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铜及铜合金冶炼、加工与应用 张毅,陈小红,田保红 9787122285058 化学工

正版 铜及铜合金冶炼、加工与应用 张毅,陈小红,田保红 9787122285058 化学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毅,陈小红,田保红 著
图书标签:
  • 冶金工程
  • 铜冶炼
  • 铜合金
  • 材料科学
  • 金属材料
  • 化工冶金
  • 材料加工
  • 张毅
  • 陈小红
  • 田保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智书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5058
商品编码:2870498493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铜及铜合金冶炼、加工与应用
作者 张毅,陈小红,田保红
定价 128.0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285058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铜及铜合金冶炼,加工与应用的基础原理及工程技术。本书共十七章,主要内容包括铜及铜合金的冶炼与铸造,铜合金的加工技术,铜合金的热处理,铜合金的耐蚀性,铜及铜合金的表面处理,铜合金的焊接,铜合金的评价试验与测定方法,铜及铜合金的再利用,铜合金导电材料,电子工业用铜合金材料,热交换器铜合金材料,建筑用铜合金材料,切削成形用铜合金材料,铜合金功能材料,铜合金粉末冶金材料,铜及铜合金铸件等。并结合作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对引线框架铜合金,铜基复合材料, 弥散强化铜,电接触用铜合金等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高性能电子铜合金进行了介绍。本书适合材料,机械,冶金,汽车,化工,电子,电力等领域中相关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铜合金加工行业技术人员,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教材和参考书。

   作者简介
田保红,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1989年中国矿业大学本科毕业,1992年洛阳工学院硕士毕业,2000年中科院金属所博士毕业,2005年日本大阪大学研究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高校创新人才,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洛阳市专家。主要从事高性能电子铜合金,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等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在高强高导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合金,高热强纳米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真空开关触头材料,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应用等方面发表研究论文126篇,被SCI,EI收录33篇次,出版《高性能铜合金及其加工技术》,《铜合金功能材料》,《先进材料表面处理及测试技术》等学术专著5部,参编《机械工程材料》教材1部,发明授权3项,申请14项。现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基金1项。

