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開創下一個未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2030年展望
:148.00元
作者:李壽生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1223172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石油和化學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産業、基礎産業和支柱産業,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做齣瞭重要貢獻,目前已成為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但與工業整體發展狀況相一緻,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大而不強。未來十幾年,是石油和化學工業由大嚮強轉變的關鍵時期。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石油和化學工業將采取什麼樣的發展路徑,達到什麼樣的發展狀況,以及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做齣什麼樣的貢獻,是值得人們思考的。《開創下一個未來》的齣版恰逢其時,對於迴答這些問題,勾畫齣一幅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未來十幾年較全麵的發展圖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閤會同麥肯锡專傢團隊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利用邏輯推演和數據模型等預測方法,為全行業在嚮強國跨越的過程中,提供瞭一份有質量、有特色、有指導作用的研究報告。可作為行業、企業參考用書。
內容提要
本書是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閤會與麥肯锡公司聯閤撰寫的石油和化工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本報告以“十三五”發展為起點,以邏輯推演、預測模型、專傢分析等為主要方法,通過大量數據、案例以及研究成果,從不同層次和角度,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未來15年的發展進行全方位的預測和全景式的展現。希望藉此為全行業實現由大國嚮強國跨越提供更多參考和藉鑒。
目錄
第1章
2030: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年代
1.1 全球大趨勢將深刻改變未來經濟與産業發展格局 002
1.1.1 全球人口形勢變化帶來的影響002
1.1.2 能源變化帶來的影響003
1.1.3 全球性的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影響 005
1.1.4 工業4.0和智能製造時代正在顛覆工業價值鏈 006
1.2 全球大趨勢對化工行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007
1.2.1 人口變化趨勢將增加市場需求,同時加大勞動力缺口 007
1.2.2 可再生能源發展趨勢帶來的影響010
1.2.3 綠色可持續發展是行業發展壓力也是效率提升機遇 012
1.2.4 工業4.0和智能製造時代的到來將促進化工企業全麵數字化轉型 013
1.3 中國跨入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的挑戰和機遇 015
1.3.1 中國化工市場趨近飽和的挑戰和開發新興市場的機遇 015
1.3.2 傳統生産工藝的成本挑戰和新原料新工藝的機遇 016
1.3.3 環境汙染、高能耗的挑戰與節能環保技術的機遇 016
1.3.4 傳統運營生産模式的挑戰和工業4.0及智能製造時代的機遇 018
參考文獻 019
第2章
行業發展展望:走嚮産業結構的高端
2.1 石油和化學工業産業結構的五個層次022
2.2 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産業結構升級的戰略方嚮 025
2.3 跨國公司創新發展和結構升級的戰略重點 027
2.4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新機遇 038
2.5 “十三五”全行業要認真抓好具有全局意義的四件大事 040
2.6 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發展“彎道超車”的新戰略和新目標 059
第3章
企業競爭力展望:加快構建四大企業集群
3.1 企業競爭優勢是國傢競爭優勢的基礎068
3.2 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發展現狀及主要差距 069
3.3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四大基礎競爭力071
3.4 加快構建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四大企業集群 077
第4章
綠色低碳發展展望:環保和循環經濟的行傢裏手
4.1 行業綠色、安全、低碳發展的現狀及麵臨的使命 100
4.1.1 取得的成績100
4.1.2 存在的問題105
4.1.3 肩負的使命110
4.2 行業自覺的“六大行動計劃”112
4.3 關鍵的技術和管理措施114
4.3.1 廢水治理114
4.3.2 廢氣治理120
4.3.3 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及綜閤利用123
4.3.4 節能低碳130
4.3.5 安全管理提升134
4.3.6 園區綠色發展138
4.4 2030年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目標 142
4.4.1 總體目標142
4.4.2 量化指標142
4.4.3 管理目標143
第5章
國際閤作展望:打造雁陣式“一帶一路”産能閤作産業鏈
5.1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一帶一路”國際産能閤作取得積極進展 146
5.1.1 石化行業並購成果顯著147
5.1.2 輪胎行業海外基地建設初具規模148
5.1.3 資源勘探開發閤作成績突齣149
5.1.4 工程技術服務閤作穩步推進152
5.1.5 國際貿易占據重要地位153
5.2 新時代中國化工企業“一帶一路”國際産能閤作麵臨的機遇和挑戰 156
5.2.1 新時代“一帶一路”國際産能閤作麵臨著新機遇 156
5.2.2 新時代“一帶一路”國際産能閤作麵臨著新挑戰 159
5.3 “一帶一路”沿綫國傢石油和化工産品市場潛力巨大 162
5.3.1 “一帶一路”沿綫國傢石化産品市場需求分析 163
5.3.2 “一帶一路”沿綫國傢輪胎市場需求分析 169
5.3.3 “一帶一路”沿綫國傢化肥市場需求分析 170
5.4 中國石化和化工行業開展“一帶一路”國際産能閤作的有利條件 171
5.4.1 煉油和石化行業優勢産能171
5.4.2 橡膠行業優勢産能172
5.4.3 氮肥行業優勢産能174
5.5 化學工業“一帶一路”國際産能閤作戰略方嚮和重點 175
5.5.1 “一帶一路”國際産能閤作原則175
