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
| 作 者: | 余文森 |
| 定价: | 49.80 |
| ISBN号: | 9787544476690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7-7-1 |
| 印刷日期: | 2017-7-1 |
| 编辑推荐 |
| 适读人群 :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教育研究者 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
| 内容介绍 |
|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
| 作者介绍 |
| 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ji人选。长期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担任主讲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被评为国家ji精品课程。 |
| 目录 |
| 前言 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篇 核心素养的意义 章 素养与核心素养 节 素养 第二节 核心素养 第三节 学科核心素养 第四节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第二章 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载体----学科知识 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路径——学科活动 第三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条件----学科教师 第四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保障----学科考评 第二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 第三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节 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 第二节 知识的育人价值与精神意义 第三节 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 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 节 课程意识 第二节 狭义教学与广义教学 第三节 教材的意义与作用 第四节 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 第五章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节 重建教学关系 第二节 先学后教 第三节 完整的学习 第四节 原生态的学习 第三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第六章 整体化策略 节 整体化的意蕴 第二节 整体化的具体策略 第七章 情境化策略 节 情境化的意蕴 第二节 情境化的具体策略 第八章 深度化策略 节 深度化的意蕴 第二节 深度化的具体策略 第九章 活动化策略 节 活动化的意蕴 第二节 活动化的具体策略 第十章 自主化策略 节 自主化的意蕴 第二节 自主化的具体策略 第十一章 意义化策略 节 意义化的意蕴 第二节 意义化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
翻开第一章,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行云流水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住了。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娓娓道来,用一系列生动的教学片段作为引子,将“核心素养”这个宏大概念迅速拉近到日常课堂的实际操作层面。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对于如何将抽象的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供了多套可操作的模板和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场景,这使得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高中教师,都能从中找到与自己工作紧密相关的参照。我特别留意了他对“情境创设”的论述,他强调情境必须具备真实性、挑战性和开放性,这与我以往接触到的一些流于形式的“活动”有了本质的区别。整本书的逻辑层次感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读起来丝毫没有阻碍感,让人有种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教学方法论的时候,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批判性思维深度。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好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为何难以支撑素养培养的结构性原因。他犀利地指出了当前许多课堂中存在的“知识点灌输”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张力,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例如,他在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时,详细拆解了“提问的艺术”——如何设计那些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而非简单回答“是”或“否”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理念的重塑。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大师进行高强度的思维训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打磨自己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部分,书中提供的整合框架简洁而强大,为我们这类身处学科壁垒较高的教师提供了破局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价值连城的地方,在于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它没有把教师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视作积极的课程设计者和反思者。书中专门辟出篇幅讨论了如何建立有效的“行动研究”循环,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同伴互助和数字化工具进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一线教师而言,这种兼顾理论指导和心理支持的论述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教”,更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来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挑战。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教师群体的理解与尊重,让人倍感温暖和鼓舞。它成功地将理论的严谨性与实践的人文关怀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教育心”又重新被点燃了。
评分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品牌保证在这本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书籍的排版采用了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的字体和行距,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而详尽,显示出高度的学术严谨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定位非常精准——它既能作为师范院校研究生深入研究的参考书,也完全适合在职教师的日常专业发展阅读。内容上,它紧密结合了最新的国家教育方针,确保了其指导思想的前瞻性和时效性。我注意到,书中的许多术语和概念都提供了清晰的界定,有效避免了教育领域常见的概念模糊不清的问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专业情怀于一身的力作,是近年来我阅读过的教育类书籍中,为数不多能让我愿意反复研读并推荐给同事的精品,它真正体现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和“理论著作”的深刻意义的结合。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学术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封面上那种留白的处理,使得“核心素养”这几个字显得尤为突出,仿佛在无声地向所有教育工作者发出呼唤。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装帧工艺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书脊平整,即使是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松散的情况。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在实体呈现上所展现出的专业水准,足以让我对它内在内容的期待值飙升。我希望能尽快沉浸到文字中去,去探索那些关于“素养”落地的具体路径。从这本书的外观来看,它绝对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佳作,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还是拿在手中进行深入研读,都是一种享受。这种对产品本身的重视,也间接反映了出版方对教育研究的严肃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