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介绍了超声医学基础、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及介入超声诊疗,共13章。第*章至第三章系统阐述了超声基础物理知识、超声仪器的调节与维护、超声常用术语及释义。第四章至第十三章介绍了常见疾病超声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心脏,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妇产科,外周血管,腹壁、腹腔大血管,浅表器官,肌肉骨骼系统 ),并详细阐述了介入超声诊疗的应用,包括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操作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内容系统全面,图文并茂,附图420余幅,注重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目录
目录
第*章 超声物理特性及诊断基础 1
第*节 超声波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1
第二节 超声诊断显示方式及其意义 4
第三节 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6
第四节 常见的超声伪像 12
第二章 超声仪器的调节与维护 14
第*节 超声诊断仪器硬件系统 14
第二节 超声诊断仪器软件系统 16
第三节 超声诊断仪器的正确操作 18
第四节 超声诊断仪器的维护 21
第三章 超声常用术语及释义 23
第*节 基础部分 23
第二节 各系统常见术语及解剖术语 24
第四章 心脏疾病超声诊断与介入诊疗 29
第*节 正常心脏超声声像图 29
第二节 心脏功能的超声测定 35
第三节 先天性心脏病 38
第四节 心脏瓣膜病 59
第五节 心肌病 64
第六节 心内膜炎 70
第七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71
第八节 高血压心脏病 77
第九节 心脏肿瘤 78
第十节 心包疾病 83
第十一节 心脏疾病的介入诊疗 89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超声诊断与介入诊疗 101
第*节 肝、胆、胰、脾的正常声像图 101
第二节 肝脏疾病 109
第三节 胆道系统疾病 139
第四节 胰腺疾病 152
第五节 脾脏疾病 158
第六节 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 163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超声诊断与介入诊疗 177
第*节 泌尿系统的正常声像图 177
第二节 肾脏疾病 180
第三节 输尿管疾病 191
第四节 膀胱疾病 195
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 199
第六节 泌尿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 203
第七章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超声诊断与介入诊疗 215
第*节 男性生殖器官的正常解剖与声像图 215
第二节 睾丸及附睾疾病 217
第三节 精索疾病 225
第四节 精囊腺疾病 227
第五节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 228
第八章 妇科疾病超声诊断与介入诊疗 232
第*节 女性生殖器官的正常声像图 232
第二节 先天性子宫及阴道疾病 238
第三节 子宫肌瘤 241
第四节 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腺肌瘤 243
第五节 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 244
第六节 卵巢良性疾病 247
第七节 卵巢恶性肿瘤疾病 252
第八节 妇科疾病的介入诊疗 255
第九章 产科疾病超声诊断与介入诊疗 262
第*节 正常妊娠 262
第二节 异常妊娠 272
第三节 常见胎儿畸形 279
第四节 多胎妊娠 293
第五节 胎盘及附属物异常 294
第六节 产科疾病的介入诊疗 300
第十章 外周血管疾病超声诊断与介入诊疗 309
第*节 外周血管的正常声像图 309
第二节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313
第三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14
第四节 动脉瘤 316
第五节 深静脉血栓形成 318
第六节 深静脉瓣功能不全 320
第七节 动静脉瘘 321
第八节 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 323
第十一章 腹壁、腹腔、腹膜后及腹腔大血管疾病超声诊断与介入诊疗 326
第*节 腹壁脂肪瘤 326
第二节 腹水 327
第三节 腹腔肿瘤 329
第四节 腹膜后血肿 331
第五节 腹膜后肿瘤 332
第六节 腹主动脉瘤 337
第七节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339
