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办案一本通:以裁判依据为视角
作 者: 编者:张艾 著作 定 价: 128 出 版 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3-01 页 数: 384 装 帧: 精装 ISBN: 9787519718695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战性”和“指导性”。我之前看过不少法律书籍,很多都比较偏重理论,读起来虽然有启发,但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定位——“一本通”,就是要解决实际办案中的具体问题。它紧密围绕“裁判依据”,将法律规定、司法解释、指导意见以及海量的典型案例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章节对“裁判规则”的提炼和总结,然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来印证这些规则,再在“办案要点提示”中给出具体的指导。比如在处理工程保函纠纷的时候,它不仅仅解释了保函的法律性质,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保函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差异,以及法院在审查保函纠纷时,如何依据合同约定、法律规定和相关案例来做出判断。这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让我对工程法律实务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也敢于在实践中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观察视角,那就是从“裁判依据”的层面去审视建设工程法律实务。我们都知道,法律条文是死的,但案件是活的,法院的判决才是最终的指引。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核心,它没有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简单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条文是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被解读、被运用,并最终形成判决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建设工程未经批准而建造的房屋的法律处理,书中不仅仅列举了相关的法律规定,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分析大量案例,总结了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会考量哪些因素,比如合同效力、善意取得、补偿标准等,并且详细阐述了不同的裁判思路可能导致的后果。这种“以终为始”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办案人员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判案件走向,更有针对性地收集和组织证据,从而有效地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它提供了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路径,让我对建设工程法律实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把握。
评分这次阅读的体验,只能用“如获至宝”来形容。我长期从事建设工程法律服务工作,深知其中繁复的法律关系和层出不穷的争议焦点。许多时候,面对一些疑难复杂的案件,我们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因为对裁判尺度的把握不准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这本书,恰恰解决了我们最大的痛点。它以“裁判依据”为核心,系统梳理了建设工程领域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并将其与法院的裁判思路和标准紧密结合。书中对每一个法律问题的剖析,都做到了详尽细致,既有宏观的法律框架,又有微观的案例细节。特别是对于一些高难度的、争议较大的法律问题,它能够提供一个非常清晰、有说服力的裁判依据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法院的立场和判断逻辑。这对于我们撰写诉状、代理辩护、甚至是进行庭审辩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想,对于任何一位身处建设工程法律实务一线的人员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刷新了我对工程法律实务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工程类案件特别复杂,特别是涉及到各种技术性很强的问题,比如工程质量、造价鉴定等,往往是法律和技术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难度很大。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并没有试图去解释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而是聚焦于“裁判依据”,把技术问题如何转化为法律上的争议点,以及法院在审理这些争议点时,会如何参考哪些证据和法律规定,分析得非常透彻。它深入剖析了与工程质量、造价、合同履行等核心问题相关的裁判规则,并且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法官在审理这些案件时的裁判思路和逻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工程质量瑕疵的赔偿问题,书中不仅仅列举了相关的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技术鉴定报告来界定瑕疵的程度,以及法院在考量修复费用、减价赔偿、甚至直接解除合同等不同救济方式时的权衡标准。这种“站在法官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对于我们律师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把握案件的关键,更有效地构建我们的法律观点,从而提高胜诉的概率。
评分这次偶然间翻到这本书,发现它真的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我平时接触的很多案例,特别是工程类纠纷,总觉得在法律条文和实际操作之间总有一层隔阂,不太好打通。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从裁判依据这个角度切入,把那些抽象的法律条文和那些实际的判例结合得非常紧密。我看了里面关于工程合同价款的章节,它不光是罗列了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分析了这些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被法院采纳和运用的,甚至是不同法院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侧重点会有什么不同。举个例子,书中对工期延误导致损失的计算,就不仅仅是陈述了关于损失的认定原则,而是通过分析大量案例,给出了不同类型工期延误下,法院在计算实际损失时的各种考量因素,比如窝工损失、材料上涨损失、利润损失等等,并且详细说明了证据的要求和举证的侧重点,这对于我们基层办案人员来说,实在是太实用了,很多之前模糊不清的地方,看了之后豁然开朗,感觉有了更明确的处理方向和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