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崔希亮语言学论文集
定价:59.00元
作者:崔希亮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1933367
字数:400000
页码:3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理论与方法
试论教学语法的基础兼及与理论语法的关系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教学语法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汉语位移事件研究
从问题到理论还是从理论到问题
语法研究
事件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
汉语介词结构与位移事件
介词“由”标引的事件角色兼及与“从”的比较
介词“往”的事件语义学分析
说“开心”与“关心”
事件语义学的认知视角——以“向”为例
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
语音与词汇研究
汉语四字格的平起仄收势——统计及分析
普通话字音的异读与正音对策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嬗变及其动因
……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文集在对“语篇”和“交际功能”的探讨上,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将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完美融合的尝试。特别是在分析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对话策略时,崔先生的论述极具画面感。他仿佛在用放大镜审视一段对话的每一个停顿、每一个语气词的选择,然后解释这些微小的标记是如何共同构建起说话者想要传递的意图和情感色彩的。对我来说,这部分内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日常交流的理解,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言语行为背后,隐藏着多么精妙的计算和约定。唯一的“不足”或许是,这种对语篇细致入微的解剖,有时会使得行文节奏略显缓慢,需要读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去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拆解那些复杂的语境。但这种慢,恰恰是精细学术的必然代价。它不像那些追求快速传播的流行读物,而是更像一位大师的慢工出细活,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锤炼,最终呈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
评分读毕全集,我感受到的是一股强烈的学术良知和对语言生命力的尊重。崔希亮先生在其中几篇关于语言老化和活力问题的论述,特别是对新兴网络语言现象的审慎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没有简单地将新现象斥为“庸俗”或“破坏”,而是以严谨的语言学方法,去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生成动力和适应性。这种拥抱变化、理性分析的态度,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语言形态日新月异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书中的分析兼顾了跨学科的视野,比如他引入了心理学上对记忆和注意力的研究,来解释特定句式为何更容易被习得和固化,这种整合性的方法论,极大地提升了结论的说服力。总的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语言学家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以科学之眼看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工具”的深度指南。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但回报给读者的,是更深邃的洞察力和更开阔的学术视野。
评分说实话,我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来阅读这套论文集,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方言差异”和“语言接触”的答案。坦率地说,我的期待得到了部分满足,但在某些方面,它又将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我先前没有预料到的哲学高度。书中关于南方官话和北方方言区交界地带的语音变异分析,那份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基础,远超我的想象。作者并未简单地罗列差异,而是试图构建一套解释为什么在特定地理和历史条件下,语音会发生特定的迁移和固化。然而,这种微观层面的深入,有时会使得宏观的概括性结论显得有些稀释。对于我这种更关注语言政策和实际应用层面的读者来说,书中对语言规划和标准化过程中潜在的文化权力结构分析,显得尤为精辟。他没有停留在描述“是什么”,而是深刻地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权力、历史与语言形态之间复杂纠葛的洞察,为理解当代中国语言生活提供了极具穿透力的视角。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试图探究深层机制的分析者。
评分翻开这本论文集,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晦涩的公式,而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对语言现象近乎偏执的探究欲。崔先生的文字风格在不同的篇章中展现出惊人的弹性,有时候像一位沉稳的哲学家,探讨语言与思维的终极关系,探讨词义的变迁如何折射出社会文化的脉络。比如在探讨语义演变的那几篇文章里,那种将历史长河中的语言碎片拼凑起来,重构出一个完整概念的演化路径的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拘泥于单一理论框架的广阔视野,他能够娴熟地运用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甚至社会语言学的工具,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立体扫描,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和丰富性都大大增强。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更在于它示范了一种如何科学、批判性地看待语言的思维范式。虽然有些论述涉及前沿理论,我可能无法完全跟上其推导的每一步,但其展示出的那种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那种对语言现象的敬畏与热爱,足以感染和激励每一个阅读者,让人感受到语言学研究的深邃与迷人之处。
评分这本《崔希亮语言学论文集》读完后,我的感受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因为它涉及的领域之广,思考的深度之深,着实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感到震撼,但也伴随着一些难以消化的挑战。首先,书中对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特别是对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性语法现象的剖析,简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看似坚固的理论壁垒。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把”字句的重新审视,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处置”范畴,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信息结构和语用功能。作者的论证过程严密得如同精密的仪器,每一步推理都建立在扎实的语料基础之上,这让原本抽象的语法讨论变得具体可感。特别是当他引证大量鲜活的口语和书面语实例来反驳陈旧观点时,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非常强烈。不过,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书中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演,确实需要反复阅读和查阅相关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更像是一份需要投入大量心智去“啃食”的学术盛宴,值得每一个对汉语内在机制抱有好奇心的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学术的魅力与严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