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6
【正版包邮】青年们 读马克思吧 一个20多岁青年人的探索与热情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编辑推荐:《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以日本著名学者内田树与石川康宏书信来往和对话的形式,对马克思经典理论进行阐释,两位先生文风不同,对同一问题的态度、观点及视角不尽相同,这种形式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可读性,能使读者以轻松愉悦、快乐自由的阅读方式品读马克思、倾听马克思。
日本著名学者内田树、石川康宏以书信往来的形式,以两种独特迥异的解读方式,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共产党宣言》《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问题,进行了恰如其分地解读。内容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体裁富有创意,别具一格。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图书在日本出版后,销售达百万册,后被翻译到世界各地,为全球青少年们所热爱。《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中文版自2013年出版后,迅速成为中国通俗理论读物领域的重点畅销书,并被列为中纪委推荐党员干部阅读的56本图书之一。
内田树 日本著名学者、评论家、畅销书作家。1950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现担任神户女学院大学名誉教授。著有《日本边境论》《当心村上春树》《倒立日本论》等。
石川康宏 日本著名学者。1957年出生,毕业于立命馆大学经济学部、京都大学经济学研究科。现担任神户女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
前言
第*篇 《共产党宣言》
第*封信 石川康宏致内田树
我听着前辈们的讨论(当然几乎是听不懂),对于马克思想要全盘了解社会的构造和历史的大无畏精神,感到了前所未*的震撼。这是因为,在我的常识当中,马克思那种宏大的视角、思考问题的大胆方式也是前所未*的。
第二封信 内田树致石川康宏
我热爱马克思的*大理由,不是因为马克思将世界的构造明确地阐述给我们,也不是因为他给我们指明方向,告诉我们如何去构建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而是因为读马克思会让我们变聪明。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第三封信 石川康宏致内田树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第四封信 内田树致石川康宏 2009年4月14日
马克思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失去的只有锁链”的无产者(马克思除了锁链之外,还拥有例如家庭、朋友、同志等美好的东西)。所以,马克思是以“把全部权利赠与无产者”为主题构思文章的。
第三篇 《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五封信 石川康宏致内田树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意义在于,他没有将现实中各问题的解决办法寄托于神或来世,而是想要通过改革现实的社会关系(人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了这种唯物主义社会变革论。
第六封信 内田树致石川康宏
马克思*有人文关怀的地方,在于他每次想到“异化劳动”时就会变得特别激动。他无法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坐视不管。一个青年苦苦追问 “何为像人一样活着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涉猎当时所有的思想和学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快的速度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我希望年轻人可以感受到这种迫切感。
第四篇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七封信 石川康宏致内田树
共产主义并不是来自对理想国(乌托邦)的臆想,而是在资本主义的问题逐一解决之后,所固定下来的形式。这种新颖的想法,成为日后马克思革命论和未来社会论的重要支柱。
第八封信 内田树致石川康宏
我希望青年们在读到马克思的这句话时,不把它当成是“没有分工的社会”这种高瞻远瞩的政治愿景,而是把它当做职业选择时的“智者箴言”——“不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固定做同一个工作也很好”,这样不是很好吗?
