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现货 毛泽东论核武器与核战争初析 北京联合出版

正版新书现货 毛泽东论核武器与核战争初析 北京联合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核武器
  • 核战争
  • 军事理论
  • 政治军事
  • 冷战史
  • 中国现代史
  • 联合出版
  • 现货
  • 新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立达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4172
商品编码:2865486163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

1、国内首部较为全面地收集和研究关于核武器与核战争论述的专门著作

2、本书两位作者均为核武器领域专家,在该领域十分具有代表性。本书参考诸多史料,揭示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对国家安全和力量制衡的深刻思考和高瞻远瞩。再现一代伟人的缜密思维、卓远见识与运筹帷幄。

1、本书梳理和解读了反映核战略思想的相关核武器与核战争论述,是研究中国核战略、理解中国核思维的必读之书。


内容简介

和平与安全是人类的根本利益,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核武器的存在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核战争没有赢家,核战争灾难面前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因而,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如何从不首先使用到不使用,再到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直至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正考验着人类的良知和智慧。

核战略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核战略的形成,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核战略,也必将影响未来的中国核战略。所以,学习和理解核战略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核战略和在复杂多变的核战略格局中分析和处理有关核安全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社会共同面临的核安全困局,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本书以时间为轴,梳理了现已公开出版的在1945年至1974年间发表的关于核武器与核战争的重要论述,并分析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解读了其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这些时间跨度近三十年的论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的核战略思想。以战略家的深邃目光和哲学家的缜密思维洞察了核武器的本质属性与核威慑的运作机理,并用浪漫主义的风格和极富诙谐幽默感的语言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体现了他举重若轻、谋定而动的战略眼光和定力。


作者简介

崔茂东,山东东明人。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2005年毕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方向为核军备控制物理与技术。随即进入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从事核军备控制相关研究工作。现工作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核战略、核态势、美国导弹防御,以及跨域威慑理论等。




李华,山西榆社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高能量密度物理。1987年毕业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生部流体力学。长期从事核科学技术问题研究。20世纪九十年代初,根据工作需要,涉足核军备控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曾参加《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和条约核查技术体系筹备建设的技术谈判等外事活动。


目录

前言

1部分

1945年 8

1945年8月13日 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只有原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是空的” 10

1946年 171946年8月6日 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原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 19

1947年 24

1947年2月10日 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原在战争中已不能再度使用 25

1950年 29

1950年8月5日 接见战略预备队第十三兵团司令员邓华时的谈话——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的大仗,要准备他打原 30

1950年9月5日 在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的讲话——美帝国主义无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打原 34

1954年 39

1954年10月18日 在国防委员会次会议上的讲话——“原子武器出现以后,军队的战略战术和装备都有很大的变化” 42

1954年10月23日 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谈话——“原杀伤的人更多。除了死伤的人数以外,没有什么差别” 47

1954年11月6日 祝贺苏联十月胜利37周年的电报——“要求禁止原子武器、氢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斗争正在普遍展开” 52

1955年 56

1955年1月15日 在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 58

1955年1月28日 在芬兰首任驻华大使孙士敦递交国书时的谈话——“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63

1955年2月12日 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5周年的贺电——“建议在促进原子能和平用途的研究方面给予中国以科学、技术和工业上的帮助” 67

1955年2月21日 祝贺苏联军队建军37周年的电报——帝国主义准备原子战争、威胁世界和平的时候,苏联军队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71

1955年3月31日 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进入开始要钻研原子能的历史新时期 74

1955年4月29日 同英国执行委员会主席波立特的谈话——美国手里有几颗原,可以说是可怕,但又不可怕 80

1955年5月26日 同印度尼西亚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的谈话——西方国家认为它们钢铁多、钱多、原多 84

1955年10月15日 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的谈话——“丢原谁也害怕,日本人怕,中国人也怕,所以好还是不打” 88

1956年 92

1956年1月22日 在会见南斯拉夫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时的谈话——“原并不比刀、枪厉害” 95

