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方孝孺

“大家精要”丛书:方孝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林 著
图书标签:
  • 方孝孺
  • 明朝
  • 历史人物
  • 忠臣
  • 文化
  • 传记
  • 大家精要
  • 历史
  • 人物传记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91181
商品编码:279146337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精要”丛书:方孝孺

定价:20.00元

作者:吴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1391181

字数:

页码:1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家精要”丛书:方孝孺》主要讲述了明代学者、被明成祖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的一生。重点就方孝孺与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个皇帝的关系叙述其政治理想以及他为实现政治抱负而主张的天人合一、以《周礼》经世、修心性、格物致知等治学思想,并由此展现出这个“异类”儒者既可悲又可叹的曲折命运。

内容提要


《“大家精要”丛书:方孝孺》介绍了方孝孺(1357-1402),世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明初理学家,明成祖重臣姚广孝称其为“读书种子”,黄宗羲等视其为“程朱复出”“千秋正学”“明之学祖”。学宗朱熹而斥佛、道,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以《周礼》经世、修心性、格物致知等。方孝孺在朱元璋时期即备受尊崇,却不受重用,在建文帝时期走向政治生涯,终因拒绝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被诛“十族”的人。

目录


引子

章 方孝孺生活的时代与地域
一、人杰地灵的家乡
二、儒父济世及家庭影响
三、早慧而扎实的童年
四、勤奋自律的青少年时代
五、空印案祸及方家
六、师从开国文臣
七、赋闲田园,专心著作
八、授课汉中,兼蜀王世子师
九、辅佐建文,改洪武弊政

第2章 方孝孺与三朝帝王
一、遇太祖而不见用
二、与建文的切磋琢磨
三、成祖的靖难和遘十族之祸
四、正学之难对后代士风的影响

第3章 方孝孺的理学思想
一、心性论与道学方法
二、图《周礼》经世
三、劈佛、道异端
四、天人合一观
五、格物致知论

第4章 玫瑰色的政治思想
一、以民为本的君职论
二、正统变统论
三、君臣关系说

第5章 出入于东坡与龙川之间的文学风格与成就
一、为学
二、文学思想的形成
三、文道合、气昌辞达、因变的文学主张
四、散文理论与创作特色
五、品高气宏的诗歌
六、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结语

附录
年谱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吴林,江苏连云港人。200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中国古典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曾在多家刊物发表《百年文坛的佛学初探——评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王绩玄学初论》《从王绩看山水田园诗的初步合流》等论文近十篇,也曾作为副主编参与《美文品鉴》等教材的编写。

