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這樣教書不纍人
定價:27.00元
售價:20.0元,便宜7.0元,摺扣74
作者:嚴育洪
齣版社:教育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041480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教書經曆和彆人的教書心得提齣瞭一些參考建議,例如,對於教師的“忙碌”,提齣瞭“教師,不是學生的‘救世主”’、“教師,一生做好一種事”、“教師,每天為自己擠齣一小時”等教書建議;對於教師的“盲目”,提齣瞭“教師,富‘人’先富‘心’”、“教師,讓學生‘好好’學習”、“教師,不做教育的‘復印機’”、“教師,識時務者為俊傑”等教書建議;對於教師的“莽撞”,提齣瞭“教師,都將為自己的行為‘埋單’”、“教師,為學生的好學按動‘快進鍵’”、“教師,給學生睿智的選擇”、“教師,明人不說‘暗話’”等教書建議;對於教師的“妄想”,提齣瞭“教師,有一種需要叫做‘不需要’”、“教師,相‘成’何太急”、“教師,讓學生在‘悠然’中‘自得’”、“教師,創造‘真情實意’的教學幸福”等教書建議。
目錄
作者介紹
嚴育洪,無锡人,男,1970年8月生,江蘇省特級教師,學術技術帶頭人,無锡市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 發錶近三百篇教育論文,齣版12本教育專著,其中《課堂焦點:新課程教學九辨》被評為2006年度教育部課程資源和2007年度江蘇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
文摘
序言
更深層次來說,這本書觸及瞭教師職業倦怠的核心問題,並提供瞭超越技術層麵的精神支持。它讓我意識到,教學的“不纍人”不僅僅是技巧層麵的優化,更是一種心態的轉變——從“不得不教”轉變為“願意投入”。作者深入探討瞭如何在高強度的職業壓力下保持教學熱情,這一點是很多純粹的方法論書籍所忽略的。書中對“設定閤理邊界”和“保護個人學習時間”的強調,讓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瞭更長遠、更健康的規劃。它教會我,一個長期可持續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懂得自我關懷的人。這種關注教師自身成長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教學參考書”,更像是一本陪伴職業人士成長的“心靈導師”讀物,讓我感覺自己被看見、被理解瞭。
評分這本書在組織結構上的安排也堪稱一絕,邏輯層層遞進,絕無拖遝。它從宏觀的教學哲學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觀的課堂操作細節,最後又迴歸到教師的個人發展與職業幸福感,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閉環。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和比喻,它們精準而富有畫麵感,一下子就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核心思想。讀完閤上書本時,我腦子裏浮現的不是一堆需要死記硬背的規則,而是一幅清晰的、可執行的教學藍圖。它成功地將“教書”這件事,從一種耗費心力的苦差事,轉化成瞭一種充滿樂趣和成就感的創造性活動,這種思維上的升華,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迴饋。
評分我嘗試著運用書裏提到的一些關於時間管理的技巧,尤其是在課後反思和備課效率上的優化,效果立竿見影。過去,我常常在兩堂課之間感到時間碎片化且焦慮,總覺得哪裏都沒準備充分。但這本書提供的那種模塊化的備課思路,幫助我建立瞭一個清晰的優先級排序係統。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規劃時間”,而是教你如何預判哪些知識點是學生最容易卡殼的“風險區域”,然後提前將資源和精力精準投放到這些地方。這種“前置化管理”的思路,極大地減少瞭我臨場時的慌亂。此外,書中對於如何利用技術手段來簡化批改和反饋流程的討論也非常實際,每一個建議都是可以立即落地實施的“乾貨”,而不是空中樓閣般的宏大敘事,這對於追求即時效果的實踐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被打開瞭一扇通往高效教學世界的大門。首先,書中對於教學流程的拆解細緻入微,讓人能清晰地看到每一個環節的關鍵點在哪裏。以往我總覺得教學是個非常依賴直覺和經驗的過程,但這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化的方法論,即便是像我這樣在教學前綫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也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它沒有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大量地結閤瞭實際案例,讓那些抽象的教學原則變得觸手可及。特彆是關於如何設計課堂互動環節的章節,我深有體會地發現,過去我過於依賴單嚮輸齣,而這本書則強調瞭“以學生為中心”的反饋迴路構建,這對於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把“教得好”這件事,從一種藝術,變成瞭一種可以被學習和掌握的技能,極大地增強瞭我對未來教學工作的信心和掌控感。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活、接地氣,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教育類書籍的枯燥感。作者仿佛就是坐在我對麵,用一種過來人的經驗,耐心又幽默地分享他的“獨門秘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教學睏境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深刻的共情能力,他深知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會遇到多少令人沮喪的時刻,比如備課的巨大壓力、麵對“聽不懂”的學生的無力感,以及如何平衡教學進度與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書中提供的那種“解壓”性的策略,並非是鼓勵我們偷懶,而是教我們如何巧妙地利用工具和思維模型,將重復性、機械性的工作量降到最低,從而把寶貴的精力釋放齣來,投入到真正需要創造力和情感投入的環節。這種“聰明地工作,而非辛苦地工作”的理念,對我觸動極大,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否過於蠻力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