1956年4月25日 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99

1956年9月30日 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谈话——“人家看我们不起,而且他们手里还有一个大东西,叫做原” 103

1957年 106

1957年1月27日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无非是打世界大战,甩原” 109

1957年4月21日 在会见浅沼稻次郎率领的日本社会党访华亲善使节团时的谈话——“谁也没有原是上策” 111

1957年10月3日 在会见波兰军事代表团时的谈话——“他们有氢弹,他们侵略我们,我们只能进行游击战” 117

1957年11月14日 在莫斯科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偶然出那么一个疯子,他用原打来了你怎么办” 119

1957年11月18日 在莫斯科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他们可能把原、氢弹到处摔” 123

1958年 128

1958年2月18日 在政治局会议上第二次讲话——“将来打仗,要就是禁止原、导弹,还是枪对枪、炮对炮。要就是打那个东西” 131

1958年2月28日 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关于裁军问题和禁止原子武器问题迟早非解决不可” 133

1958年5月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原,尤其可以吓人”、“原子大战”、“原子战” 136

1958年5月16日 在二机部党组一份报告上所作的批示——“一定要破除迷信,打倒贾桂” 140

1958年6月16日 同部分驻外使节的谈话——“要打原子战争,那就打嘛,不是我们要打” 144

1958年6月21日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原就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要搞一点原、氢弹、洲际导弹,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148

1958年6月29日 在军委扩大会议小组长座谈会上的讲话——“假使敌人在北京、上海扔了原,我们也得还手,要打它” 152

1958年9月2日 同巴西记者马罗金和杜特列夫人的谈话——“西方无非是有几斤钢铁和几个原” 154

1958年9月5日 在高国务会议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氢弹、原的战争当然是可怕的,是要死人的,因此我们反对打” 158

1958年9月29日 巡视长江流域几个省市后回到北京,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帝国主义以原子战争威胁和平 162

1958年10月13日 在送审的复赫鲁晓夫的信稿上加写的文字——苏联应“把正式全面原子参战放在稍后几天。后发制人,取得全胜” 166

1958年10月27日 为《人民日报》编辑部转载《同志论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加写的编者按语——“美帝国主义又特别张牙舞爪,以原子战争威胁世界和平” 170

1958年11月25日 对《宦乡论西方世界的破裂》一文的批语——在原下面美国要求他的大小伙伴们向其靠拢,交纳贡物,磕响头称臣 174

1959年 178

1959年3月3日 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领导人的谈话——“有些人说,美国厉害得很,有原呀、氢弹呀” 180

1959年11月3日 在杭州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苏联想避免氢弹战争,我认为是对的,这个东西真正打起来不好 184

1959年12月18日(1)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时的谈话——我们赞成用极大的努力来禁止原子战争 188

1959年12月 杭州期间的一次讲话提纲——“彻底裁军与禁止原子武器” 191

1960年 193

1960年5月3日 同拉丁美洲、非洲十四个国家及地区的工会和妇女代表团的谈话——“我们有民兵,你们古巴也有民兵,民兵比原还厉害” 195

1960年5月7日 同非洲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活动家、和平人士和工会、青年、学生代表团谈话——“真正怕核战争的,白种人也有,有些资本家就怕” 200

1960年5月17日 同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代表团谈话——“我们一个(原)也没有,戴高乐看不起我们也有理由” 203

1960年7月18日 在北戴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赫鲁晓夫不给我们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206

1960年10月22日 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原乱甩就要犯罪 210

1961年 214

1961年9月24日 同原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的谈话——“这是吓人的东西, 费钱多,没有用” 215

1962年 221

1962年6月8日 同杨成武和许世友的谈话——抓紧进行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不能放松或下马 223

1962年11月3日 在罗瑞卿关于成立专委报告上的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227

1963年 231

1963年5月22日 会见新西兰威尔科克斯时的谈话——“我们不想用原、氢弹在战争中取胜” 232

1963年7月26日 同古巴文化、工会、青年学生代表团的谈话——“他们(美国)不是没有原,而是不敢打” 236

1963年8月9日 同索马里总理舍马克的谈话——“我们的武器不多,没有原,经济也不发达” 240

1963年11月2日 同尼泊尔全国评议会议长塔帕的谈话——他们(几个大国)欺侮我们没有原,没有核武器,工业也不发达 243

1963年12月16日 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的谈话——“比原的数量我们比不赢人家” 245


