外病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當髓內病變時,痛、溫感覺障礙自病變節段逐漸嚮身體下部發展;當髓外病變時,則隨著病變自外嚮內進展,痛、溫感覺障礙將從身體下部嚮上部發展。另外,一側的脊髓丘腦束損傷或手術切斷之,將産生對側痛、溫覺障礙,齣現障礙的節段水平較受損的相應平麵低1~2個髓節,且痛覺障礙隻限於體壁的淺部和深部。 (3)頭麵部痛、溫、觸覺傳導束半月神經節細胞為級神經元,其周圍突經三叉神經各支至頭麵部皮膚感受器,中樞突組成三叉神經根入腦橋,發齣分支上下行,上行支止於三.......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