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精要”丛书:方孝孺
定价:20.00元
作者:吴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1391181
字数:
页码:1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家精要”丛书:方孝孺》主要讲述了明代学者、被明成祖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的一生。重点就方孝孺与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个皇帝的关系叙述其政治理想以及他为实现政治抱负而主张的天人合一、以《周礼》经世、修心性、格物致知等治学思想,并由此展现出这个“异类”儒者既可悲又可叹的曲折命运。
内容提要
《“大家精要”丛书:方孝孺》介绍了方孝孺(1357-1402),世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明初理学家,明成祖重臣姚广孝称其为“读书种子”,黄宗羲等视其为“程朱复出”“千秋正学”“明之学祖”。学宗朱熹而斥佛、道,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以《周礼》经世、修心性、格物致知等。方孝孺在朱元璋时期即备受尊崇,却不受重用,在建文帝时期走向政治生涯,终因拒绝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被诛“十族”的人。
目录
引子
章 方孝孺生活的时代与地域
一、人杰地灵的家乡
二、儒父济世及家庭影响
三、早慧而扎实的童年
四、勤奋自律的青少年时代
五、空印案祸及方家
六、师从开国文臣
七、赋闲田园,专心著作
八、授课汉中,兼蜀王世子师
九、辅佐建文,改洪武弊政
第2章 方孝孺与三朝帝王
一、遇太祖而不见用
二、与建文的切磋琢磨
三、成祖的靖难和遘十族之祸
四、正学之难对后代士风的影响
第3章 方孝孺的理学思想
一、心性论与道学方法
二、图《周礼》经世
三、劈佛、道异端
四、天人合一观
五、格物致知论
第4章 玫瑰色的政治思想
一、以民为本的君职论
二、正统变统论
三、君臣关系说
第5章 出入于东坡与龙川之间的文学风格与成就
一、为学
二、文学思想的形成
三、文道合、气昌辞达、因变的文学主张
四、散文理论与创作特色
五、品高气宏的诗歌
六、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结语
附录
年谱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吴林,江苏连云港人。200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中国古典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曾在多家刊物发表《百年文坛的佛学初探——评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王绩玄学初论》《从王绩看山水田园诗的初步合流》等论文近十篇,也曾作为副主编参与《美文品鉴》等教材的编写。
文摘
《“大家精要”丛书:方孝孺》:
一、人杰地灵的家乡
方孝孺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府宁海县缑城(或称缑城里)。宁海位于现在的浙江象山、奉化、新昌、天台、三门之间,有近一百八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东连大海;另有天台山横贯宁海的中、西部全境,远望层峦叠翠,绵亘起伏。行走其间,随处可见飞瀑流湍。水色映带左右,景色非常优美。宁海是真正的鱼米之乡,因为当地雨量丰沛、土壤肥沃,极宜于农作物的生长。沿海居民则因地制宜,多以捕鱼、贩鱼为生。
当地的杰出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北宋时,有被称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的罗适,为官方正不阿,勤于政务,以清正为本,常为民利而逆上意。宋元之际出现了的史学家胡三省,誓死不屈从于元朝,隐居山林。他们以高风亮节与刚直不阿的立身处世之道沦肌浃髓地沾溉着后人。前辈们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无形无声地影响着追慕先贤古风的孝孺。
二、儒父济世及家庭影响
方孝孺的父亲名克勤,字愚庵,又字去矜,生于元泰定三年(1326),卒于明洪武九年(1376)。克勤自小被视为神童,五岁时读书就可以划分句读,十岁就已经把“五经”熟记于心。成年以后,更是勤学不辍。在政治上,他先后做过县学训导、济宁知府等官,是明朝初年的名臣。在济宁为官时,他为了使下言得以上听,张榜公告,只要百姓有不平之事,都可以到官府来说,任何下级官吏不得盘查诘问。另外,他还经常找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咨询自己治理当地的得失。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地的官吏不敢结党营私,而欺压百姓的事也就很少出现了。由于他勤政为民,体恤百姓,当地的户口在他任内的三年多时间里从三万多户翻了一倍,而税收更是从一万多石增加到十四万多石。所以,宋濂在《故愚庵先生方公墓铭文》中称赞他说当地家有余粟,野无饿殍,牛羊鸡犬散于郊野的景象都是源于他的这种宽仁爱民的行为。
方克勤也非常重视文教的作用。他注意到当地的郡学官员缺失,甚至孔子的庙堂也颓败不堪,于是延聘前进士为郡学的教师,增补学员。同时,令一些僧人来修葺庙堂,造场圃,改善生员的学习环境。他还亲自为生员纠正句读,判断正误。
由于方克勤治民有术,明太祖朱元璋多次予以奖谕,而且说:“当你的政策取得成功之后,我当会重用于你。”除了精于治民之外,方克勤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官员。在他的治下,有一个叫程贡的低级官吏,他曾经因为不称职而受过笞刑,一直对方克勤怀恨在心。就在朱元璋勉励方克勤的这一年八月,程贡秘密上书皇帝,诬蔑、攻击方克勤。朱元璋诏命御史杨某督察此事。杨是程贡的朋友,唯恐程贡阴谋不成反倒落下诬陷大臣的罪名,于是,他到了当地,脱下官袍换上民服暗自搜集方克勤往昔的一切过错。可是过了两个月,仍然一无所得。在万般无奈之下,这个御史只能将官府中大小卒吏全都抓了起来,施以严刑拷问,希望通过屈打成招的办法获得一些“罪证”,结果却让他更加失望。后,他们只有诬陷方克勤使用了官仓中的灰苇。这本是冬季取暖之物,而当时才十月问,天气未冷,所以并不可能使用,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方克勤自知是诬陷,但也并不辩解。为不连累百姓和下属,他从容赴京师担当。这件事激起了当地的,为其鸣不平的百姓站满了街道,甚至随行车驾百余里。而方孝孺作为方克勤的次子,也曾上书,表示希望以身从军代赎父过。
虽然方克勤在不久之后便被害于京师,但他却以身作则向方孝孺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在《故愚庵先生方公墓铭文》中,随处可以看到类似的记载。比如他在动容周旋之间必合礼法,奉养简素,不穿纨绮之衣。甚至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表现出不重文采、质而不华、平和明理的风格。而方克勤的这些廉而守礼、文以载道的为人为学的风范在方孝孺的身上也都或隐或显地体现了出来。
方孝孺生身母亲姓林名姬,在孝孺七岁时撒手人寰,留下二子。孝孺排行第二,上有兄孝闻。
方孝闻,字希学,生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卒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终年四十六岁,与孝孺享年相同。孝闻力学笃行,平日里始终以书为伴,功底扎实,“遍学五经,而邃于易,精求圣贤旨趣,由致知而诚身,由亲睦而爱物”。
……
序言