第二部分

结束语 中国核战略的历史脉络及核武器的未来 422

参考文献 435

后 记 466


精彩书摘

1945年


年度核问题大事记



1945年7月16日

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Alamogordo)空军基地沙漠成功进行了颗原爆炸试验。试验代号“三一”试验(Trinity test),爆炸产生的威力为19 kt TNT当量。这颗代号为“小玩意儿”(Gadget)的原,与后来投到日本长崎的那颗原的设计完全相同,都是采用“内爆法”的钚弹。

这是人类历史上次核试验,标志着核时代的到来。

(《核武器装备》,第5页)

1945年7月24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S Truman)在波茨坦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走到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面前装着漫不经心的样子说:“我们拥有一种破坏力异常强大的新武器。”

尽管当时斯大林听到杜鲁门的话装着不在乎的样子,但是在返回途中告诉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应该告诉库尔恰托夫,加快我们的工作进度。”库尔恰托夫(Igori Vasilyevich Kurchatov)是负责苏联原发展计划的物理学家。

1945年8月6日

美国一枚代号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这是一枚以铀为裂变材料的枪法原,爆炸威力为15 kt TNT当量。这次爆炸共造成66,000人死亡,69,000人受伤,13 km2面积的地区内,2/3的建筑物被毁。(《核武器装备》,第11~12页)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苏军攻入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防线。

1945年8月9日

美国另一枚代号为“胖子”(Fat Man)的原在日本长崎上空爆炸。这是一枚以钚为裂变材料的内爆式原,爆炸威力为21 kt TNT当量。这次爆炸共造成39,000人死亡,25,000人受伤,4.7 km2面积的地区内,40%的建筑物被毁。(《核武器装备》,第12~13页)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20日

苏联国防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以贝利亚(Lavrenti Pavlovich Beria)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专门委员会,“领导铀原子核能利用的全面工作”。专门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苏联开始集中全国力量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斯大林亲自将原研制计划命名为“鲍罗金诺”(Borodino)。鲍罗金诺是1812年俄罗斯军队战胜拿破仑的古战场。

1946年,专门委员会改归苏联苏联部长会议领导。

1953年3月,专门委员会也领导其他国防特别工作。同年6月26日,苏共委员会决定撤销专门委员会,其人员归入重新成立的苏联中型机械制造工业部。

(《我的父亲贝利亚》,第276~277页;《苏联政权史(1945~1991)》,第60页)

1945年8月29日

苏联成立直属政治局领导的人民委员会总局,具体负责核武器计划,并统筹保障人力和物力等资源。

1945年9月2日 日本向盟国投降。




1945年8月13日 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只有原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是空的”


前言/序言

纪50年代,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战争及台海危机中,多次受到来自美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 为了打破核讹诈与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新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尽快掌握国防技术,以为首的党1955年毅然作出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研制核武器的重大决策。“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 也是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选择。