第八节 腹部疾病的介入诊疗 340
第十二章 浅表器官疾病超声诊断与介入诊疗 346
第*节 甲状腺、乳腺的正常声像图 346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349
第三节 乳腺疾病 360
第四节 浅表器官疾病的介入诊疗 369
第十三章 肌肉骨骼系统病变超声诊断与介入诊疗 378
第*节 肌肉骨骼系统正常声像图 378
第二节 肌肉骨骼系统常见损伤 382
第三节 软组织肿瘤 385
第四节 周围神经病变 391
第五节 肌肉骨骼系统病变的介入诊疗 394
主要参考文献 399
在线试读
第*章 超声物理特性及诊断基础
第*节 超声波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一、超声及超声诊断的定义
超声(ultrasound)振动源所致弹性介质的机械振动,其频率超过人耳的听觉上限20000Hz时称为超声波(简称超声),20~20000Hz时称为声波,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医疗诊断所用超声的频率范围在1MHz~40MHz。
超声诊断(ultrasonic diagnosis)基本原理是把超声波作为信息载体,利用它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特性,即超声波进入人体后遇到各种组织器官介质界面时所产生的反射、散射、折射、吸收衰减等信号变化,利用相应设备获取超声波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后发生变化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变化加以接收放大和处理,以各种可供分析的图像、曲线或其他数据形式显示出来,进行医学诊断。
过去半个世纪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超声诊断进展非常迅速,从早期的A型、M型超声,发展到B型超声,至现在的动态实时三维成像;由黑白灰阶超声成像发展到彩色血流显像、谐波成像、组织多普勒成像、弹性成像等。同时各项新的超声检查技术如腔内超声检查、器官声学造影检查、介入超声等进一步扩大了超声诊断的应用范围。目前超声诊断不仅能观察人体组织器官形态,而且能检测其功能和血流状态,在临床诊疗决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发展成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诊断超声的发射与接收
诊断超声主要是通过仪器探头内的压电晶体发射与接收。压电晶体(piezoelectric crystal)是超声探头的核心部分,是能产生压电效应的材料,如压电陶瓷。当在压电晶体上施加压力时,随着晶体宽度的变化,晶体表面出现异名电荷(图1-1),这种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现象称为压电效应(piezoelectric effect)。基于压电效应原理,当反射超声作用于探头的压电晶体上时,晶体两侧产生微弱的异名电荷,由仪器线路接收放大,以光点波幅的形式显示出来,构成图像,用于诊断疾病和引导治*。当将压电晶体置于电场之中时,晶体的宽度出现变化,这种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图1-2)。基于逆压电效应原理,给予超声探头高频交流电信号,形成电场,使其内的压电晶体发生体积胀缩改变,推动周围介质高频振动传播,即超声发射。由此可见,超声仪器上的探头是进行电声和声电转换,即发射和接收超声的核心部件,又称为换能器(transducer)。根据临床诊疗应用需求,超声探头的功能和外形设计多种多样,如腔内与体表、线阵与凸阵等。
图1-1 压电效应示意图
A.由宽压窄;B.由窄拉宽
图1-2 逆压电效应示意图
A.由窄变宽;B.由宽变窄
三、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由声源发出的超声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波方式传播,具有一定的波长(λ)、周期(T)、频率(f)和速度(C)。
1. 波长 指超声在传播中两个相邻位相的相同质点之间的长度,即超声波在一个完整周期内所通过的距离。
2. 频率 单位时间内质点振动的次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Hz),用于医学诊疗上的超声频率常为1~40MHz。超声成像时频率越高,则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差,图像分辨力越高;反之,频率越低,则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强,图像分辨力越低。
3. 周期 超声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一次所需时间为一个周期,单位为s。周期和频率的关系为T=1/f。
