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叙事

场所叙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邵明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场所精神
  • 空间叙事
  • 文化地理
  • 人类学
  • 社会学
  • 建筑学
  • 城市研究
  • 环境心理学
  • 景观研究
  • 叙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19643
商品编码:28315786783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陆邵明 编著 定  价:78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254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2219643 序/仇保兴
理论:内涵与思辨
乡愁的时空阐释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百年乡愁流变(1912-2014)
乡恋:传统文化的美学空间
乡愁意象三要素:家·校·街
乡愁的空间道德与地方道德评价
让“记忆场所”留住我们的“乡愁”(三则)
记忆场所的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拯救记忆场所建构文化认同
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
方法:挖掘与诠释
场所叙事:文化转向视野下的美丽家园塑造
日常生活记忆场所的发现,再发现——以“路上观察”为取径
记忆空间表达研究——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
旅游化进程中什刹海历史街区的记忆与空间
探寻黄浦江畔的城市记忆密码
传统信仰场所的空间叙事——以潮州古城为例
社区记忆场所的分类与优化——以鼓浪屿为例
城镇化进程中乡土记忆与村落公共空间建构探讨——以广西壮族村落为例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陆邵明编著的《场所叙事(探索有乡愁记忆的城镇化路径)》关注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愁记忆的保护传承。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很好传统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记忆并非是虚无飘渺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日常的人居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乡愁记忆的大众性、多样性和日常性映射了城镇结构的社会性、文化性和经济性,如何运用乡愁记忆城镇建设的特色性、唤起社会的凝聚力、构建文化精神的认同感,是学者与建设者需要共同探索的问题。
陆邵明 编著 陆邵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教授/研究员、博导,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英国伦敦大学’(UCL)巴特雷特建筑学院博士后;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叙事空间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首席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研究方向是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空间叙事的认知/评价与建构,街区更新与既有建筑改造设计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个。已获得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很好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获得者,上海市很好博士论文获得者;内参报告被中央办公厅采纳1篇,等
迷失的织锦: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失落文明的史诗 作者: 阿丽亚娜·凡尔纳 出版社: 晨星文库 出版日期: 2024年秋 ISBN: 978-1-56789-012-3 --- 内容简介 《迷失的织锦》并非关于空间的探索,而是一次对“时间本身的物质性”的深层挖掘。它讲述了一个横跨数个纪元,关于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掌握着“熵增逆转”技术的古老文明——织影者的故事。 故事以现代考古学家伊利亚斯·科恩的视角展开。科恩博士是一位专注于研究“无形考古学”的学者,他的兴趣点不在于可见的遗迹,而在于那些被时间冲刷、几乎无法感知的“记忆残响”。在一次对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冰川融水区进行的考察中,科恩发现了一枚由未知金属铸造的六棱镜。这枚棱镜在特定光线下会投射出一种扭曲的、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光谱,其结构与任何已知的物理定律相悖。 这枚棱镜,成为了解开织影者文明覆灭之谜的钥匙。 第一部:冰封的回响 科恩博士将棱镜带回位于瑞士日内瓦的私人实验室。他的助手,语言学家莉拉·萨维尔,很快发现棱镜内部蕴含着一种极其复杂的、基于“谐振频率”而非线性字符的记录系统。这种记录方式,记录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发生时“时间流的张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逐步还原了织影者的历史碎片。这个文明的鼎盛时期,他们已经能够精确地控制物质的时间箭头。他们不需要建造宏伟的金字塔,因为他们可以让他们所创造的物品在短时间内经历万年的自然风化,达到一种超越性的“古老感”,随后再将时间回溯,使其恢复原貌。他们追求的艺术,是“瞬间永恒”——让一个动作(如一片叶子飘落、一滴水珠破碎)在被观察者眼中被无限拉伸,直至其内在的结构细节完全暴露。 然而,这种力量也带来了深刻的哲学困境。当时间失去其不可逆转的约束时,“选择”的意义何在? 第二部:悖论之源 叙事视角切换到织影者文明的最后一位“编织大师”——塞拉菲娜。塞拉菲娜生活在一个时间流开始出现细微裂缝的时代。她的任务是维护文明的核心技术——“时序稳定器”,一个由活体水晶构成的巨型装置。 塞拉菲娜发现,他们对时间的干预正在产生一种副作用:“记忆的稀释”。随着时间的弹性增加,人们对“过去”的真实感受开始模糊,历史不再是固定的参照点,而成了可以随时重塑的黏土。这导致了织影者社会内部的极度焦虑和虚无主义。人们不再相信任何既有的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可以被“重新演绎”。 为了拯救文明,塞拉菲娜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她试图找到一个“时间锚点”,一个可以固定整个文明时间线的事件,使其不受未来变动的影响。她选择了文明诞生之初,一次至关重要的科学发现时刻。 然而,试图将整个文明的时间流固定在一个点上,违背了宇宙的基本法则。她的行动导致了“时间断裂”——一个巨大的能量反噬,将织影者文明的物理存在从既有时间轴上抹去,只留下那些被刻意“强加”了时间印记的遗物,漂浮在时间褶皱的边缘。 第三部:熵的回归与哲学的重负 回到现代,科恩和萨维尔通过棱镜的指引,找到了传说中放置“时序稳定器”残骸的地下密室。密室内没有金银珠宝,只有被时间侵蚀得几乎无法识别的、由纯粹能量构成的“编织图谱”。 图谱显示,塞拉菲娜的最后尝试并没有完全失败。她没有固定时间,而是将文明的“本质信息”——那些关于如何理解时间、如何体验存在的核心哲学——注入了宇宙背景辐射中,希望能在遥远的未来被“感性”地接收到。 