新中国核工业的起步阶段,在核科学技术研究和核工业基础建设等方面都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即使在核武器研制方面,开始苏联也是有诚意想帮助中国。苏联的援助对于我国研制原的初期工作是非常有益的,起到了引路的作用,缩短了研制进程,争取了时间。如果我们自己从头摸起,就要多花很多时间。 甚至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中苏在核工业方面的6个协定以及苏联根据协定提供的设备、图纸、资料和专家的帮助,中国的原是不可能在1964年就试验成功的。 但是,苏联对中国原的研制始终是援助与限制并行,这一方面是出于中苏两党的分歧,另一方面是由于赫鲁晓夫不想破坏与美国进行的关于禁止核试验和核不扩散问题的谈判。在1958年中苏之间发生关于长波电台 、联合舰队 、炮击金门 、中印边界冲突 以及“响尾蛇”(sidewinder)导弹 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苏联开始明显地以种种借口违约。同年10月,苏联拖延提供原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和政治见解上的严重分歧,直接影响到两国的政治路线和外交方针。尤其是,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导致两国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并终使得苏联全面断绝了对中国的援助。1959年6月20日,苏共致函,借口当时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日内瓦谈判关于禁止核武器试验的协议,如果西方国家获悉他们正在新技术方面援助中国,“有可能严重地破坏社会主义国家为争取和平,缓和紧张局势所作的努力”,正式提出中断若干重要援助项目,两年以后看形势发展再说。其中,特别提到不再提供原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面对苏联的毁约停援,是年7月,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 12月23日,二机部制定出原子能事业八年规划纲要,提出“三年突破,五年掌握,八年适当储备”的奋斗目标。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全部召回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 7月25日,苏联政府不等待回复照会又通知中国政府,苏联专家将从7月28日开始撤离,到9月1日撤完。 实际上,在中国国防技术部门工作的苏联专家,在这个照会之前就已经开始撤离了。7月6日至8月23日,苏联撤走了在中国核工业工作的全部233名专家。 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暂时的困难,随之核工业建设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此时,国内出现了关于原是“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论。一些人认为,搞国防技术困难太多、太大,应该放慢速度。还有少数人认为这方面花钱太多,会影响国民经济和其他部门的发展,主张停止搞导弹、原等武器。 先后坚定地表示“要下决心,搞技术”、“对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毅然决定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国防武器。(参见“1960年7月18日”和“1962年6月8日”条目)在和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同和支援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的共同努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拥有了原和氢弹、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即通常所说的“两弹一星” 。



尽管中国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这一重大举措不仅带动了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且为我国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同时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曾对“两弹一星”作过这样的评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地位。” 诚哉斯言。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各个历史时期发表了许多关于核武器与核战争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高瞻远瞩,具有很高的战略和理论价值,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回顾这些关于核武器与核战争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学习他那看待核武器与核战争问题的战略家的独特眼光和哲学家的思维方式。这些论述,对于我们面对和解决当今社会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发。



本书将的这些重要论述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以正式发表的著作、电报、批示以及讲话或谈话的记录稿为底本,属于文献记录; 第二部分是重要历史事件当事人撰写的纪念文章、访谈文章或回忆录中谈及、但又没有收入部分者,属于回忆录和口述史料记录。 两部分各以时间为序,独立进行编排。本书收录的所有关于核武器与核战争的论述,都明确地标示了出处。对于每条重要论述,都给出了背景介绍与解读分析。介绍与解读部分力图使用准确、简练的文字,将论述的来龙去脉、语中所指解释清楚。同时,对论述中所涉及事件的本末作了介绍,以便于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述的背景和内涵。



述史容易评史难。作为一代伟人和哲学家,看似浅显的文字背后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逻辑。加之习惯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阐释非常重大的问题,更是为窥探他的真实意图又罩上了一层面纱。由此可见,欲发其覆,何其难也!限于笔者的水平和学力,书中的主观解读和评论也只是尝试性的。因而难免会出现偏颇不当,甚至有之处,真诚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由于的这些论述几乎涉及了新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加之每条论述解读时都给出了其中所涉及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所以,本书也可看作一部以独特视角记录的新中国核武器发展史。



限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有些重要论述可能还未能纳入到本书中。待发现后,在本书有再版机会时将及时补充进来。



愿将本书献给参与领导和研制中国原和氢弹这一伟大事业的人们,献给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们,以表示对他们的崇高敬意!

