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字典(彩色插图本) 9787517601012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现代汉语字典(彩色插图本) 9787517601012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现代汉语
  • 汉语字典
  • 工具书
  • 商务印书馆
  • 彩图
  • 语言文字
  • 参考书
  • 学习
  • 汉字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1012
商品编码:2874127619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汉语字典(彩色插图本)

定价:88.00元

作者: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176010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国001部学习型、规范型的现代汉语字典,适合广大师生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

内容提要


《现代汉语字典》是我国*部学习型、规范型的现代汉语字典,适合广大师生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该书收列单字14575个,包括《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8105字。共设8大板块,16个功能项。包括(1)属性 , 列出字形、字级、部首、结构、笔画数。(2)字体 ,一级字列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四种字体。(3)解形 ,介绍一级字字形演变及意义流变。(4)音义 , 列出汉字现代的音和义,释义,例证恰切。(5)提示 ,提醒注意易写错、易读错、易用错的字等。(6)语汇 字头下列出相关词语78587个,帮助学习词汇。(7)插图 配有插图362幅,精美呈现,帮助理解字义。(8)知识窗 介绍与汉字有关的成语、词语、文史知识等。

目录


使用说明
凡例
音节表
部首检字表
部首目录
检字表
难检字笔画索引
正文
附录
一、汉语拼音方案
二、汉字结构分类表
三、汉字笔画名称表
四、汉字笔顺规则表
五、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
六、新旧字形对照举例
七、干支次序表
八、二十四节气表
九、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十、计量单位简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华夏文化探源:一部跨越时空的中华文明史 作者: 李鸿文 出版社: 九州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80987-654-3 字数: 约1500千字(正文部分) --- 内容提要: 《华夏文化探源》并非一部单纯的编年史,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解码之作。本书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追溯了自史前文明曙光至近现代转型期,中华文明赖以形成、发展、演变的核心脉络与内在逻辑。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十二章,力求在广阔的历史时空中,精准捕捉那些决定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文化因子。它探讨的不仅仅是王朝的兴衰更迭,更是支撑起“华夏”二字的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社会结构和民间信仰的演变路径。 第一卷:文明的奠基与精神的铸造(上册) 第一章:洪荒之始与早期信仰的构建 本章聚焦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雏形是如何在黄河与长江流域孕育而生的。重点分析了仰韶、河姆渡等遗址所揭示的早期农业形态、聚落模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深刻互动。探讨了氏族社会向国家形态过渡中的权力结构变化,并深入解析了殷商时期“神权至上”的宇宙观。通过对甲骨文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窥见祖先对鬼神、祭祀、祖先崇拜的原始而虔诚的信仰体系,这是后世儒家“敬天法祖”思想的最初源头。本章着重辨析了早期“礼”的雏形——一种兼具宗教约束与社会规范的双重功能。 第二章:周礼的构建与“天下”观念的形成 西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哲学的一次重大飞跃。本章详尽阐述了周公“制礼作乐”的深远影响。重点剖析了分封制、宗法制如何构筑起一个层级分明、血缘纽带紧密的大一统雏形——“天下”。不同于古典帝国概念,周代的“天下”更多是一种基于道德伦理和文化认同的理想共同体。我们审视了《诗经》中反映的早期社会生活图景,以及周代礼乐教化对个体行为规范的约束力,奠定了后世士人阶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起点。 第三章:思想的勃发:春秋战国与“百家争鸣” 本章是全书的转折点。随着周王室衰微,社会剧烈动荡,思想的自由度空前高涨。本章不再流于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简单罗列,而是从社会结构瓦解、战争威胁加剧的现实背景出发,考察了不同学派对“治乱”核心问题的回应。 儒家:从孔子对周礼的“复古”姿态,到孟子对“仁政”的理想化,再到荀子对“性恶论”和“礼法并重”的实践主张,展示了儒家思想的自我调适与发展。 道家:老庄对“道”与“自然”的追寻,是对过度社会干预的深刻反思,其影响渗透到后世的艺术、养生和隐逸文化之中。 法家:商鞅、韩非子基于现实政治的理性分析,构建了高效的中央集权模型,成为秦汉帝国治理的直接蓝本。 本章的核心论点是:正是春秋战国这段“天崩地裂”的时期,塑造了中华文化中“经世致用”与“独善其身”的两极张力。 第四章:秦汉的统一与文化制度的定型 秦的速亡与汉的长治,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文化制度如何被固化的绝佳案例。本章重点分析了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文化整合工程,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统一,极大地巩固了中华文明的地理和文化边界。随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简单的思想替代,而是儒家伦理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成为选拔官员(察举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工具。