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宽带接入技术
定价:36.00元
作者:毛京丽,胡怡红,张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152976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本教材取材适宜、结构合理,并重于接入网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技术,且能够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在教材编写方面,力争做到阐述准确、文字简练、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另外为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归纳总结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章*后都附有本章重点内容小结及习题。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通信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书。
内容提要
接入网是电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快速提升,接入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宽带化、综合化和多样化等特点,无论是通信行业内还是普通用户,都对了解掌握宽带接入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本书在介绍了接入网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全面地讲述了几种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主要包括xDSL接入技术、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技术、以太网接入技术、光纤接入网技术和无线接入网技术等,另外还研究了接入网接口及其协议、接入网网管技术,并分析了宽带接入网规划与设计实例。 本书取材适宜、结构合理,并重于接入网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技术,且能够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内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另外为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章后都附有本章重点内容小结及习题。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及相关专业专科和本科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通信相关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或学习参考书。
目录
目 录
章 概述 1
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1
1.1.1 接入网的定义 1
1.1.2 接入网的接口 2
1.1.3 接入网的特点 2
1.2 接入网的功能模型 3
1.3 接入网的分类 4
1.4 接入网支持的接入业务类型 5
1.4.1 按照业务本身的特性分类 5
1.4.2 按照业务的速率分类 6
1.5 接入网的发展趋势 6
1.5.1 接入技术的宽带化 6
1.5.2 接入技术的多样化 7
1.5.3 接入承载差异化 7
1.5.4 接入终端设备可控化 7
小结 8
习题 8
第2章 铜线接入技术 9
2.1 铜线接入概述 9
2.1.1 DSL技术发展 9
2.1.2 DSL关键技术 11
2.2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接入技术 13
2.2.1 HDSL基本概念 13
2.2.2 HDSL系统构成 14
2.2.3 HDSL帧结构 15
2.2.4 HDSL2技术 17
2.3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接入技术 18
2.3.1 ADSL定义与特点 18
2.3.2 ADSL系统构成 19
2.3.3 ADSL帧结构 21
2.3.4 ADSL应用 23
2.3.5 ADSL2与ADSL2 25
2.4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接入技术 26
2.4.1 VDSL系统构成 26
2.4.2 VDSL相关技术 27
2.4.3 VDSL系统存在的问题 28
2.4.4 VDSL应用 29
小结 29
习题 30
第3章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技术 31
3.1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概述 31
3.1.1 HFC网络 31
3.1.2 HFC网络结构 32
3.2 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 33
3.2.1 Cable Modem工作原理 34
3.2.2 Cable Modem应用 34
3.2.3 Cable Modem标准体系 36
3.2.4 Cable Modem与ADSL Modem的比较 38
3.3 HFC网络双向传输 40
3.3.1 双向传输方式 40
3.3.2 双向HFC传输网络 41
3.3.3 HFC上行通道关键技术 43
3.4 HFC网络特点 45
3.4.1 HFC网络技术特点 45
3.4.2 HFC网络中的噪声 45
小结 47
习题 47
第4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48
4.1 以太网技术基本概念 48
4.1.1 传统以太网 48
4.1.2 高速以太网 57
4.1.3 交换式局域网 61
4.1.4 虚拟局域网 68
4.2 以太网接入技术基本概念 71
4.2.1 以太网接入的概念 71
4.2.2 以太网接入的网络结构 71
4.2.3 以太网交换机扩展技术 72
4.2.4 以太网接入组网实例 72
4.2.5 以太网接入提供的业务种类 74
4.2.6 以太网接入的优缺点 74
4.3 以太网接入技术的管理 75
4.3.1 以太网接入的用户广播隔离问题 75
4.3.2 以太网接入的IP地址管理 76
4.3.3 以太网接入的业务控制管理 79
小结 84
习题 86
第5章 光纤接入网技术 87
5.1 光纤接入网概述 87
5.1.1 光纤接入网的定义及优点 87
