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利诉讼攻防策略运用/科技法学论丛 王承守 9787301102060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国专利诉讼攻防策略运用/科技法学论丛 王承守 9787301102060 北京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承守 著
图书标签:
  • 专利诉讼
  • 美国专利
  • 知识产权
  • 科技法学
  • 诉讼策略
  • 专利攻防
  • 法律实务
  • 知识产权保护
  • 王承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02060
商品编码:28185219549
出版时间:2005-12-01

具体描述

书名美国专利诉讼攻防策略运用/科技法学论丛
定价20.00
ISBN978730110206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承守
编号10332061
出版日期2005-12-01
印刷日期2006-01-01
版次1
字数
页数

D1一章美国专利法介绍(IntroductiontotheU.S.PatentLaw)D1一节法律条文(TheStatutes)D1二节判例(TheCaseLaw)D1三节执行专利法之系统(TheLawEnforcementSystem)D1四节审理专利诉讼之法院(TheCourts)D1五节小结D1二章'联邦专利法'所定义之专利(ThePatentDefinedbythePatentLaw)D1一节专利之种类D1二节专利之性质D1三节小结D1三章专利侵害(PatentInfringement)D1一节'专利法'D1271条(a)项所规定之直接专利侵害(DirectInfringementunder35U.S.C.§271(a))D1二节'专利法'D1271条(b)项所规定之教唆侵害(InduceInfringementunder35U.S.C.§271(b))D1三节'专利法'D1271条(e)项所规定之间接侵害专利(ContributoryInfringementunder35U.S.C.§271(C))D1四节小结D1四章专利诉讼及诉讼程序(PatentLitigationandItsProcedure)D1一节诉讼的开始、诉状及送达程序D1二节诉讼当事人D1三节被告之答辩(Answer)D1四节审讯程序前之会议(PretrialConferences)D1五节搜证程序D1六节简易判决(SummaryJudgment)D1七节马克曼听证会(MarkmanHearing)D1八节审讯程序(Trial)D1九节临时禁止令(PreliminaryInjunction)D1十节小结D1五章损害赔偿D1一节损害赔偿金额之三倍(TrebleMamages)D1二节损害赔偿金额之计算D1三节小结D1六章被告之防御D1一节基于专利法(条)之防御D1二节非基于专利法(条)之防御D1三节通知对造之必要性D1四节小结D1七章被告之反诉(CounterClaim)及确认之诉(DeclaratoryJudgmentAction)D1一节反诉(C20unter(:laim)D1二节确认之诉(I)eclat’atoryJudgmentAction)D1三节小结D1八章专利授及相关之诉讼D1一节专利授及授契约争讼之准据法(GoverningLaw)D1二节授契约之排他效力(Exclusivity)及被授人在侵诉讼中之适格问题(Standing)D1三节小结D1九章产业标准(IndustryStandard)及相关之诉讼D1一节产业标准(IndustryStandard)D1二节产业标准之相关诉讼案件D1三节产业标准相关诉讼之发展及省思D1四节学者之看法D1五节小结D1十章专利诉讼策略之运用D1一节避免成为专利诉讼之被告D1二节制止侵之武器D1三节小结附录书面问卷

本书从基础开始 介绍构成美国专利诉讼实体法部分之专利法(法条及判例)及程序法部分之联邦民事诉讼程序法。借此 使读者认识专利法定义下专利的意义、侵的定义及专利法所规定被告之防卫及反诉 从而使读者能知悉专利诉讼程序中每一个程序的意义 从诉讼开始、审讯前会议、搜证程序、专利主张界定程序到审讯程序 甚至于简易判决、依法判决 等等。清楚了解原告及被告在各程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举证责任 从而增进对专利实体法、诉讼程序及其规定的了解 进而能运用诉讼之技巧及策略 得以掌控专利诉讼 避免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产业界的专利工程师、研发工程师、产品事业处之负责人 也包括产业界法务/智财部门之律师及法务人员、产业经营及决策执行者以及于未来有兴趣或可能接触智财事务之理工或法律学系学生 皆可以本书为参考。