 />


《论核武器与核战争》: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警示 本书并非对当前某一特定出版物进行介绍,而是旨在探讨一个深刻影响二十世纪及未来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的议题——核武器与核战争。通过回顾历史、剖析理论、审视现实,本书试图勾勒出核武器出现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围绕这一挑战而展开的复杂斗争与思考。 第一章:潘多拉魔盒的开启——核时代的黎明 1945年,人类文明迎来了核时代的到来。广岛和长崎的蘑菇云,不仅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更向世界宣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力量的诞生。这一事件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将核武器这一双刃剑深深地嵌入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本章将追溯核武器研发的科学背景,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到曼哈顿计划的秘密推进,层层剥开这一改变世界进程的科技突破。我们将深入分析核武器的原理,并非为了追求技术细节,而是为了理解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及其对物理世界的颠覆性影响。更重要的是,本章将重点关注核武器诞生之初,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对此的初步反应和战略考量。是恐慌?是好奇?是跃跃欲试?还是深思熟虑?这些早期的心态,为理解后续的核军备竞赛和核战略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全球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之中。新力量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平衡,各国纷纷开始评估自身在这一新格局中的位置。对核武器的认知,从最初的惊鸿一瞥,逐渐演变为对潜在威胁的警觉,以及对自身安全保障的新需求。本章的叙事将力求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画面,让读者感受到核武器横空出世的震撼力及其引发的初始连锁反应。 第二章:战略博弈的棋局——冷战与核均势 核武器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将国际关系推入了新的领域。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围绕核武器展开了史无前有的战略博弈。核武器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武器,而是成为了国家力量、政治威慑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核心要素。 本章将深入探讨冷战时期围绕核武器形成的两大战略范式:相互保证毁灭(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与战略威慑。MAD理论认为,一旦爆发核战争,双方都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这种“同归于尽”的可能性反而能阻止核战争的发生。我们将分析这一理论的逻辑前提、实际操作中的风险以及其对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同时,本章也将审视核军备竞赛的逻辑。为什么在MAD理论下,双方仍然在不断增加核武器的数量和种类?这种“军备竞赛的合理性”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和政治动机? 此外,本章还会关注核武器扩散的早期迹象以及国际社会为防止其扩散所做的努力,例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诞生及其面临的挑战。我们将分析,在核武器力量的阴影下,大国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外交、经济、军事行动)来维护自身利益,并试图塑造全球核秩序。这一章的重点在于揭示核武器如何成为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核心驱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战略平衡。 第三章:核阴影下的反思——和平主义与军控的呼唤 核武器的毁灭性潜力,也催生了强大的和平主义思潮和对核军控的强烈呼唤。在核战争的巨大威胁面前,人类社会开始深刻反思自身的发展方向,并积极寻求避免这场潜在浩劫的途径。 本章将聚焦于二战后涌现出的各种反核运动和和平主义思潮。从民众的抗议游行到知识分子的宣言,从宗教团体的呼吁到国际组织的倡议,这些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试图唤醒世人对核武器危害的认知,并推动各国政府采取负责任的行动。我们将探讨这些运动的组织形式、主要诉求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政策的制定。 同时,本章将详细分析核军控的历史进程。这包括一系列重要的军控条约,如《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战略武器限制谈判》(SALT)和《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等。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条约的达成背景、主要内容、实施效果以及它们在缓解核战争风险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也会审视军控谈判中所面临的各种阻力,包括国家安全利益的冲突、技术验证的难题以及政治互信的缺失。 这一章旨在展现人类在面对核武器这一空前危机时,所迸发出的理性、良知与勇气。它不仅仅是关于条约和谈判,更是关于人类对和平的坚定追求,以及在核阴影下,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体认。 第四章:核扩散的阴影与区域冲突的警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核武器的扩散问题变得日益严峻,成为全球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除了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获得了核能力,这不仅增加了核战争的风险,也使得区域冲突的性质变得更加危险。 本章将分析核武器扩散的深层原因。除了国家安全的需求,还包括地缘政治的考量、技术获取的便利性以及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核扩散模式的特点,例如国家主导的扩散、非国家行为体获取核材料的可能性等。 同时,本章将重点关注核扩散对区域安全形势的影响。在一些核武器拥有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的地区,核武器的存在极大地加剧了冲突的风险,使得任何误判或意外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核武器在区域冲突中的“杠杆作用”以及其可能引发的“核门槛”降低现象。 此外,本章还会探讨国际社会为遏制核扩散所做的努力,包括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作用、实施制裁以及开展外交斡旋。我们也将反思,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防止核武器落入不负责任之手,以及如何应对那些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所带来的挑战。 第五章:核时代的未来——挑战与希望并存 尽管核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但人类对和平的追求从未停止。