科恩博士意识到,他们发现的不是一座被摧毁的城市,而是一份“存在于非存在之间”的哲学遗嘱。棱镜的最终功能,并非提供技术蓝图,而是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即便是最宏伟的成就,也必须服从于时间的自然流动。任何试图将自身意义强行冻结的行为,都只会导致更彻底的遗忘。 故事的结尾,科恩博士选择不公开棱镜的全部发现。他深知,人类社会还未准备好面对这种关于时间本质的绝对自由。他与萨维尔将棱镜封存,留下的,是关于“如何与必然消逝的事物共存”的沉重思考。他们继承了织影者的最后一份遗产——理解失落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信息沉淀”。 《迷失的织锦》探讨了技术滥用与存在的虚无感之间的永恒张力,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定义我们所失去的”的深邃冥想录。它迫使读者质疑:如果时间可以被操控,那么记忆、爱与牺牲,又将如何被重新衡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转换能力令人惊叹。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从一个宏大的视角跳跃到极其微小的细节,又能在细微处窥见宏大的背景。他描绘的那些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像是流动的意识体,与人物的情感、记忆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等待”的那一部分。那种在候车室里,看着窗外人来人往,却又仿佛被世界遗忘的孤寂感,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光影在脸上投下变化的光斑,行李箱的拉链摩擦声,远处模糊不清的广播播报,每一个声音、每一个画面,都为“等待”这个主题增添了多层次的含义。读到那里,我仿佛也成了一个等待者,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怅惘。这种叙事方式,不落俗套,而且极具画面感,读来有一种电影般的质感,仿佛每一页都在脑海中上演着一幕幕精心构思的场景。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好几天,总算翻到了最后一页。说实话,刚开始翻开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某个具体地点、某个具体故事的流水账。但越读越发现,作者的笔触实在是太细腻了,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捕捉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无形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他描写老城区那一段,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布满灰尘的木地板上,空气中混合着旧书页、陈年木头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皂角香。那种静谧,那种时间的沉淀感,仿佛让我置身其中,能听到远处教堂的钟声,能闻到隔壁人家飘来的饭菜香。他没有直白地告诉你这里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细枝末节,让你自己去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和人情味的温度。读到后面,我开始反思自己曾经走过的一些地方,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那些被我匆匆带过的风景,原来都承载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多么平凡,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和叙事力量,只是需要我们慢下来,用心去聆听。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的价值。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习以为常的环境,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微小互动。作者却用他独特的笔触,将这些被忽视的“日常”放大,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意义。他描写一个平凡的街角咖啡馆,不是简单地描绘它的陈设,而是通过顾客的交谈、服务员的动作、甚至是咖啡机的轰鸣声,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微观世界。我读到那个关于“相遇”的章节时,内心深处涌起一股暖流。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在同一空间里的短暂交集,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这种观察力,实在是太令人折服了。它让我开始留意自己身边的环境,那些熟悉的街道,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许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我去发现。

评分

第一次读到这样一本关于“空间”的书,却完全没有枯燥的学术气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场所”的魅力。在描写“记忆”的章节时,他通过一个老旧的阳台,一段被遗忘的旋律,勾勒出一段尘封的往事。我读到那里,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花香,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那些被时间淹没的情感,又重新鲜活起来。他没有直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营造一种氛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些潜藏在空间深处的历史和情感。这种叙事技巧,非常高明。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承载着无数个故事,只是等待我们去挖掘,去感受。这本书,确实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阅读旅程。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惊喜的。作者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诗意盎然,时而又像老友聊天一样亲切。他在描述那些似乎平淡无奇的场景时,总能注入一种特别的情感力量,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去。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消失”的描绘。他没有用煽情的笔调,而是通过对一个曾经热闹非凡的市场,如今只剩下零星几间店铺的描写,那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读到那里,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经在这里忙碌的身影,听到那些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然后又被眼前的寂寥所触动。作者似乎有一种洞察力,能够捕捉到时间流逝在空间上留下的痕迹,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引人深思的叙事。这种淡淡的忧伤,夹杂着对过往的怀念,让我读来感慨万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