5.1.2 光纤接入网的功能参考配置 88
5.1.3 光纤接入网的分类 90
5.1.4 光纤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91
5.1.5 光纤接入网的应用类型 93
5.1.6 光纤接入网的传输技术 94
5.2 ATM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 98
5.2.1 ATM的基本概念 98
5.2.2 APON的概念及特点 103
5.2.3 APON的系统结构 104
5.2.4 APON的工作原理及帧结构 106
5.2.5 APON的关键技术 108
5.3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 109
5.3.1 EPON的网络结构及设备功能 109
5.3.2 EPON的工作原理及帧结构 111
5.3.3 EPON的关键技术 114
5.3.4 EPON的优缺点 117
5.3.5 EPON的组网应用实例 117
5.4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 120
5.4.1 GPON的概念与技术特点 120
5.4.2 GPON的协议层次模型与标准 121
5.4.3 GPON的系统结构及设备功能 123
5.4.4 GPON的工作原理 124
5.4.5 GPON的关键技术 127
5.4.6 GPON与APON、EPON的比较 127
5.5 有源光网络接入技术 129
5.5.1 SDH技术 129
5.5.2 MSTP技术 135
5.5.3 AON中简化的SDH技术 137
5.5.4 AON所采用的SDH自愈技术 139
小结 141
习题 144
第6章 无线接入网技术 145
6.1 无线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145
6.1.1 无线接入网的概念及优点 145
6.1.2 无线接入网的分类 145
6.2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系统 148
6.2.1 LMDS系统的概念 148
6.2.2 LMDS技术的优缺点 148
6.2.3 LMDS接入网络结构 149
6.2.4 LMDS系统的典型应用领域 150
6.3 无线局域网 151
6.3.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151
6.3.2 无线局域网的频段分配 155
6.3.3 无线局域网的调制方式 156
6.3.4 扩频通信基本原理 161
6.3.5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 164
6.3.6 无线局域网的硬件设备 171
6.3.7 无线局域网组网实例 174
6.4 微波存取全球互通系统 178
6.4.1 WiMAX的概念 178
6.4.2 WiMAX的标准 178
6.4.3 WiMAX的关键技术 180
6.4.4 WiMAX的技术优势 181
6.4.5 WiMAX的网络结构 182
6.4.6 WiMAX的业务应用 184
小结 185
习题 186
第7章 接入网接口及其协议 188
7.1 业务节点接口 188
7.1.1 业务节点的定义与类型 188
7.1.2 业务节点接口类型 189
7.2 用户网络接口 189
7.2.1 用户网络接口定义 189
7.2.2 Z接口 190
7.2.3 U接口 190
7.2.4 其他接口 191
7.3 电信管理网接口 191
7.4 V5接口及其协议 192
7.4.1 V5接口的发展过程 192
7.4.2 V5接口的定义和重要概念 193
7.4.3 V5接口功能 194
7.4.4 V5接口协议 194
7.4.5 V5接口的选用原则 196
7.5 VB5接口 197
小结 197
习题 198
第8章 接入网网管技术 199
8.1 网络管理的概念 199
8.1.1 TMN的基本概念 199
8.1.2 接入网网管的基本概念 205
8.2 接入网网管的管理功能 207
8.2.1 PCF-OSF支持的管理功能 207
8.2.2 TF-OSF支持的管理功能 208
8.2.3 调度管理功能 209
8.3 接入网网管的管理信息模型 209
小结 210
习题 211
第9章 宽带接入网规划与设计实例 212
9.1 ADSL接入网规划与设计 212
9.1.1 宽带接入网中应用ADSL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212
9.1.2 ADSL宽带接入网设计方案 213
9.1.3 网络安全的设计 218
9.1.4 ADSL宽带接入网络的性能分析 219
9.2 HFC接入网规划与设计 221
9.2.1 A地区宽带接入网中应用HFC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221
9.2.2 A地区HFC接入网络设计方案 222
9.2.3 该HFC接入网络的性能分析 231
9.3 EPON接入网规划与设计 233
9.3.1 某市本地网网络结构和运行数据 234
9.3.2 EPON接入网设计方案 234
9.4 FTTX LAN接入网规划与设计 240
9.4.1 需求分析 241
9.4.2 FTTX LAN接入网设计方案 241
9.4.3 LAN布线结构设计 247
9.4.4 网络安全与管理 249
小结 250
习题 250
参考文献 251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晰的逻辑结构,合理的章节划分,以及恰到好处的图示和表格,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对于像我这样,虽然对技术有热情,但并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这种呈现方式至关重要。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良好的可读性。我非常赞赏书中对复杂概念的精炼解释,以及通过图解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理解的努力。例如,当书中介绍到复杂的网络协议或者设备架构时,如果能配以流程图、拓扑图或者截面图,将极大地降低理解门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不同宽带接入技术的演进路径,从早期的DSL技术,到PON家族的蓬勃发展,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更高带宽、更低延迟的新一代接入技术。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同技术路线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技术突破,以及这些突破是如何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对于书中提到的“HJ”技术,我也希望能够找到清晰的解释,了解它在整个技术演进链条中的定位。