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纪伯伦英汉双语诗集) (黎巴嫩)纪伯伦,李家真 9787513560184 外研社

先知(纪伯伦英汉双语诗集) (黎巴嫩)纪伯伦,李家真 9787513560184 外研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纪伯伦
  • 诗歌
  • 黎巴嫩文学
  • 英汉双语
  • 外研社
  • 文学
  • 经典
  • 人文
  • 哲学
  • 现代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旭洋景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外语教研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60184
商品编码:29090294384
丛书名: 先知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先知(纪伯伦英汉双语诗集)

定价:18元

作者:(黎巴嫩)纪伯伦 著,李家真 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13560184

字数:130000

页码:14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1. 东方诗哲纪伯伦负盛名的作品,三部诗集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纪伯伦凝练精美的文笔和深邃纯净的哲思,可谓是指引人生路途的智慧书,然而字字珠玑,诗意盎然,绝无经卷的干涩与刻板。
2. 隽永小书,设计简约雅致,小开本不仅方便携带,随时随地阅读,而且还适合收藏欣赏。
3. 天资卓异的纪伯伦还是一位颇具水准的画家,三部诗集中均收录了纪伯伦手绘制的插画,以供读者欣赏。
4. 超具颜值的智慧书,更是送礼佳品!

 

 

内容提要

 


 

《先知》为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代表作,一直被视为其之作,自出版以来赞美始终不绝,被人誉为“小圣经”“东方给西方的礼物”等。《先知》以散文诗的形式阐释了社会与人生中二十六个方面的问题,例如:爱、工作、生死、婚姻、孩子等等,文笔优美,富含哲理。本书中英对照,可以领略两种语言之美。

目录

 


 

船来

婚姻
子女
施与
饮食
工作
悲喜
居室
衣饰
买卖
罪与罚
律法
自由
理性与激情
痛苦
自知
教育
友谊
言谈
时间
善恶
祈祷
享受

宗教
死亡
作别

作者介绍

 


 

纪伯伦,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兼哲人,被称为“黎巴嫩文坛骄子”。他毕生著有十七部作品,其中八部为英文作品,九部以阿拉伯文写就。他是世界历史上作品销量第三大的诗人,仅次于英国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老子。
李家真,曾任《中国文学》执行主编、《英语学习》副主编、外研社综合英语事业部总经理及编委会主任等职,现居北京,专事文字工作。译有“泰戈尔英汉双语诗集”系列和“新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系列等作品。

.........


现代文选:跨越时代的思想回响 精选文本:从古老智慧到当代思辨 这部文集汇集了自20世纪初至今,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深刻思考的文学、哲学和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它并非聚焦于单一的地域或文化,而是旨在呈现人类精神图景的广阔性与复杂性,尤其关注个体在现代性危机中的探索、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敏锐洞察。 第一辑:个体与存在的困境 本辑精选了数位在探索“我是谁”这一永恒命题上的大师之作。这些文章深刻剖析了现代人在高度结构化社会中的疏离感、存在的焦虑与自由的重负。 重点篇目分析: 阿尔贝·加缪:《异乡人》的文学精髓解读:我们选取了当代学者对卡缪哲学思辨的深入分析,探讨“荒谬感”如何成为理解现代人处境的核心钥匙。重点解析了默尔索的行为动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结构性张力,而非单纯重复小说情节。分析关注于文本的结构如何反映了作者对理性主义过度扩张的反思。 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的伦理重构:本部分侧重于萨特关于“选择即责任”的论述如何重塑了20世纪中叶的伦理学视野。通过对“他人即地狱”的辩证解读,我们探讨了主体间性在构建自我意识中的不可或缺性,并分析了这种思想对战后欧洲知识界的影响。 弗兰茨·卡夫卡的手稿片段评论:收录的评论聚焦于卡夫卡作品中“不可名状的官僚体系”对个体尊严的侵蚀。不同于对情节的复述,评论着重于分析其独特的叙事视角——那种既身处其中又永远被排斥在外的观察者立场,如何预示了后现代对权力结构的质疑。 第二辑:社会结构与批判性思维 本辑深入探讨了社会权力、意识形态建构以及技术对人类经验的重塑。它挑战读者审视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历史进程。 收录内容亮点: 汉娜·阿伦特论“平庸之恶”:精选了阿伦特在审判艾希曼过程中发展出的核心概念。本段落不描述审判本身,而是聚焦于“思考能力缺失”如何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危险。探讨了何为真正的政治行动,以及公民在面对非人化政权时应承担的智识责任。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知识模型:精选的文本集中于福柯对“规训社会”的早期分析,特别是图书馆、医院和监狱等机构如何通过知识体系来构建和维护权力。重点在于解析“全景敞视主义”作为一种内化的监控机制,如何影响个体自我认知。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工业批判:选取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分析。这些论述着重于商业逻辑如何渗透和消解了艺术的批判潜力,使文化产品沦为维持现状的工具,从而阻碍了真正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第三辑:语言的边界与诗意的觉醒 本辑关注语言作为人类经验载体的局限性与无限性。它探讨了超越日常逻辑叙事之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非线性、象征性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真理的可能性。 重点呈现: 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反思:收录了后结构主义者对索绪尔体系的修正与突破。分析了“能指”与“所指”之间永恒的漂移,以及这种漂移如何为文学创造性留下了空间,使得意义的阐释永无止境。 现代诗歌的意象实验:精选了对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如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的某些流派)的评论,这些评论侧重于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压缩、跳跃和非传统的意象组合来模拟意识流或潜意识的运作方式,以此挑战僵化的理性语言。 文学中的“不可言说之境”:探讨了特定文学作品中那些刻意留白的区域,这些区域拒绝被概念化或完全阐释。这些留白被视为对语言极限的尊重,也是对超越语言的体验(如神秘经验、审美震撼)的间接触碰。 第四辑:全球化时代的伦理张力 本辑聚焦于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后殖民与全球化语境下,新的伦理冲突与身份认同的重构。 关键主题: 后殖民理论对历史叙事的重写:分析了如何通过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文本,来恢复被压抑的“他者”的叙事权。重点在于探讨权力关系如何渗透到历史记录和地理认知的构建之中。 生态伦理学的兴起:收录了探讨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如何导致环境危机。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描述,本部分侧重于伦理学家如何论证将非人类实体纳入道德考量的必要性,以及这对人类自我定义的冲击。 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难题:考察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某些核心价值(如自由、荣誉、平等)的意义如何发生根本性的位移,从而揭示了文化间的沟通远比语言转换更为复杂,涉及深层的世界观差异。 总结: 这部精选文集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思想地图,它不提供统一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工具,邀请读者以严谨、批判和开放的心态,去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充满矛盾与可能性的世界。它强调的是思想的动态过程、论证的复杂性以及智力探索的永恒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诗集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关于“孤独”的重新定义。在现代社会,我们被各种信息流和社交网络包裹着,似乎从未如此“连接”过,然而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却愈发强烈。纪伯伦的文字却能将这种“孤独”升华为一种“独立”和“完整”,不再是需要被填补的空洞,而是一种自我圆满的状态。他描绘了这样一种境界:一个人可以全然地独处,同时又与宇宙万物相连。我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它去湖边独坐,对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读着那些关于“自我”与“时间”的篇章,感觉心境完全被打开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给予的。这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诗人眼中的世界,更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尚未被充分认识的自我,值得反复品味,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涌现。

