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
定价:89.00元
作者:孙庆忠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0871387
字数:
页码:2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陕北泥河沟村是中国目前列入世界农业遗产保护村落的案例,以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团队为核心的多学科团队及乐施会基金会对该村落进行了多年的调研和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将成为中国该领域研究的标杆性案例,在联合国人居研究和农业遗产保护的研究与讨论中将获得关注。《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是这些重要成果的集中呈现,作为文化志的《枣缘社会》让我们重新发现乡村之美,与村民共同找回村落记忆,汇集了珍贵村落民俗,重塑农耕文明集体记忆,兼具史料价值与趣味性。
内容提要
三面环山、面朝黄河的泥河沟村,掩映于千年枣园的深处。独特的自然景观、传承久远的村落形貌,使这里大得依山傍水之灵秀。每当旭日东升,河面波光粼粼,氤氲的水汽便会弥漫山谷。每逢黄昏将近,群山布满晚霞,窑洞的炊烟又会随风升腾。如是这般的日出日落,记录着乡村时间的刻度,承载着村落的岁月流年。古朴静谧的村庄就这样在村口金狮山和银象山的守护下,恰似神仙居所,宛如世外桃源。
目录
总序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探索
导言
千年守望
一、世外枣园
金狮银象
湾塌坡峁梁
古枣园
车会沟
人居聚落
二、卧虎藏龙
武氏家族
石塌上
沙塄上
湾里
瑶里
卧虎湾与龙须湾
三、余香犹存
人市儿
戏楼圪洞
龙王庙
河神庙
观音庙
四、窑洞镜像
院落人家
五福堂
鹭涛凤彩
树德务滋
世其昌
绣楼院
五、奈何离乡
返销粮
移民陕西山西
远徙内蒙古五原
六、学堂记忆
四孔窑
六孔窑
十一孔窑
开章小学
开章亭
七、激情岁月
生产队
专业队
石工队
八、输水拦洪
闷咕噜与倒虹
顺水坝与拦河坝
九、渡无寻处
宁河口渡
艄公和纤夫
1976年船难
捞柴捞炭
沿黄公路
十、野壑闻涛
山主白家塌,寺主泥河沟
重修佛堂寺
庙会筹备与管理
三月十二庙会
十一、灯转九曲
九曲黄河阵
经堂窑
法师和乐手
纠首团
打醮仪式
十二、枣韵千年
天下红枣村
晒枣崖
奶菜与务树
餐桌味道
黄河浮河
枣神庇佑
村史回眸
后记
悄悄的生命变革
作者介绍
孙庆忠,人类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摘
受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每家每户都愿意多养娃娃。武飞(1981年生)上学的时候,学生太多了,一共有11个班。学校里实在坐不开,就把学前班搬到了戏楼。直到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泥河沟娃娃的数量才逐渐减少,学生数量才稳定下来。加上小学学制由六年制改成五年制,十一孔窑一下子少了两个班,学前班就搬回了寨则上。在黄土遍地的陕北,贫穷是绕不开的话题。即使是被家人捧在手心里的娃娃,也需要早早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虽然他们能够读书,但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十一孔窑在寨则上的山顶,地势高,道路险。上下学的路上有许多碎石,一不小心鞋底就会被尖利的小石磨破。第二,十一孔窑的基本设施并不完备,刚修好的时候地上全是土,老师从山下把水泥背上来,再用它把地抹平。后来水泥失效了,地面裂了缝,不得不把水泥掏空,再铺上一层新砖。砖的数量特别多,老师和学生一连几个礼拜下了课就去搬砖。普通学生一次只能搬三块,武保卫(1981年生)能搬五块,他还因为搬的砖多得了劳动模范奖。寨则上没有通自来水,为了解决教师的生活用水问题,学校规定,哪个学生要是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得去挑水。久而久之,那些为调皮的学生每天早操时间就不做操了,而是去戏楼圪洞的井边装水,装好之后俩人抬上一桶回学校。老师的饮水问题解决了,那学生喝水怎么办呢?当时武谨(1992年生)的家离十一孔窑特别近,学生渴了都跑去她家喝水,夏天能把她家的水缸喝光。她心疼爸爸和姐妇担水很不容易,下课都不敢回家。第三,十一孔窑教学条件不好。没有黑板,就把水泥抹到墙上,再刷上一层黑灰,十分粗糙。桌子也不够用,低年级的娃娃三五个人挤一张桌子,不能同时写字,就一个人写完另一个人接着写。学校没有教具,平常数学课上用的三角板与圆规都是老师自己用小木板做的。虽然学生在十一孔窑上学要适应诸多不便,但是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让学生的梦想在此起航。武琳(1973年生)刚上学时很讨厌上课,因为每天都有同学嚷嚷着“春天来了,小燕子要飞回来了”。在她看来,教室如同蛤蟆坑一样让人心烦。为了躲避吵闹,她经常请病假在外面玩。她一边玩一边听着铃声,等到放学时就背着书包回到学校,再跟着放学的队伍回家。后来老师发觉她天天都在固定的时间肚子疼,觉得蹊跷,便派了两个高年级的学生去找她。这两个人看到武琳在枣树下玩水,就把她带回学校,让她向老师和父母说清楚。武琳这才老老实实地去上学。后来有一次选班长,班里19个同学有18个选了武琳。当时武正生(1960年生)是她的老师。武琳哭着鼻子、红着眼睛对武正生说,自己是女孩,不能当班长。武正生安慰道:“女孩也可以成为班长,以后还能当女县长呢!”就这样,武琳成了副班长。有一回正班长生了病,上课时就由武琳喊起立。喊出起立的那一瞬间,武琳感觉当班长真好,因此她十分感谢武正生对她的鼓励。除了武正生,还有很多老师为培养娃娃付出了时间精力,比如武小林(1954年生)。有一个学生叫武四军,十分调皮,他要求父母在他回家之前,不能开锅吃饭。如果父母提前吃了饭,他就在家里哭闹。后来有人向武小林提起了这事。武小林为了告诫这个娃娃,就在班里看似漫不经心地提了一句:“咱们有学生表现不好,父母劳动回来还得等你回家开锅。”武网军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里十分羞愧,随即改掉了这个毛病。泥河沟娃娃们的过往,汇成了十一孔窑久远而独特的历史。回忆时,这些经历带给老师和学生的,是对过去无尽的感怀与珍惜。
……
序言
对于《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部关于“关系”的书。孙庆忠先生通过对泥河沟村的细致观察,巧妙地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传统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的“枣缘”二字,绝非仅仅指代一棵枣树的果实,它更像是一种隐喻,象征着村庄里不同个体之间的互相依存、共同发展。我想象着,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人们是如何通过共同耕种枣树,分享收成,互帮互助来维系邻里关系,巩固家族纽带的。这种“缘”的建立,是基于共同的劳动,也是基于共同的记忆和情感。同时,枣树本身也与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它们的生长规律,它们的生命周期,无不受到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作者可能通过对枣树的描绘,间接阐述了泥河沟村村民对自然的敬畏与适应。而“文化志”的视角,则让我相信,孙庆忠先生也一定深入挖掘了与枣树相关的民俗、传说、歌谣,这些都构成了村庄独特的心灵地图。