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67506
条码:9787511867506
图书名称: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研究:以与德国比较为视角
定价:42
作者:高旭军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4-09-01
质量:600g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提出问题的背景
(一)公司数量的急剧增长及其法律原因
(二)公司法人的负面作用
(三)2005年《公司法》确立了人格否认制度
三、研究人格否认制度适用问题的必要性
(一)有益于保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安全适用、防止其滥用
(二)有益于丰富、充实我国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问题的研究
(三)有益于规范我国有关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实践
(四)小结
四、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况
内容简介: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研究:以与德国比较为视角》以《公司法》第20条第3款为核心,在梳理我国国内公司法学界主要学术观点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定的理论框架,构成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及其适用范围、第20条第3款的适用要件、前置程序、举证责任和法律后果等,还专门论述了“资产混同”和“过度控制”两种特殊的典型案例类型。本书具有以下特色:其一,本书将法条和司法判例结合起来,研究如何利用法律条款解决具体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具有实用性;其二,本书在许多方面均以西方国家尤其德国的公司穿透责任制度为参照,因而读者可以较好地了解德国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评价二: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以“中德比较”为切入点,让我看到了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定位。德国作为公司法理论的摇篮,其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上的发展历史悠久,理论体系也更为成熟。作者在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德国公司法在这一领域的经典判例和学说,并将其与我国的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旨在找出我国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并探讨如何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来完善我国的制度。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德国“穿透公司面纱”的几个关键原则的阐释,以及这些原则如何与我国的公司法精神相契合或存在差异。这种跨国比较的研究,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不再局限于国内的法律视角,而是能够从更宏观、更国际化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公司法国际前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
评分评价一: 读完这本书,我对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认识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个制度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具体如何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哪些困境,总觉得有些模糊。这本书通过与德国这一大陆法系典型国家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为我揭示了这条清晰的脉络。首先,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法律条文是如何在现实中被解读和适用的。书中对不同类型公司人格滥用情形的细致划分,以及针对不同情形下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考量因素,都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一些在实践中常见的“借壳上市”、“转移资产”、“恶意抽逃出资”等行为,作者都一一进行了剖析,并提供了不同于我国传统公司法的视角,让我明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和适用,而不仅仅是静态的条文。这种深入的、实证的研究方法,是我选择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事实证明,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解框架。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比较”的视角,这使得整个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作者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我国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而是将其置于国际比较的视野下,特别是与德国这样拥有成熟公司法体系的国家进行对比。这种对比的研究方法,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制度的独特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书中对德国法中一些抽象概念的引入,以及如何将其本土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认识到,法律的进步往往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而中德比较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这本书不仅仅是法律研究者的参考书,对于对公司法感兴趣的读者,甚至企业经营者,都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它让我们认识到,遵守法律、规范经营的重要性,以及在特殊情况下,法律如何发挥其维护公平正义的功能。
评分评价三: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公司法领域的法律工作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解决实务难题的书籍。许多理论书籍往往过于空泛,而实务书籍又常常缺乏理论深度。《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研究--以与德国比较为视角》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不仅仅是在梳理理论,更重要的是在探索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落地,以及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书中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关于公司人格否认适用的具体案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特别是那些复杂、疑难的案件,作者都给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解读。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控制权滥用”和“欺诈性目的”这两个关键要件的论述,以及如何区分正常的公司经营行为和需要适用人格否认的情形。这种对具体法律条文在司法实践中的细致考察,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法律应用于具体案件的实务工作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教会我如何更精准地把握法律的尺度,如何在复杂的情形下找到最合适的法律依据。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学术性很强,但也并非枯燥乏味。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精辟的评论和独到的见解,使得原本晦涩的法律概念变得更加生动易懂。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德国法和我国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并不盲目推崇任何一方,而是基于理性和证据,对两者的优劣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于如何构建我国独立、完善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深入思考。他提出的许多建议,例如在举证责任分配、裁判标准统一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的深入对话,共同探讨法律的真谛。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对于提升我的法律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