4. 声速 指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单位为m/s,声速、频率、波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为C=f·λ。超声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弹性(K)和密度(ρ)密切相关,遵循下列公式C=,即弹性与密度比值大的介质,声速高,反之则声速低。超声波在固体中声速*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慢。超声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声速是固定不变的。
5. 声阻抗(Z) 指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某点的声压和该点速度的比值,它等于密度与声速的乘积,即Z=ρ·C。不同介质具有各自的声阻抗特性,以及两种相邻介质之间存在的声阻抗差,是支撑超声诊断的*基本物理特性之一。
6. 界面 两种不同声阻抗物体的交界面称为界面(boundary),是形成超声反射和散射的基础。
四、超声波在人体组织内的传播特性
超声波在人体各类组织中传播时声速各不相同,人体软组织的声速与液体近似,平均为1540m/s;肺及胃肠道气体等为350m/s;骨与软骨约为4500m/s。超声进入人体组织传播时,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产生多种物理现象,形成了声像图上的各种特征,是超声诊断的重要基础。
1. 束射性(方向性) 超声波在介质中呈直线传播,具有良好的束射性或方向性,是超声对人体组织器官进行定向探测的基础。尽管如此,随着超声波传播距离的加大,超声场及声束仍会发生一定的扩散(图1-3)。扩散声场与直线传播方向所形成的角度称为扩散角(θ)。扩散角与声源直径(D)及波长(λ)有关,即sinθ=1.22λ/D。通常将邻近探头(声源)一定范围内声束宽度几乎相等区域称为近场(near field),探头远方的区域称为远场(far field)。远场开始点与声源距离(L)、声源半径(r)及波长(λ)三者之间的关系为L=r2/λ。超声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声束的指向性越好,则近场越长,声能扩散越小,图像质量就越好。超声成像中常常利用电子孔镜等多种方式对超声束进行聚焦,解决声能扩散问题以提高图像质量。
图1-3 超声束射性与扩散示意图
N:近场;F:远场
2. 反射、折射和散射 超声在人体组织中传播,遇到两种不同声阻抗组织的交界面时,发生反射、透射、折射或散射,与界面两侧组织的声阻抗差和界面大小密切相关。超声束在同一声阻抗特性的均匀组织中呈直线传播,当超声束传播途中遇到大于波长且具有不同声阻抗的界面时,一部分声束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声束发生透射与折射 进入另一种介质(图1-4)。反射声束的多少与两种介质间声阻抗差的大小有关,即声阻抗差越大,反射越多。反射声束方向与入射角有关,即入射角(θi)等于反射角(θr)。当超声束遇到小于波长且声阻抗不同的界面时(如红细胞),则声能量发生散射,返回探头方向的散射称为背向散射或后散射,可以通过计算背向散射积分指数,来评价人体组织结构器官的声学特性和功能状态。
3. 衰减 指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发生能量衰减。衰减的机制包括声束的远场扩散、界面反射和散射、介质吸收(介质的黏滞性、导热性和弛豫性)。不同的人体组织对超声的吸收衰减程度不一,主要与组织中蛋白质和水的含量有关,常用半价层来表示,即超声在组织中传播时能量衰减一半所行进的距离。同一种组织中超声能量的衰减程度又随着频率的增*而增大。
4.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Christian Johan Doppler于1842年首先提出,当时的物理学家在观察星体运动时发现星体颜色会发生改变,并研究证实,它是由于观察者与星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从而引起星体光波频率改变,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超声诊断中,当超声束遇到运动界面时,反射波和散射波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属于多普勒效应,其频率变化称为多普勒频移(fd)。这一物理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心脏、血管等活动脏器的检测。
5. 非线性传播 在传统的超声成像过程中,用于超声成像的反射波频率与发射的超声频率相同,反射波的强度也随发射波的强度成比例地增加或减少,即两者间呈一种线性关系。实际上,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呈非线性关系。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形成压缩区和稀疏区,前者压力高,后者压力低,两者间的压力差引起声波传播速度的改变。这种声波传播过程中各点的传播速度不同,引起波形逐渐畸变,导致谐波产生。因此,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除了与发射频率一样的超声波(称为基波)外,还含有整倍(如2倍、3倍等)于基波频率的声波,称为谐波(harmonic)。谐波的次数越高,频率越高,组织中衰减越大,振幅越小。目前可用于超声成像的非线性传播多为二次谐波,称为二次谐波成像(second harmonic imaging),利用人体组织来源的二次谐波进行成像,称为自然组织谐波成像(native tissue harmonic imaging),利用声学对比剂来源的二次谐波进行成像,则称为对比剂谐波成像。