《知识产权法律实践与前沿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知识产权领域的复杂格局与前沿动态,旨在为法律实务工作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以及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操指南。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知识产权的多个关键维度,从基础理论的重塑到新兴技术的法律规制,无不体现出对行业脉搏的精准把握。 第一部分: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的现代重塑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知识产权法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理论挑战与演进方向。首先,我们对知识产权的基本权利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和法理学反思。传统的激励理论、劳动价值论在面对数字化和平台经济的冲击时,其解释力受到了质疑。本书提出了“动态平衡理论”,强调在激励创新与促进知识传播之间寻求一个适应技术发展速度的动态平衡点。 其次,知识产权的客体认定问题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之一。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和复杂生物技术成果的涌现,传统著作权法和专利法对“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界定标准面临模糊化。本书详细分析了在算法辅助创作中,如何界定人类贡献与机器作用的边界,并讨论了大数据集合作为新型知识产权客体的可能性与法律风险。 此外,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区域化趋势也被纳入讨论。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各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差异性正在形成新的竞争壁垒。本书对比了主要经济体在强制许可制度、专利池建立以及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最新立法动作和司法实践,为跨国企业制定区域性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专利制度的实务攻防与价值实现 本部分聚焦于专利制度的核心——从授予到维权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并特别强调了战略性布局在商业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专利申请与授权阶段的策略至关重要。本书详细阐述了“权利要求撰写精要”,指出如何通过对技术特征的精确描述,构建“防火墙式”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有效规避审查员的现有技术挑战。同时,针对审查意见答复的技巧,不仅关注于技术层面的反驳,更注重于法律论证的逻辑建构,特别是如何利用审查历史文件来限制后续的诉讼解释空间。 在专利侵权诉讼的实务操作中,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证据收集与分析方法。针对间接侵权(如教唆、帮助侵权)的认定标准,结合近年来最高法院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构建完整侵权链条的证据链模型。此外,针对程序性对抗,如利用无效宣告程序作为抗辩手段的运用时机、证据准备以及与侵权诉讼的衔接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剖析。 专利价值实现是企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本书系统梳理了专利许可与转让的市场运作机制,包括技术作价入股的法律合规性审查、许可费用的合理性评估模型,以及跨国许可中的反垄断风险规避。针对专利布局与竞争性防御,本书提出了“FTO(自由实施)分析的深度优化”框架,强调在产品开发早期阶段就嵌入知识产权风险排除机制,而非仅仅停留在事后防御。 第三部分:著作权、商标与反不正当竞争的交叉领域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著作权和商标的法律边界日益模糊,本书重点解析了这些交叉领域的复杂问题。 数字内容保护与合理使用的边界在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环境下被重新定义。本书探讨了算法推荐中的信息传播责任、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对人物肖像权和著作权的影响,以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的避风港原则的适用限度。针对我国《著作权法》修改后引入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最新司法解释,提供了详尽的适用指南。 商标战略与品牌防御部分,着眼于应对恶意抢注和商标淡化问题。本书分析了防御性商标注册的策略,以及在“傍名牌”和“混淆性使用”的认定中,如何利用市场调查数据和消费者认知证据来强化诉讼主张。特别关注了驰名商标的跨类别保护的司法实践前沿。 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兜底性法律,在本部分被赋予了重要地位。本书详细阐述了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保护,特别是对新型商业秘密(如客户名单、运营流程的数字化模板)的认定标准。同时,对平台经济下的反垄断行为与反不正当竞争的衔接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以应对“二选一”等新型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 第四部分:新兴科技与知识产权前沿治理 本部分是全书最具前瞻性的部分,聚焦于科技进步对现有法律体系提出的冲击。 人工智能(AI)的法律规制是重中之重。本书探讨了AI核心算法本身是否能获得专利保护、训练数据的使用权和收益分配问题,以及AI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采用严格责任、过错责任,还是引入产品责任的思路。 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CRISPR)的专利性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争议。本书对比了美国、欧洲和中国在人体基因序列和临床应用方法专利保护上的分歧,并分析了关于“生命伦理”考量在专利审查中的权重变化。 最后,本书展望了Web3.0、区块链技术与知识产权的结合。讨论了NFT(非同质化代币)的法律性质(是知识产权的载体、许可协议,还是新的资产类别),以及智能合约在自动执行许可授权中的法律效力和风险控制。 本书以严谨的法学视角和丰富的实务经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跨学科的知识产权法律研究与实践平台,是新时代知识产权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思想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法律专业书籍,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对于美国专利诉讼这样复杂的领域,如果只是零散地了解一些概念,是很难形成完整的认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讲解过程,帮助我构建起对整个美国专利诉讼流程的清晰认识。从诉讼的启动,到证据的交换,再到庭审的辩论,乃至最终的判决和执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蕴藏着巧妙的策略。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梳理这些流程,并对每一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关键节点和应对方法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证据交换阶段,双方如何进行有策略的披露和隐藏,又如何应对对方提出的疑点。这些细节的讲解,对于真正理解专利诉讼的“攻防”二字,至关重要。