文摘


《“大家精要”丛书:方孝孺》:
  一、人杰地灵的家乡
  方孝孺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府宁海县缑城(或称缑城里)。宁海位于现在的浙江象山、奉化、新昌、天台、三门之间,有近一百八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东连大海;另有天台山横贯宁海的中、西部全境,远望层峦叠翠,绵亘起伏。行走其间,随处可见飞瀑流湍。水色映带左右,景色非常优美。宁海是真正的鱼米之乡,因为当地雨量丰沛、土壤肥沃,极宜于农作物的生长。沿海居民则因地制宜,多以捕鱼、贩鱼为生。
  当地的杰出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北宋时,有被称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的罗适,为官方正不阿,勤于政务,以清正为本,常为民利而逆上意。宋元之际出现了的史学家胡三省,誓死不屈从于元朝,隐居山林。他们以高风亮节与刚直不阿的立身处世之道沦肌浃髓地沾溉着后人。前辈们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无形无声地影响着追慕先贤古风的孝孺。
  二、儒父济世及家庭影响
  方孝孺的父亲名克勤,字愚庵,又字去矜,生于元泰定三年(1326),卒于明洪武九年(1376)。克勤自小被视为神童,五岁时读书就可以划分句读,十岁就已经把“五经”熟记于心。成年以后,更是勤学不辍。在政治上,他先后做过县学训导、济宁知府等官,是明朝初年的名臣。在济宁为官时,他为了使下言得以上听,张榜公告,只要百姓有不平之事,都可以到官府来说,任何下级官吏不得盘查诘问。另外,他还经常找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咨询自己治理当地的得失。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地的官吏不敢结党营私,而欺压百姓的事也就很少出现了。由于他勤政为民,体恤百姓,当地的户口在他任内的三年多时间里从三万多户翻了一倍,而税收更是从一万多石增加到十四万多石。所以,宋濂在《故愚庵先生方公墓铭文》中称赞他说当地家有余粟,野无饿殍,牛羊鸡犬散于郊野的景象都是源于他的这种宽仁爱民的行为。
  方克勤也非常重视文教的作用。他注意到当地的郡学官员缺失,甚至孔子的庙堂也颓败不堪,于是延聘前进士为郡学的教师,增补学员。同时,令一些僧人来修葺庙堂,造场圃,改善生员的学习环境。他还亲自为生员纠正句读,判断正误。
  由于方克勤治民有术,明太祖朱元璋多次予以奖谕,而且说:“当你的政策取得成功之后,我当会重用于你。”除了精于治民之外,方克勤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官员。在他的治下,有一个叫程贡的低级官吏,他曾经因为不称职而受过笞刑,一直对方克勤怀恨在心。就在朱元璋勉励方克勤的这一年八月,程贡秘密上书皇帝,诬蔑、攻击方克勤。朱元璋诏命御史杨某督察此事。杨是程贡的朋友,唯恐程贡阴谋不成反倒落下诬陷大臣的罪名,于是,他到了当地,脱下官袍换上民服暗自搜集方克勤往昔的一切过错。可是过了两个月,仍然一无所得。在万般无奈之下,这个御史只能将官府中大小卒吏全都抓了起来,施以严刑拷问,希望通过屈打成招的办法获得一些“罪证”,结果却让他更加失望。后,他们只有诬陷方克勤使用了官仓中的灰苇。这本是冬季取暖之物,而当时才十月问,天气未冷,所以并不可能使用,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方克勤自知是诬陷,但也并不辩解。为不连累百姓和下属,他从容赴京师担当。这件事激起了当地的,为其鸣不平的百姓站满了街道,甚至随行车驾百余里。而方孝孺作为方克勤的次子,也曾上书,表示希望以身从军代赎父过。
  虽然方克勤在不久之后便被害于京师,但他却以身作则向方孝孺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在《故愚庵先生方公墓铭文》中,随处可以看到类似的记载。比如他在动容周旋之间必合礼法,奉养简素,不穿纨绮之衣。甚至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表现出不重文采、质而不华、平和明理的风格。而方克勤的这些廉而守礼、文以载道的为人为学的风范在方孝孺的身上也都或隐或显地体现了出来。
  方孝孺生身母亲姓林名姬,在孝孺七岁时撒手人寰,留下二子。孝孺排行第二,上有兄孝闻。
  方孝闻,字希学,生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卒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终年四十六岁,与孝孺享年相同。孝闻力学笃行,平日里始终以书为伴,功底扎实,“遍学五经,而邃于易,精求圣贤旨趣,由致知而诚身,由亲睦而爱物”。
  ……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大家精要:方孝孺”内容的图书简介。 --- 《古代思想的波澜:从先秦诸子到魏晋风骨》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几个关键时期的核心脉络与代表人物,深入剖析不同学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理论构建与演变轨迹。我们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那些深刻影响后世文化结构、政治伦理与个体精神图景的思潮。 第一编:诸子的理性光芒与社会构建 本篇聚焦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为重建社会秩序、探寻治国安邦之道所进行的激烈思辨。 一、儒家传统的奠基与分野: 重点考察孔子“仁”学的伦理核心及其对个体修身的强调。通过对《论语》中关键概念的梳理,探讨其如何将道德自觉置于政治实践的基石。随后,深入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如何将儒家推向一个更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哲学高度,特别是他对“民贵君轻”思想的早期阐发,以及在政治实践中对仁政的执着追求。紧接着,我们将考察荀子对人性之“伪”的界定,以及他如何强调后天教化与礼法制度在塑造社会秩序中的决定性作用。三家思想的对峙与融合,构成了后世中国政治伦理的主干。 二、道家对世俗的反思与超脱: 本编详述老庄思想的内在张力。对《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探讨,剖析其“无为而治”在政治哲学上的深刻内涵,即顺应自然、不妄加干预的治理智慧。继而,聚焦于庄子的逍遥精神,探讨其在个体生命哲学上的突破。庄子的寓言艺术如何解构世俗的价值判断,引领读者进入一个超越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种对世俗价值的深刻反思,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提供了早期参照。 三、法家对中央集权的理论构建: 着重分析韩非子集法、术、势之大成的工作。探讨其如何将申不害的“术”与商鞅的“法”相结合,构建起一套严密、高效、以君权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法家的核心逻辑——“不期于修古,不祖于旧闻”,揭示了其对传统伦理和人治的彻底扬弃,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也将简要提及李斯的实践,审视法家思想在历史舞台上的巨大能量与局限性。 四、墨家与阴阳家的独特视角: 简要提及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功利主义伦理,以及其在工程技术与组织纪律上的成就。同时,探讨阴阳家邹衍对宇宙观的构建,及其如何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试图将自然规律与人事兴衰联系起来,这种宏大的宇宙图景对后世的星命学和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编:汉代经学:思想的定型与意识形态的建立 汉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儒学完成了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儒学的改造: 深入分析董仲舒如何成功地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学说,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理论框架。这一改造使得儒学获得了超越伦理说教的、具有神圣性和毋庸置疑的政治权威。探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意义,以及三纲五常如何被提升到宇宙秩序的层面,从而为大一统帝国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思想保障。 二、经学的兴盛与“今古文”之争: 经学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但也带来了僵化和门户之见的风险。本部分将分析今文经学(侧重礼制与谶纬)与古文经学(侧重古训与实学)之间的长期论战。这种对经典的阐释权之争,实质上是中央集权下不同政治集团对意识形态解释权力的争夺。 三、谶纬之学的盛衰: 审视谶纬思想在东汉时期泛滥的社会根源,即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寄托于神秘主义的倾向。分析其如何扭曲了儒学的初衷,并最终在光武中兴后逐渐被更务实的经学研究所取代。 第三编:魏晋风骨: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哲学化的出离 汉末的社会动荡,使得知识分子的目光从宏大的治国方略,转向了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精神自由的追寻。 一、玄学的兴起与“名教”的瓦解: 系统阐述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严苛的儒家礼法(名教)遭遇现实的残酷冲击后,知识分子转向了对“老庄”的重新诠释,即“以老(道)释儒(名)”。重点分析“竹林七贤”及其代表人物如嵇康、阮籍、山涛在思想上的差异与共性。 二、竹林七贤的精神图谱: 详细解读嵇康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捍卫,其“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激进思想,以及他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挑战。阮籍在诗歌中流露出的“愤世嫉俗”与“寄情山水”之间的矛盾统一,反映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深刻困境。探究他们如何通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方式,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三、王弼与郭象对“有”与“无”的精微辩析: 这是玄学哲学的集大成。分析王弼对《周易》和《老子》的注释如何将道家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使其更符合士大夫的认知习惯。随后,重点解析郭象的“独化论”,即宇宙万物皆由自性而生,不假外物,这种彻底的个体化本体论如何为后世的禅宗和心学提供了重要的哲学资源。 四、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选择: 魏晋时期,“清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风雅的体现,更是特定阶层在政治失意时,通过对纯粹哲理的探讨来维护自身身份认同和精神尊严的方式。 本书力图通过对以上三个阶段的深入剖析,展现中国古代思想如何从构建外在秩序,到确立意识形态,再到最终回归对内在精神的关照,形成一个复杂而富有张力的思想演进史。读者将从中体会到,每一个理论的诞生,都深深根植于其所处的时代脉搏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大家精要”丛书的方孝孺,主要是出于我对明朝历史的兴趣。一直以来,我对方孝孺的印象都是非常正面的,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忠臣典范。然而,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对他的认知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详实,从方孝孺的出身、他的师从,到他一生中的重要政治活动和学术成就,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的散文和诗歌的赏析部分,让我看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和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都非常打动我。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方孝孺人生中的争议和曲折,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分析他做出某些决定的原因。这让我对面对方孝孺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不再仅仅将他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忠臣”,而是认识到他作为一个复杂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的“精要”二字名副其实。它不像一些厚重的传记那样铺陈冗长,而是以一种提纲挈领的方式,将方孝孺一生中最关键的事件、最核心的思想,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精华,都浓缩在了相对精炼的篇幅之中。我个人比较偏爱这种“小而精”的图书,能够快速地抓住一个人物的要点,而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海量的细节。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一开始就陷入繁杂的史料考证,而是从方孝孺的成长背景、他的师承关系入手,循序渐进地展现了他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书中对他早期求学经历的描述,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思想体系,很大程度上与其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切入点,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方孝孺日后行为的动因。而且,它在介绍方孝孺的学问时,也并非仅仅罗列书名和篇章,而是尝试去解释那些思想的内涵,这是我非常看重的。