   目录

章原材料1

1.1铜矿石和铜精矿1

1.1.1铜的矿物及矿床1

1.1.2铜储量2

1.1.3铜矿石的选矿3

1.1.4铜精矿4

1.2铜的冶炼方法4

1.2.1概述4

1.2.2铜冶炼的种类5

1.2.3干法冶炼5

1.2.4湿法冶炼6

1.3铜的电解精炼11

1.4铜合金原料15

参考文献16

第2章熔化和铸造17

2.1熔化17

2.1.1熔化方法和熔炼炉17

2.1.2熔体处理24

2.2铸造27

2.2.1凝固现象和组织27

2.2.2铸造法30

2.2.3连铸连轧36

2.3铸锭热处理38

2.3.1概述38

2.3.2铸锭二次加热38

2.3.3均匀化处理39

参考文献40

第3章加工42

3.1塑性加工基础42

3.1.1塑性变形机制42

3.1.2塑性变形及其影响因素46

3.1.3加工过程中的组织变化57

3.1.4塑性加工力学62

3.1.5塑性加工方法及分类70

3.2塑性加工技术71

3.2.1板和带的加工71

3.2.2管和棒的加工78

3.2.3线材的加工85

3.2.4特殊加工86

3.2.5二次加工89

参考文献91

第4章热处理93

4.1热处理基础93

4.1.1回复与再结晶93

4.1.2影响回复与再结晶的因素99

4.1.3常用材料的退火组织及其控制102

4.1.4时效处理109

4.2热处理技术126

4.2.1热处理方法和热处理炉126

4.2.2酸洗与表面清理132

参考文献134

第5章耐蚀性136

5.1腐蚀基础136

5.1.1耐腐特性136

5.1.2电化学特性137

5.2使用环境和材料腐蚀139

5.2.1铜及铜基合金的耐腐蚀性139

5.2.2淡水中铜管的腐蚀141

5.2.3大气中铜及铜合金的腐蚀143

5.2.4海水中铜合金的腐蚀144

5.2.5应力腐蚀开裂147

5.3腐蚀防护技术149

5.3.1电流防腐蚀149

5.3.2缓蚀剂154

5.3.3涂装158

参考文献159

第6章表面处理161

6.1预处理161

6.1.1概述161

6.1.2机械预处理161

6.1.3化学和电化学预处理167

6.2化学处理170

6.2.1化学转化膜处理170

6.2.2化学着色处理172

6.3镀覆176

6.3.1电镀176

6.3.2化学镀182

6.3.3气相沉积185

6.4浸蚀190

6.4.1概述190

6.4.2化学浸蚀191

参考文献192

第7章焊接194

7.1概述194

7.1.1焊接技术的发展195

7.1.2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196

7.2熔化焊197

7.2.1焊接性198

7.2.2焊接方法198

7.2.3焊接材料202

7.2.4实例205

7.3钎焊和钎焊剂206

7.3.1硬钎焊208

7.3.2软钎焊209

7.4其他联接210

7.4.1扩散联接210

7.4.2压接211

7.4.3特殊联接214

参考文献216

第8章铜及铜合金评价试验与测定方法218

8.1概论218

8.1.1铜合金的大气腐蚀218

8.1.2海洋环境腐蚀218

8.1.3应力腐蚀219

8.1.4脱成分腐蚀220

8.2评价试验221

8.2.1脱锌腐蚀试验221

8.2.2应力松弛试验222

8.2.3应力腐蚀开裂试验223

8.2.4钎焊性试验225

8.2.5镀层性能试验226

8.2.6热交换器用铜合金管的残余应力试验227

8.3测定方法228

8.3.1极化特性测试方法228

8.3.2膜厚测定方法229

参考文献230

第9章废铜利用232

9.1铜的再生和利用概述232

9.1.1发展循环经济与有色金属232

9.1.2再生铜工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33

9.1.3再生铜工业发展趋势235

9.2铜废料的直接回收利用236

9.2.1用铜合金废料直接生产铜合金237

9.2.2用紫杂铜连铸连轧生产低氧光亮铜杆237

9.3废杂铜的火法冶炼239

9.3.1废杂铜的火法熔炼239

9.3.2废杂铜熔炼常用熔炼炉及工艺241

9.3.3再生粗铜的火法精炼241

9.3.4再生铜阳极的电解精炼242

9.4废杂铜的湿法冶炼242

参考文献243

0章导电材料245

10.1概述245

10.2电力用铜系材料246

10.2.1纯铜类材料246

10.2.2铜合金材料248

10.2.3仪表用铜合金材料256

10.3电极材料257

10.3.1电阻焊用电极材料259

10.3.2放电加工用电极材料263

10.4超导电铜材料264

10.4.1超导材料概述264

10.4.2超导电线的稳定化267

10.4.3稳定化态铜在极低温度下的特性269

参考文献269

1章电子工业用材料272

11.1电子管用材料272

11.1.1电子管用无氧铜272

11.1.2电子管用无氧铜的其他用途274

11.2半导体封装用材料274

11.2.1引线框架材料275

11.2.2引线框架用铜材料276

11.2.3引线框架用铜合金热变形行为281

11.3机械零件用材料298

11.3.1弹簧材料298

11.3.2触点材料299

11.4电路材料310

11.4.1铜箔310

11.4.2铜印刷电路313

11.5使用环境和失效315

11.5.1电子器件的使用环境315

11.5.2环境因素与失效现象315

11.5.3室内环境316

11.5.4大气腐蚀316

11.5.5硫化物蠕变317

11.5.6迁移318

11.5.7微动318

11.5.8扩散320

11.5.9应力腐蚀开裂321

参考文献321

2章热交换器材料324

12.1冷冻空调用铜管324

12.1.1腐蚀类型325

12.1.2高性能传热管326

12.2汽车散热器材料327

12.2.1腐蚀类型与控制方法327

12.2.2材料328

12.3工业用热交换器材料328

参考文献330

3章建筑用材料331

13.1建筑给水用铜管331

13.1.1特征331

13.1.2使用注意要点332

13.2屋顶用铜板336

13.2.1特征336

13.2.2着色铜板336

参考文献337

4章切削成形用材料338

14.1切削用铜合金338

14.1.1概述338

14.1.2易切削黄铜的成分和组织339

14.1.3易切削性能340

14.2锻造用铜合金341

14.2.1锻造和锻造机械的种类341

14.2.2锻造的加热方式342

14.2.3加热锻造用润滑剂345

14.2.4锻造常见缺陷346

14.3拉深用材料347

14.3.1拉深用铜合金347

14.3.2拉深加工力学347

14.3.3拉深工艺性与金属学的关系349

14.3.4特殊拉深加工351

14.4货币用材料352

14.4.1货币用材料的种类352

14.4.2货币用材料的加工353

参考文献357

5章特殊功能材料359

15.1形状记忆合金359

15.1.1概述359

15.1.2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机理360

15.1.3铜系形状记忆合金的种类363

15.1.4Cu-Zn-Al合金的制造工程364

15.1.5特性366

15.1.6使用方法和应用举例368

15.2汽车用耐磨材料371

15.2.1概述371

15.2.2汽车同步器齿环材料的摩擦与磨损372

15.2.3实用合金的种类和特性374

15.3连铸结晶器用铜材料375

15.3.1概述375

15.3.2连续铸造用结晶器的要求和特性377

15.3.3实用合金的种类和特性380

15.4减振合金382

15.4.1减振机理382

15.4.2热处理和组织384

15.4.3实用合金的种类和特性386

参考文献391

6章粉末冶金材料393

16.1概述393

16.2制造技术396

16.2.1粉末的制造396

16.2.2粉末的性质403

16.2.3成形406

16.2.4烧结410

16.3实用烧结铜合金及其应用实例415

16.3.1烧结含油轴承415

16.3.2摩擦材料416

16.3.3机械零件417

16.3.4电器零件418

16.3.5铜熔渗零件418

参考文献419

7章铜及铜合金铸件421

17.1铸造方法421

17.1.1砂型铸造421

17.1.2金属型铸造422

17.1.3连续铸造423

17.1.4其他铸造方法427

17.2熔体性质,凝固特性及铸造缺陷431

17.2.1熔体性质431

17.2.2熔体流动性432

17.2.3补缩效果433

17.2.4铸件开裂性434

17.2.5耐压性435

17.3种类和特征436

17.3.1铜铸件436

17.3.2青铜铸件436

17.3.3磷青铜铸件438

17.3.4铅青铜铸件439

17.3.5黄铜铸件440

17.3.6高强黄铜铸件441

17.3.7铝青铜铸件442

参考文献443


   编辑推荐
铜合金应用广泛,具有优异的导电和性能,是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本书内容广泛,涵盖了铜合金冶炼,加工与处理的各个方面,作者田保红教授的团队依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以及河南省级科研项目的成果编写本书,技术先进,对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文摘