5.5.2 “一帶一路”國際産能閤作戰略方嚮 176
5.5.3 “一帶一路”國際産能閤作戰略重點 179
5.6 優化“一帶一路”國際産能閤作政策環境 183
第6章
化工園區展望:充滿生機活力的發展特區
6.1 化工園區發展的現狀和機遇188
6.1.1 化工園區發展曆程188
6.1.2 我國化工園區發展現狀190
6.2 建設石化基地的發展戰略和重點 196
6.2.1 石化基地的發展特點196
6.2.2 突齣特色,建設石化基地200
6.2.3 我國化工園區建設石化基地的發展戰略和重點 222
6.3 2030年我國石化基地建設目標展望 227
參考文獻 229
第7章
化工企業數字化機遇展望:“全價值鏈”效率提升
7.1 數字化,是大數據時代的戰略和運營策略 232
7.1.1 數字化浪潮正席捲全球,企業發展模式需重新審視 232
7.1.2 工業4.0全球製造業的數字化産業升級 233
7.1.3 “中國製造2025”與工業4.0的完美結閤 235
7.2 數字化給未來化工行業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237
7.2.1 化工行業的特點及對數字化轉型的需求 239
7.2.2 工業4.0將為傳統化工行業帶來端到端的“全價值鏈”效率提升 246
7.2.3 化工行業數字化潛力巨大,但進程相對緩慢 273
7.3 中國化工企業數字化發展路徑和前景展望 275
7.3.1 中國化工企業尚處於數字化轉型的初步階段 275
7.3.2 中國化工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信息與憂慮 278
7.3.3 中國化工企業應該把握數字化機遇 278
7.3.4 數字化轉型應該聚焦的三大成功要素 282
第8章
人纔競爭優勢展望:四類人纔培育的無限潛力
8.1 人力資源是重要的經濟力量296
8.1.1 人力資源將成為未來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296
8.1.2 經濟結構變革對人力資源發展提齣新要求 302
8.1.3 中國人力資源和人纔資源隊伍正在不斷優化和壯大 307
8.1.4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人纔資源相對緊缺 311
8.2 四類人纔的培育至關重要314
8.2.1 企業傢人纔315
8.2.2 經營和管理人纔321
8.2.3 科技領軍人纔334
8.2.4 專業技術人纔339
8.3 人纔培育的主要途徑344
8.3.1 大力實施人纔強國戰略345
8.3.2 行業組織搭建人纔培育的廣闊平颱 347
8.3.3 人盡其纔,人纔興業,企業積極創造施展纔華的大舞颱 348
參考文獻 348
第9章
跨國公司發展展望:戰略塑造未來
9.1 曆經多年發展跨國公司在華成就斐然352
9.1.1 在華跨國公司占據瞭重要的經濟地位 352
9.1.2 跨國公司在華的發展曆程352
9.1.3 跨國公司的特徵354
9.2 跨國公司的實施戰略分析359
9.2.1 管理戰略的實施路徑359
9.2.2 産業鏈增值戰略實施途徑361
9.2.3 創新戰略的實施路徑369
9.3 2030年跨國公司發展展望 375
9.3.1 更加注重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375
9.3.2 本地化程度進一步深化382
9.3.3 更重視企業社會責任 385
第10章
多角度目標審視: 石油化工發展全景展示
10.1 2030年中國石油化工發展充滿機遇和挑戰 390
10.2 2030年預期可實現的八大發展目標 391
結語 403
後記 405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工業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瞭其國際地位。而石油和化學工業,無疑是衡量工業實力的重要標尺。這本書,正是為我揭示瞭中國在這個關鍵領域,是如何一步步邁嚮世界強國的。它不僅展示瞭技術上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它闡述瞭戰略上的遠見。書中對於“産業協同”和“生態構建”的論述,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它不僅僅關注單一企業的成長,而是強調整個産業鏈的聯動和優化,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共享的産業生態係統。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中國的石油和化工行業能夠如此快速地發展,這背後有著係統性的規劃和全方位的支持。同時,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在國際閤作中的積極姿態。它不僅關注自身的發展,也積極參與到全球能源治理和技術交流中,展現瞭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論述印象深刻,這錶明中國石化行業的發展,已經不再僅僅追求經濟效益,而是更加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對未來負責。這本書為我勾勒齣瞭一幅中國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畫捲,讓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真的刷新瞭我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認知。我一直以為,這是一個相對傳統的行業,但這本書卻嚮我展示瞭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未來。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宏觀的願景,而是深入到具體的細分領域,讓我看到瞭很多令人振奮的細節。比如,在新能源材料方麵,書中詳細介紹瞭未來鋰電池、氫能源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和産業化前景,這讓我看到瞭中國在能源轉型中的巨大潛力。我一直對新能源汽車非常關注,而這本書則讓我明白,支撐這些汽車發展的,正是背後不斷革新的化學材料技術。同樣,在高端精細化工領域,書中描繪的未來,是更加個性化、定製化的産品,能夠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我聯想到現在很多生活用品,都追求更高的品質和更健康環保的成分,而這背後,正是精細化工的不斷進步在驅動。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還探討瞭石油和化工行業在數字經濟時代的轉型之路。如何將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融入傳統生産流程,如何通過數據分析優化資源配置,如何構建更加開放、協同的産業生態,這些內容都非常有啓發性。我開始思考,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擁抱這些變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這些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這本書就像一本“未來科技普及讀物”,它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打開瞭認識一個重要行業新麵貌的窗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齣一種“未來感”和“前瞻性”,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銀色的字體,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科技感十足的想象空間。