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的目录时,我被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吸引。从基础的网络原理到前沿的技术发展,几乎涵盖了宽带接入领域的方方面面。那些诸如“EPON/GPON技术详解”、“LTE/5G在固定无线接入中的应用”、“SDN/NFV如何重塑宽带网络架构”等章节标题,都显示出作者对技术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和全面把握。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通信行业发展的人,我一直在思考,在日益增长的网络流量和用户需求下,传统的宽带接入技术面临着怎样的瓶颈,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这些限制。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光纤接入部分的内容,毕竟光纤是目前实现超高速宽带接入的主流技术,其在带宽、延迟、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能够详细了解光纤接入的各种部署模式、关键设备以及相关的网络管理和优化技术。同时,对于5G等新兴技术在固定宽带领域的潜在应用,我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书中能否探讨这些无线技术如何与光纤网络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强大、更灵活的万物互联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书籍。当我看到《HJ 宽带接入技术》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承诺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我对于“HJ”这个缩写感到特别好奇,它似乎指向一种特定的技术或者标准,而我对此知之甚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HJ”技术的核心原理、关键特性以及与其他主流宽带接入技术的异同。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网络安全和接入管理的部分充满期待。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和网络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不同宽带接入技术中,如何有效地抵御网络攻击、保护用户隐私,以及如何进行高效的网络故障诊断和性能优化?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和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未来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例如,未来家庭网络将如何演进,物联网的普及会对宽带接入提出哪些新的需求,以及新的接入技术(如太赫兹通信)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用户而言,宽带接入技术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拿到《HJ 宽带接入技术》这本书,内心是充满求知欲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揭开宽带接入技术的神秘面纱。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不同宽带接入方式(如光纤入户、5G家庭宽带等)的实际体验差异。例如,哪种技术在下载速度、上传速度、网络延迟方面表现最优?在不同场景下(如在线观看高清视频、进行网络游戏、远程办公等),哪种接入方式能提供最佳的体验?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的选购建议。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网络运营商相关的技术部署和网络建设模式感到好奇。了解这些,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宽带服务的提供过程。此外,对于“HJ”这个缩写,我希望书中能够对其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义,并且解释它为何在宽带接入技术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及它为我们用户带来了哪些具体的益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标题“HJ 宽带接入技术”直观地阐述了其核心内容。9787115297662这个ISBN号码,对于习惯查阅图书信息的读者来说,是个可靠的标识。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名字,也预示着这是一本在通信技术领域有一定专业性和深度的读物。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我便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特别是对于“HJ”这个缩写所代表的具体技术,以及它在当前宽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感到十分好奇。我普段就對互聯網的基礎架構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支撑著我們日常使用的高速網絡的關鍵技術。這本書的出現,恰好填補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識空白。我希望能從中深入了解寬帶接入的各種技術原理、發展歷程以及未來的趨勢。例如,不同的接入方式(如xDSL、光纖、無線接入等)在技術上是如何實現高速傳輸的?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又有哪些?“HJ”這個名稱是否指向某種特定的、具有顛覆性的新技術,還是對現有技術的某種創新性整合?這些都是我迫切想從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提供理論知識,還能結合實際案例,展示這些技術在實際部署中的應用和挑戰,這樣讀起來會更有畫面感和實操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