评分

这本诗集,初捧在手,便觉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鼻而来,装帧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那种内敛的雅致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纪伯伦的文字抱有莫名的情愫,总觉得他的诗句里藏着哲思的碎片,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看似遥远,实则指引着方向。每一次翻开,都像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那些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自由的探讨,总能轻易击中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他不像某些诗人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搭建起一座通往真理的阶梯,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久久不能自拔。外研社的翻译质量向来是值得信赖的,这种双语对照的形式,对于我们这些在两种文化土壤中成长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既能领略原文的韵律与张力,又能借助译文理解其精髓,这种并行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对诗歌的感知维度。我特别欣赏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仿佛纪伯伦就在耳边低语,讲述着亘古不变的人类情感与精神困境,让人感觉自己并非踽踽独行。

评分

我通常不会对诗集抱有太高的“实用性”期待,诗歌更多是精神的慰藉而非解决问题的工具。然而,这本《先知》系列(如果这么称呼更合适的话)却以其独特的“寓言式”叙事,达到了某种近乎实用的效果——它重塑了读者的思考框架。例如,关于“给予”与“索取”的那几篇,我至今会时不时地引用其中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它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智者的形象,将抽象的道德准则具象化,让它们变得可感、可触。尤其是李家真老师的翻译,其功力之深厚令人叹服。他并没有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掉纪伯伦原文中那种独特的、略带异域色彩的句式结构,而是巧妙地在保持其风格的同时,确保了中文读者的理解无碍,这在跨文化翻译中是极高难度的平衡艺术。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高规格的智力与情感的对话,让你不得不全神贯注。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极其疲惫的雨天接触到这本诗集的,当时整个世界都显得灰蒙蒙的,连呼吸都带着潮湿的沉重感。鬼使神差地,我随手翻开了其中一页,然后,就被那种突如其来的明亮感攫住了。那种感觉,就像在幽深的隧道里走了许久,突然看到了一束强光,瞬间驱散了所有的阴霾。纪伯伦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安慰,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纳。他并不试图帮你解决问题,而是温柔地告诉你:“看,你所经历的一切,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曾体验过,你并不孤单。”这种旁观者的、却又无比贴心的视角,让我找到了久违的平静。我尤其喜欢他描述自然意象的方式,风、海、山,在他笔下不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成了承载人类情感的载体,充满了灵性和象征意义。每次读到关于“灵魂的重量”的段落,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生活掂量一番,那种反思的力度,是许多厚重的哲学著作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触感和装订的坚固度,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作品应有的尊重。我是一个有轻微强迫症的读者,书本的物理状态对我阅读体验的影响非常大,而这本诗集恰好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每次将它放在书架上,它都显得那么沉稳而有分量,仿佛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世代传承的艺术品。从内容上看,纪伯伦的表达方式简直是语言的奇迹。他总能在看似简单的词句中,埋下层层叠叠的解读空间。你以为你读懂了,再读一遍,却发现还有更深的层次在等着你。这就像是剥洋葱,每剥开一层,都能看到核心的晶莹,但下一层又会带来新的惊喜和微酸。对于那些渴望在日常琐碎中寻找诗意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醒我们,即便身处钢筋水泥的丛林,我们的精神世界依然拥有广阔的疆域可以探索和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