本章还会详述汉代对史学(司马迁的《史记》)和辞赋艺术的贡献,体现了统一帝国下文化生命力的旺盛。 第五章:魏晋风度与士人心灵的转向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与玄学的兴起,使得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深刻的转向。本章探讨了“竹林七贤”所代表的魏晋风度——一种在乱世中寻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文化现象。玄学的核心——“有无之辩”,是对儒家繁琐名教的反拨,它将关注点从外部社会秩序转向了内在的心灵体悟。同时,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的过程(如般若学),为士人提供了另一种超越世俗苦难的路径。本章阐释了这一时期艺术(书法、绘画)如何摆脱政治教化职能,开始追求纯粹的审美价值。 第六章:隋唐盛世:制度的完善与文化的熔炉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开放与繁荣的阶段之一。本章将结构性地分析隋朝在大运河、三省六部制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如何为唐朝的强盛打下坚实基础。唐朝的文化特征在于其兼收并蓄的胸襟,不仅体现在对西域、吐蕃文化的开放态度,更体现在科举制度的成熟,使得平民阶层有了上升通道,文官集团的专业化程度空前提高。我们将深入剖析唐诗的巅峰成就,及其所反映的边塞气象、田园情趣与宫廷气象,展示一个自信而多元的帝国形象。 第二卷:内向的深化与现代的探寻(下册) 第七章:宋代的文人政治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宋朝是中国“士”向“文人”转化的关键时期。本章探讨了宋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如何塑造了政治生态。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思想的哲学化、内省化,朱熹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强调,对后世社会道德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经济的繁荣催生了空前的市民阶层,活字印刷术、成熟的城市商业系统,使得宋词、话本、绘画等通俗文化大放异彩,体现了文化重心从贵族精英向更广阔市民阶层的下移。 第八章:元代:游牧文明对农耕秩序的重塑 本章关注的是中华文明在面对强大北方游牧力量时的适应性。元朝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族群政治范式,带来了新的阶层划分和文化交流。重点分析了元曲(杂剧)的兴盛,这种艺术形式更贴近市井生活和大众情感,是汉族传统艺术在异族统治下的生命力体现。同时,本章探讨了元代在天文、数学等领域的跨文化交流成就。 第九章:明代的集权加强与思想的禁锢与反思 明朝初期,朱元璋通过加强皇权,恢复了汉地政权,但同时也带来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本章分析了内阁制度的演变,以及文字狱对思想空间的挤压。然而,文化的生命力总会寻找出口:王阳明的心学,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内求之道,是对宋代理学过度客观化的有力反拨,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在政治高压下寻求精神自主的理论基础。本章还会考察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下,世俗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成熟,它们以通俗的形式传播了民间价值观。 第十章:清代的文化统治与学术的“内卷化” 清朝的文化政策,如“文字狱”和“考据学”的盛行,构成了本章的研究重点。严苛的政治环境使得学者们将精力转向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考证,形成了“乾嘉学派”,这既是一种学术上的精深,也被视为一种文化上的退守与内敛。然而,在社会层面,清代中期的商业文化和市民娱乐依然蓬勃发展(如《红楼梦》对世情百态的描摹)。本章最后讨论了清末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传统士人阶层在“中体西用”论战中的挣扎与焦虑。 第十一章:晚清的剧变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 本章聚焦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华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本章不再仅仅关注政治变迁,而是深入探讨文化观念的剧烈碰撞。重点分析了西方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如何冲击了传统的“天人感应”和“君臣父子”的伦理框架。梁启超、陈独秀等先驱者如何努力在拯救民族危亡的旗帜下,进行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重构。 第十二章:现代文明的重塑: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再审视 收官之章,本书将视角投向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剖析,探讨了“打倒孔家店”背后的文化逻辑,即是对传统中僵化、教条化部分的决裂。但作者强调,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复杂而微妙的,现代性的构建并非对传统的彻底否定,而是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对核心价值(如集体主义、和谐观、历史意识)的重新编码与激活。本书最终落脚于,理解我们如何带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走向未来,并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理性的桥梁。 本书特色: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叙事框架,将文化视为驱动历史变革的根本力量。作者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和思想史的最新成果,辅以大量的出土文物、艺术作品作为佐证,力求展现中华文明内在逻辑的连贯性与外在表现的复杂性。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读者得以清晰地辨识出,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人的思想底色和审美趣味的文化“代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工具书简直是桌面上的“小百科全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实而精良的装帧吸引住了。