我购买这本“大家精要”丛书的方孝孺,主要是出于我对明朝历史的兴趣。一直以来,我对方孝孺的印象都是非常正面的,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忠臣典范。然而,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对他的认知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详实,从方孝孺的出身、他的师从,到他一生中的重要政治活动和学术成就,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的散文和诗歌的赏析部分,让我看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和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都非常打动我。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方孝孺人生中的争议和曲折,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分析他做出某些决定的原因。这让我对面对方孝孺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不再仅仅将他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忠臣”,而是认识到他作为一个复杂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的“精要”二字名副其实。它不像一些厚重的传记那样铺陈冗长,而是以一种提纲挈领的方式,将方孝孺一生中最关键的事件、最核心的思想,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精华,都浓缩在了相对精炼的篇幅之中。我个人比较偏爱这种“小而精”的图书,能够快速地抓住一个人物的要点,而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海量的细节。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一开始就陷入繁杂的史料考证,而是从方孝孺的成长背景、他的师承关系入手,循序渐进地展现了他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书中对他早期求学经历的描述,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思想体系,很大程度上与其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切入点,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方孝孺日后行为的动因。而且,它在介绍方孝孺的学问时,也并非仅仅罗列书名和篇章,而是尝试去解释那些思想的内涵,这是我非常看重的。
评分说实话,最初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精要”这个系列名。我一直觉得,能够被冠以“大家”之名的人物,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而“精要”则意味着这本书不会冗长乏味,能够让我迅速抓住重点。拿到书后,事实也的确如此。它以一种非常流畅的笔触,描绘了方孝孺跌宕起伏的一生。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叙述历史事件,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方孝孺的思想内核。它详细阐述了方孝孺的儒家思想,以及他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那个时代所做的选择。这本书让我对手书中人物的学识和品格有了更深的敬意。虽然我并非史学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让我感觉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而不是在枯燥地阅读一本学术专著。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对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全面、深入了解的书籍。
评分这本“大家精要”丛书的方孝孺,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看到的。当时就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和封面吸引了,觉得应该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心来阅读的著作。拿到手里翻看了一下,感觉装帧挺舒服的,纸张也比较厚实,这点我很喜欢,毕竟阅读体验很重要。我之前对外,尤其是明初的历史人物了解不多,只是隐约知道一些名字,比如朱元璋、建文帝,但具体的人物关系和他们的思想,知之甚少。方孝孺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更多的是一个符号,一个忠臣的象征,具体他的学问、他的人生经历,我并没有深入了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好奇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真实的方孝孺,了解他为何能成为后世敬仰的人物,他的思想体系究竟是怎样的,是什么支撑着他那样坚定的信念。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严谨的方式,为我解读这位明初大儒的人生轨迹,他的文章,他的学说,以及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留下的足迹。我尤其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文人的风骨,那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道德操守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或许是一种宝贵的启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方孝孺绝不仅仅是教科书上那个“宁死不屈”的符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方孝孺。他有他的学问追求,有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更有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的无奈与挣扎。书中对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他对儒家经典的解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之前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比较片面,总觉得有些空泛,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方孝孺是如何将这些经典与现实相结合,如何用他的学问来回应时代的挑战。尤其是在讲述他与建文帝的关系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赞颂,而是也展现了他在政治漩涡中的艰难抉择,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让我觉得,他身上那种“士”的担当,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多么可贵。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知识分子如何自处”的样本,对于我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