整本书,应该是在讲述,在一个以枣树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中,泥河沟村的社会是如何构建,文化是如何传承,以及个体的生命是如何与集体的记忆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这本《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拜读,但仅仅从书名和作者的署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孙庆忠这个名字,在学术界或许不是家喻户晓,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关于中国农村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者来说,一定会有一定的知名度。这样的书名,“枣缘社会”,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性,让人联想到土地、辛勤的劳动、丰收的喜悦,以及这些元素在村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则精准地指出了研究的对象和地域,让我立刻勾勒出黄土高原上一个具体的村落景象,那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甚至是那些被岁月侵蚀的古老建筑,都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文化志”这样一种带有学术色彩的文本,与“枣缘”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相结合的。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对一个村庄的简单记录,更可能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一次对乡土情感的细腻描摹,一次对传统价值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与转化的探索。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泥河沟村,感受那里的人们与土地、与枣树,以及与彼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缘分,从中体味到中国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活哲学。
评分读到《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的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一幅幅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孙庆忠先生,一位对中国乡村怀有深情的研究者,他选择将镜头对准陕西佳县的泥河沟村,并以“枣缘”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且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汇作为书名的核心。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在这片土地上,枣树的种植可能早已融入了村民的血脉,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的“缘”,或许是指村民之间因为枣树而形成的各种社会联系,或许是指村民对枣树的情感寄托,又或许是指枣树本身所带来的“缘分”。作者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风物,而是要深入挖掘这些“缘”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逻辑。我推测,书中会对泥河沟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经济活动,尤其是与枣树相关的种植、加工、销售、以及由此衍生的民间传说、节庆活动等进行详尽的描述和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在现代化进程中,泥河沟村村民如何延续传统,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在“枣缘”的纽带中,构建起属于他们独特的乡村社会。这不仅是对一个村庄的记录,更是对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评分翻开这本《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我彷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位于黄土高原深处的泥河沟村。作者孙庆忠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详实的乡村文化画卷。这本书并非冰冷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温度与人情味。它细致地描绘了泥河沟村独特的地理环境,那种沟壑纵横、黄土飞扬的景象,以及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民居,无不勾勒出这片土地的原始与淳朴。更令人动容的是,作者将目光聚焦于村民的生活点滴,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从婚丧嫁娶到节庆祭祀,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捕捉,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乡土气息。特别是“枣缘”这个主题,它不仅仅是村庄的特色产业,更是村民情感维系、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枣树的种植、采摘、加工,以及围绕枣树展开的各种习俗和传说,都深深地印刻在泥河沟村的文化肌理之中。孙庆忠先生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入的田野调查,将这些鲜活的文化元素一一呈现,让读者不仅了解了泥河沟村的物质生活,更能感受到其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多彩。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挽歌,也是一曲关于乡土文化的赞歌。
评分孙庆忠先生的《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研究的一条新路径。我个人对这类深入田野、扎根基层的研究作品尤为推崇,它们往往比宏大的理论叙事更能触及真实的中国。这本书以“枣缘”为切入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枣”在中国文化中本身就有着“早生贵子”的美好寓意,与“缘”相结合,更是赋予了它浓厚的人文色彩。我猜测,在泥河沟村,枣树不仅仅是经济作物,更承载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族繁衍的愿望。作者必然会对这些习俗、信仰进行深入的挖掘,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同时,“文化志”的定位,意味着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都不可小觑。它很可能涵盖了村庄的历史变迁、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民间艺术、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而这一切都围绕着“枣缘”这一核心线索展开。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个立体、动态、鲜活的泥河沟村,它既有黄土高原粗犷的底色,又有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腻情感,更有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