   序言

《金属加工原理与实践》 概述 《金属加工原理与实践》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金属材料塑性加工基础理论、工艺方法、设备应用及质量控制的专业技术书籍。本书旨在为冶金、材料、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系统、详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全书共分十五章,涵盖了金属塑性加工的各个关键环节,从基本概念的阐述到复杂工艺的分析,从设备选型到生产管理,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内容详述 第一章 金属塑性变形基础 本章系统介绍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的基本机理。详细阐述了位错理论,包括位错的类型、运动方式及其在塑性变形中的作用,如滑移、孪晶等。深入分析了晶体结构对塑性变形能力的影响,以及多晶体金属的变形行为。此外,本章还介绍了形变强化、回复和再结晶等热力学过程,解释了冷加工和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章节的工艺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金属塑性加工工艺方法分类与选择 本章对各种主要的金属塑性加工工艺方法进行分类和概述,包括压力加工(轧制、锻造、挤压、冲压等)、拉拔、剪切、弯曲等。详细介绍了各类工艺方法的工艺特点、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在不同行业中的典型应用。重点讲解了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材料性能、精度要求、生产批量和成本等因素,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最适合的加工工艺,并提供了工艺选择的流程和决策依据。 第三章 轧制工艺与设备 本章聚焦于最常见的金属塑性加工方法——轧制。详细阐述了轧制的原理,包括轧制力、轧制力矩、轧制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状态、金属流动规律等。系统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轧机(平整轧机、型材轧机、管材轧机、板带轧机等)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深入分析了不同轧制产品(板材、型材、管材、棒材等)的轧制工艺,包括轧辊设计、轧制道次、轧制参数控制(温度、速度、变形量等)。同时,对轧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力学性能均匀性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四章 锻造工艺与设备 本章详细介绍锻造这一重要的金属成形技术。从锻造的变形机理入手,分析了自由锻、模锻、胎模锻、连续锻等不同锻造方法的特点。深入讲解了锻造工艺过程,包括下料、预锻、终锻、精整、热处理等工序。详细介绍了各种锻造设备,如蒸汽锤、空气锤、机械压力机、液压压力机、快锻机等,并分析了它们的结构、性能和适用范围。本章还强调了锻造过程中材料的纤维流向对零件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模具设计和锻造工艺来获得优良的锻件。 第五章 挤压工艺与设备 本章深入探讨挤压工艺,尤其是在生产复杂截面型材和高性能管材方面的应用。详细讲解了正挤压、反挤压、联合挤压等基本挤压方法,以及冷挤压和热挤压的工艺特点。分析了挤压过程中的变形机理、应力状态和材料流动规律,并介绍了挤压模具的设计原则和制造要点。本章详细介绍了挤压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液压挤压、机械挤压)和关键部件。同时,对挤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表面缺陷、尺寸超差、组织不均匀等)及其预防和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 第六章 冲压工艺与设备 本章聚焦于板材的塑性加工——冲压。详细介绍了各种冲压基本工序,包括落料、冲孔、切口、切边、弯曲、成形、拉深、胀形、翻边等,并阐述了各自的工艺原理和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了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和维护,包括各种类型模具(复合模、级进模、单工序模等)的结构和特点。本章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冲压设备,如冲床(机械式、液压式、伺服式)、自动化送料装置等,并讨论了冲压生产的工艺参数优化和质量控制。 第七章 拉拔工艺与设备 本章详细介绍线材、管材、棒材等材料的拉拔加工。阐述了拉拔的变形机理、应力应变状态以及影响拉拔力的因素。详细介绍了拉丝模的设计原则、材料和制造工艺。本章重点讲解了各种拉拔设备,包括连续拉丝机、单机式拉丝机、管材拉拔机等,并分析了它们的结构和工作方式。此外,还讨论了拉拔过程中的润滑、退火等辅助工艺,以及如何控制拉拔产品的尺寸精度、表面光洁度和力学性能。 第八章 金属塑性加工中的变形与强化 本章深入探讨金属塑性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微观和宏观变化。详细分析了形变强化(应变硬化)的机理,包括位错密度的增加、位错相互作用以及晶界强化等。介绍了各种变形强化模型。同时,本章也讨论了变形过程中伴随的热效应,以及回复和再结晶等动态过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阐述了冷加工硬化、热加工组织的形成以及如何通过热处理来消除或调整形变效应。 第九章 金属塑性加工中的残余应力与疲劳 本章关注塑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各种加工方法(如轧制、锻造、冲压、拉拔等)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和分布规律。介绍了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和消除技术(如时效处理、振动时效、热处理等)。此外,本章还深入探讨了残余应力与材料疲劳性能的关系,解释了表面残余压应力对提高疲劳寿命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来获得有利的残余应力状态。 第十章 金属塑性加工过程中的润滑与冷却 润滑和冷却在金属塑性加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详细介绍了金属加工润滑的作用机理,包括减少摩擦、降低功耗、改善表面质量、延长工具寿命等。系统介绍了各种润滑剂的种类、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如油基润滑剂、水基润滑剂、固体润滑剂、涂层润滑剂等)。同时,详细阐述了冷却的作用,包括降低加工温度、防止材料过热、改善切屑分离等。本章还探讨了润滑冷却系统的设计和选择,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和材料选择合适的润滑冷却介质和方式。 