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這個題目吸引住瞭——“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2030年展望”。“2030年”,這聽起來既不遙遠,又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我平時對石油和化工行業並沒有特彆深入的瞭解,但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國傢工業的基石,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領域。想象一下,未來十年,這個行業會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更加綠色環保?還是技術上有瞭突破性的進展?更高效、更智能的生産方式?或者是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麵有哪些令人興奮的突破?這本書的題目直接點明瞭核心——“展望”,這讓我非常好奇,究竟有哪些具體的預測和規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中國在這個關鍵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嚮。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那些我未曾想過的可能性,讓我能夠提前感知到未來行業發展的脈搏,甚至在我個人的學習和職業規劃上獲得一些啓發。要知道,任何一個行業的變革,都可能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而一個國傢如此重要的基礎性産業的轉型升級,其影響將是深遠的,不僅僅是行業內部,更會輻射到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這本書所承載的“展望”,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石油和化工,更是關於中國未來發展的一扇窗,一扇能夠讓我窺見大國崛起背後強大驅動力的窗戶。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這幅宏偉藍圖的,又將如何一步步解析實現這個藍圖的路徑。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未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科技的進步,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被書中對於“智能化”和“數字化”在化工生産中的應用所吸引。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瞭一個個未來化的工廠場景,在那裏,機器與機器之間能夠自由地溝通,數據能夠實時地分析和反饋,整個生産流程就像一個高度協同的“超級大腦”。我甚至想象,未來我們可以通過手機APP,遠程監控工廠的運行狀態,並根據市場需求,實時調整生産計劃。這種“無人化”和“智能化”的生産方式,不僅將極大地提高生産效率,更能大大降低生産成本,並且減少對人力資源的依賴,讓員工可以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還探討瞭如何將這些先進技術應用於石油和化工産品的研發和設計過程中。通過模擬仿真和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開發齣更具創新性的産品。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未來工廠建造指南”,它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高效、智能、可持續的工業未來。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行業發展的報告,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未來工業力量的“史詩”。它所描繪的2030年願景,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戰略性的布局,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産業鏈升級”和“價值鏈攀升”的論述所打動。這意味著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將不再僅僅是扮演“生産者”的角色,而是要成為“創新者”和“價值創造者”。從基礎原料的生産,到高端産品的研發,再到全産業鏈的協同優化,這本書勾勒齣瞭一條清晰的發展路徑。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國傢如此重視這個行業,因為它承載著國傢經濟安全和産業競爭力的重要使命。書中對國際競爭格局的分析,也讓我意識到瞭挑戰的嚴峻性,但同時也看到瞭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展現齣的“彎道超車”的實力。我特彆對書中提及的一些“顛覆性技術”的預測感到好奇,它們將如何改變現有格局,又將催生齣怎樣的新興産業?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份“投資指南”,它讓我看到瞭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未來的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也讓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瞭信心。我甚至開始思考,作為普通民眾,如何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通過學習和瞭解,更好地適應並參與到這場偉大的變革中來。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報告,而是帶著一種故事性和畫麵感。仿佛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預言傢”,將2030年的場景娓娓道來。我最喜歡的一點是,書中並沒有迴避行業發展中可能遇到的睏難和挑戰,而是以一種坦誠的態度進行分析,並且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這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真實可信,而不是空中樓閣的幻想。例如,書中對於如何實現“雙碳目標”的深入探討,就非常有現實意義。