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核武器的地位和作用也面临新的审视。 本章将探讨核武器在当前国际安全体系中的作用。在一些国家眼中,核武器仍然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平衡的重要手段。我们也将分析,后冷战时代,核武器在地区冲突中的潜在使用逻辑,以及“有限核战争”或“战术核武器”等概念的出现对战略稳定构成的威胁。 与此同时,本章将审视未来核武器发展的趋势。新技术,如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以及网络攻击对核指挥和控制系统的潜在威胁,都可能为核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然而,本章也将关注希望的信号。对核裁军的呼声并未消失,部分国家在积极推动核裁军进程。同时,国际社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以及加强全球治理,以应对核威胁。我们将分析,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如何才能进一步推动核裁军,实现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审视核武器与核战争这一人类面临的终极挑战。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分析战略的演变,反思和平的呼唤,警示扩散的危险,并展望未来的可能性。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一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启发读者对和平与安全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平的世界贡献一份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大气,留白得当,使得原本可能略显密集的历史论述变得易于消化。我尤其喜欢它在引用外部资料时的处理方式,字体和格式的变化清晰明了,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哪些是核心论述,哪些是佐证材料。这种清晰的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再者,书本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使我用力地将它平摊在书桌上进行对照阅读,也没有感到任何散架的迹象,足见出版方在制作工艺上的投入。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书,它的结构和内容质量,决定了它会成为案头常备的参考资料。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捕捉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时代脉搏和决策者的深层考量,这才是好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触感和油墨的清爽度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拿到手上就感觉分量十足,是那种能经受住多次翻阅的书籍。我最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匠心,看似是按时间或主题划分,实则暗含着某种思想演进的逻辑线索,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的历史决策过程。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或编者)对文本的注释非常克制而精准,点到为止,既避免了冗余的“说教”,又确保了关键历史事件背景的清晰度,这种平衡感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严肃的学术氛围,同时又没有让普通历史爱好者望而却步。每看完一个部分,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历史的迷雾被拨开了一层。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某个特定历史阶段思想动态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切入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庄严的历史厚重感,那种老式印刷的质感,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特定年代的空气。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装帧的用心,虽然是新书,但它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文献的尊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阅读起来眼睛不太容易疲劳,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文本来说,这点非常重要。初翻时,我就注意到排版清晰、注释详尽,这对于理解复杂历史背景下的论述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原始语境的同时,又加入了现代读者能够理解的辅助信息。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史料珍品,展示了出版机构的专业素养和对历史文献传播的认真态度。它让我想起过去那些需要仔细揣摩才能领会深意的经典著作,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透露出一种朴实而有力的气质,没有太多花哨的现代设计元素,反而更接近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出版物风格,给人一种“言之有物”的期待感。当我翻开前言部分时,立刻感受到作者(或编者)在梳理材料时的严谨态度。文字的组织逻辑性极强,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具体的观点阐述,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顺畅。我特别留意了它在术语和引文处理上的细致程度,每一个关键概念的出现都经过了审慎的考量和标注,这对于深入研究相关议题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避免了当代解读可能带来的偏差,努力还原历史现场的讨论氛围。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未经稀释的原始思考脉络,让人能够站在那个历史的关口,重新审视彼时的决策与思想交锋。

评分

这本书拿在手中,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这种感觉往往是优质历史文献的标志之一。我关注到了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上那种既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可读性的平衡。内文的行距和字号设计非常科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负担明显减轻。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整体内容脉络组织得极其流畅,仿佛有一条清晰的思考主线贯穿始终,将看似零散的论述点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没有过多地使用当下的流行语汇去“美化”或“现代化”历史观点,而是忠实地呈现了那个时代最直接的思想表达,这种朴素的真实感,恰恰是最有力量的。对于任何一位对严肃历史阅读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质感和内容深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