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刚B2A“译点通”:口译入门与笔记速成宝典(附赠光盘一张)
韩刚 著
定价:45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6652
版次: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全书包括九章和一个附录。章讲的是口译笔记原则。因为在口译过程中,离不开笔记。掌握原则,有助于理解口译技巧。第二章到第九章是黄金话题精炼。精选热点话题,涉及改革开放、环境问题、经贸发展、民生问题、金融政策、中美关系、周边关系和港澳台政策。每个话题下面包括翻译点睛和现场重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附录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词组。这些词组在本书的附赠光盘中有录音。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二维码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料,包括笔记方法、口译实况等。
韩刚,2001年毕业于外交学院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曾以优异成绩考入外交部翻译室接受培训,后调任新闻司担任新闻发言人同传。作为B2A口译系统教学法和CECE/ECEC学习法创始人,自2003年起潜心钻研口译和笔译培训,注重系统传授,教学踏实认真,方法科学得当,现已在翻译培训界独树一帜,是深得广大学员尊重和爱戴的CATTI口笔译讲师。
章 B2A口译笔记原则
第二章 黄金话题精练:改革开放
翻译点睛
现场重现
第三章 黄金话题精练:环境问题
翻译点睛
现场重现
第四章 黄金话题精练:经贸发展
翻译点睛
现场重现
第五章 黄金话题精练:民生问题
翻译点睛
现场重现
第六章 黄金话题精练:金融政策
翻译点睛
现场重现
第七章 黄金话题精练:中美关系
翻译点睛
现场重现
第八章 黄金话题精练:周边关系
翻译点睛
现场重现
第九章 黄金话题精练:港澳台政策
翻译点睛
现场重现
。。。。。。。。
说实话,我对任何号称能“速成”的学习材料都抱有一丝警惕,毕竟语言能力非一日之功。但这本书的名字里包含了“入门”和“速成宝典”这样的字眼,让我产生了矛盾的好奇心。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结构化、系统化的学习框架的构建者。我希望它能清晰地梳理出初学者在口译学习路径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并且提供一套可执行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案。例如,它对基础符号系统的建立,有没有提出一些新颖、易于记忆且适用性强的方案?我尤其好奇它对“听力理解与短期记忆”之间的桥梁如何搭建。如果它能提供一套科学的练习流程,让我知道每天花多长时间,进行哪种类型的练习,效果会达到最优,那么即使不能“速成”,也能确保我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不至于在盲目练习中浪费时间。
评分这套书的封面设计还挺吸引眼球的,那种略带复古又有点现代感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它在专业性上的追求。我手里拿着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纸张的质感,摸起来相当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纸张,而是比较哑光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太累眼睛。装帧也很结实,感觉能抗得住我这种经常带着书到处跑的人的折腾。光盘的配置,虽然现在数字资源很方便,但实体光盘还是能提供一种“完整性”的体验,让人觉得内容是经过精心准备和打包的。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看内容,光是这份“诚意”,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点充满了期待。希望里面的内容能像外包装一样,给我带来惊喜,而不是徒有其表。毕竟,学习口译这种技能,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载体”是成功的一半。
评分我个人的学习习惯是比较偏爱图文并茂、案例丰富的教材。文字堆砌的篇章,读起来容易疲劳,而且对于需要视觉辅助记忆的技能(比如笔记符号),纯文字描述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我希望这本“宝典”能够大量运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视觉元素来讲解复杂的概念,尤其是那些关于信息切割和重构的技巧。如果它能用实际的口译片段,配上优秀笔记示例(用不同的标记系统来展现),并对为什么选择这个符号进行深入剖析,那将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对我来说,学习口译笔记,与其说是学习一种“写字”技巧,不如说是学习一种“思维转换”的流程可视化。我期待看到作者在这方面做出的创新和细致的展示。
评分我最近正在为某个国际会议的志愿者招募做准备,急需提升自己的即时翻译能力,尤其是在笔记速记这一块,简直是我的软肋。我翻阅了好几本市面上的同类书籍,大多都是理论大于实践,讲了一堆高深的语言学原理,却很少提供真正能上战场的“套路”和“秘籍”。这本书的结构似乎非常务实,从目录就能看出它直奔主题——如何快速捕捉信息并有效记录下来。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情景模拟”的部分,期待它能提供不同领域(比如商务、科技、文化交流)的实战演练案例。如果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翻译官手把手带着你走,分析那些一闪而过的关键信息点应该如何用最简洁的符号记录,那就太棒了。我非常看重这种“干货”满满、可以直接套用的方法论,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指导。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为口译资格考试做冲刺的考生,我更关注的是其内容与考试大纲的契合度。虽然口译能力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但应试阶段总有一些技巧和侧重点是必须把握的,比如如何处理特定考试中常出现的“硬伤”话题,或者如何快速识别并记录考官倾向于考察的固定表达。如果这本书能在章节中融入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难点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笔记策略,那就物超所值了。我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得分点”的线索,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确保关键信息不丢失,从而在评分中获得高分。这本书若能成为我考前查漏补缺的最后一道防线,帮我把那些模糊不清的知识点彻底串联起来,那它就是一本名副其实的“考试利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