内页的纸张质感非常棒,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有那种廉价的粗糙感。我尤其欣赏它的排版设计,每一条词条的布局都显得清晰、有条理,即便是初次接触汉语学习的人,也能迅速找到重点。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那些用于区分不同词性的符号和插图,鲜明而不刺眼,大大提升了查找效率。对我来说,最实用的是它对一些生僻词汇的释义,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穿插了一些历史用法和现代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这在很多网络词典里是找不到的。比如说,我前阵子在看一本老小说时遇到了一个古代常用的动词,查阅了几个在线资源后依然困惑,但在这本字典里,它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还配上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情境说明,让我茅塞顿开。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词典,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的小窗户。书里对成语和俗语的收录也相当全面,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听过但说不准出处的表达,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和准确的用法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体现了出版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读者的尊重。书脊的韧性处理得非常好,即便是平放在桌面上摊开查阅,它也能保持一个相对平坦的状态,不会像某些劣质字典那样,需要用重物压着才能看到中间内容。而且,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无论是部首查字法还是拼音索引,都做得异常流畅,查找定位速度极快。我尤其喜欢它在词条末尾提供的一些相关的“语素分析”或“词源小知识”,这些附加信息虽然不是核心释义,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汉语构词法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很多词语的组合并非偶然,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逻辑。每一次翻阅,都不只是为了解决一个疑问,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型的语言学探索。这本书放在案头,提供的是一种稳定、可信赖的知识支持,是真正值得反复研读的“硬通货”。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看到这么一本大部头,我还有点担心它会显得过于“学术化”和“高冷”,但实际使用下来,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设计思路显然是面向广大爱好者的,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专业研究人员。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那些“彩色插图”部分,它们并不是随意的装饰,而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比如,在解释一些与古代器物、动植物相关的词汇时,配上的精美图示,直观性远胜于纯文字描述。这对于像我这样偏向视觉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记得有一次我需要查找一个关于传统建筑构件的术语,文字描述绕来绕去,我始终无法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结构。当翻到相关词条,看到那张细致的结构图时,一切都清晰了。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也让查阅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任务。它成功地将知识的深度与学习的趣味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使用各种参考资料的文字工作者,我尤其关注一本工具书在收录广度和精确度上的平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它的词汇量是毋庸置疑的庞大,但令人称道的是,它没有因此牺牲掉对核心词汇的深度挖掘。许多重要的基础词汇,它会提供多达五六种不同的义项,并且用极简的语言勾勒出每一种义项的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对现代汉语中那些源自其他语言(如外来语、音译词)的词汇,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规范,标注清晰,避免了使用上的混乱。我发现,即便是查询一些非常专业领域的通用术语,它也能提供一个标准的、被广泛接受的汉语表达方式。这种权威性,是其他依靠算法抓取信息的电子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它提供的是一种经过专家审校、沉淀下来的“标准答案”,让人用起来踏实、放心。

评分

我是一个对语言的“形”与“神”都非常讲究的人,所以对于工具书的选择向来挑剔。这本字典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现代汉语中那些“新旧交替”的词汇的处理方式。现在网络语言和各种新词汇层出不穷,很多传统字典往往会滞后。然而,这本厚重的典籍显然投入了大量人力进行跟进和修订,它能清晰地标注出某些词汇是“新兴用语”还是“旧词新义”,这一点对于保持语言的准确性和与时俱进非常关键。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带有褒义或贬义色彩可以互换的词,它会用非常精准的例句来区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同义词列表。此外,它对同音异义词的区分也做得非常到位,通常会配有简短的语境说明,避免了使用者在快速查阅时产生的混淆。我曾经为了一个口头表达的细微差别困扰了很久,最终在这本书里找到了那种“就是这个感觉”的解释,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任何电子词典都无法替代的。它强调的是“语境的温度”,而非冰冷的定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