评分

说实话,最初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精要”这个系列名。我一直觉得,能够被冠以“大家”之名的人物,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而“精要”则意味着这本书不会冗长乏味,能够让我迅速抓住重点。拿到书后,事实也的确如此。它以一种非常流畅的笔触,描绘了方孝孺跌宕起伏的一生。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叙述历史事件,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方孝孺的思想内核。它详细阐述了方孝孺的儒家思想,以及他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那个时代所做的选择。这本书让我对手书中人物的学识和品格有了更深的敬意。虽然我并非史学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让我感觉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而不是在枯燥地阅读一本学术专著。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对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全面、深入了解的书籍。

评分

这本“大家精要”丛书的方孝孺,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看到的。当时就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和封面吸引了,觉得应该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心来阅读的著作。拿到手里翻看了一下,感觉装帧挺舒服的,纸张也比较厚实,这点我很喜欢,毕竟阅读体验很重要。我之前对外,尤其是明初的历史人物了解不多,只是隐约知道一些名字,比如朱元璋、建文帝,但具体的人物关系和他们的思想,知之甚少。方孝孺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更多的是一个符号,一个忠臣的象征,具体他的学问、他的人生经历,我并没有深入了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好奇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真实的方孝孺,了解他为何能成为后世敬仰的人物,他的思想体系究竟是怎样的,是什么支撑着他那样坚定的信念。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严谨的方式,为我解读这位明初大儒的人生轨迹,他的文章,他的学说,以及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留下的足迹。我尤其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文人的风骨,那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道德操守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或许是一种宝贵的启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方孝孺绝不仅仅是教科书上那个“宁死不屈”的符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方孝孺。他有他的学问追求,有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更有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的无奈与挣扎。书中对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他对儒家经典的解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之前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比较片面,总觉得有些空泛,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方孝孺是如何将这些经典与现实相结合,如何用他的学问来回应时代的挑战。尤其是在讲述他与建文帝的关系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赞颂,而是也展现了他在政治漩涡中的艰难抉择,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让我觉得,他身上那种“士”的担当,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多么可贵。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知识分子如何自处”的样本,对于我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