第十一章 金属塑性加工设备选择与维护 本章为读者提供了设备选型的指导。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加工设备(如轧机、锻压设备、挤压机、冲压机、拉拔机等)的选型依据,包括加工范围、精度要求、生产效率、能源消耗、投资成本等。同时,重点强调了设备的维护保养的重要性,介绍了日常检查、定期保养、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关键环节。本章还讨论了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自动化、智能化在现代金属加工设备中的应用趋势。 第十二章 金属塑性加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本章聚焦于金属塑性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详细介绍了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原材料、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模具精度等。系统阐述了各种质量检测方法,包括尺寸测量、表面形貌检查、力学性能测试(拉伸、弯曲、冲击、硬度)、无损检测(超声波、涡流、磁粉、渗透探伤)等。本章还讨论了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9000)在塑性加工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流程,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第十三章 特种金属塑性加工工艺 本章介绍一些具有特殊性的金属塑性加工工艺,以满足更广泛和复杂的需求。包括: 精密成形技术:如超塑成形、差压成形、旋压加工等,重点阐述其原理、适用材料和产品特性。 粉末冶金近净成形:介绍粉末压制、烧结、热等静压等工艺,以及其在制造复杂零件、难加工材料方面的优势。 增材制造(3D打印)中的金属成形:探讨金属3D打印技术(如SLM、EBM)在材料沉积、组织形成和后处理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微纳尺度金属加工:介绍微注塑、微压印、电子束光刻等在微型化器件制造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新型金属塑性加工技术与发展趋势 本章展望金属塑性加工领域的未来发展。重点介绍当前涌现的新型加工技术,如: 智能制造与工业4.0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包括数字化仿真、工艺优化、自适应控制、大数据分析等。 先进的材料加工技术:如等温锻造、超塑成形与扩散连接(SPF/DB)、超声辅助加工等。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探讨节能减排、减少废料、使用环保润滑剂等措施。 多材料复合与结构设计:研究不同金属材料的连接与复合工艺,以及一体化结构的设计与制造。 高精度、高效率加工技术:如高速精密轧制、微观锻造等。 第十五章 金属塑性加工在典型行业的应用 本章通过具体的行业案例,展示金属塑性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 航空航天领域:介绍轻质高强合金(如钛合金、铝合金)在飞机结构件、发动机部件中的锻造、轧制、冲压应用。 汽车工业:阐述高强度钢、铝合金等在车身、底盘、发动机零部件中的冲压、锻造、挤压成形。 能源领域:讲解在核能、石油化工、发电等设备制造中对特殊钢材、有色合金的加工要求。 轨道交通:介绍高速列车、地铁车辆钢材的轧制、焊接及成形工艺。 电子信息与医疗器械:探讨微小型化、高精度金属零部件的加工技术。 《金属加工原理与实践》通过严谨的科学理论、丰富的工艺实例、详实的设备介绍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实用的学习平台,帮助其深刻理解和掌握金属塑性加工的奥秘,并能将其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推动金属材料加工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才拿到手,虽然还没完全翻阅透彻,但初步的感受是真的太扎实了!我一直对铜这种金属的冶炼过程特别好奇,想知道它是如何从矿石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用途的铜材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详尽,从最基础的铜矿物识别、选矿,到火法冶炼、电解精炼,每一步的原理、工艺流程、关键设备都讲得非常清晰,甚至连一些细节上的温度控制、气氛调节都写得很具体。我看的时候,感觉就像在跟着老师傅一点点地学,很多在网上搜集到的零散信息,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补充。特别是关于一些副产物的回收利用,以及环保方面的措施,都提及到了,这对于一个现代工业生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于不同冶炼方法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这给了我很多启发,不再是简单的“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铜冶炼全貌的同行或者学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从一个非专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虽然涉及专业知识,但它的叙述方式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一直对金属材料的“生命周期”很感兴趣,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再到回收利用,每一步都充满了学问。这本书就很好地展现了铜这种材料的完整旅程。它从最基础的铜矿石讲起,到如何将它“炼”出来,再到怎么把它“塑”成各种形状,最后又怎么在各种领域发挥它的作用,整个过程脉络清晰,衔接自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铜在不同行业应用的部分,比如在建筑、工艺美术、乐器甚至医疗领域的应用,这些都让我惊叹于铜这种古老金属的无限可能性。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铜的优良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以及易于加工的特点,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大致理解铜为什么在这些领域如此受欢迎。虽然一些技术细节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但这本书给我构建了一个关于铜及其合金的宏观认识框架,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的敬意和好奇。