注释
后记
读者评价
在本书中,我们希望通过选取一些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代表作,以两人对话的形式来进行深入探讨。比如,“石川先生,这句话尖锐深刻,意义深远,你觉得呢?”“嗯,不愧是马克思!”不知这种形式是否合适。
同时我也隐隐抱有一种期待:哪怕只有一个青年读者觉得“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如此热情地讨论马克思,说明马克思真是了不起啊……要不然读读看吧”,我都会认为我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解读方式不同】
我和石川先生对于马克思的解读方式也许很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没有关系。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这是自然的。解读方式越多,越说明文章的内涵深刻,寓意厚重。
所以,在本书中,我将尽量提出与石川(哎呀,称呼有些随便了。不过没关系的吧,平时也是有时称呼“石川先生”,有时称呼“石川”)不同的解读方式。当然我并不是要故意唱反调,否定石川先生的解释,只是想告诉读者“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
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一样吧。听音乐的时候,有人对曲子在音乐史中的定位感兴趣,也有人喜欢研究一下歌词的意义,还有人对作曲家背后的轶事感兴趣,当然也有人在意发音的音韵和气息的运用……这些欣赏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我认为对于马克思的不同解读也是如此。
我冒昧地说一句,石川先生的解读方式,应该是结合马克思的政治史、思想史体系,去细致地讲解著作中重要的地方。石川先生不愧为学者,做事情注重根基,有板有眼。
那么我呢,也就不必再做这些事情了。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我不太擅长有板有眼地做事。对于学者来说,列举先行研究,确保文献的引文没有错误等是*基本的工作,我却实在做不来。
英美圈的学者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好。似乎还没有出现过先行研究引文有错误的情况。一旦发现,那绝对是学术丑闻了。相对来说,法国的学者在这方面就有些马虎了。
我的老师伊曼纽尔 勒维纳斯先生就是这样的。翻译他的著作时,发现书中有很多引用错误。有些章节的脚注几乎都在罗列老师的引用错误(这样说似乎对老师不敬)。当然,所谓的引用错误,一般跟论文的论点并没有什么关系,有的忘记加原文中的标点符号,或者写错了引文的页码,有的是杂志名称的大小写不一样,诸如此类。尽管如此,类似的错误还是很多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考虑了一下。也许因为勒维纳斯老师是一个粗心的人?我认为并非如此。我想可能是老师在读文献资料时,过于投入了吧。写引文的时候,脑中不断涌现出“接下来要写的内容”,单是誊写就已辛苦至极,这时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写错标点符号,或者写下相反页面的页码,以及类似的错误。
但是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这样很好。我们有时也会因为有了好主意而高兴地一跃而起吧?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希望青年们能够体会这种“高兴地一跃而起”的感觉。
可以说这是一种因为知识而产生的兴奋感。大家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个契机,我们会感觉大脑突然加速,就像本来分散的拼图,快速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正确位置一样,大脑突然发热。石川先生一定了解这种感受吧。我称之为“知识感高涨”,希望青年朋友们也可以切身体会这种感受,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
为此,希望大家选择马克思来读。这就是我们撰写此书的*重要的原因。
我热爱马克思的*大理由,不是因为马克思将世界的构造明确地阐述给我们,也不是因为他给我们指明方向,告诉我们如何去构建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而是因为读马克思会让我们变聪明。
人类学家克洛德 列维 斯特劳斯曾经写道,他在写论文之前,一定要从书架上取出马克思的书,随意地读几页。他好像特别喜欢《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部作品。据说他在读过几页马克思的著作后,就会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我十分理解他的感受。读几页马克思著作之后,就像头脑中有一阵清凉的微风吹过。
这种感觉并非“茅塞顿开”。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即使是读过马克思之后,也不会茅塞顿开。如果只是读几页马克思,就可以轻松地解决难题,那么谁也不想费工夫了。
有时候,读过马克思之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但是,你会切身感受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是多么的不知变通,又是多么的因循守旧。读过马克思之后,你会感觉自己思考的框架(也可称为牢笼)从外面被猛烈地摇晃着,牢笼的墙壁开始出现裂痕,灰尘四起,铁栅栏也开始松动。这时你才意识到:“原来我是在牢笼里面的啊!”马克思不会将我们从牢笼中解救出来,但是他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是被幽禁在牢笼中的。如果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牢笼中,也就不会有逃离牢笼的想法。
马克思不会为我们解决问题。但是读过马克思之后,你会明白自己的问题必须由自己来解决。我认为这正是马克思*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
石川先生是这样写的吧:
“在开展研究时,我与马克思的交流方式是这样的:不论是研究现代经济、政治、还是女性地位和家庭少子化等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我都会去借鉴马克思的独特视角,寻找解决问题的启示。如果要解决现代社会的难题,除了具体的去深入分析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之外,别无他法。”
对于这一点,我百分之百赞同石川先生的说法。
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政治学原理已经过时。这个论断是否正确我们暂且搁置不谈。如果评判的标准为照搬马克思原理,生搬硬套到现代社会的问题解决中来,那的确可以说马克思原理已经过时。但是,有些人在读过马克思之后,重新获得活用知识的能力,意识到限制自己的“牢笼”,并开始努力尝试从牢笼中逃出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正版包邮】青年们 读马克思吧 一个20多岁青年人的探索与热情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