第二节 超声诊断显示方式及其意义
超声诊断的显示方式甚多,*常用的有两类五型。常依据工作原理不同分为两类:脉冲回声式及差频回声式。脉冲回声式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发射重复频率500~1000Hz或者更高频率的短脉冲超声,使用对数式放大器接收放大,数字扫描转换技术进行数模转换,显示图形。根据成像原理及显示方式不同可分为A型、B型、M型三型。差频回声式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发射固定频率的脉冲式或连续性超声波,获取回声的频率变化(差频回声)信息,与发射频率比对,获得两者正负差量值,以图形方式显示。后者又根据工作及显示方式不同可分为D型速度频谱曲线和D型彩色成像两型。
图1-4 超声反射与折射示意图
1. A型(amplitude mode) 为振幅调制型,单条声束在传播途径中遇到各个界面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散射和反射回声,在示波屏时间轴上以振幅高低表达。示波屏的X轴自左至右为回声时间的先后次序,代表人体组织的浅深;而Y轴自基线上代表回声振幅的高低。A型超声为一维图像,信息量少,目前仅在眼科临床中有应用,主要取其距离深度测量作为分析依据,在其他领域已不再应用。
2. B型(brightness mode) 为辉度调制型,基本原理为将声束传播途径中遇到的各个界面所产生的一系列散射和反射回声,在示波屏时间轴上以光点的辉度(灰度)表达。B型示波屏时间轴在Y轴上与A型仪不同。B型超声成像有如下特点:回声界面以光点表达;各界面回声振幅(或强度)以辉度(灰度)表达;声束顺序扫切脏器时,每一单条声束线上的光点群按次分布成切面声像图(图1-5)。本型又分灰阶(grey scale)与彩阶(color scale) 显示, 静态(static)和实时(realtime)显示等。目前临床常用的为帧频大于24f/s的实时灰阶(灰阶数大于64)或彩阶仪器。根据探头与扫描方式又可分为线阵扫描、扇形扫描、凸弧扫描等,以凸弧扫描适用范围*广。
3. M型(motion mode) 为活动显示型,其原理为单条声束取样获得界面回声,回声辉度调制,示波屏Y轴为距离轴,代表界面深浅,示波屏X轴代表慢扫描时间的基线,表示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数秒至数十秒)超声与其他生理参数的显示线。M型获得“距离-时间”曲线,主要用于诊断心脏病及胎动、胎心率及心律测定。自从扇形扫描出现并发展完善后,M型主要用作心脏或瓣膜结构在时相上的细致分析,可进一步丰富、完善扇形扫描的图像诊断信息(图1-6)。
4. D型(Doppler mode) 速度频谱曲线。D型为差频示波型,是单条声束在传播中遇到各个活动界面所产生的差频回声,在X轴的慢扫描基线上沿Y轴显示其差频的大小。通常基线上方显示正值的差频,下方显示负值的差频,振幅高低代表差频的大小。例如,输入“声轴-流向”夹角θ数值,经计算可直接显示血流速度。曲线谱宽代表取样线段经过管腔所获得的多种流速范围,各点的辉度代表不同流速间的统计分布(图1-7)。
5. D型彩色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 是采用自相关技术获得一个较大腔室或管道中的全部差频回声信息,予以彩色编码,彩色图像直观显示腔室和血管中的血流状况。一般要求:①彩色分离,通常用红黄色谱代表一种血流方向,蓝绿色谱代表另一种方向。并用红色表示低流速,越往黄色,流速越高,*高流速为白色(代表屏幕显示色);以蓝色表示另一方向的低流速,越往绿色,流速越高,*高流速为白色(代表屏幕显示色)。②彩色实时显示,用于追踪小血管行径。
图1-5 B型超声的肝脏切面声像图
LIVER:肝脏;GB:胆囊;MPV:门静脉主干;STOMACH:胃
图1-6 M型超声显示二尖瓣前叶运动曲线
图1-7 D型速度频谱曲线
振幅的高低代表速度的大小,位于基线上方表示血流朝向探头
第三节 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一、二维超声成像原理
二维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将超声束在人体组织器官传播途径中遇到各个界面所产生的一系列背向散射和反射回声,在显示器上以不同亮度的光点(灰度)展示出来,构成一幅图像,通过图像比对分析,来获取诊疗信息。超声图像由许多像素构成,像素的亮度反映了回声强弱。显示器上图像从*暗到*亮的像素变化过程即从黑到灰再到白的过程称为灰度,将灰度分成若干等级,即为灰阶。诊疗过程中观察到的人体组织脏器切面图像,可以用不同的灰阶强度、回声的空间范围和几何形状等加以描述。
(一)人体组织声阻抗特性与图像回声强弱
人体不同组织具有各自的声阻抗特性,两种相邻组织之间存在声阻抗差,由此产生反射与散射,构成超声成像的基础。反射的强弱取决于界面两侧组织声阻抗差的大小,通常以反射系数E来表示,E=(Z1-Z2)/(Z1+Z2)。由此可见,声阻抗差越大,反射越强,反之则越弱,在图像上则表现为不同灰阶强度的回声信号。
1. 强回声 反射系数大于50%,灰度明亮,后方常因衰减而形成声影,如骨骼、气体、结石、各种钙化灶等声像图表现。
2. 高回声 反射系数大于20%,灰阶较明亮,后方常不伴有声影,如肾窦和纤维组织等声像图表现。
3. 等回声 灰阶强度呈中等水平,如正常肝脏、脾脏的实质脏器的声像图表现。
超声医学临床实践基础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