它不僅提齣瞭宏偉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它闡述瞭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舉措,例如發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推廣綠色能源在化工生産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推動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等。這些內容都讓我看到瞭中國在這個復雜問題上的決心和行動力。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來的工廠裏,煙囪不再冒齣滾滾濃煙,而是釋放齣經過淨化、迴收的“乾淨”氣體。這種改變,不僅僅是對環境的保護,更是對人類生存空間的負責。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成熟、更加負責任的中國石化行業,它正在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我感覺,這本書不僅是對行業內部人士的啓示,對所有關心中國未來發展的人,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全局觀”。它不僅僅關注石油和化工行業的某個細分領域,而是從國傢戰略、國際競爭、技術創新、環境保護等多個維度,全麵地描繪瞭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2030年展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可持續發展”的強調。它不僅僅是口號,而是貫穿於整個行業發展的核心理念。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潔生産,如何減少廢棄物的産生,以及如何發展循環經濟,將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這讓我看到瞭中國石化行業在實現“綠色發展”方麵的堅定決心和有力措施。我甚至開始想象,未來的工廠,不再是環境的“汙染源”,而是環境的“守護者”。通過先進的環保技術,它們能夠將汙染物轉化為有用的資源,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成熟、更加負責任的中國石化行業,它正在為建設一個美麗中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貢獻力量。
評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被其中所描繪的“創新”和“顛覆”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即便是像石油和化工這樣看似傳統的行業,也蘊藏著無限的創新潛力。書中對於“新材料”的預測,讓我尤為興奮。例如,在高性能復閤材料、生物基材料、以及智能材料等領域的突破,將深刻地改變我們現有的生産和生活方式。我聯想到,未來我們使用的建築材料,可能更加輕便、堅固,並且具有自修復功能;我們穿著的服裝,可能更加舒適、透氣,並且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而調節溫度。這些想象,都源於書中對前沿科技的深入解讀。同時,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在“科技自立自強”戰略下的決心。它詳細闡述瞭中國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投入和進展,以及如何通過自主創新打破技術壁壘。我為國傢的進步感到驕傲,也更加期待看到中國在未來能夠湧現齣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成果。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行業展望,更是一份關於中國科技自信和創新力量的“宣言”。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不斷進取的中國石化行業,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評分我之所以被這本書深深吸引,是因為它以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嚮我展示瞭石油和化學工業的未來。我可能不是這個行業的專業人士,但我卻能從書中感受到,這些行業的發展,將如何直接影響到我的日常生活。例如,書中關於“生物基材料”的論述,讓我看到瞭未來我們使用的包裝材料、紡織品,甚至汽車零部件,都可以由可再生的生物資源製成,這將大大減輕我們對化石資源的依賴,也更加環保。我開始想象,未來我們使用的塑料袋,可能不再是汙染環境的罪魁禍首,而是可以像樹葉一樣,在自然界中分解。同樣,書中對於“高端化學品”的展望,也讓我看到瞭未來我們在健康、美容、食品等領域,將享受到更高品質、更安全的産品。這背後,正是化學工業的不斷進步在支撐。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行業報告,更是一本“未來生活百科全書”。它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我瞭解瞭我們身邊那些看不見的“幕後英雄”,以及它們將如何塑造我們的未來。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體驗,簡直就像是坐上瞭一輛時光穿梭機,直接飛躍到瞭2030年的中國。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直觀、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行業未來規劃,轉化為我能夠理解和感知的內容。它沒有過於冗長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和前沿技術的介紹,讓我深刻體會到石油和化工行業正在經曆的深刻變革。我特彆對書中關於“綠色化工”的論述印象深刻。過去,我們對石油化工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高汙染、高能耗”的刻闆印象中,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的未來:更加清潔的生産工藝,更高效的能源利用,甚至是如何將廢棄物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這種“變廢為寶”的思路,不僅是對環境負責,更是對資源效率的極緻追求。我甚至開始想象,未來我們使用的塑料製品,可能不再是負擔,而是可以完全循環利用,或者由可再生資源製成。書中提到的“智能製造”也讓我大開眼界,自動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化工生産中的應用,將極大地提升生産效率和安全性,減少人為失誤。我腦海裏浮現齣的是一個高度智能化的工廠,機器在精確地執行指令,數據在實時分析反饋,整個生産流程就像一個精密運轉的生命體。這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對整個行業發展模式的顛覆。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可以作為一本“未來生活指南”,因為它所描繪的行業發展,將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我們使用的衣食住行,到我們居住的環境,都將因此而改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