评分

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来看,科技法律,特别是涉及知识产权的部分,往往具有极强的交叉性。它不仅需要扎实的法律功底,还需要对相关技术领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在阅读《美国专利诉讼攻防策略运用》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法律与科技紧密结合起来的。我推测,书中很可能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科技领域,比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或者先进制造等,并以此为例,来讲解专利诉讼的具体操作。这对于我来说,将是一大福音,因为我一直认为,脱离了技术背景的专利诉讼分析,是空中楼阁,缺乏实际的根基。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清晰的语言,为我展示技术专家在专利诉讼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将复杂的技术问题转化为法律语言,最终影响庭审结果。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正是当前法律实务和学术研究中越来越被重视的趋势。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经历,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情景模拟”体验。作者王承守先生在“科技法学论丛”这个系列下,将美国专利诉讼的复杂性拆解开来,仿佛为我揭开了层层迷雾。我曾设想,书中必然会详细介绍侵权判定、无效宣告、禁令救济、损害赔偿等核心环节,并且会针对每个环节,从原告和被告两个不同角度,剖析其可能采取的策略。例如,在原告方,如何通过周密的证据收集和精心设计的诉讼请求,最大化胜诉的可能性;而在被告方,又如何通过反击、主张无效、寻找管辖权异议等方式,来抵御侵权指控。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来印证书中阐述的理论和策略。毕竟,法律并非是静止的条文,而是活态的、在不断演进和博弈中形成的。一本好的法律著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能够展现法律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以及法律从业者们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中做出最优决策。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和作者信息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为一个对知识产权法律,特别是美国专利诉讼领域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阐述这一复杂议题的中文著作。我所了解的美国专利诉讼,其复杂性和专业性不亚于一场高水平的科技博弈,涉及大量的法律条文、判例解读、以及双方律师团队高超的策略运用。通常,这类专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法律术语,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要么就过于浅显,只泛泛而谈,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精髓。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美国专利诉讼攻防策略运用/科技法学论丛》时,我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够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并且以一种清晰、条理分明的方式,带领我走进美国专利诉讼的幕后世界。我特别关注的是“攻防策略运用”这一部分,这暗示着书中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罗列,更包含了实操性的技巧和方法,这一点对于我这样渴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理解的读者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科技法学论丛”这个系列。这表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专利诉讼的孤立著作,而是整个科技法学研究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我预期这本书在探讨美国专利诉讼的同时,也会兼顾其在整个科技创新生态中的定位。我希望能了解到,美国专利制度是如何支撑科技创新的,而专利诉讼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专利诉讼方面的异同,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启示。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了解不同司法体系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对于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企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样的宏观视角,无疑将极大地提升其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