评分

作为一名材料加工领域的从业者,我一直很关注铜及其合金的加工性能和应用拓展。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非常接地气且具有前瞻性。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塑性加工(如轧制、挤压、拉拔)和焊接、钎焊等连接技术在铜材中的应用特点,分析了不同加工工艺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这点对我非常有帮助。比如,在介绍铜合金的冷加工硬化和退火回复时,它详细阐述了变形量、退火温度、时间等参数对晶粒尺寸、强化机制的作用,并通过图表展示了加工硬化曲线和退火曲线,非常直观。而且,它还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比如电子电气、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详细介绍了相应的铜合金牌号、性能要求以及加工和应用上的注意事项,这让我对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铜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一些新兴的铜合金,如高强度铜合金、耐磨铜合金等也有提及,并分析了它们在特定领域的潜力,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知识体系很完整,不是陈旧的知识堆砌。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会侧重于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的结合。冶金和材料科学的研究,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实际的工业生产和应用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在介绍铜及铜合金的相图、相变、相平衡等基础理论时,逻辑严谨,概念清晰,并且能够将这些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冶炼和加工工艺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讨论铜铝合金的相图时,它会进一步分析不同相区对应的材料性能,以及在热处理过程中如何通过控制温度和冷却速率来获得目标相,从而实现性能的优化。这对于我理解某些铜合金在特定热处理后的性能变化非常有指导意义。而且,书中对一些常见的铜合金缺陷(如气孔、夹杂、裂纹)的成因分析和预防措施也给出了详尽的指导,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废品率至关重要。我个人特别欣赏的是它在分析各种应用实例时,不仅仅是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选择铜或某种铜合金,以及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技术问题,这种深度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排版和图表所吸引。不是那种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大量的示意图、流程图、显微组织照片,以及各种性能测试数据图表,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作为一个在技术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更看重的是能够快速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介绍各种铜合金的牌号、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物理性能时,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表格,并且附带了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信息,这为我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材料选型和技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大量关于铜材失效分析的案例,从腐蚀、磨损到疲劳断裂,对失效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改进建议。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铜材疑难杂症手册”,能够帮助我快速定位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