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冲锋枪和机枪
定价:56.00元
作者:(英)福特,李艳,杨志斌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092088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罗杰·福特编著的《火力冲锋枪和机枪》详述了19世纪60年代至今机枪的发展历程。19世纪60—80年代,盖特林、加德勒和诺登菲尔特研制了手工操作式机枪,从此掀开了陆军武器发展史新的一页。希拉姆·斯蒂文斯·马克西姆天才般的发明使得手工操作式机枪在一夜之间变得一钱不值。他在没有任何经验和帮助的情况下,研制成功了世界上首支真正的机枪,这种机枪由发射子弹的动力来驱动。马克西姆机枪很快就占据了世界武器市场的垄断地位,为了打破这种垄断,枪械研制者们不断改进机枪的设计。一战的爆发极大地促进了机枪的发展,使之很快成为极具毁伤力的武器。本书也详述了冲锋枪(如汤普森冲锋枪和斯滕冲锋枪)和轻机枪的发展历程,这两种机枪都是一战期间研制成功的。到了现代,通用机枪蓬勃发展,其他种类的机枪也各展风采,其中小型机枪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其驱动方式又回复至外力驱动的老路上来,使用旋转式枪管,这使其发射速度达到极限,实现了盖特林多年以前未能实现的梦想。本书运用了大量图片来展示机枪的工作原理,还对每种机枪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是广大武器爱好者和军事历史学家案头之读物。
目录
Ⅰ 手工操作式机枪Ⅱ 自动机枪Ⅲ 轻型机枪——战术上的需要Ⅳ 冲锋枪Ⅴ 现代化的机枪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练,它不像很多历史书籍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线索交织的叙事手法,让人全程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在详尽的资料铺陈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和时间线,而是巧妙地将那些冰冷的机械置于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你读到某一处技术革新时,紧接着就会被带到一个具体的战场环境,去感受这项改进是如何影响了前线士兵的命运,这种“技术如何塑造人性”的视角非常独特。有时候,作者会突然插入一段非常细腻的个人回忆片段,可能是一个士兵在寒冷中擦拭枪托的场景,或者是一个工匠在灯下打磨零件的细节,这些片段的出现,有效地打破了宏大叙事的单调感,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这种叙事张弛有度的技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解析部分也变得扣人心弦。即便是对于我这样对军事史不算特别精通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也毫无压力,因为作者总能用最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机械原理和战略意图解释得清晰易懂,绝非故作高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那种粗粝的质感,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历史的尘埃,那种暗沉的色调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精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体现了出版者的用心,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读起来非常舒服,光线好的时候也不会反光刺眼,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插图和版式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那些历史照片的排版,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充满了叙事性,每一张图的留白和位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引导着读者的视线自然地流转。有时候,文字和图片之间会形成一种奇妙的对话,你甚至不需要细读文字,光是看着那些排版布局,就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节奏感和紧张气氛。特别是有几处的跨页大图,那种冲击力是直观而震撼的,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装帧的细节处理得极为考究,书脊的装订结实有力,即便是这样一本信息量巨大的书,摊开阅读也毫不费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线。这种对物理载体的极致追求,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充满了仪式感,也让我对内容本身抱有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尤其是章节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体现了作者对整个历史脉络的清晰把握。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地“A到B再到C”,而是采用了主题驱动和技术发展相辅相成的多维结构。每一章的切入点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内容之间的衔接过渡非常自然,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某项技术是如何催生出新的战术需求,而新的战术需求又反过来推动了下一代武器的诞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与战争的闭环。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叙述宏观趋势的同时,始终保持了对具体案例的聚焦。比如,在讨论某一类火力的发展时,他会立刻选取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战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用事实来支撑理论,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这种“点”与“面”的完美结合,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立体感和可信度。整本书读完后,你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堆武器的名称和数据,而是真正理解了它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命周期、战略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深刻地重塑了战争的形态和人类文明的进程。这是一部结构严谨、内容扎实、读来令人心悦诚服的力作。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在史料的考证上下了惊人的功夫,其严谨性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这本书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学术上的可靠性。我特地去查阅了其中几次引用的外部档案和私人信件,发现作者对原始资料的解读非常到位,并没有为了迎合某种论点而过度解读或曲解原意。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视角。在描述特定武器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时,他不仅呈现了其设计上的天才之处和对战争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毫不回避地揭示了其在战场上带来的巨大破坏性以及对平民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这种不偏不倚、全面审视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军事回顾录,它上升到了对技术与战争伦理的探讨层面。很多细节的挖掘都非常深入,比如某个部件的生产工艺在不同国家和时期之间的微妙差异,或者某种特定弹药配方的演变逻辑,这些“硬核”的内容被整合得天衣无缝,既满足了专业人士的需求,又不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困惑,这需要极高的驾驭史料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成熟,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沉淀感,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那种被灌输知识的疲惫感。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画面感,即便是描述静态的机械结构,也能通过精准的动词和形容词,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部件运动的轨迹和力量的传递过程。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决定战局的关键时刻时,作者的文字力量得到了完美的释放。那种紧张、压抑、充满变数的氛围,几乎要穿透纸面扑面而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所使用的比喻,它们往往出人意料却又精准到位,一下子就能点亮读者的理解。比如说,描述火力覆盖时的那种“金属风暴”的意象,或者对某种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后战场态势突然倾斜的描写,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如,几乎不需要回读来确认句意,这在处理如此复杂的主题时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它读起来更像是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用他最擅长、最真诚的方式,向你娓娓道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